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SLE患者血清可溶性黏附分子变化及其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43例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sICAM-1,sVCAM-1。结果:SLE中医各证型sICAM-1、sVCAM-1自热毒炽盛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依次递减,3个证型组均比对照组升高(P<0.01),其中热毒炽盛型与脾肾阳虚型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热毒炽盛型、脾肾阳虚型与肝肾阴虚型相比明显升高(P<0.05)。结论:SLE的中医辨证分型与sICAM-1、sVCAM-1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血清sICAM-1、sVCAM-1的水平高低亦可作为SLE辨证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SLE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自身抗体等免疫学指标的内在联系,为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化提供依据。方法:将符合标准的75例SLE患者辨证分为热毒炽盛、阴虚内热、脾肾阳虚、气血两虚4型,比较各证型患者的免疫学指标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结果:阴虚内热型的抗SSA/SSB抗体分别与热毒炽盛型、脾肾阳虚型及气血两虚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肾阳虚型的抗组蛋白抗体(AHA)与热毒炽盛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阴虚内热型、热毒炽盛型的抗双链DNA抗体、SLEDAI积分及血清C3水平分别与脾肾阳虚型和气血两虚型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SLE患者的自身抗体等指标可作为中医辨证分型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SLE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改变与辨证分型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SLE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及其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40例患者予以狼疮活动积分,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并随机选取20例健康人作对照。选用C3bRR、ICR作为红细胞免疫功能的指标。结果:SLE患者C3bRR率与健康人比较显著降低(P<0.01),ICR率则显著升高(P<0.01)。C3bRR、血清C3水平依热毒炽盛、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型递增,而ICR率、ESR水平依上述次序递减。结论:SLE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较健康人低下,其改变可以作为判断狼疮活动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SLE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及其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 :4 0例患者予以狼疮活动积分 ,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 ,并随机选取 2 0例健康人作对照。选用C3 bRR、ICR作为红细胞免疫功能的指标。结果 :SLE患者C3 bRR率与健康人比较显著降低 (P <0 .0 1) ,ICR率则显著升高 (P <0 .0 1)。C3 bRR、血清C3 水平依热毒炽盛、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型递增 ,而ICR率、ESR水平依上述次序递减。结论 :SLE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较健康人低下 ,其改变可以作为判断狼疮活动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乳腺癌中医辨证分型与分子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105例乳腺癌患者,对其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分子分型,按照患者舌苔脉象结合乳腺局部和全身症状进行临床分型并记录,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05例患者中,肝郁气滞型患者最为常见,热毒内蕴型患者最为少见,分子分型以Luminal A型最为常见.Luminal A型患者中,肝郁气滞型患者比例最高;Her-2过表达型患者中,气血两虚型患者比例最高;基底细胞样型患者中,热毒内蕴型患者比例最高.结论:在预后最好的Luminal A型患者中,肝郁气滞型患者比例最高,提示肝郁气滞型患者可能预后较好;预后最差的基底细胞样型患者中,热毒内蕴型患者比例最高,提示热毒内蕴型患者可能预后较差;Her-2过表达型患者中,气血两虚型患者比例最高,提示该型患者可在中西医治疗的过程中配合靶向治疗,可能会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性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疾病活动性程度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对91例SLE患者进行活动性评估并按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五种证型,比较各证型之间有无差异性。结果各证型之间差异有显著性;热毒炽盛和阴虚内热患者疾病活动性评估均在10分以上,占所有病例的60.44%;热毒炽盛和阴虚内热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热毒炽盛与肝肾阴虚、瘀热伤肝、脾肾阳虚之间均有显著差异,阴虚内热与肝肾阴虚、瘀热伤肝、脾肾阳虚之间均有显著差异。结论SLE疾病活动性与中医热毒炽盛和阴虚内热密切相关,其活动程度依次为热毒炽盛>阴虚内热>肝肾阴虚>瘀热伤肝及脾肾阳虚,瘀热伤肝及脾肾阳虚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7.
对 SLE辨证分型论治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认为目前证型分类凌乱 ,分型方案缺乏定性、定量指标 ,治疗方法偏于弥散。因此制定统一的、客观的并含有微观定性定量指标的辨证分型标准及治疗大法势在必行 ,将有助于中医诊断治疗学向现代化迈进。 相似文献
8.
