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7 毫秒
1.
目的 总结 17例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的效果。方法 老年男性ACS患者 17例 ,持续胸痛伴 (或 )ST段抬高的患者急诊PCI(2例 ) ;非ST段抬高的AMI及UA患者规范内科治疗病情平稳 1周后行PCI。结果 对 2 1支罪犯血管进行PTCA后置入 2 5枚支架。除 4例近期病人 ,12例随访 4~ 16个月无心绞痛发作 ;1例术后 3个月冠脉造影显示支架内再狭窄 ,经切割球囊扩张后随访 5个月无心绞痛发作。结论 根据危险分层对老年ACS患者及时进行PCI可获得良好效果 ,临床安全程度高。成功的支架置入和围手术期的治疗管理是老年ACS患者PCI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服用双重抗血小板药物后上消化道出血(UGIB)发生率、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6年8月就诊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因ACS而行PCI治疗的患者资料,根据患者服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1年内是否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分为UGIB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之间的临床特点,筛选发生UGIB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ACS患者PCI后双抗治疗1年内的UGIB发生率是5.2%;与对照组比较,UGIB组年龄大、女性、消化性溃疡史、肾功能不全及心功能不全比例均明显升高(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后显示:女性、年龄、消化性溃疡史、肾功能不全及心功能不全史是ACS患者PCI后口服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ACS患者PCI后服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时,应全面评估UGIB危险因素,高危患者应加强随访并采取避免出血的临床对策。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伴缺血性脑卒中史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伴缺血性脑卒中史的ACS患者78例,均接受PCI术治疗。术后随访1年,根据随访情况将研究对象分为疗效良好组和疗效不佳组,分析影响患者PCI术后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门诊随访1年,78例伴缺血性脑卒中史ACS患者中,19例发生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4.36%。两组的年龄、糖尿病病史、高脂血症病史、吸烟史、高血压病史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不佳组的hs-CRP、Fbg、TG、HbA1c水平高于疗效良好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病史、吸烟史、高血压病史、hs-CRP、Fbg、HbA1c水平为伴缺血性脑卒中史ACS患者PCI术后疗效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年龄、糖尿病病史、吸烟史、高血压病史及hs-CRP、Fbg、HbA1c水平为伴缺血性脑卒中史ACS患者PCI术后疗效的影响因素,临床应尽早明确上述影响因素,以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确保患者PCI术后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正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稳定型心绞痛(UA),近年来呈高发势态,其病死率较高,严重危害患者健康,是冠状动脉疾病死亡主要原因之一~([1])。目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仍是治疗ACS重要手段。但PCI术后易发生心肌损伤,并发心源性猝死、AMI再发作、支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 C)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和经皮肤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治疗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该院诊断为ACS并成功接受PCI手术治疗的352例患者作为ACS组,另选取同期行冠脉造影检查结果合格的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患者血脂及血清Cys C水平,分析其与冠脉病变支数、Gensini评分的关系,分析ACS患者不同Cys C水平等级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风险。结果 ACS患者血清Cys 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病变冠脉支数不同的ACS患者血清Cys C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数越多的患者血清Cys C水平越高。ACS患者血清Cys C水平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84,P<0.05)。Cys C高水平组患者1年内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其OR值为16.63(95%CI:3.87~71.49,P<0.05)。结论 Cys C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PCI治疗后1年内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2导联体表心电图QT离散度(QTd与QTcd)变化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的222例ACS患者为ACS组,92例因胸痛、胸闷症状行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后排除冠心病者为对照组。比较观察ACS组与对照组、ACS组不同疾病类型分组、不稳定心绞痛(UA)组不同冠状动脉狭窄评分分组以及行PCI术治疗的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QT离散度和QTc离散度值。结果 ACS组患者QTd、QTcd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UA组显著高于STEMI组和NSTEMI组,NSTEMI组显著高于STEMI组,3分组显著高于1分组和2分组,2分组显著高于1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患者术后显著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图的QT离散度对于ACS患者的不同病变类型、程度评估以及对PCI术前、术后的预测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氯吡格雷抵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术中、术后的血栓形成中,血小板聚集(PA)和激活起着重要作用,故抗血小板已成为ACS和PCI术后的标准治疗.氯吡格雷可抑制PA,同时阻断激活后的级联放大反应,且能干预急性心血管事件中的C反应蛋白反应 [ 1 ].  相似文献   

8.
