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张景岳(公元1562-1629年),名介宾,字会卿,自号通一子.为我国医学史上温补学派的中心人物.著有《类经》、《景岳全书》、《质疑录》等,颇为医界所推崇,对祖国医学的贡献颇巨.他的温补学说,受薛立斋、李东垣、许叔微的影响较大.当时,刘河间的"六气皆从火化"和朱丹溪的"阴虚火动"等学说,盛行于世,一般后学的人,没有很好地领会刘、朱学说的精神实质,每多拘守成方成法,恣用寒凉,不顾正气,于是流弊迭出;景岳有鉴于此,为了扭转这种情况,对刘、朱等寒凉学派攻击不遗余力.尝言:"使刘朱之言不息,则轩歧之泽不彰,是诚斯道  相似文献   

2.
刘完素,字守真,自号通玄处士。河间(今河北省河间市)人,故后世径称刘河间。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图解素问要旨论》等书。刘氏重视《内经》理论,并有所发挥。他提出“火热为病”(“六气皆从火化”)的观点。后世称他为寒凉派的倡导者。刘氏用药虽主寒凉,  相似文献   

3.
《医宗必读》为明末清初医学大家李中梓所著,其论本之《黄帝内经》,兼通仲景、河间、东垣、丹溪等诸家之长."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李氏提倡用药多行温补、痛戒寒凉,传承和发展了易水学派.李氏认为痹证以风寒湿三邪致行痹、痛痹、着痹为纲,又以五体痹、脏腑痹之部位为目.同时,痹属虚实夹杂之证,风寒湿邪轻重有别,需分清主次,攻补...  相似文献   

4.
丹溪首创滋阴降火,为养阴派的代表医家,似乎已是医界定论。戴良称其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是为阴虚火动或阴阳两虚,湿热自盛者作;王纶言“发明阴虚发热类于外感”;《四库全书》更指出:“丹溪以补阴为宗,实开直补真水之先。”,近时有人对“丹溪是否养阴派”的问题提出质疑。本文将就此谈谈个人看法。《阳有余阴不足论》是养生论丹溪这篇名著讨论了人身阳有余阴不足的生理状态,阐发情欲伤阴的机理,进而提出了一系列慎身养性的方法。养生在丹溪学术中占有  相似文献   

5.
祖国医学温补学派中,张景岳著述甚丰,影响尤大,诚不槐为温补学派中之佼佼者。其所著《大宝论》、《阳不足再辨》等篇,阐述了“阳非有余”之论,力辟丹溪“阳常有余……”之非。篇幅虽然不大,却很能代表他重视温补的学术思想,今摘论中主要精神扼要介绍如次。张氏认为人之生命系于阴阳,阴阳以化言则为形与气,以用言则为水与火,以属性言则  相似文献   

6.
金元之际,著名医家相承继起。后世多以这一时期医家纷争,门墙互立,所谓“医之门户分于金元”,而对其学术之间的联系和继承,注意不够。即如李东垣与朱丹溪,前者以“补土”擅功,后者以“滋阴”驰名,均同跻“金元四家”之列。一偏温补,一偏寒凉;一重升阳,一重降火,表面看来,似乎学术主张针锋相对,实则丹溪从东垣处取法甚多。兹将丹溪对东垣湿热证  相似文献   

7.
丹溪中风证治的破、承、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丹溪的医学理论本于《内经》 ,继承刘河间 ,旁参李东垣、张子和 ,而与当时盛行的《局方》之学格格不入。在医学实践中 ,对三家之学取其长而去其短 ,更参以江南地土卑湿 ,湿热相火为病甚多的地理特点 ,人多情欲过极戕伤气血的社会风气 ,创立“阳有余阴不足”、“相火论” ,且在杂病的气血痰郁火的辨证论治方面有独到造诣。所以 ,丹溪的医学思想有攻击破坏的一面 ,也有继承发扬的一面 ,更有创新立说的一面。金元之际 ,医学界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正处于由外因向内因的转变过程中 ,丹溪医学思想的这种攻击、继承、创立在中风证治中表现得淋漓…  相似文献   

8.
张鸣钟 《中医研究》2007,20(10):F0004-F0004
一、判断题1·×2·√3·×4·√5·√6·√7·×二、论述题“相火”之说,首载于《素问·天元纪大论》:“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唐代王冰、宋金河间、东垣诸家,虽各有发挥,然对相火的名用、部位、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治法方药等进行深入探讨,并能独抒新见,承前启后者,当推朱丹溪。丹溪认为:“火内阴而外阳,主乎动者也,故凡动皆属火。”火分君相,名用各异。君火即心火,相火即肾火。心为君主之官,相行君命。人体君相之火的常丹溪认为:由于色欲无度、情志过极、饮食厚味等多方面的原因,可引起相火妄动。加之“五性厥阳之火相煽”,更加耗伤阴精…  相似文献   

9.
刘完素,字守真,号河间居士,自号通玄处士,宋金河间人,世称刘河间,金元四大家之一。他发挥《内经》病机十九条,倡导“六气皆能化火”,善用寒凉药,被后世尊为寒凉派之代表。目前对完素火热论的研究比较详备,但对其关于脾胃的论述尚未引起广泛的关注,本文对这一问题作一探讨,以补充脾胃学说。  相似文献   

10.
刘完素“阳热怫郁”以宣清通同用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完素,字守真,号河间,金代河间人,是河间学派的开山。刘氏以火热立论,善用寒凉药,创立“寒凉派”,为金元四大家之一。他在热病的理论和治疗上有很高的成就。在其《素问玄机原病式》(以下简称《原病式》,本文  相似文献   