对SLE辨证分型论治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SLE辨证分型论治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思考,认为目前证型分类凌乱,分型方案缺乏定性,定量指标,治疗方法偏于弥散,因此制定统一的、客观的并含有微观定性定量指标的辨证分型标准及治疗大法势在必行,将有助于中医诊断治疗学向现代化迈进。 相似文献
9.
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清免疫指标的关系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姜泉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5,2(10):17-18
本文通过对5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证实了本病中医辨证分型各证型病情轻重程度与免疫指标的改变相吻合,其中热毒炽盛型与脾肾阳虚型的改变明显高于瘀热痹阻型及气阴两虚型,而四型之间,其ANA、ds-DNA、CH_(50)、C_3亦有较明显的差异(P<0.01),从而为临床辨治本病提供了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0.
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分型与性激素水平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分型与性激素水平关系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350001)颜耀斌陈成东主题词红斑狼疮全身性/诊断辨证分型性激素类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多发于女性,特别是生育期女性的自身免疫性、累及多脏器的炎症性结缔组织病。由于本病从无性腺... 相似文献
11.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与多因素有关的,累及多脏器、多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医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造成中医临床辨证分型的多样化。目前不少学者试图利用现代医学手段探讨不同证型的微观变化,试图从微观寻找不同证候之间的差别,从而促进中医辨证分型的标准化、统一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部分黏附分子表达和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UC组)35例辨证分为大肠湿热证(16例)、肝郁脾虚证(8例)、脾肾阳虚证(6例)、血瘀肠络证(5例),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各个证型患者外周血中吞噬细胞膜糖蛋白CD44、可溶性黏附分子P-选择素(CD62P)及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CD54的表达情况,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大肠湿热证及血瘀肠络证的CD44、CD62P、CD54表达最高,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次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肠湿热证及血瘀肠络证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2个证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郁脾虚证及脾肾阳虚证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44、CD62P、CD54表达与中医辨证分型有关,测定外周血中CD44、CD62P、CD54表达情况可以协助中医辨证分型,确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慢性肝炎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年来,我们对61例HBs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了系统观察,以探索慢性乙型肝炎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兹小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61例中,男性53例,女性8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3岁,平均年龄31.5岁(中位数法),其中20~... 相似文献
14.
5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辨证分型与抗核抗体谱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医辨证分型与抗核抗体谱等免疫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51例辨证分为4型,并进行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ds-DNA)、抗ENA测定.结果:49例ANA异常,4组证型间ANA滴度按均值大小依次为风湿热痹证>瘀热痹阻症>阴虚内热证>脾肾阳虚证.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18例抗ds-DNA抗体异常,按阳性率大小依次为风湿热痹>瘀热痹阻>阴虚内热>脾肾阳虚,抗ENA抗体阳性率检验比较无差异.结论:ANA是SLE的筛选实验,抗ds-DNA抗体可作为临床辨证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与血脂水平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对高血压病患者血清脂蛋白及其亚组分胆固醇含量的分析,探讨高血压病中医辩证分型与血脂代谢的关系。选择126例患者参加本实验。