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37岁女性,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和抗核抗体阳性,肾活检光镜显示肾小球轻度系膜增生,免疫荧光未见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沉积,电镜观察见肾小球足细胞足突广泛融合,诊断为狼疮足细胞病。患者对激素治疗敏感,但是激素减量后即使联合多种免疫抑制剂,肾病综合征仍反复复发,且出现多种合并症。在第八次肾病综合征复发后给予利妥昔单抗治疗,此后随访24个月,患者尿检持续完全缓解,泼尼松剂量撤减至5 mg/d。利妥昔单抗有效预防了本例狼疮足细胞病的复发。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10例难治性狼疮性肾炎进行全身淋巴系统放疗效果。难治性的标准是:①肾组织学检查表明近6个月内有85%以上的肾小球受累;②对强的松(≥0.5g/kg/d)或并用细胞毒制剂治疗3个月以上无效,持续性蛋白尿(≥2.5g/d)或血肌酐升高;或当强的松剂量降至<0.5mg/kg/d时蛋白尿复现,出现肾病综合征,血肌酐增高,再加大强的松剂量(≥0.5mg/kg/d),服1个月也无改善者。禁忌放疗的标准:①白细胞总数<3,000/mm~3;②血小板数<75,000/mm~3;③贫血或骨髓增生不良;④年龄<18岁;⑤过去3年期间曾接受6个月以上的烷基化物治疗者;⑥现时伴有急性或慢性感染者;⑦终末期肾小球病,血肌酐>4mg/dl或肌酐清除率<20ml/min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膜性肾病患者足细胞表型的改变及意义。方法选取2011—2012年在厦门市第二医院收治的膜性肾病患者26例作为膜性肾病组,均留有肾组织标本。根据疾病程度再将患者分为膜性肾病Ⅰ期组(n=6)、Ⅱ期组(n=7)、Ⅲ期组(n=7)、Ⅳ期组(n=6)4个亚组。另选取本院同期收治的肾脏良性肿瘤患者25例作为对照组(肿瘤切除术留肾组织标本)。比较并分析5组肾组织肾小球上皮细胞蛋白1(GLEPP1)表达水平、足细胞足突密度。结果 5组肾组织GLEEP1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膜性肾病Ⅰ期组肾组织GLEEP1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膜性肾病Ⅱ期组、Ⅲ期组、Ⅳ期组肾组织GLEEP1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5组足细胞足突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膜性肾病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肾小球足细胞损伤。足细胞具有独特的结构和功能,在膜性肾病的发生尤其是早期可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肾病患者足细胞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   总被引:26,自引:8,他引:26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小球足细胞病变,分析其与血糖控制、蛋白尿、肾功能及肾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27例经肾穿刺活检明确诊断的2型糖尿病肾病。肾组织病理定量计数肾小球足细胞数。借助足细胞特定标志物WTl与肾小球基膜Ⅳ型胶原α3链(C—Ⅳα3)双套色荧光染色,用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对肾小球足细胞进行准确的密度定量分析。结果:糖尿病肾病患者无论临床表现为微量白蛋白尿、蛋白尿(尿蛋白<3.5g/24h),还是大量蛋白尿(尿蛋白>3.5g/24h),均伴肾小球足细胞数目及密度的减少,其中以大量蛋白尿组最为显著,蛋白尿组次之,微量白蛋白尿组最轻。足细胞数目及其密度与尿蛋白量呈显著负相关(P<0.01)。足细胞数目的减少还与肾小球病理改变相关,表现为肾小球K—W结节病变者其足细胞数明显少于肾小球弥漫系膜增生性病变者(P<0.01)。此外,足细胞数减少严重者肾小球硬化以及血清肌酐水平升高的发生率均明显增高。结论:糖尿病肾病患者早期就表现出肾小球足细胞数目及其密度的减少,随着病变加重,这种变化愈发明显。足细胞病变不仅导致大量蛋白尿的发生,而且还与肾小球硬化和肾功能损伤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5.
