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心力衰竭(CHF)近些年来药物治疗有着突破性的进展,但仍是当今具有较高患病率和死亡率的严重疾患。近年来人们一直在尝试应用心脏起搏的方法来治疗慢性重度心力衰竭患者,取得了可喜的进展,这种起搏方法是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vnchronization therapy,CRT)。CRT是在传统的右心房、右心室双心腔起搏基础上增加左心室起搏,以恢复房室、室间和室内运动的同步性。试验研究证明CRT可以改善心脏不协调运动,增加左室充盈时间,减少室间隔矛盾运动,减少二尖瓣返流,可使慢性重度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改善,提高生活质量,明显减少慢性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全因死亡率,开创了慢性重症心力衰竭治疗的另一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7例慢性心衰患者接受CRT治疗,随访术后1、3、6个月的心功能级别、6min步行距离、BNP及超声各参数的变化,并与术前各指标相比。结果:植入CRT后心功能级数、6min步行距离及BNP在术后一个月即可显现出来(P0.01)。LVEF、LVEDD、QRS时相在术后3个月时出现改善(P0.05),在6个月时这种改善更加明显(P0.01)。结论:在心功能Ⅲ-IV级的慢性心衰患者中使用CRT可逆转左心室重构,减轻临床症状,提高运动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因慢性心力衰竭住院并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56例患者,观察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的临床症状及左心功能变化。结果:同CRT治疗前相比,术后6个月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量指数(LVEDVI)、左室收缩末期容量指数(LVESVI)、左室质量指数(LVMI)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心功能分级(NYHA)和6分钟步行距离试验(6MHW)明显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改善慢性心力衰竭症状,同时逆转心脏重构,改善左心功能,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王勇  冯毅 《医学综述》2008,14(10):1504-1507
慢性心力衰竭是具有较高住院率和病死率的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治疗方法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出现了心脏起搏器治疗等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心力衰竭患者伴有心脏电传导异常,导致心室收缩不同步;这种非同步收缩会导致心脏病理生理学改变,加重心力衰竭。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一项非同步收缩心力衰竭患者新的非药物治疗手段。临床研究表明,心脏再同步治疗可以改善患者心功能,生活质量及降低病死率。最新指南将心力衰竭合并失同步患者作为CRTⅠ类适应证。现综述分析CRT方法的作用机制、疗效等,并对今后发展方向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2例慢性心力衰竭反复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分别采用再同步化治疗和常规治疗,观察比较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26例采用再同步化治疗患者总有效率为92.3%;对照组26例采用常规治疗患者总有效率为69.2%;再同步化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治疗(P〈0.05)。结论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再同步化治疗疗效显著,能有效预防慢性心力衰竭猝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心力衰竭(HF)的发病机制的认识有了划时代的进展,心脏重塑是HF发生的主要原因,神经内分泌的激活是致心脏重塑的根本所在,因此对HF的治疗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阻滞剂(BB)、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已成为治疗慢性HF(CHF)的主要药物,并使CHF患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得到较大改善。但心功能Ⅲ级及Ⅳ级的CHF患的预后仍较差,一年的病死率高达50%,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似.[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一种心室功能障碍和神经内分泌调节异常导致的肺静脉充血、运动耐力和生存期降低的临床综合征,是近年来发病率和流行性很高的心血管病症.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是通过置入左室及右室电极同时起搏左、右心室,恢复心室同步收缩的一种治疗方法.循证医学已经证实CRT治疗顽固性心衰可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心衰再住院率以及降低病死率[1].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围术期的护理规范。方法对9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和心理护理;术后严密心电监护,及时观察和预防并发症,同时指导患者坚持进行规范化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及出院康复指导。结果本组9例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术期,随访效果良好。结论良好的护理配合是治疗的重要前提,详细的健康教育和细致的随访管理能更好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观察慢性心衰患者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临床指标,包括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心电图QRS时限、心脏彩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运动耐量(6min步行距离)等指标.结果 22例患者死亡,其中由于心衰恶化死亡13例,心源性猝死7例,电击死亡1例,脑卒中死亡1例,4名患者失访,2l例患者存活,其中行三腔心脏起搏加体内自动转复除颤的患者全部存活,存活患者心功能及运动耐量有明显提高.结论 CRT能改善心衰患者的生存,CRT/D能降低心衰患者的猝死,因此对于有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适应证的患者应积极进行CRT治疗.  相似文献   

10.
1病例介绍 病例1,患者,男,67岁,因“胸闷、气短半年,加重伴夜间端坐呼吸、咳嗽、咳痰3d”入院。查体:血压100/70mmHg,神志清楚,言语流利,五官端正,颈软,气管居中,颈静脉无充盈,双肺可闻及湿哕音,心界向左扩大,  相似文献   

