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浆EBV DNA定量检测在鼻咽癌的诊断及监测鼻咽癌患者复发和转移中的临床意义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初诊为鼻咽癌的患者,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血浆EBV DNA含量,比较治疗前后及缓解组和治疗前组、治后复发或转移组血浆EBV DNA含量的差异。结果治疗前组患者血浆EBV DNA阳性率94.73%,中位拷贝数4.13×105拷贝/ml;治疗后缓解组阳性率16.53%,中位拷贝数0拷贝/ml;治疗后复发或转移组阳性率93.90%,中位拷贝数6.17×105拷贝/ml。提示治疗前组与治疗后缓解组、治疗后缓解组相与治疗后复发或转移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血浆EBV DNA定量检测可作为鼻咽癌的诊断方法之一,亦可作为监测鼻咽癌患者治疗后复或转移的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研究血浆EBV DNA水平与EBVCA-IGA抗体滴度对鼻咽癌的诊断作用.方法 73例初治鼻咽癌患者经病理确诊,按福州会议"1992鼻咽癌分期"进行TNM分期,检测患者空腹血浆EBV DNA水平和EBVCA-IGA抗体滴度.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比较,结合临床资料对结果 进行分析.结果 血浆EBV DNA水平与EBVCA-IGA抗体滴度对鼻咽癌的诊断作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浆EBVDNA的诊断特异性明显高于后者;血浆EBV DNA水平在有、无淋巴结转移组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EBVCA-IGA抗体滴度相比,血浆EBV DNA对NPC诊断有较高特异性;血浆EBV DNA水平可能预示鼻咽癌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3.
石耿利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22):196-197
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在放疗过程中外周血EBV DNA水平的动态变化规律及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运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动态检测44例鼻咽癌患者放疗期间血浆EBV DNA水平,放疗期间每周的第1天检测1次;临床观察放疗过程中鼻咽部肿瘤消退情况与外周血EBV DNA水平变化的关系。结果:放疗完成2周时。血浆EBV DNA阳性率及拷贝数较前显著下降,其余各周之间阳性率及拷贝数均无明显差异。放疗过程中血浆EBV DNA水平变化表现为3种动力学曲线形式。每周临床观察鼻咽肿块消退情况发现:随着放疗剂量增加,鼻咽肿块逐渐缩小,血浆EBV DNA水平逐渐下降。结论:放疗过程中血浆EBV DNA水平变化与鼻咽癌患者临床疗效关系密切,同时有可能成为监测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复发、转移的肿瘤标记物。  相似文献   

4.
血浆EB病毒DNA含量定量检测对鼻咽癌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血浆EB病毒DNA定量测定对鼻咽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07年2月-2008年5月在本院确诊的初诊鼻咽癌患者45例以及健康对照者45例,分别采集血浆标本,应用Real—timePCR方法检测EB病毒DNA含量,比较健康者和初诊鼻咽癌患者血浆EB病毒DNA拷贝含量水平的差异。结果鼻咽癌患者血浆EBV—DNA阳性率和复制量均高于健康对照者。两组阳性率和中位浓度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血浆EB病毒DNA定量检测是一种敏感而可靠的实验方法,对鼻咽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EBV-DNA26例结果,14例阳性中11例证实为鼻咽癌,12例阴性中10例证实非鼻咽癌,2例为放疗后转阴,说明PCR EBV—DNA是一种方法简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检测手段,可用于鼻咽癌诊断、普查,流行性调查等。  相似文献   

6.
