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MICROSURGICAL TREATMENT OF BRACHIAL
PLEXUS IRREVERSIBLE AVULSION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 new combined measure of nerve transfer, including antebrachial medial cutaneous nerve, and free musculocutaneous flap transfer was applied to the treatment of irreversible avulsion of the brachial plexus. 12 patients underwent this operation for restoring elbow and finger flexion. Good result was obtained in 71% for elbow and 60% for finger flexion restoration. The definition of irreversible avulsion and the methods, key points and value of the operation are described and discussed in detail.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治疗经验,讨论不同类型的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患者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1998年12月至2002年9月间通过神经移位法修复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患者18例,针对不同类型的臂丛神经根性损伤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案;术后随访2年2个月至5年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3年10个月.结果:18例患者均得到2年以上临床随访,肩外展功能丧失的16例患者中,冈上肌肌力恢复3级以上者11例,三角肌肌力恢复3级以上者4例,主动肩外展60度以上者12例;屈肘功能丧失16例患者中,肱二头肌肌力恢复3级以上者14例;屈指、屈腕功能丧失患者6例中,屈指、屈腕肌力恢复3级以上者2例;伸肘、伸腕、伸指功能丧失患者4例中,伸腕肌力恢复3级以上者4例,伸肘肌力恢复3级以上者3例,伸指肌力恢复3级以上者3例.结论:神经移位术修复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手术前准确的诊断、早期手术、精细操作是功能恢复的关键;应根据不同的损伤类型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对年轻患者应尽可能修复所有损伤神经. 相似文献
3.
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臂丛神经实验外科提供更加科学准确的动物模型。方法:60只SD大鼠,随即分为3组。A组:切断肌皮神经主干。B组:切断颈6及加入其中的颈7分支后将其近端撕脱。C组:切断颈5、6、7后将其近残端尽量拉出剪断。左例为实验侧,右例为正常侧,进行自身对照。术后定期检测电生理学、组织学及肌肉功能等指标。结果:A组和C组术后实验侧与正常对照侧相比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B组术后早期肱二头肌虽有轻微改变,但晚期实验侧与正常对照侧相比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切断大鼠肌皮神经主干,或者切断颈6的同时将颈5和颈7切断,然后近端撕脱,可以准确模拟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 相似文献
4.
Y D Gu M M Wu Y L Zhen J A Zhao G M Zhang D S Chen J Q Yan X M Cheng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1990,103(4):267-270
Phrenic nerve transfer was performed in 164 patients with root avulsion of the brachial plexus. The methods of operation consisted of phrenic nerve transfer to and anastomosis with the musculocutaneous nerve, the phrenic nerve bridging to the musculocutaneous nerve, phrenic nerve anastomosis with or bridging to the median nerve, and phrenic nerve anastomosis with other nerves. Follow-up of 65 patients for more than 2 years showed an effective rate of 84.6%. 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this operation has no deleterious effects on respiration, and the surgical effects are related to severity of injury, duration, mode of operation and patient's age.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臂丛神经高位撕脱伤大鼠血清及脑脊液中髓鞘碱性蛋白(MBP)的测定,探询其变化规律,可提供一种非影像学的诊断方法,用以鉴别臂丛神经的根性撕脱和非根性撕脱.方法:将Wistar雌性大鼠39只随机分为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和高位非根性撕脱伤各6组及对照组,共13组.其中损伤12组分别以CarlstedtT法[1]颈椎后入路制成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和高位非根性撕脱伤损伤动物模型,于规定时间处死,抽取脑脊液和血液,定量测定MBP.结果:(1)根性撕脱伤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液和脑脊液中MBP含量于损伤后均出现显著增高(P<o.01),有统计学意义;(2)高位非根性撕脱伤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液中MBP含量于损伤后出现显著增高(P<0.01),而脑脊蒗中MBP含量无显著差异.结论:高位臂丛神经损伤大鼠血液中MBP含量均可出现显著增高.而脑脊液中是否出现MBP含量变化,则可以作为一项判断该损伤是否累及神经根的参考指标,有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6.
