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有限度的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联合有限度软组织松解术治疗对痉挛性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①收集1996-10/2004-01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骨科施行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联合有限度软组织松解术治疗的脑性瘫痪患儿438例,男298例,女150例。监护人对治疗方案及观察目的知情同意。②351例为有限度的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及有限度软组织松解术一次完成,87例术前不能独立行走,先行有限度软组织松解术,进行功能锻炼,待可行走后再行脊神经后根切断术。③根据运动功能评分(立姿可以稳定自行站立,足跟着地,膝关节伸直计5分,扶持亦不能站立或直跪竖立计1分。步姿能自己稳定上下楼梯,独立行走,步态稳定计5分;扶持亦不可行走,抬腿困难计1分。下蹲起立可自行蹲下起立,不用扶持及帮助计5分;扶物亦不能站立计1分)评定患儿手术前后的运动功能变化。对438例患儿术后运动功能进行9年随访。④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差异比较分别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结果脑性瘫痪患儿438例均进入结果分析。438例患儿术后能生活自理、功能改善、独立行走的占99.3%。家长反映无明显好转者3例。畸形改变完全消失32.1%,程度减轻82.2%,程度不变0.68%。术后计分明显高于术前(立姿4.32,3.12分,步姿3.62,2.42分,蹲立变换3.82,2.32分,χ2=11.3201,P<0.01)。结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联合有限度软组织松解术可改善脑性瘫痪患者站立和行走时的交叉和尖足畸形,改善患者行走步态,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尤其是改善独立行走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分析6年85例肌力≥Ⅲ级,肌张力ⅡˉⅣ级的病期稳定期脑性瘫痪患者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1999-04/2003-12重庆市中山医院收治的病情己经稳定的痉挛性脑性瘫痪患者85例为手术对象。男48例,女37例,平均年龄8.8岁。①瘫痪情况:双下肢瘫痪46例,双上肢瘫痪4例,偏瘫13例,三肢瘫12例,四肢瘫10例。②并发症情况:伴有流涎22例,斜视19例,语言障碍26例,明显智力低下12例;有癫痫病史5例,有内收肌切断史7例,合并扭转痉挛1例。③行走功能:术前不能独立行走54例(其中不能独自站、坐或/和双手扶助均不能行走3例,牵双手勉强可行走21例,牵一只手可行走29例),能独立行走但步态异常27例。④步态情况:不同程度尖足现象80例,交叉腿、剪刀步态62例,足内翻或外翻畸形42例,膝关节屈曲不能伸直18例。⑤肌力:指关节痉挛屈曲不能伸直及腕关节不能背伸(似爪形手)9例,肩关节肌肉痉挛(肩关节处于外展位不能内收)1例。术前检查患肢肌力Ⅲ级18例,Ⅳ级62例,Ⅴ级5例。⑥肌张力:肌张力Ⅱ级14例,Ⅲ级59例,Ⅳ级12例。⑦查体情况:髌阵挛阳性13例,踝阵挛阳性45例,巴彬斯基氏征阳性64例,霍夫曼氏征阳性19例。术前常规照片、准确定位,发现隐性脊柱裂8例,轻度脊柱侧弯5例,未发现脊柱滑脱及髋关节脱位。采用选择性腰骶神经后根切断术及选择性颈神经后根切断术进行治疗,随访2年并比较手术前后患者肌力、肌张力及肢体功能和步态的变化,并以此为临床有效和无效的评估标准。结果:85例患者均完成手术治疗,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患肢肌力:83例与术前相当或好于术前,2例较术前略差。②肌张力改善:68例患肢肌张力降至正常,8例肌张力稍低于正常,9例肌张力仍然略高于正常,平均降低Ⅱ~Ⅲ级。③行走功能:腰骶神经后根切断术后44例已可独立行走,12例儿童开始上学,仍不能独立行走的10例中6例患者的行走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仅4例行走功能改善不明显。27例术前能走的患儿,术后步幅增大,步速加快,步态更加平稳,行走能力得到明显改善。④步态改善:尖足现象及交叉腿、剪刀步态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⑤查体情况:所有患者术后的髌阵挛,踝阵挛均消失,膝、踝反射基本正常或稍减弱,流涎、斜视、口词不清等症状也有所缓解,已有4例进行二期矫形手术。颈神经后根切断术后4例上肢痉挛症状缓解,3例术后手指、腕关节痉挛屈曲(爪形手)缓解,可以伸直手指,背伸腕关节,1例肩关节外展肌肉痉挛缓解,肩关节可以内收,活动范围增大。45例术后X射线随访未发现手术所致的脊柱前凸、侧弯、脊柱滑脱和髋关节脱位,⑥临床效果:2年随访,临床有效79例,临床无效4例,有效率约为95%。期内未发现病情短暂好转后又加重的病例。结论:实施个体化方案手术方案,掌握手术适应症,把握对患者实施手术的时机,准确选择神经后根切除比例,重点加强术后功能锻炼,手术过程中轻柔操作,尽量减少骨性结构的损伤,术后一般无严重并发症,绝大部分患者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不同程度的提高和改善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对伴有下肢畸形的痉挛性脑性瘫痪者行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SPR)和组合式下肢矫形术的疗效分析,探索治疗痉挛性脑瘫的有效途径。