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0年初广州市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显微外科工作人员中,在4天之内先后发生3例流行性出血热(EHF)病人。从病人急性期血清及实验大白鼠肺分离获得两株EHFA(GL、GRL_(10))应用北京病毒所EHV病毒MCAB分型试剂检测,GL、GRL_(10)毒株具有EHF组及家鼠型特异性,属家鼠型病毒。同时从三例患者双份血清检测到恢复期血清抗体滴度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在实验大白鼠也查到EHF抗体。证实是由实验大白鼠引起的EHF爆发。从病人血清及大白鼠肺分离到两株EHF病毒,在广东尚属首次,为广州市EHF监测提供佐证,同时也表明EHF病毒MCAB试剂对分型的鉴别诊断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我省EHF患者的病毒病因,我们于1984年11月至1985年6月在四川南充疫区从EHF急性期病人血清中分离到病毒五株,现将病毒分离及鉴定结果报告如下: (一)标本来源:1984年11月在流行性出血热高发区南充地区医院和南充县新民公社选择临床症状典型,发病不超过5天的患者,采集血液标本,及时分离血清,液氮冻存运送实验室备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从流行性出血热(EHF)病人和鼠中分离出28株能在Vero-E_6细胞上繁殖并适应于乳小白鼠稳定传代的病原因子。用分离株感染的鼠脑切片和参考株EHF病毒A16株感染的Vero-E_6细胞滴片,同时以IFAT法进行特异性血清学试验和排除试验,二者检测结果一致,说明分离株为EHF病毒;用HI对所分离的24株病毒的免疫血清分型表明,病毒株来源于黑线姬鼠的为野鼠型毒株,来源于褐家鼠的主要为家鼠型毒株。进一步研究来源于不同疫源地类型疫区和潜在疫区毒株间的抗原性差异,将对EHF的防制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迄今国内外已从30多种鼠肺组织中检出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抗原或分离到病毒。我们于1988年4月~1989年10月,对山东省莒南县EHF疫区鼠类EHF自然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5.
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从被感染的动物尿中排出已被证实。1985年张炳根等从急性期病人尿液细胞中分离到EHFV;陈伯权等用出血热肾病综合征病毒HFRS 25-1McAb检测血、尿中抗原的研究。但到目前为止EHF病人尿中排毒动态观察尚未见文献报道。本文现报告收集临床典型EHF病人不同病程的尿液细胞沉渣观察其排毒期限。  相似文献   

6.
1979~1992年流行性出血热(EHF)监测结果:野鼠密度与EHF发病率呈正相关,野外鼠带毒率为15.74%,显著高于室内鼠带毒率8.94%,其中黑线姬鼠病毒携带率最高,为16.17%,显著高于褐家鼠带毒率10.13%,并认为黑线姬鼠可能是动物间EHF病毒的主要宿主,而褐家鼠可能是鼠与人之间EHF的主要媒介和传染源。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深圳市福田区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发病数据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为制订EHF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EHF鼠密度调查采用笼日法,带毒率用ELISA法检测鼠血清EHF特异性抗体。结果福田区在1997—2011年共发现EHF病例69例,呈低度活跃状态,近5年发病有增多趋势,其中男性61例,占88.41%;女性8例,占11.59%。年龄20~49岁居多,占86.96%。职业分布中前三位是工人、商业服务、家政待业;EHF在区内呈现春夏型;鼠媒监测显示褐家鼠是优势鼠种,平均捕获率9.72%,EHF病毒分型主要为汉坦病毒(hantavirus,HV)Ⅱ型即汉城病毒(seoul virus,SEOV)。结论福田区EHF符合家鼠型传播特点,褐家鼠是区内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加强对EHF疾病监测及健康教育,注重环境和食品卫生、加强鼠密度监测的同时灭鼠防鼠,可有效防止疫情传播。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一种既能防止EHF病毒从口腔进入消化道、又能防止实验中形成气溶胶感染的实验攻毒方法进行了豚鼠胃肠道实验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的研究。共用动物29只,经抗 EHFV-McAb 检测,79%在肺组织中可检出 EHF 病毒抗原。实验结果表明:豚鼠胃肠道暴露于 EHF 病毒亦可引起感染,从而为证明食入被 EHF 病毒污染的食物而引起 EHF 的传播途径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过去已有从EHF病区病人血清和家鼠、野鼠鼠肺中分离到出血热病毒的报导,但四川省尚未见在非病区鼠肺中查到EHF病毒抗原。四川省阿坝和凉山两州,至今未报道过EHF的病例,属于非病区。一九八六年三月和十月,四川省卫生防疫站分别与阿坝州卫  相似文献   

10.
用Vero E—6纯系细胞,接种EHF病毒相关抗原阳性的褐家鼠(Rattusnorvegicus)肺13份,从中分离得5株可在Vero E—6细胞中连续传代的病原因子,分离阳性率为38.5%。通过以其中一株分离物G9感染的第五代Vero E—6细胞制作抗原片,检测EHF患者恢复期血清12份中有11份免疫荧光阳性(91.7%),而12份非EHF病人血清全部阴性;20例EHF患者双相血清抗体滴度均呈4倍以上增长;与呼肠弧Ⅰ、Ⅱ、Ⅲ型病毒抗血清免疫荧光阴性;G_9病毒与国内已知EHF病毒16、62、S_3、R_1株抗血清有高滴度交叉,并且,可被16、R_1抗血清完全中和其感染性,证明G9等分离物是EHF病毒。另外,G9病毒对5—I UDR不敏感、不耐热(56℃1小时)、不耐酸(PH3.0)、对脂溶剂乙醚敏感,这些理化特性也与EHF病毒完全相符。广东省一九八三年证实存在流行性出血热(EHF)疫源地,并从主要储存宿主褐家鼠(Rattus’norvegicus)肺脏检出EHF病毒相关抗原,其阳性率高达8.6%,但未进行病毒分离。一九八四年二月至六月,我们应用Vero E—6纯系细胞,选择EHF病毒相关抗原阳性的褐家鼠为标本,直接分离EHF病毒获得成功。对其中一株分离物G9进行了较全面的鉴定,本文介绍病毒分离及鉴定结果。  相似文献   