臂丛根性撕脱伤已成为临床一种常见病,往往造成严重的运动和感觉功能丧失。目前修复以神经移位术为主。臂丛中干损伤,由于C7的双重代偿性,临床上无明显症状和体征。臂丛上干损伤,主要是修复重建肩肘功能等,其方式较多、较成熟,疗效也较满意。而下干损伤修复方式相对较少,手的抓、握功能远未成功修复,给患者工作、生活及身心健康等造成重大影响,生活质量大为降低。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总结臂丛神经根性损伤的手术治疗经验,讨论影响臂丛神经根性损伤临床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1991~2007年收治的68例全臂丛根性损伤患者,采用多组神经移位、神经桥接术等手术方法。结果:术后获得随访的49例病人中,术后功能恢复至M4S57例,M3S414例,M2S217例,M1S111例;臂丛神经完全根性撕脱伤手术优良率40.8%。结论:术前准确诊断损伤性质及部位,术中精细操作是臂丛神经功能恢复的关键,对年轻患者应尽可能早期行手术修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臂丛神经上干根性撕脱伤后重建屈肘功能的方法。方法:对7例臂丛上干根性撕脱伤,术前EMG、MRI及全面的理学检查确诊后,或者通过术中神经探查及术中肌电检测确诊后,施行新的神经移位术:尺神经部分神经束移位至肌皮神经的肱二头肌肌支(经典的Oberlin手术),正中神经部分神经束移位至肌皮神经的肱肌肌支,施行双重移位,重建屈肘功能。术中运用电生理技术,增加手术的准确性和合理性,术后早期行理疗、功能锻炼及神经营养药物等综合措施。结果:经过术后6~28个月的随访,屈肘功能恢复满意。5例随访超过1年的患者,目标肌力均达M3以上,随访少于8个月的2例患者,目标肌力也达M1~2。结论:对臂丛上干根性撕脱伤确诊后,尺神经及正中神经部分神经束双重移位是重建屈肘功能有效的、合理的治疗方法,较之单一的尺神经部分束移位(即为传统的Oberlin术式),增加了屈肘功能的恢复效率。 相似文献
10.
Cervical nerve root transfer from the healthy side in the treatment of brachial plexus root avulsion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ervical nerve root transfer from the healthy side for treatment of obstinate brachial plexus root avulsion was designed in August, 1986. Up to the present, we have performed the operation in 50 cases. Preliminary effective rate reached 70% in 1-2 years follow-up studies. The anatomical basis of the operation and the rationality of C7 nerve root transfer from the healthy side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in this paper. Long term follow-up studies showed that C7 nerve root transfer from the healthy side does not affect the functions of the healthy side. The authors believe that bridging C7 nerve root of the healthy side with the ulnar nerve of the affected side yields better results than bridging it free or vascular pedicle sural nerve. Factors affecting the results of C7 nerve root transfer from the healthy side a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臂丛下干撕脱伤和离断伤后急性期残留神经中炎性细胞的侵润和c-Fos表达情况,为臂丛损伤后疼痛的发生机制提供线索.方法:分别制作单侧臂丛下干撕脱伤和离断伤的大鼠模型,用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损伤后急性期残留神经中的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侵润情况和c-Fos表达.结果:下干离断伤5h后在断口附近有少量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侵润,而相应的背根节几乎没有,c-Fos表达亦限于断口附近;下干撕脱后炎性细胞和淋巴细胞在断口处、背根节和脊神经中枢支中均大量聚集,c-Fos也不仅在断口处的Schwann细胞中有表达,在背根节和脊神经中枢支也有大量分布.结论:撕脱伤引起的炎性和Schwann细胞反应比离断伤更强烈,且范围更广,这可能是撕脱伤比其他损伤方式引起更严重神经病理痛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小儿上肢手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小儿上肢手术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35例上肢手术患儿均采用经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 ,穿刺成功后 ,先注入 2 %利多卡因与 0 .5 %布比卡因复合液 0 .5 - 0 .6ml/kg(含1∶2 0万肾上腺素 ) ,注药后抽出针芯 ,随之将外套管向肌间沟内再送入 0 .2 - 0 .5cm并与三通相连接。术中视手术时间 ,经三通追加局麻药 ,平均用量为 14.3± 4.79ml。不合作者肌注氯胺酮 4- 6mg/kg后再行静脉和肌间沟穿刺。术中常规静脉滴入咪唑安定 0 .15 - 0 .3mg/kg维持麻醉 ,麻醉期间连续监测心电图 (ECG)、血压 (MA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 (SpO2 )和呼吸频率 (RR)变化 ,手术历时 2 - 11小时。 12例病人术后留置套管 2 - 3天 ,用于注入低浓度局麻药或术后镇痛 (PCA)。结果 臂丛阻滞起效时间为 3- 5分钟 ,阻滞完善时间为 10 - 15分钟 ,麻醉效果均较满意 ,麻醉后呼吸和循环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发生霍纳氏综合征 7例 ,轻度局麻药中毒反应 1例 ,术后恢复顺利。结论 应用静脉套管针经肌间沟连续臂丛阻滞 ,取材方便、操作简单、效果可靠 ,术中管理容易 ,并发症少 ,是小儿上肢较复杂和长时间大手术的一种较好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3.