在肾小球肾炎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血小板具有致病作用。β-TG(β-thromboglobulin)和 PF_4作为血小板的特殊蛋白,血小板活化时释放入血循环。作者研究了慢性肾小球肾炎(CGN)者血浆β-TG 和 PF_4值与临床病理和肾功能的关系。研究对象为54例(男34,女20)CGN 患者,年龄17~65(平均35.1±1.9)岁。肾病综合征者有持续蛋白尿(>3.5g/24h),低蛋白血症(<3.0g/dl)。血压高于150/95mmHg 时诊断为高血压。17例有肾病综合征,9例有高血压,血肌酐(Cr)0.6~6.0mg/dl,血尿素氮(BUN)8~70mg/dl,肌酐清除率(Ccr)14~180L/24h。检测前2周内禁用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和消炎痛。以34名男性及39名健康女性(平均年龄32.7±2岁)为正常对照。  相似文献   

6.
卢宏柱  彭丹 《山东医药》2012,52(16):93-95,98
肾病综合征(NS)常见的病理类型有微小病变型、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膜性肾病。它们的病理改变几乎都存在足细胞足突损害以及肾小球裂孔膜的改变,肾小球屏障功能丧失导致蛋白尿。因为获得性足细胞病大多数病因是免疫性的,因此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而且大多数NS对糖皮质激素(GC)有效。对GC抵抗者,使用其他免疫抑  相似文献   

7.
<正>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FSGS)是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以局灶节段分布的硬化性肾小球病变及足细胞的足突融合为主要表现,是难治性肾病综合征(refractory nephrotic syndrome,RNS)的常见病理类型[1]。我国肾病患者中FSGS占肾活检确诊患者的5.5%[2],显著低于美国、加拿大、欧洲和拉丁美洲国家等[3]。虽然其患病率低于Ig A肾病、膜性肾病和微小病变性肾病而排名第4,但由于有效的治疗措施有限,超过50%的FSGS患者对目前的治疗反应不佳。因此该病预后差,容易进展至终末期肾病(end-stage kidney disease,ESKD)[4]。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雷公藤多苷(TWP)对糖尿病肾病大鼠尿蛋白、足细胞损伤及肾皮质nephrin 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建立高脂饮食联合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糖尿病肾病模型组、小剂量TWP(6 mg·kg-1·d-1)治疗组及大剂量TWP(12 mg·kg-1·d-1)治疗组,并以正常大鼠为对照,每组12只.干预12周后检测大鼠24 h尿蛋白量、血肌酐及尿素氮水平,并以苏木素-伊红染色(HE)、过碘酸希夫染色(PAS)、Masson染色检测肾组织病理变化;透射电镜测量足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免疫组化检测肾皮质nephrin蛋白表达.结果 与正常大鼠相比,2型糖尿病大鼠尿蛋白明显增加[( 3.28±0.26) mg/24 h vs.(27.60±0.24) mg/24 h],而小剂量及大剂量TWP治疗后大鼠尿蛋白均明显改善[分别为(12.63 ±0.21)及(10.50±0.15) mg/24 h,P<0.05)],大剂量TWP治疗组尿蛋白低于小剂量TWP治疗组,但差异末达统计学意义.病理分析显示糖尿病肾病模型组表现为肾小球硬化、基底膜增厚,肾小管变形、上皮细胞空泡变性,间质纤维化,足细胞足突增宽、融合、细胞减少,TWP治疗组大鼠肾小球、小管间质及足细胞病变明显减轻.同时免疫组化结果显示TWP治疗使肾脏皮质nephrin蛋白表达增加,且大剂量TWP治疗组高于小剂量TWP治疗组.