11.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为各种器质性心脏病的终末阶段,是具有较高住院率和病死率的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治疗方法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出现了心脏起搏器等非药物治疗方法和技术.心力衰竭患者伴有心脏电传导异常,导致心室收缩不同步,这种非同步收缩会导致心脏病理生理学改变,加重心力衰竭.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一项非同步收缩心力衰竭患者新的非药物治疗手段.临床研究表明,心脏再同步治疗可以改善患者心功能,生活质量及降低病死率.最新指南将心力衰竭合并失同步患者作为CRT治疗的Ⅰ类适应证.  相似文献   

12.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对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对6例符合CRT适应证的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植入三腔型起搏器,进行三腔起搏或双心室起搏,使心室间收缩趋向同步化。6例患者均成功植入了起搏器,左室电极植入位置4例位于心室后侧静脉,2例位于心室前侧静脉。结果术后3、6个月患者的胸闷气促症状明显改善,生活能够自理,心功能改善Ⅰ级,QRS宽度均较术前缩短,左室射血分数提高,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减小,二尖瓣反流程度减轻,心胸比缩小。结论 CRT通过改善心室收缩的同步性、提高左室射血分数,从而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和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对6例有CRT适应证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置入三腔起搏器,通过起搏参数优化使心脏房室收缩趋向正常顺序及室间收缩同步化.结果:6例患者均成功置入了三腔起搏器,左室电极靶血管,5例位于左后侧静脉,1例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因为置入左后侧静脉膈肌跳动而改为心大静脉.术后3个月,患者的胸闷气促症状明显改善,生活能够自理,心功能可达到NYHAⅡ级;QRS宽度均较术前缩短;左室射血分数较术前提高,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减小;程控仪测试参数显示,与置入三腔起搏器前相比较夜间心率有所降低,活动度增加.结论:CRT通过改善心脏收缩的同步性,提高左室射血分数,从而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和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4.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内科治疗学上的难题,具有较高患病率和病死率。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全球心力衰竭患病人数高达2250万,每年新增病例数200万。我国2003年一项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我国35-74岁人群中约有心力衰竭患者400万人。中、重度心力衰竭的5年病死率可达30%~50%。与此同时,因心力衰竭引发的医疗花费相当巨大。因此。近年来对心力衰竭的治疗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研究显示心脏矢同步的心力衰竭患者常规药物治疗效果往往欠佳。目前应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不仅能缓解患者临床症状,而且使心衰患者住院率、死亡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5.
桂春  朱立光 《广西医学》2012,34(4):422-424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轻度慢性心力衰竭的应用效果。方法轻度慢性心力衰竭伴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7例,均为扩张型心肌病,给予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并植入三腔起搏器,定期随访,观察术前、术后出院前和术后12个月心脏结构和功能。结果随访12个月无1例因心力衰竭再住院,活动耐量明显提高。术后出院前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和二尖瓣反流量(MR)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而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12个月,LVEF、LVFS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LVESD、LVEDD和MR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术后12个月,LVEDD减少值与术前QRS波宽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 CRT治疗扩张型心肌病伴轻度慢性心力衰竭和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能改善心脏功能,逆转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心脏再同步化(CRT)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36例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18)。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应用CRT。比较2组患者心功能指标的改善情况、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再住院率以及治疗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各项心功能指标的改善幅度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以及再住院率分别为5.56%、0.00%以及5.56%,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4.44%,高于对照组77.7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可有效缓解患者的心力衰竭症状,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前后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左心室功能变化情况。方法选择该院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8例,均符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治疗标准,且成功完成CRT植入,并在术后实施为期12个月(截止至2019年3月)的随访调查。观察术前3 d、术后6个月及治疗12个月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右心室射血前时间差(IVMD)、室间隔与左室后壁时间延迟(SPWMD)、N端前脑钠肽(NT-pro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超敏肌钙蛋白T (hs-TnT)、心功能分级及6 min步行试验(6MWT)。结果 9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再同步化术后LVEF、LVEDD、IVMD及SPWMD指标改善均优于术前(P 0.05);9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再同步化术后NT-proBNT、hs-CRP及hs-TnT指标改善均优于术前(P 0.05);9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再同步化术后心功能分级、6 min步行距离改善均优于术前(P 0.05)。结论 CRT治疗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改善明显,且左心室功能均优于治疗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7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远期疗效.方法:应用三腔心脏起搏器对有适应症[心脏彩超EF<35%,左室舒张末容积>50mm,二尖瓣有中到大量返流,心电图有完全性左束支或室内阻滞,有反复心功能不全(NYHAⅢ~Ⅳ级)病史]的患者分别将左室电极送入左室侧支,右室、右房电极常规植入,术后观察12个月心脏功能.结果:7例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尤其第一年后EF值、LVEDD,差别有显著性,P<0.05.结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CRT治疗比单纯性药物控制效果满意,可明显改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心脏再同步治疗(CRT)难活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9例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CRT治疗.植入后定期随访,分析患者心功能、活动耐量、QRS时限、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内径等指标变化.结果 9例患者成功植入CRT,平均随访(9.9±9.4)个月,死亡1例,1例患者因心力衰竭症状复发住院,其余患者心功能分级、活动耐量较植入前有显著改善.结论 CRT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有效,显著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