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的麻醉与术后镇痛较神经刺激器辅助和传统盲探方法下的阻滞效果更好,起效时间更短,在临床上具有推广应用价值。本文就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技术的临床应用进展和评价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热休克蛋白27(Hsp27)对大鼠臂丛神经根撕脱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动物分别以45℃热休克预处理15min,42℃维持20min,室温恢复24h后,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脊髓C5~T1节段神经根撕脱术,分别于术后12h及1,3,5,7d处死动物.对照组仅施行臂丛神经根撕脱术,并分别于术后12h及1,3,5,7d处死动物.各组分别进行Hsp2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脊髓运动神经元细胞凋亡情况,结合图像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两组Hsp27表达高峰均在热休克后1d;实验组脊髓运动神经元细胞凋亡在1d达到高峰,而对照组出现在3d,且凋亡细胞数明显高于实验组.结论:Hsp27可抑制臂丛神经根撕脱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凋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儿腋路臂丛神经的超声解剖学特点及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行手及前臂手术患儿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应用超声可视化技术明确腋路臂丛神经的解剖结构,并在超声引导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在单纯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两组用药均为0.2%罗哌卡因。观察两组患儿的麻醉效果、止血带反应、腋鞘血肿和神经损伤发生数。结果观察组有2例患儿在腋窝处未找到肌皮神经,将探头向远端探测,则可以看到支配喙肱肌的肌皮神经。两组患儿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麻醉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止血带反应数和腋鞘血肿发生数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超声能清晰显示小儿腋路臂丛神经的正常解剖及解剖变异,并引导神经刺激仪穿刺针到达靶神经周围,较单纯神经刺激仪定位下操作安全可靠,优势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疑难病杂志》2019,(3)
目的分析不同部位神经移位修复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患者的疗效及影响手术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骨外科行膈神经移位术、肋间神经移位术及健侧C7神经移位术的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患者47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神经部位分为膈神经移位组16例、肋间神经移位组15例及健侧C7神经移位组16例。屈肘、屈指肌力恢复釆用BMRC分级系列进行评估,肘关节活动度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试用标准评定。结果 3组不同部位神经移位术后的肌力与肘关节功能恢复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膈神经移位术肌力恢复有效率的相关因素有患者年龄、神经移植长度、损伤至手术时间和功能锻炼时间(χ~2/t=-5.310、7.111、-5.536、3.400,P均<0.01);影响肋间神经移位术肌力恢复有效率的相关因素有年龄、神经移植长度和功能锻炼时间(χ~2/t=-3.883、8.182、3.067,P均<0.01),健侧C7神经移位术肌力恢复有效率的相关因素有年龄、损伤至手术时间及功能锻炼时间(χ~2/t=-2.423、-3.381、3.985,P<0.05或P<0.01)。影响膈神经移位术肘关节功能恢复有效率的相关因素有患者年龄、神经移植长度、损伤至手术时间和功能锻炼时间(χ~2/t=-2.340、4.752、-2.221、2.907,P<0.05或P<0.01);肋间神经移位术肘关节功能恢复有效率的相关因素有损伤部位、神经移植长度和功能锻炼时间(χ~2/t=5.000、5.000、2.582,P<0.05);健侧C7神经移位术肘关节功能恢复有效率的相关因素有年龄、神经移植长度、损伤至手术时间有关(χ~2/t=-2.571、4.752、-4.875,P<0.05)。结论 3种不同神经移植术后肌力与肘关节的功能恢复有效率存在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术式肌力与肘关节的功能恢复受不同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咪唑安定复合芬太尼用于小儿臂丛阻滞镇静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ASAⅠ-Ⅱ级行上肢手术患儿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静注芬太尼1μg/kg后持续泵注咪唑安定6μg/(kg.min)至患儿达到RamsayⅣ级镇静停止泵注;对照组30例,静注氯胺酮2 mg/kg(稀释后1 min内缓慢静注)。患儿入睡后,观察组、对照组均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观察两组患儿臂丛操作时及术中体动反应、镇静程度,静脉用药前后、操作时及术中HR、RR、SpO2的变化,术后苏醒时间、不良反应(呼吸抑制、喉痉挛、气道分泌物、躁动等)发生率。结果两组患儿行臂丛神经阻滞时,观察组出现体动反应1例,对照组0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较对照组术中维持有效镇静RamsayⅢ级以上时间明显延长(P<0.05);静脉泵注咪唑安定前后,观察组HR无明显变化(P>0.05),RR、SpO2稍有下降(其中一过性呼吸抑制1例),吸氧后恢复正常;对照组静脉用药前后HR变化明显(P<0.01),一过性呼吸抑制2例,辅助呼吸后恢复,SpO2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苏醒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咪唑安定复合芬太尼可用于小儿臂丛阻滞麻醉镇静镇痛,并优于氯胺酮静脉麻醉。 相似文献
18.
