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4 毫秒
1.
目的进一步探讨结肠嗜酸性肉芽肿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1例结肠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钡灌肠检查7例,均未获确诊,误诊为结肠癌4例,肠结核2例,节段性肠炎1例。纤维结肠镜结合病理检查10例,确诊嗜酸性肉芽肿5例,诊断为结肠肿块5例。术中快速活检6例,均确诊为嗜酸性肉芽肿。手术行病变肠段切除6例,右半结肠切除3例,横结肠切除1例,乙状结肠切除1例。9例随访0.5-13年,无复发病例。结论纤维肠镜和术中快速病检是结肠嗜酸性肉芽肿的主要确诊方法,病变肠段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郑永红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2):124+132-124,132
目的总结临床常见的腮腺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与腮腺肿瘤的误诊案例。方法对本院近5年来腮腺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与腮腺肿瘤的误诊病例进行分析及研究。结果腮腺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患者血常规中可见明显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相对值大于6%以上,绝对值大于0.5×109/L以上。腮腺肿瘤患者血常规中嗜酸性粒细胞相对值小于6%,绝对值小于0.5×109/L。结论血嗜酸粒细胞比例显著增高为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之主要特征,此数值虽然不能对本病作出明确诊断,但对于术前的正确诊断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张英军  侯如蓉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132-133,135
目的分析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对20例经病理学确诊的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20例患者中男性多见,平均发病年龄39岁;临床上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结节性肿块,以腮腺区最为多见(41.4%)。所有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均增高。病理学上表现为淋巴组织增生并形成淋巴滤泡,生发中心极性存在,血管周围及滤泡问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行单纯手术治疗的3例患者中有2例复发。结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是一种具有特殊临床和病理表现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单纯手术容易复发,手术联合放疗的综合治疗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4.
嗜酸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首先由中国的金显宅于1937年以“嗜酸性细胞增多性淋巴肉芽肿”之名报道,在日本,KIMURA等人于1948年首先报道,并随后称为木村氏病(Kimura’s disease)。此外,本病还有“嗜酸性粒细胞性淋巴结病”、“嗜酸性粒细胞性滤泡增生症候群”、“嗜伊红淋巴肉芽肿”等名称。在欧美文献中,有的把血管淋巴组织增生伴嗜酸性细胞增多与该病混为一谈。但是,两者是不同的疾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颅骨嗜酸性肉芽肿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治疗方法。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有多量的Langerhans细胞增生和大量嗜酸性粒细胞。预后好,无复发。结论:颅骨嗜酸性肉芽肿为良性病变,外科手术治疗对本病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6.
胃肠道炎性纤维性息肉(炎性假瘤)是一种良性增生性疾病,其病变特点为在局部形成息肉状或蕈状肿块,临床上常误诊为真性肿瘤。国外文献中 Vanek 于1949年首先报告一例胃之炎性纤维性息肉,以后陆续有不少发生于胃肠道不同部位的报告。此病命名繁多,有称嗜酸性粒细胞性肉芽肿,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之肉芽肿,炎性纤维性息肉,炎性假瘤等。本文报告之8例小肠炎性纤维性息肉,均是在1976—1977年外检工作中发现的,说明此病并非罕见。  相似文献   

7.
曾家良  张长风  谢飞  叶永强  陈志远 《四川医学》2010,31(12):1808-1809
目的探讨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的方法。方法对我科6年来临床收治的12例颅骨嗜酸性肉芽肿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有多量的Langerhans cell增生和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预后好,无复发。结论颅骨嗜酸性肉芽肿为良性病变。CT及X线在诊断中有重要诊断价值。手术能加速病变痊愈,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ELG)是一种病因不明、对放射线敏感、切除后可复发但预后较好的良性疾病。镜下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增生。好发于头颈部,以腮腺为主,其次为眼睑、眼眶、颌下及上臂等部位。临床表现为对称的无痛性肿块,生长缓慢、伴瘙痒和色素沉着。本病应与巨淋巴结增生症、淋巴结核、唾液腺肿瘤、淋巴结转移瘤尤其是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相鉴别。治疗方法包括放疗、激素疗法和手术治疗。该病特点是属于良性疾病、预后好、不恶变、不转移。本文作者对ELG的发病原因、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的现状和一些相关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肋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诊治的6例肋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资料.结果 肋骨嗜酸性肉芽肿共6例,以局部疼痛或肿块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中,单发型5例,多发型l例;病变肋骨切除6例.结论 肋骨嗜酸性肉芽肿是一种少见病,具有一定的临床特征,X线有特征性表现,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可同期给予放疗.  相似文献   

10.