张洋  张宁  谭以昶  梁少波   《中国医学工程》2013,(12):115-116
目的探讨血浆EBV-DNA定量分析在鼻咽癌患者放疗后随诊中筛查转移、复发的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所有入选患者血浆中的EBV-DNA水平进行测定,并与影像及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360例患者中86例血浆EBV-DNA检测阳性,274例阴性。在86例检出阳性者中,32例证实为临床复发,16例证实为远处转移,6例证实既有复发,又有远处转移,故其预测肿瘤进展阳性预测值为62.8%(54/86);在278例临床缓解患者中,共有246例血浆EBV-DNA检测阴性,故其诊断特异性为88.5%(246/278)。结论血浆EBV-DNA的实时定量PCR分析对放疗后鼻咽癌患者的筛查有实用价值,是监测放疗后鼻咽癌患者转移、复发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血浆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DNA定量测定对鼻咽癌监测复发及转移的价值。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FQ-PCR)技术,对42例鼻咽癌放疗后缓解者及28例鼻咽癌放疗后局部复发者、8例远处转移者血浆EBV-DNA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结果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局部复发、转移者(阳性率75.0%;复制量中位数32 170.0copies/ml)亦高于放疗后缓解者。结论血浆EBV-DNA定量分析对鼻咽癌监测复发或转移很有意义,可作为鼻咽癌放疗后监测复发及转移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8.
柳文菊  杜昆 《海南医学》2012,23(18):7-9
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放化疗过程中血浆EBV-DNA含量在临床诊疗中的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50例NPC患者在不同的诊疗阶段血浆EBV-DNA的含量,同时设50例健康体检者为阴性对照组。结果50例NPC组中EBV-DNA检测阳性率为92.0%(46/50),健康对照组阳性率为8.0%(4/50);46例EBV-DNA阳性的患者中,26例患者从第一周治疗开始,DNA水平就开始明显下降,至治疗结束前已检测不到DNA的复制;14例患者开始几周DNA水平变化并不明显,至治疗结束前,基本检测不到DNA的复制;6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可检测到较高水平的EBV-DNA。结论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NPC患者血浆中游离的EBV-DNA是一种敏感可靠的方法,对于NPC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浆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EBV-DNA定量测定对鼻咽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PCR法,对56例鼻咽癌患者、60例其它种类肿瘤患者及60例健康对照者血浆与PBMC EBV-DNA进行定量测定,比较鼻咽癌患者与其它种类肿瘤患者及健康对照者血浆和PBMC中EB病毒阳性检出率及EBV-DNA拷贝含量水平的差异,以及鼻咽癌不同分期EBV-DNA含量之间的差异.结果 鼻咽癌患者血浆EBV-DNA阳性检出率(73.2%)明显高于其它肿瘤患者组(23.3%)及健康对照组(11.7%),结果之间存在显著性差(P<0.01);鼻咽癌患者PBMC EBV-DNA的阳性率(89.3%)明显高于其它肿瘤患者组(8.3%)及健康对照组(5.0%),其阳性率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鼻咽癌组的血浆及PBMC EBV-DNA浓度明显高于其它肿瘤患者组及健康对照组(P<0.001);鼻咽癌晚期者血浆及PBMC EBV-DNA拷贝数均明显高于早期组,且以PBMC中EBV-DNA拷贝数增高更为明显.结论 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浆及PBMC EBV-DNA是一种敏感而可靠的实验方法,对鼻咽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定量检测鼻咽癌患者血浆EB病毒(EBV)DNA水平在监测复发转移方面的临床意义,并与VCA-IgA、EA-IgA进行比较分析。方法对21例临床缓解期患者和25例临床复发转移患者的血浆,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在PE7700型检测仪上定量检测血浆标本中EBV-DNA水平,免疫酶法检测VCA-IgA、EA-IgA水平。结果肿瘤复发转移组92%(23/25)的患者血浆中可检测到高拷贝数的EBV-DNA,中位浓度为420000copies/ml,在临床缓解组患者中,仅4.8%(1/21)的患者血浆中可检测到较高拷贝数的EBV-DNA,中位浓度为0copies/ml。两组阳性率及中位浓度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VCA-IgA、EA-IgA水平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浆EBV-DNA水平的检测有助于鼻咽癌复发转移的诊断,其预后价值优于VCA-IgA、EA-IgA水平的检测。  相似文献   

11.