方法:1996-02/2002-05,对40例伴有下肢畸形的痉挛性脑瘫患者,男22例,女18例,年龄4岁-17岁,行SPR降低肌张力,缓解肌痉挛,矫正部分下肢畸形,再行组合式下肢矫形术矫正残余畸形,配合系统的功能康复训练。平均随访4.2年(2年~7.5年),采用刘小林等的脑瘫疗效评估标准,比较SPR术前和术后、SPR术前和下肢矫形术后脑瘫分项功能评分和脑瘫痉挛临床分项评估。结果:在SPR术后,脑瘫对比分项中躯干活动和蹲立变换两项恢复率分别为88%和7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采用SPR和组合式下肢矫形术系统治疗后,脑瘫对比分项的各项恢复率均在90%以上,脑瘫痉挛临床分项各项的改善率均为80%以上,尤其尖足现象和交腿现象的改善率为100%;下肢肌张力由平均4.2级降至平均1.4级。结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结合下肢矫形术及功能康复训练是治疗伴有下肢畸形的痉挛性脑瘫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章祖成  钱海平 《现代康复》2000,4(7):1056-1056
目的:评价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在轻型痉挛性脑性瘫痪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腰后路跳跃式椎板切除44例,术前经系统康复训练8例,术后行康复训练44例。结果:随访3~28月,36例患肌张力明显降低,病理反射完全消失,功能改善满意。结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对轻型痉挛性脑性瘫痪能有效地降低肌张力,结合术前术后系统训练与软组织矫形术,对提高疗效能起到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痉挛性脑性瘫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剑宁  章翔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9):2829-2830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是指通过对脊神经后根的高选择性部分切断,从而实现既解除肢体的高肌张力、痉挛和病理反射,又保留肢体感觉的一种手术方式。目前,SPR手术结合康复治疗被广泛应用于痉挛性脑性瘫痪的治疗中,并取得了明显的疗效。因此,SPR手术结合康复治疗已成为国际上治疗痉挛性脑性瘫痪的首选方案。章就SPR手术的原理、适应证、手术方法及术后康复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背景: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SPR)作为痉挛型脑性瘫痪解除痉挛和改善功能的有效手段已被逐渐公认和推广,但标准的SPR手术后脊柱失稳、肌力减退等并发症已成为人们观注的课题。有限度的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limited 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LSPR)联合内收肌松解术有效解除下肢痉挛畸形同时,在减少上述并发症方面有良好效果。目的:探讨LSPR联合内收肌松解术治疗下肢痉挛型脑性瘫痪对解除下肢痉挛畸形、改善步态、提高患者运动能力的作用。设计:以痉挛性脑性瘫痪患儿为研究对象的自身前后对照、随访性观察。单位: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病房。对象:病例来源于2001-01/2002—12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骨科病房住院治疗的痉挛性脑性瘫痪患儿。双下肢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剪刀步态、屈膝及尖足行走。腱反射亢进,踝阵挛阳性18例,Babinski征阳性15例。所有患者躯干与四肢均有较好的运动功能,均能独立行走、下蹲或在单手或双手扶持下行走,无固定的软组织挛缩畸形。干预:本组患者均采用选择性L5、S1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同时联合双侧内收肌松解术治疗。术后评定患者下肢肌张力、肌力、膝及跟腱反射、病理症及踝阵挛变化;腰椎、骨盆X射线片及物理检查了解畸形改变;根据手术前后立姿、步姿、下蹲起立等评分,评价运动功能改善情况。随访方法通过查阅原始病历,回院复查及书信联系,填写表格并详细记录,了解手术前后运动功能、肌张力、肌力、膝及跟腱反射、踝阵挛等改变。主要观察指标:痉挛性脑性瘫痪患儿有限度的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前后痉挛解除和下肢功能评分情况。结果:本组3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3年,平均11个月。所有患者的痉挛程度较术前有明显降低,平均下降2.5级。术后步态明显改善,剪刀步态及尖足消失,屈膝改善,足跟可着地行走。踝阵挛及病理反射消失率100%,12例术前膝腱反射亢进的患者,术后膝反射减弱。术后双下肢无肌力减退及感觉的永久性缺失。术后随访2年以上的9例摄腰椎及骨盆X线片未见畸形出现。同时8例术前有上肢痉挛或流涎、语言障碍的患者术后上述症状也不同程度缓解。患者手术后立姿(4.25&;#177;0.91)、步姿(3.92&;#177;0.65)、蹲、立姿势变换能力(4.02&;#177;0.74)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t=2.04~2.98,P(0.05~0.01)。