11.
自刘完素创火热论,立寒凉之法后,朱丹溪承之,并有创进,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至张景岳,立“阳非有余,阴常不足”,对脏腑阴阳调摄渐臻完备。在小儿生命的调护方面,《景岳全书》提出自胎孕就须注意调养,  相似文献   

12.
论近代寒温融合流派的产生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内经》至北宋初,“伤寒”是各种热性病的总称,而温病不过是五种或九种伤寒之一,尚未另立门户。北宋庞安时把过去属于伤寒范畴的风温、湿温、重喝、温毒归于由伤寒变成的温病,并认为这四种由伤寒复感异气而变成的温病较伤寒更为重要。金元时刘河间倡火热论,主用寒凉,以治温病之法治伤寒。丹溪弟子王履主张伤寒与温病要分别治疗,不可混淆。他认为伤  相似文献   

13.
魏淑艳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6,24(12):2306-2307
明代著名医学家张介宾,字景岳。年轻时,随名医金英学医,用30多年编成《类经》一书,对《内经》系统分类。晚年辑成《景岳全书》。提出“阳非有余”,及“真阴不足”,“人体虚多实少”等理论,主张补益真阴元阳,慎用寒凉及攻伐方药。临证常用温补方剂。观其医案,长于温补,精于辨证。擅用熟地,是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著述和学说,对后世医家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补肾是辨证论治中的重要治疗法则,它涉及各个系统的虚损性疾病,然其理论来源则以阴阳互根为依据。兹结合临床实践,阐述中医温补学派在补肾领域巾的学术思想。朱丹溪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张景岳则曰:“阳非有余,阴常不足”。对于“阴常不足”,具有共同的语言,谈起“阳常有余”,却有分歧的看法,谁是谁非,众说纷纭。滋阴论者推崇丹溪说,温补学派偏好景岳理论。根据丹溪和景岳的学说,阴是以虚为主,即所谓“阴常不足”。《内经》说:“阳以阴为  相似文献   

15.
<正> 吕留良,宁用晦,耐可、晚村、耻翁、何求老人皆其别号,明末清初(1629~1683年)浙江桐乡人。儒而精医,学验俱丰,惜因“曾静案”之累,其医、文著作均为清庭所毁,留存者仅《吕批医贯》《东庄医案》,爰就其学术经验作初步探讨。擅治内伤崇尚温补夫内伤病调治与外感迥异。金元以降,学派分歧。河间重火、子和善攻、丹溪树养阴、东垣调脾胃,而明代医家很重视温补脾肾,从薛立斋、王肯堂、张景岳、赵献可辈之论,进一步阐扬温补之义,或善用补中益气,或强调“阳统乎阴”,或演绎“六味”“八味”之  相似文献   

16.
徐永禄 《河北中医》2003,25(1):66-68
张介宾 ,字会卿 ,号景岳 ,明代著名医学家 ,温补学派代表人物。其著作主要有《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质疑录》、《景岳全书》。在《景岳全书》中 ,张景岳较为全面地阐述了自己的医疗经验 ,明确了诊病及施治大法 ,现分述于下。1 诊察疾病 ,阴阳六变是关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善诊者 ,察色按脉 ,先别阴阳。”张景岳《类经·阴阳类》言 :“人之疾病 ,……必有所本 ,或本于阴 ,或本于阳 ,其本则一。”并说 :“凡诊病施治 ,必须先审阴阳 ,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 ,治焉有差 ,医道虽繁 ,而可以一言以蔽之者 ,曰阴阳…  相似文献   

17.
论河间火热论的价值和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完素是金元四大家之首。他以火热论为理论核心创立了河间学派,并为温病学派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成为温热派的先导,足见火热论对后世有多么广泛、深远的影响,而这种状况的出现,正是由于火热病证最为多见,因此火热论就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临床价值。故笔者就此略陈管见如下: 一、力纠温燥医风,犹如及时甘霖河间火热论最重要的理论价值就在于纠正了从《伤寒论》到《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近千年间用药偏于温燥的流弊,以火热论为宗旨,用药力主寒凉清热,这对于各种火热病证来说,犹如及时雨。《伤寒论》中有不少功效卓著的寒凉清  相似文献   

18.
<正> 慢性口疮是一种病因错杂,颇为常见的疾病.但有关本病治疗的报道每多囿于局部炎症,以火立说,认为口舌溃疡不是"心胃火炽",便是"阴虚火旺".笔者查阅部分文献,结合临床观察,发现慢性口疮发病机制多为机体的调节功能失常所致.其治法实者固然可用寒凉,虚证亦非仅阴虚而已.临床上应用甘温除热、健脾益气、温振中阳、益火生土、温补命门等法治疗口疮,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19.
张介宾,字会卿,景岳,明末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张氏精心研究《黄帝内经》30年,有深厚的中医理论功底。他总结前人及自己毕生经验,编辑成《景岳全书》64卷,综集内、妇、儿外等各科之大成。张氏针对当时医学界皆从刘河间“六气皆从火化”及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习用寒凉之弊,结合自己的医疗经验,提出了“阳常不足,阴本无余”、“得阳则生,失阳则死”的理论,从而丰富和发展了中医的益寿理论。  相似文献   

20.
魏淑艳 《中医药学刊》2006,24(12):2306-2307
明代著名医学家张介宾,字景岳。年轻时,随名医金英学医,用30多年编成《类经》一书,对《内经》系统分类。晚年辑成《景岳全书》。提出“阳非有余”,及“真阴不足”,“人体虚多实少”等理论,主张补益真阴元阳,慎用寒凉及攻伐方药。临证常用温补方荆。观其医案,长于温补,精于辨证。擅用熟地,是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著述和学说,对后世医謇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