持续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小儿较长时间上肢手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持续臂丛阻滞麻醉方法及可行性.方法:本组42例采用硫喷妥钠、r-羟丁酸钠作为基础麻醉,肌间沟臂丛神经穿刺置放留置针管(24号3.0cm的留置针),据年龄采用不同浓度的利多卡因.分别于基础麻醉入睡时,入睡后5min、臂丛穿刺时、切皮时、1h、2h、缝皮时的直接桡动脉测压,包括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搏(P)、呼吸(R)及血氧饱和度(SPO2).观察有无气胸、全脊麻、局麻药毒性反应、霍纳综合征、血管损伤和膈神经阻滞等并发症.结果:本组病例麻醉镇痛完善,切皮时、手术1h、2h、缝皮时与基础麻醉入睡5min时比较循环和呼吸功能变化不大,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中回抽有血2例,经压迫重新穿刺置管成功,麻醉完善;霍纳综合征3例;无局麻药毒性反应、气胸等并发症.结论:上肢手术采用留置针持续臂丛神经阻滞是简便可行的、安全、并发症少,复合基础麻醉适用于复杂上肢手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臂丛神经上干根性撕脱伤后肩外展功能重建的方法。方法:对7例臂丛上千根性撕脱伤,术前EMG、MRI及全面的理学检查确诊后,或者术中经过神经探查及术中肌电检测确诊后,施行新的神经移位术:副神经移位至肩胛上神经,桡神经肱三头肌长头肌支移位至腋神经的三角肌支,同时重建三角肌和冈上下肌的功能。术后早期行理疗、功能锻炼及神经营养药物等综合措施。结果:术后经过6~28个月的随访,肩外展、外旋、上举功能恢复满意。5例随访超过1年的患者,目标肌力均达M3以上,随访少于8个月的2例患者,目标肌力也达M1-2。结论:对臂丛上干根性撕脱伤确诊后,桡神经肱三头肌长头肌支及副神经同时移位是重建肩外展、外旋等功能有效合理的治疗方法,较之单一的肩胛上神经或腋神经重建,增加了肩外展功能的恢复效率。 相似文献
20.
神经刺激器在小儿腋入臂丛麻醉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神经刺激器法与传统的搏动法在小儿腋入臂丛阻滞麻醉中的效果、麻药用量及其对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41例拟行上肢手术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腋入撙动组(P组)20例和腋入神经刺激器组(S组)21例,分别用0.25%罗哌卡因(2.5mg/kg)行腋入臂丛麻醉.记录麻醉前、麻醉后,手术开始后5、20、35、50min及术后30min患儿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及穿刺过程中是否有出血及麻醉的潜伏期、手术时间、手术开始时患儿的反应和术中使用麻药剂量等指标.结果手术开始后5、20min时P组患儿的心率为(116.3±13.2)次及(¨03±9.9)次,明显快于S组的(105.1±9.6)次及(98.2±7.9)次,P组操作过程中出血者4例,明显多于S组的l例,P均<0.05.结论儿童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腋入臂丛麻醉,效果确切,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并可减少穿刺时的出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