测定患者血清总胆固醇含量(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其亚型HDL2-c、HDL3-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计算动脉硬化指数。结果示高血压病患者的TG、LDL-C/HDL-C、TC/HDL—C较对照组高(P<0.01),HDL─C、HDL2─C、HDL2─C/HDL3─C较对照组降低(P<0.01),肝阳上亢组的TG升高(P<0.05),阴虚阳亢组TG、TC/HDL─C、LDL─C/HDL─C升高(P<0.01),阴阳两虚组的TG升高(P<0.05),痰浊中阻组的TG、LDL─C、TC/HDL─C、LDL—C/HDL—C升高(P<0.01)。提示高血压病患者本身已存在着血脂代谢异常。其中阴虚阳亢型和痰浊中阻型的血脂变化,是冠心病的易患因素,而阴虚阳亢、痰浊中阻和阴阳两虚型高血压病患者,可能同时并发有动脉粥样硬化。因此,认为:在抗高血压治疗的同时,重视防治高甘油三酯血症和调整脂蛋白代谢紊乱,是预防其并发症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7,(2)
目的:为解决准确预测新辅助化疗疗效的问题,设计采用中医辨证分型联合西医分子分型的方法进行前瞻性病例研究,探讨联合分型与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2年7月—2013年6月间收治符合入组标准进行新辅助化疗的女性乳腺癌病例。化疗前行空芯针穿刺检查明确西医分子分型(4型:管腔A型、管腔B型、HER2过表达型和三阴性),同时由有丰富经验的资深中医师进行中医辨证分型(3型:肝郁痰凝型、冲任失调型和正虚毒炽型),每个病例同时具有一个西医分子分型和中医辨证分型(联合分型)。通过规范统一的4周期蒽环类联合紫衫类(ET)方案新辅助化疗得到化疗疗效的临床评价和病理评价。将联合分型与化疗疗效评价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共有128例女性乳腺癌符合入组要求纳入研究分析。管腔A型合并肝郁痰凝型占全体病例数比例最高(24.22%),管腔B型合并正虚毒炽型比例最低(0.78%)。管腔型(包括A和B)更倾向于中医辨证为肝郁痰凝和冲任失调型,三阴性更倾向于中医辨证为正虚毒炽型,而HER2过表达型则在三种中医辨证类型中分布较为均衡(χ~2=38.35,P=0.00)。通过联合分型与化疗疗效相关性分析比较发现,管腔A型中正虚毒炽分型较其他辨证分型有更高的完全缓解率(χ~2=16.54,P=0.002),而HER2过表达型中肝郁痰凝分型较其他辨证分型有更高的病理和完全缓解率(χ~2=10.25,P=0.036)。结论:西医分子分型联合中医辨证分型可能更加精确地预测治疗疗效,可为乳腺癌术前治疗提供更为准确的指导。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观察5项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技术测定90例原发性肺癌患者和60例正常人血清中5项肿瘤标志物的水平。结果:肺癌患者各证型组CEA,CA19—9,CA125,NSE,CYFRA21—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CEA浓度以瘀阻肺络型最高,并依气阴两虚型、阴虚毒热型、痰湿蕴肺型依次降低。气阴两虚型CA19—9、NSE、CA125水平高于其它各组(p〈0.05),但阴虚毒热型、痰湿蕴肺型、瘀阻肺络型各组间无差异(P〉0.05)。肺癌各证型组间CYFRA21—1无差异(P〉0.05)。结论:CEA、CA19—9、CA125、NSE、Cyfra21—1联合检测不仅是诊断原发性肺癌的重要依据,且与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8.
糖耐量低减者胰岛素水平与中医辨证分型关系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糖耐量低减 (IGT)是 型糖尿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中间阶段。目前约有 4.76 %的发生率 ,且每年约有 2 %~ 1 0 %转为 型糖尿病 ,并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及致死率有相关性。因此 ,及时发现糖代谢异常并进行有效的防治 ,使胰腺功能得以改善 ,恢复到正常糖耐量 ,是糖尿病防治中的重要工作。本研究旨在探讨 IGT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 ,为下一步防治 IGT提供思路。1 对象和方法1 .1 研究对象 :按照 WHO(1 999) IGT诊断标准 ,空腹血糖 (FBG) <7.0 mmol/ L ,餐后 2小时血糖 (2 -h PG)≥ 7.8mmol/ L,<1 1 .1 mmol/L。其中男性 2 8例 ,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脑卒中患者脂质代谢紊乱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脑卒中组142例和健康对照组100例进行血脂、脂蛋白和载脂蛋白水平的测定。按中医辨证将脑卒中患者分3线:痰湿阻滞(PDS)、阴虚阳亢(YDYH)和气虚瘀(QDBS)组。结果:PDS和QDBS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和apoA1/apoB等各项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不同中医证型的血脂水平变化及观察不同证型高血压病患者脂质代谢紊乱程度。方法将100例高血压患者分为肝火亢盛、阴虚阳亢、痰湿壅盛、阴阳两虚4型,检测各个证型患者的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计算TC/HDL的比值。结果痰湿壅盛与肝火亢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三型相比,TG有显著差异(P0.05);阴阳两虚、痰湿壅盛型与肝火亢盛、阴虚阳亢型相比,TC/HDL明显升高,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阴阳两虚型及痰湿壅盛型高血压患者较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型有更高的发生动脉硬化的危险性和更多心血管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