结论 TWP可能通过增加nephrin的表达,发挥其对糖尿病肾病足细胞功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雷公藤多甙致重度贫血一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患者,男性,39岁。外院诊断为轻度系膜增生性IgM肾病, 8个月前始服雷公藤多甙片治疗,起始剂量为20mg/次,1天3 次。7个月前曾自行将药物加量为30mg/次,1天3次,共用1 周。WBC3.8×109/L,余均正常。遂恢复起始剂量,之后每两 周复查1次血象均正常。2个月前查血常规显示:Hb9.8g/dl, WBC和PLT正常。药物减量为20mg/次,1天2次。1个月前 查血常规显示:Hb8.9g/dl,WBC,PLT正常,停用雷公藤多甙 片。半月前Hb7.6g/dl,10天前Hb6.3g/dl,1天前Hb5.9g/ dl。为进一步诊治收住院。既往体健,不偏食,家族史无特殊。 入院查体:血压130/65mmHg,营养良…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糖脂代谢紊乱与足细胞损害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糖脂代谢紊乱对糖尿病大鼠肾小球滤过屏障外层足细胞的影响 ,以探讨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方法 采用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 ,喂养 5周后 ,测定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血肌酐、尿素氮和尿白蛋白排泄率 ,应用免疫组化检测肾小球足细胞损伤标志蛋白 -desmin的表达 ,同时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肾小球足细胞超微结构。结果 糖尿病大鼠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血肌酐、尿素氮、尿白蛋白排泄率水平明显升高 (P <0 .0 5 ) ,肾小球内desmin蛋白表达上调 ,足细胞部分足突融合 ;同时 ,两组间血甘油三酯水平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糖脂代谢紊乱可导致糖尿病大鼠肾小球滤过屏障外层足细胞明显损害 ,尿白蛋白排泄率增加 ,这可能是糖尿病肾脏损害、蛋白尿出现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观察20(S)原人参二醇[20(S)-PPD]对阿霉素肾病大鼠的肾脏保护作用并探讨机制.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正常对照组、阿霉素组和20 (S)-PPD组(干预组).阿霉素组和干预组分别阴茎静脉注射阿霉素7.5 mg/kg,正常对照组注射等剂量的生理盐水,造模后干预组随即20(S)-PPD灌胃8周[200mg/(kg·d)],实验结束留取大鼠血、尿及肾脏组织,分别检测各组血、尿生化指标,常规染色观察肾脏组织学改变、电镜观察足细胞损伤情况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程度.结果:(1)生化指标:阿霉素组尿白蛋白,尿白蛋白/肌酐比、血尿素氮、三酰甘油、胆固醇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血白蛋白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干预组各项指标均较阿霉素组明显好转,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2)组织学改变:阿霉素肾病大鼠肾小球可见明显的局灶节段性硬化改变,可见肾小管扩张、炎细胞浸润及间质纤维化等改变,而干预组较阿霉素组肾小球及肾小管损伤均明显减轻;(3)电镜结果:阿霉素肾病大鼠肾小球足细胞足突弥漫性融合,可见部分足细胞脱落及裸露的基膜,干预组较阿霉素组足细胞损伤明显减轻;(4)免疫组化:阿霉素组α平滑肌肌