曾燕  戴冽  郑东辉  刘海俊  李晶 《广东医学》2006,27(4):503-504
目的 提高临床对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脚)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近8年收治的5例ALI-IE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病理检查特点。结果 5例患者中4例表现为头颈部肿物,1例表现为下肢肿物,病程2—16年,病情反复,2例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升高,病理特点为血管增生明显,内皮细胞呈上皮样,周围有较多嗜酸粒细胞浸润,无嗜酸性脓肿。结论 ALHE的临床表现以头颈部肿物多见,可伴有皮肤表现,诊断主要靠特征性病理学特点,但要注意和木村病鉴别,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随诊注意有无复发。  相似文献   

11.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组织化学特殊染色法观察35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病变组织中的lgE、IgA、IgM、IgG抗体和肥大细胞,结果表明,病变组织中IgE明显增多,主要分布在淋巴滤泡生发中心内及生发中心外浆细胞内,肥大细胞大量增生,其分布及数量与一般的慢性炎症组织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2.
颈动脉体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Li Z  Tang P  Zhang Z  Xu Z  Xu W  Xin D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6):1124-1126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分析1968-2001年收治的46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2例,抽出物均为血液;血池扫描检查12例,10例(83%)诊断为颈动脉体瘤;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5例,均诊断为颈动脉体瘤;B超检查15例,14例(93%)诊断为颈动脉体瘤;CT检查7例,5例(71%)诊断为颈动脉体瘤:MRI检查4例,均诊断为颈动脉体瘤,其中MRA2例。46例均行手术治疗,5例接受放射治疗,随诊其中肿瘤无复发。结论:B超足以诊断颈动脉体瘤,MRI/MRA能够为拟订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帮助。手术是治疗颈动脉体瘤首选的治疗措施。术中耐心细致的解剖可以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少见类型的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提高对少见类型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的诊疗水平。方法 收集我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少见类型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40例,对各种类型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少见类型的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占同期所有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手术病例的0.74%(40/5487),包括12种病理类型:血管肉瘤6例,平滑肌肉瘤5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5例,横纹肌肉瘤1例,胚胎性肉瘤1例,上皮样血管内皮瘤1例,淋巴瘤5例,囊腺癌4例,类癌3例,鳞癌2例,腺鳞癌3例,癌肉瘤4例门临床表现无症状者21例;右上腹痛者12例,其中肝肿瘤破裂1人;上腹不适者5例,黄疽2例,发热1例。实验室检查中32.5%HBsAg阳性(13/40),CT检查无1例直接确诊,其中3例肝脏淋巴瘤诊断为血管瘤或慢性炎症,3例肝肉瘤分别诊断为慢性炎症、血管瘤或囊腺瘤,2例鳞癌全部误诊为肝结核或肝囊肿,1例类癌诊断为纤维板层癌,1例囊腺癌诊断为肝囊肿,其余病例术前CT诊断均为肝脏恶性肿瘤。预后方面,4例肝淋巴瘤和2例肝囊腺癌生存期超过5年;肝肉瘤1年生存率超过50%,但3年生存率不超过25%;5例肝脏鳞癌、腺鳞癌病例均在术后1年内死亡。结论 各种少见类型的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实验室检查中亦无血清特异性肿瘤标志物,影像学与肝细胞肝癌和某些肝脏良性肿瘤很难鉴别,术前诊断十分困难。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预后以肝囊腺癌和肝淋巴瘤预后较好,以肝脏鳞癌和腺鳞癌预后最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频彩超诊断小体积恶性乳腺叶状肿瘤(PTB)的临床应用价值,提高对PTB的认识.方法:选取经手术病理确认的20例PTB女性患者,同时所有患者均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20例患者中,5例患者的肿瘤为分叶状,14例为椭圆形,1例为不规则形状;18例患者的肿瘤边界清晰,2例不清晰;内部回声衰减0例,不变5例,增强15例;6例患者发生囊性变;2例患者出现钙化现象;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显示所有患者均能探测到血流信号,其中Ⅰ级9例,Ⅱ级7例,Ⅲ级4例;收缩期峰值流速的平均值为(19.35±6.50)cm,阻力指数为0.72±0.04;20例PTB的病理类型为:良性9例,交界性5例,恶性6例;血流信号等级与PTB病理分型并无明显对应关系.结论:高频彩超诊断小体积恶性PTB,能够显示清晰的具有特征性的彩超声像图,为临床鉴别诊断及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提供了较好的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5.