卜法芹 《临床医学》2007,27(8):19-20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脉介入术(PCI)预后的影响。方法将60例行PCI治疗的ACS患者分为2组,罗格列酮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罗格列酮4 mg/d治疗半年,观察PCI术后2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情况及EF值的变化,并检测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C反应蛋白(CRP)水平,做治疗后组间对比。结果治疗组心绞痛发生率明显下降,P<0.01,心机梗死发生率下降,P<0.05,EF值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治疗后NO明显升高,而ET、CRP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P<0.0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罗格列酮可减少ACS患者PCI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主要的血管重建治疗方法,其通过心导管技术疏通狭窄或闭塞的冠状动脉管腔,从而改善心肌的血流灌注[1-2].应激性高血糖是ACS的常见伴随症状,属于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效应,但过度的应激可能起到相反的效果,影响患者PCI术后的心肌灌注和预后.本研究通过对有无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的ACS患者的临床资料和1年内的随访结果,旨在探讨应激性高血糖对ACS患者PCI术后心肌灌注和生存状况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心脏超声和心肺运动试验(CPET)评估急性期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进行运动训练为主的心脏康复的疗效,探讨何种类型的ACS患者能从运动康复治疗中更多获益.方法 连续纳入2017年12月至2019年7月本院PCI术后的ACS患者31例.根据基线期心脏超声所示左心室室壁运动...  相似文献   

11.
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PCI前后BNP变化及与心功能相关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脑利钠肽(BNP)的变化及其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629例ACS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组(急诊PCI组)、B组(非急诊PCI组)。所有患者均在入院时和第5~10天,应用酶联吸附免疫法试验(ELISA)测定血浆BNP浓度。观察各组BNP的变化及与心功能的关系。结果:A、B两组BNP明显减低率有显著差异(P<0.05)。心功能不全主要发生在BNP无明显降低或升高者。结论:急诊PCI能明显降低ACS患者BNP浓度,BNP的动态变化能预测ACS患者心衰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尿酸(UA)、D二聚体(DD)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再次狭窄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6月至2020年9月本院住院部治疗的96例ACS患者,根据PCI术后有无再次狭窄分为:PCI术后再次狭窄组(46例,其中轻度狭窄22例,中度狭窄14例,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长正五聚蛋白3(PTX3)、骨保护素(OPG)及同型半胱氨酸(Hcy)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后支架内再次狭窄(ISR)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95例于本院进行PCI术治疗的ACS患者作为ACS组。根据PCI术后6~9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分为ISR组(n=49)和N-ISR组(n=46)。选取60例同期因疑似ACS患者住院并经冠状动脉造影术证实血管狭窄直径<50%、血流正常且临床资料完整者作为对照组。比较ACS组与对照组PTX3、OPG及Hcy的水平;记录所有ACS患者PCI术后发生ISR的情况,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CS患者PCI术后发生IS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ACS组PTX3、OPG及Hcy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SR组与无N-ISR组年龄、性别、BMI、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血肌酐、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SR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N-ISR组,APTX3、OPG、Hcy水平及吸烟人数高于N-ISR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左心室射血分数及高APTX3、OPG、Hcy水平为影响ACS患者PCI术后发生ISR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APTX3、OPG、Hcy水平在ACS及术后IRS患者中显著升高,三者均为影响PCI术后发生ISR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可将三者纳入指标检测体系,从而规避ACS患者PCI术后发生ISR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脑钠肽(BNP)和C反应蛋白(CRP)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的变化,探讨PCI对ACS患者血浆BNP和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ACS患者80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29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51例,分为介入组40例和药物组40例,测定治疗前后血浆BNP、CRP浓度。另设对照组40例,测定空腹血浆BNP、CRP水平。结果:介入组和药物组血浆BNP和CRP均高于对照组(P<0.001);介入组、药物组治疗前BNP、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治疗后1周血浆BNP和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1);介入组术后24h血浆BNP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术后1周明显低于药物组(P<0.01)。结论:ACS患者血浆BNP、CRP水平升高,可预测疾病的严重程度;PCI术后24h血浆BNP水平升高,可作为心肌缺血的监测指标。ACS患者治疗后血浆BNP和CRP水平明显下降,介入治疗后下降更明显,可作为疗效观察的重要参数,对病情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 WF:Ag)评估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新发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方法选择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PCI后新发非瓣膜性心房纤维性颤动患者127例(PCI后新发房颤组)、初入院尚未接受PCI的ACS患者50例(ACS对照组)、PCI后未发生房颤的ACS患者50例(PCI对照组)、体检健康者50例(健康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队列分析。检测上述研究对象血浆v WF:Ag,用ROC曲线评价v WF:Ag预测PCI后新发房颤患者发生卒中风险的性能。