动蛋白、Ⅰ型胶原及纤维连接蛋白各项指标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上调,干预组较阿霉素组表达量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20(S)-PPD对阿霉素肾病大鼠的肾脏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保护足细胞损伤,减少尿蛋白,进而缓解肾小管间质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肾病(2TDN)患者肾小球滤过膜超微结构变化特点及与蛋白尿的关系。方法:将明确诊断的2TDN患者分为微量白蛋白尿组(尿白蛋白/24h30~300mg);蛋白尿组(尿蛋白0.5~2.0g/24h)和大量蛋白尿组(尿蛋白>3.5g/24h)。收集三组患者临床指标,并分别观察各组患者肾活检组织学及肾小球滤过膜超微结构变化,采用形态学计量分析方法分别测算肾小球体积、肾小球足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相对密度、绝对数目和足细胞足突宽度及肾小球基膜(GBM)厚度。结果: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BMI、血压和糖尿病及肾脏病病程均无统计学差异。2TDN患者肾组织超微结构定量分析结果证实:(1)2TDN患者在微量白蛋白尿期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内皮细胞数目就已增加(实验组vs对照组P<0.01),内皮细胞相对密度则维持在一定水平(各组间P>0.05);(2)GBM改变包括三层结构消失、GBM增厚等,这些改变在微量白蛋白尿期就已发生,且GBM与病程密切相关(蛋白尿组,r=0.538,P<0.05)。(3)微量白蛋白尿组患者肾小球足细胞相对密度下降(微量白蛋白尿组vs对照组P<0.01)、足细胞足突宽度增加(微量白蛋白尿组vs对照组P<0.05)。随病程进展,足细胞相对密度和绝对数目呈进行性减少(微量白蛋白尿组vs大量蛋白尿组P<0.05)。(4)2TDN患者蛋白尿水平与肾小球足细胞数目(大量蛋白尿组,r=0.648,P<0.01)及GBM厚度(蛋白尿组,r=0.538,P<0.05)相关。结论:DN患者肾小球滤过膜超微结构发生了系列变化,这些变化与蛋白尿的发生、发展有着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肌酐(Scr)值超过2.3mg/dl为肾功能低下,平均在3年内需施行透析疗法。Bren-ner 等指出,在实验性肾摘除中,蛋白负荷可增加肾小球内压及促进肾损害的进展,故晚近对慢性肾脏疾患进行早期限制蛋白质摄入引人注目。对糖尿病肾病,直至晚期肾功能不全,仍常采用限糖而较丰富的蛋白质饮食。Giordano 报告,Scr 为2.3mg/dl 左右的糖尿病  相似文献   

14.
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肾移植后经常复发,因而导致移植肾功能丧失的发生率高。治疗通常无效。作者报告用抗炎酸(meclofe-namate)治疗肾移植后的FSG肾病综合征2例。例1 为8岁男性,于1983年12月首次水肿,诊断为肾病综合征。经强的松治疗曾有好转,随后无效。肾活检证实为FSG。1987年3月起采用强的松、静注甲基强的松龙及环磷酰胺等药,但均无效。于1987年6月11日行活体肾移植,所用免疫抑制剂包括环孢素、硫唑嘌呤及强的松。术后第2天血清肌酐(Scr)降至0.8mg/dl,第5天测尿蛋白为18g/d,血清白蛋白降  相似文献   

15.
大多数系膜 IgA 肾病于10~20年后进展为终末期肾功能衰竭(肾衰)。本文报告3例患者,均具有肉眼血尿及腰痛,但从起病血肌酐正常至晚期肾衰病程仅19~45个月。例1男性,22岁。起病时肉眼血尿2天,以后3个月腰疼,查血压正常,尿红细胞计数800,000/ml(正常<8,000/ml),且呈典型肾小球源性变形红细胞,血肌酐、肌酐清除率均正常,尿蛋白2.4g/d,肾活检可见部分肾小球完全硬化或节段硬化,尚见活动性细胞新月体、间质纤维化和肾小管萎缩,免疫荧光  相似文献   

16.