应用抗EB病毒膜抗原(EBV/MA)的单克隆抗体检测51例病理确诊的鼻咽癌(NPC)活检标本的冰冻切片,其中49例有EBV/MA的表达。经细胞形态学分析首次发现鼻咽癌癌细胞,增生上皮细胞以及正常鼻咽部上皮细胞都有EBV/MA。以Southern杂交法检查20例鼻咽癌活检组织中EB病毒核酸(EBV/DNA),结果证实鼻咽癌组织中不仅有EB病毒核酸的重复序列W片段,还有与细胞转化有关的K片段的序列存在。进一步表明EB病毒在鼻咽癌的发生中并非“过客”,很可能是其病原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及4型人乳头瘤状病毒(HPV)DNA探针杂交技术,检测福建58例鼻咽癌活检的石蜡包埋组织中人乳头瘤状病毒DNA的存在及其类型。结果发现HPVDNA阳性者14例(24%),其中16型5例(35.7%),6型4例(28.6%),16型和6型同时阳性者4例(28.6%),未知类型者1例(7%)。未发现18型和11型病例。5例慢性鼻咽炎粘膜中未检出HPVDNA。42例癌旁粘膜被覆的鳞状上皮中见有挖空细胞、角化过度和疣状增生等HPV感染效应。结果表明在鼻咽癌高发区HPVDNA有较高检出率,它与鼻咽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咽后淋巴结转移鼻咽癌(NPC)患者血浆Epstein-Barr病毒(EBV)DNA和血清EB病毒衣壳抗原IgA抗体(VCA-IgA)、EB病毒早期抗原IgA抗体(VEA-IgA)与疗效、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139例咽后淋巴结转移NPC患者的临床资料,用qRT-PCR法检测血浆EBV-DNA水平,酶联免疫...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并完善一种新的DNA(cDNA)检测方法,并探讨eDNA检测在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96例经病理证实的NPC患者以微量基因组抽提试剂盒抽提血浆DNA,以荧光定量Reahime PCR测定含量,并以健康体检者125例作为对照组。结果:临床分期各组与治疗前相比(P均〈0.05)差异有显著性;不论治疗前后,NPC患者各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畀均有,(P均〈0.05);cDNA含量与临床分期的关系:根据Ct值的逐渐减少,cDNA含量随着临床分期增加呈增高的趋势,但组间比较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Reahime PCR法测定NPC患者cDNA,在NPC的诊断、疗效判断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作者应用原位核酸杂交技术,采用EB病毒BamHI-W片段为探针,检测了湘南地区正常鼻咽粘膜、鼻咽低分化鳞癌和未分化癌,高分化和中分化鳞癌,颈淋巴结转移性低分化鳞癌,颈淋巴结其它部位转移癌及鼻咽临近区恶性肿瘤标本。EBVDNA阳性例数分别为0/10个,24/26个,2/7个,6/6个,0/4个和4/24个。同时,对上述病例进行血清EB病毒壳抗原免疫球蛋白A抗体检测,低分化鳞癌和未分化癌阳性例数为23/26个,与EBVDNA检测结果一致,经统计学处理,两者具相关性。实验结果表明:(1)湘南地区鼻咽癌的发生中EBV感染起非常重要作用,EB病毒与鼻咽低分化鳞癌及未分化癌关系密切。(2)血清EBV壳抗原IgA抗体检测可作为对鼻咽癌早期诊断的有效监测指标。(3)在颈部原发灶不明的转移癌中有EBVDNA片段的检出,对确定鼻咽癌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腺癌与肺鳞癌DNA标本中EB病毒(Epstein-Barr vins,EBV)的存在情况,以及EBV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关系。方法 以非小细胞肺腺癌和肺鳞癌DNA标本为模板,EBV持续感染细胞系B95—8细胞DNA为阳性对照,用PCR方法扩增EBV的BamHI-W部分片段。结果 在53例非小细胞肺癌标本中有36例扩增出EBV基因的特异性产物,PCR扩增产物为129bp,与目的片段一致。其中肺腺癌中EBV基因的阳性检出率为94.1%(16/17),肺鳞癌中的阳性检出率为55.6%(20/36)。