用χ2检验评估PCI后新发房颤患者v WF:Ag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联。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生存分析。结果健康人对照组血浆v WF:Ag测定结果为104.5%(88.0%,133.7%),ACS对照组161.7%(120.7%,270.5%),PCI对照组208.0%(125.2%,360.7%),PCI后新发房颤组284.9%(172.4%,494.2%);其中,PCI对照组高于ACS对照组(U=526.0,P0.01);PCI后新发房颤组高于PCI对照组(U=824.0,P0.01)。血浆v WF:Ag水平预测PCI后新发房颤患者发生卒中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2(95%CI:0.811~0.854),v WF:Ag医学决定水平设定为312.0%时,预测PCI后新发房颤患者发生卒中风险的敏感性为94.4%,特异性为60.6%。与低于312.0%的PCI后新发房颤患者比较,高于312.0%的患者在90 d随访期内的卒中累积概率增高(Log-rankχ2=44.308,P0.01)。PCI后新发房颤患者血浆v WF:Ag水平与慢性心力衰竭/左室功能障碍、高血压、年龄、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血栓栓塞病史和血管疾病有关联(P0.01)。接受双联抗栓治疗患者的血浆v WF:Ag水平和卒中事件发生率高于接受三联抗栓治疗的患者(U=1 075.5,P0.01;χ2=10.45,P0.01)。结论血浆v WF:Ag水平能敏感地反映PCI后新发房颤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状态、卒中风险以及抗凝药物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术后血管内皮功能及炎症因子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125例ACS患者为病例组,63例无ACS病史的健康人群为对照组.检测对照组以及病例组PCI术前、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时的血浆内皮素-1(ET-1)、一氧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中青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protein,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中青年ACS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2组均行PCI治疗,术后常规应用抗血小板聚集、抗心肌缺血、调脂、稳定斑块等药物;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术后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60mg/次,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次,均1次/d,睡前顿服;比较2组PCI术前以及术后第7,15,30天患者血清hs-CRP、总胆固醇(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水平,比较2组严重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不良反应。结果术后第7,15,30天2组hs-CRP水平均较术前降低(P<0.05),治疗组下降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PCI术后第15,30天,TC及LDL-C水平较PCI术前下降(P<0.05),治疗组PCI术后第7天,TC及LDL-C水平较PCI术前下降(P<0.05),而术后第15,30天,TC,TG及LDL-C水平均较术前下降(P<0.05),HDL-C水平较术前增高(P<0.05);治疗组严重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PCI术后早期大剂量应用阿托伐他汀可改善中青年ACS患者hs-CRP水平。  相似文献   

18.
<正>1背景1.1急性冠脉综合征及血栓抽吸术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病过程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及其诱发血栓的形成是其主要的病理生理基础~([1])。目前该病最主要的治疗手段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但是在PCI的治疗过程中,由于再灌注无复流现象,远端血管栓塞以及其他PCI围手术期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血栓抽吸术(TA)治疗应运而生,TA被认为能够减少远端血管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清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ANGPTL2)、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5(SFRP5)水平预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冠状动脉慢血流(CSF)的价值。方法 选取行PCI的182例AC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PCI术后是否发生CSF分为CSF组42例和血流正常组14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ACS患者PCI术前血清ANGPTL2、SFRP5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CSF组患者PCI术前血清ANGPTL2与SFRP5水平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ACS患者PCI术后CSF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ANGPTL2、SFRP5水平对ACS患者PCI术后发生CSF的预测价值。结果 CSF组患者PCI术前血清ANGPTL2水平为(3.48±0.66) ng/mL,高于血流正常组的(2.80±0.51)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CSF组患者PCI术前血清SFRP5水平为(14.85±4.04) ng/mL,低于血流正常组的(22.12±4.69) ...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应用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6年12月至2008年6月在苏北人民医院住院的老年ACS患者106例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根据是否行PCI分为PCI组和药物保守治疗组,两组患者再随机分为替罗非班治疗业组和常规治疗亚组,PCI组术前给予负荷量替罗非班10 μg·kg-1,3 min内静脉注射完毕,继而以0.15 μg·kg-1·min-1持续泵入24~36 h.药物保守治疗组(负荷量0.4 μg·kg-1·min-1× 30 min,维持量0.1 μg·kg-1·min-1×48 h).采用成组t检验和方差分析法(ANOVA)分析比较各亚组间住院期间及随访30 d主要心血管事件(死亡、新的心肌梗死和顽固性心肌缺血)的发生率、出血的发生率及PCI治疗组术后TIMI分级、校正的TIMI计帧数(CTFC)及心肌Blush分级(MBG).结果 各亚组间一般资料相似,药物保守治疗组中替罗非班亚组随访30 d MACE发生率较常规治疗亚组显著降低(12.0%vs.36.4%;P<0.05),PCI治疗组中替罗非班亚组CTFC低于常规治疗亚组[(23.5±5.1)帧和(31.4±5.2)帧,P<0.01],Blush 3级获得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亚组(64.3%和29.0%,P<0.01).出血发生率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ACS患者使用替罗非班具有更好的血流及心肌灌注,减少缺血事件发生,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