11.
1976年在南朝鲜首次分离到汉坦病毒和1981年我国从疫区黑线姬鼠分离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获得成功以来,其实验室检测技术发展迅速。EHF病毒单克隆抗体(Mcab)的研制,病毒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都取得了新的进展,这些都为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实验室检验技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作者就近年来EHF血清学检测技术的某些新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用Vero—E_6细胞直接从陕西汉中地区EHF 患者急性期血清中分离到89-L 株病毒。分离的病毒能在Vero-E_6细胞连续稳定传代,检测10份EHF 病人双份血清抗体滴度均有4倍以上升高,兔抗KHFV-76-118株免疫血清能阻断89-L 株抗原同EHF McAb 4E_7的免疫反应,抗呼肠弧病毒Ⅰ~Ⅲ型免疫血清、抗类环状病毒免疫血清、抗CMV 免疫血清和抗HSV 免疫血清均无此阻断作用;McAb 型别鉴定试验证实为EHF 野鼠型毒株。从陕西汉中地区EHF 患者急性期血清中分离出EHF 病毒,表明该地区是EHF 的又一流行区。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由于病原学和血清学的突破性进展,不但充作流行性出血热(EHF)宿主动物的小啮齿类动物种类骤增,而且家畜家禽中也检出EHF病毒抗原或抗体。1989年10月,我们在EHF疫区进行宿主动物调查时,发现羊自然携带EHF病毒抗原。  相似文献   

14.
家鼠型EHFV台41株在沙鼠肾原代细胞上产生血凝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长爪沙鼠从野、家鼠混合型流行性出血热(EHF)疫区病人血液中分离到的台41株EHFV经陈伯权单克隆抗体及免疫血清血凝抑制抗体分型,属家鼠型EHF病毒;最近我们将该毒株应用于长爪沙鼠肾原代单层细胞(简称沙鼠肾细胞),并对其产生血凝素的特征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1954年12月和1985年12月,在江苏武进县EHF疫区,野外捕捉小兽115窝,即行分类获灰麝鼩118只,其肺EHF抗原阳性7只,阳性率为5.9%;血清EHF抗体阳性8只,阳性率为6.7%。从EHF抗原阳性的灰麝鼩肺组织和EHF抗原阳性的窝巢革螨,各分离出一株EHF病毒,属首次报告。并提示EHF疫区灰麝鼩可作EHF的宿主动物。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Z_(10)株制成灭活疫苗免疫沙鼠和活毒感染沙鼠这两种方法使沙鼠获得免疫。经一个月后,用EHF病毒野鼠型毒株(A_9、Z_5)和家鼠型毒株(Z_(30)、K_(24))进行攻击,以观察免疫沙鼠对其它EHF病毒株的交叉保护情况。结果表明,经上述两种方法获得免疫的沙鼠,对家鼠和野鼠型毒株的攻击均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选择流行性出血热疫区IFAT试验阳性褐家鼠肺组织,流行性出血热病人外周静脉血及尿液(IFAT试验阳性),接种Vero—E_6细胞,分离出6株EHF病毒株.应用McAb对这6株EHF毒株进行了抗原分析及毒力研究.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1984年8~10月,作者对广州地区实验大、小白鼠EHF病毒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共采集大白鼠296只,每只都采集了肺组织标本,EHF病毒抗原阳性率为6.08%。296只大白鼠中有233只在采集肺组织标本的同时采集了血液标本,EHF病毒抗体阳性率为13.73%。同时采得肺组织和血液标本的233只大白鼠中,EHF病毒抗原或/和抗体阳性者32只,感染率为11.49%,其中抗原抗体同时阳性者16只,阳性率为6.87%,抗原阴性抗体阳性者16只,阳性率为6.87%,未发现抗原阳性而抗体阴性者。发现雌性大白鼠EHF病毒感染率显著的高于雄性大白鼠。对大白鼠感染的EHF病毒来源进行了讨论。采集小白鼠786只,肺组织EHF病毒抗原全部阴性,未采集血液标本检测EHF病毒抗体。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EHF的传播途径,我们对革螨作为EHF媒介宿主的可能性进行了一系列调查研究。结果证明,格氏血厉螨和厩真厉螨是黑线姬鼠窝巢中的优势螨种,其季节消长与发病相关,有EHF病毒的自然感染,能通过叮刺在鼠间传播和在螨体内经卵传递EHF病毒,从鼠和螨所分离的EHF病毒的抗原性一致,表明该两种螨可作为野鼠型EHF的鼠间传播媒介,并兼有储存宿主作用。  相似文献   

20.
1988年5月,我们在山东省泗水县进行野生动物携带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抗原检索中,从该县境内农村捕捉野兔20只,黄鼬16只,无菌采集肺和肾组织标本,放液氮罐内携回实验室,冷冻切片、固定,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EHF单克隆25—1荧光抗体由北京预防医学中心病毒学研究所提供)。结果查出1只黄鼬肺内携带EHF病毒抗原,但肾组织内未发现抗原阳性。野兔肺和肾组织均阴性。对黄鼬肺EHF病毒抗原阳性标本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