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DNA标本中有EBV基因的存在,其阳性检出率与非小细胞肺癌的病理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EB病毒体外感染鼻咽癌病人,IgA/VCA~+,IgA/VCA~-者和新生儿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观察其上清对CNE-2Z和Raji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鼻咽癌病人对CNE-2Z有明显抑制作用,生长指数为0.67~0.74,IgA/VCA阳性者和阴性者对CNE-2Z无明显作用。上述感染组对Raji细胞则均有抑制作用,生长指数为0.49~0.69。未经EBV诱导的5天上清对Raji细胞生长呈促进作用。生长指数为1.31~1.44,但对CNE-2Z细胞无明显作用。经EBV和未经EBV感染的新生儿对两种细胞均呈促进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及评价3种HBV-DNA荧光定量PCR试剂检测结果的差异.方法 同时用3种HBV-DNA荧光定量PCR试剂对已知结果的质控血清、标准品及本院79份HBsAg阳性的临床标本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试剂A、B、C检测阳性率分别为41.77%(33例)、45.57%(36例)和41.77%(33例).3种方法结果一致者66例,总符合率83.54%.试剂A、B与试剂C检测结果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剂A与B检测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剂A与C的灵敏度、特异性均为77.78%、88.37%;试剂B灵敏度为89.66%、特异性80.00%.结论 试剂A与B总体性能优于试剂C,适于临床检测与筛查.实验室必须选择质量好且符合自己实验室要求、与本实验室仪器相匹配的试剂以保证检验质量.  相似文献   

19.
33例鼻咽癌患者治疗前后血清EB病毒VCA-IgA跟踪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鼻咽癌患者临床过程中血清EB病毒VCA-IgA水平的变化情况,分析血清EB病毒VCA-IgA水平与鼻咽癌临床过程的相关性。方法使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对33例鼻咽癌患者治疗过程中血清EB病毒VCA-IgA进行跟踪检测,结果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前,33例鼻咽癌患者中,血清EB病毒VCA-IgA阳性为19例(阳性率57.6%),第一个疗程后,阳性病例降至9例(阳性率36.4%),转阴率为36.8%。随着疗程进行,肿块减小,血清EB病毒VCA-IgA阳性率呈下降趋势。至跟踪的最后疗程,仍有4例阳性患者,但其抗体滴度较治疗前都有明显下降。经治疗,鼻咽癌患者血清EB病毒VCA-IgA阳性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滴度下降。结论血清EB病毒VCA-IgA抗体水平与治疗呈明显相关性,可作为鼻咽癌疗效判断及监测复发和评价预后的有效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分析青岛地区EB病毒(EBV)相关胃癌及鼻咽癌组织中EBV主要潜伏期编码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及亚硫酸氢盐-基因组测序法(BGS),分析32例EBV相关胃癌及20例EBV阳性鼻咽癌标本中编码EBV核抗原EBNAs基因的启动子Cp、Wp、Qp以及LMP1和LMP2A编码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状态。结果 EBV相关胃癌及鼻咽癌肿瘤标本中EBV编码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状态与肿瘤细胞的潜伏感染类型一致:Cp和Wp呈高甲基化状态,而Qp未发生甲基化;2种EBV阳性肿瘤标本中LMP1和LMP2A编码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有所不同,两者在EBV相关胃癌组织甲基化程度明显高于其在EBV阳性的鼻咽癌(χ^2=19.15、11.01,P〈0.01)。结论甲基化是调控EBV主要潜伏期基因启动子活动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