刘勇  刘震  颜磊  黄承军 《西部医学》2013,25(5):757-758,762
目的总结腹壁韧带样纤维瘤的诊断及治疗特点。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腹壁韧带样纤维瘤的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症状、包块特征、影像学资料、病理(常规及免疫组化)、手术及术后辅助治疗等,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有明确的手术、外伤史或妊娠史,而无明显症状,包块平均直径4.5cm,女性18例。MRI提示边界不清,T1WI常为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提示稍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肿瘤位于肌肉内或与筋膜相连处,质地坚韧,由梭形细胞和胶原纤维束组成,胶原纤维成分特别丰富,无明显包膜,边缘不清,向周围组织浸润,常侵及横纹肌,无病理性核分裂象。免疫组化检查梭形细胞波形蛋白(Vimentin)5例均阳性反应;平滑肌抗体SMA灶性阳性5例;ki-67指数均阴性或不高于5%。术中需切除周围2~3cm组织,手术后局部复发2例。结论腹壁韧带样纤维瘤是一种交界性肿瘤,临床及病理有一定的特征,为其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对膀胱内血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入选11例均为男性,年龄36~78岁;发病时间0.5-48h,通过CT平扫及改变体位扫描,根据其不同形式的CT表现,作出初步的病因诊断报告,然后与经临床治疗后的影像学复查,或经膀胱镜手术证实的结果相比较,判断其在血肿病因学分析上的价值。结果11例膀胱内血肿CT均能明确诊断,而且可以初步得知其病因,其中自发性8例,肿瘤性1例、外伤性1例、医源性1例。结论CT骨能明确诊断膀胱血肿,并能结合临床资料作出病因诊断分析。  相似文献   

17.
乳腺结核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提高对乳腺结核诊断的准确性与治疗彻底性。方法:回顾分析5例乳腺结核的临床特征及X线钼靶照片等表现。结果:术前确诊乳腺结核1例,误诊或诊断不明4例,2例先手术,后抗结核治疗,3例先抗结核治疗,后手术,两者均恢复良好。结论:乳腺结核X线诊断,B超及肿块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应密切结合临床病史及体征,否则常易误诊或诊断不明。多主张抗结核治疗后,均进行病灶切除;病灶较局限者,可行病灶切除后,再抗结核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脏肿瘤的特点和外科疗效。方法: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手术治疗56例心脏肿瘤患者,其中粘液性肿瘤48例(85.7%),左房粘液性肿瘤45例,右房粘液性肿瘤3例;累及右心房的下腔静脉平滑肌瘤4例(7.1%),均为良性;原发性恶性肿瘤4例(7.1%),均为肉瘤,包括左心房恶性间皮瘤2例,右心室梭形细胞肉瘤1例,右心房血管肉瘤1例。52例良性肿瘤均完整切除;4例恶性肿瘤中,完整切除2例,大部切除1例,因广泛侵润转移者只行活检1例。同期行二尖瓣成形术5例,二尖瓣替换术1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3例,室间隔修补1例,三尖瓣成形术3例。结果:本组无围术期死亡,平均随访(33.46±11.35)个月,2例粘液瘤于3年内复发并手术,恶性肿瘤4例术后3个月至2年复发或转移死亡。结论:心脏肿瘤的疗效与病理性质和肿瘤生长部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杨丹 《基层医学论坛》2016,(29):4106-4107
目的:分析胎儿肿瘤的产前超声表现特点及在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3年7月—2016年6月期间检查发现的52例胎儿肿瘤的临床资料,对其影像学超声诊断及预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肿瘤出现在颅内6例(11.54%),面部肿瘤7例(13.46%),颈部肿瘤14例(26.93%),胸部肿瘤8例(15.38%),腋窝肿瘤2例(3.85%),腹部及腹膜后肿瘤7例(13.46%),骶尾部肿瘤4例(7.69%),肢体肿瘤3例(5.77%),胎盘肿瘤1例(1.92%)。胎儿结局的预后观察中,终止妊娠29例(55.77%),胎儿胎死宫内6例(11.54%),肿块逐渐消失12例(23.08%),婴幼儿手术后成活5例(9.61%)。结论产前超声检查在胎儿肿瘤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够及早发现胎儿肿瘤,且诊断准确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和总结原发性气管肿瘤的外科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从1996-2006年10例原发性气管肿瘤的外科治疗的临床资料。颈横切口8例,颈纵隔切口2例,10例均采用气管环形切除对端吻合术,术后病人均顺利恢复,鳞癌和腺样囊性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结果:全组病例无围手术期死亡,5年生存率为62.5%(5/8)。结论:手术切除是治疗气管肿瘤最有效的方法,气管环切是治疗气管恶性肿瘤的主要术式,降低手术并发症是取得良好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