衰老可引起肾脏生理的改变,因而在对老年人的病情进行评价及药物治疗时应当考虑到这一情况。一、衰老与肾生理的改变从40岁到80岁,每增长1岁肾小球滤过率(GFR)约下降1ml/分,GFR下降到30~60%时,血肌酐浓度仅上升3~4%。若病人40岁时血清肌酐为1.2mg/dl,则其肌酐清除率为80ml/分,同一病人在80岁时其血肌酐若为1.2mg/dl,则其肌酐清除率仅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肾病患者尿足细胞脱落及其与尿蛋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观察糖尿病肾病(DN)患者尿中足细胞及肾活检标本足细胞脱落情况,探讨尿中足细胞脱落与尿蛋白、空腹血糖、肌酐的关系.方法 选取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DN患者50例,微小病变(MCD)患者25例及正常人对照组10例,按照慢性肾脏病(CKD)分期将DN患者分为5组,其中CKD I期15例,CKD Ⅱ期10例,CKD Ⅲ期8例,CKD IV期9例,CKD V期8例;另按尿蛋白量将DN患者分为3组,其中少量蛋白尿组(<1.0 g/d)13例,中量蛋白尿组(1-3.5 g/d)20例,大量蛋白尿组(>3.5 g/d)17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尿足细胞数目及肾小球足细胞特异性蛋白(podocalyxin,PCX)表达;分别统计各组中尿足细胞数目;同时检测各组患者24h尿蛋白、肌酐、空腹血糖,多组计量指标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双变量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DN组尿中足细胞的阳性率为88%(44/50);微小病变(MCD)组及正常对照组中阳性率为0;DN组患者的肾活检标本中,肾小球足细胞PCX表达缺失,MCD组肾活检标本足细胞PCX呈完整连续性表达.少量蛋白尿组尿足细胞数目(1.5±1.0)个/ml,中等量蛋白尿组(2.2±0.7)个/ml及大量蛋白尿组(3.5±1.3)个/ml,除少量蛋白尿与中量蛋白尿组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他组间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N患者尿足细胞数目与蛋白尿(r=0.785,P<0.05)、I-Ⅲ期患者同期SCr呈正相关(r=0.466,P<0.05);而与FBG无相关性(P>0.05).结论 DN进展过程中存在足细胞损伤.DN足细胞脱落与尿蛋白、CKD I至Ⅲ期同期SCr呈正相关,与Ⅳ至V期SCr、FBG无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慢性肾病1~2期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2月就诊的高血压合并慢性肾病1~2期,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30 mg/g,估测肾小球滤过率(eGFR)≥60 ml/min/1.73m2的患者,根据用药分为沙库巴曲缬沙坦组和缬沙坦组,每组32例。沙库巴曲缬沙坦组为100 mg/d,血压不达标患者联合使用吲达帕胺、氨氯地平、美托洛尔、卡维地洛;缬沙坦组以缬沙坦80 mg/d为主,部分患者因血压不达标,联合使用上述降压药物。所有患者均采用起始联合给药,且在1个月内血压控制达标。3个月后再次检测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压水平无统计学差异,沙库巴曲缬沙坦组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从180.78 mg/g降至62.89 mg/g,缬沙坦组从172.82 mg/g降至84.83 mg/g,沙库巴曲缬沙坦组比缬沙坦组下降更为显著(P <0.01)。结论 在降压幅度相当的情况下,与缬沙坦相比,沙库巴曲缬沙坦可进一步降低高血压合并慢性肾病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水平。支持沙库...  相似文献   

19.
足细胞是终末分化细胞,其受损导致的足细胞丢失是造成终末期肾病的最常见原因。足细胞为应对损伤可能已进化出某种抵抗足细胞脱落的机制。在应对损伤过程中,足细胞出现显著的形态改变,最主要的变化是足突融合,但其发生机制仍不是很清楚。本文就足细胞与肾小球基膜之间的黏附分子基础及对损伤反应所作出的各种形态结构变化作一简述,着重探讨足突融合的意义和足细胞剥离的机制。  相似文献   

20.
<正>肾小球足细胞是终末分化的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由细胞体、初级突起、足突(FP)及足突间的裂孔膜(SD)构成~([1])。足细胞与肾小球基底膜(GBM)以及有孔的血管内皮细胞共同构成了肾小球滤过屏障(GFB)。足细胞位于GBM外侧,即Bowman’s囊侧,是防止血浆蛋白通过GFB、从尿液中丢失的最后屏障。足细胞损伤参与了众多原发性或继发性肾脏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其主要病理表现为足突融合、足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