结论:LSPR结合内收肌松解术,在减少手术创伤的同时,可有效的解除脑性瘫痪患者下肢痉挛畸形,提高其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显微技术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儿童脑性瘫痪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32例4~12岁下肢痉挛性脑瘫儿童,应用电刺激及显微技术,按不同脊神经节段,不同比率选择性切除脊神经后根,观察术后肌张力缓解情况。结果25例儿童术后双下肢痉挛消失,7例好转,排尿费力者明显改善,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19例随访6个月~4年,未见痉挛再现。结论应用显微技术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是治疗儿童脑性瘫痪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在轻型痉挛性脑性瘫痪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腰后路跳跃式椎板切除44例,术前经系统康复训练8例,术后行康复训练44例.结果随访3~28月,36例患者肌张力明显降低,病理反射完全消失,功能改善满意.结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对轻型痉挛性脑性瘫痪能有效地降低肌张力,结合术前术后系统康复训练与软组织矫形术,对提高疗效能起到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对伴有下肢畸形的痉挛性脑性瘫痪者行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posteriorrhizotomy,SPR)和组合式下肢矫形术的疗效分析,探索治疗痉挛性脑瘫的有效途径。方法:1996-02/2002-05,对40例伴有下肢畸形的痉挛性脑瘫患者,男22例,女18例,年龄4岁~17岁,行SPR降低肌张力,缓解肌痉挛,矫正部分下肢畸形,再行组合式下肢矫形术矫正残余畸形,配合系统的功能康复训练。平均随访4.2年(2年~7.5年),采用刘小林等的脑瘫疗效评估标准,比较SPR术前和术后、SPR术前和下肢矫形术后脑瘫分项功能评分和脑瘫痉挛临床分项评估。结果:在SPR术后,脑瘫对比分项中躯干活动和蹲立变换两项恢复率分别为88%和7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采用SPR和组合式下肢矫形术系统治疗后,脑瘫对比分项的各项恢复率均在90%以上,脑瘫痉挛临床分项各项的改善率均为80%以上,尤其尖足现象和交腿现象的改善率为100%;下肢肌张力由平均4.2级降至平均1.4级。结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结合下肢矫形术及功能康复训练是治疗伴有下肢畸形的痉挛性脑瘫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应用显微技术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儿童脑性瘫痪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32例4-12岁下肢痉挛性脑瘫儿童,应用电刺激及显微技术,按不同脊神经节段,不同比率选择性切除脊神经后根,观察术后肌张力缓解情况。结果 25例儿童术后双下肢痉挛消失,7例好转,排尿费力明显改善,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19例随访6个月-4年,未见痉挛再现。结论 应用显微技术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是治疗儿童脑性瘫痪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背景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SPR)作为痉挛型脑性瘫痪解除痉挛和改善功能的有效手段已被逐渐公认和推广,但标准的SPR手术后脊柱失稳、肌力减退等并发症已成为人们观注的课题.有限度的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limited 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LSPR)联合内收肌松解术有效解除下肢痉挛畸形同时,在减少上述并发症方面有良好效果.目的探讨LSPR联合内收肌松解术治疗下肢痉挛型脑性瘫痪对解除下肢痉挛畸形、改善步态、提高患者运动能力的作用.设计以痉挛性脑性瘫痪患儿为研究对象的自身前后对照、随访性观察.单位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病房.对象病例来源于2001-01/2002-12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骨科病房住院治疗的痉挛性脑性瘫痪患儿.双下肢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剪刀步态、屈膝及尖足行走.腱反射亢进,踝阵挛阳性18例,Babinski征阳性15例.所有患者躯干与四肢均有较好的运动功能,均能独立行走、下蹲或在单手或双手扶持下行走,无固定的软组织挛缩畸形.干预本组患者均采用选择性L5、S1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同时联合双侧内收肌松解术治疗.术后评定患者下肢肌张力、肌力、膝及跟腱反射、病理症及踝阵挛变化;腰椎、骨盆X射线片及物理检查了解畸形改变;根据手术前后立姿、步姿、下蹲起立等评分,评价运动功能改善情况.随访方法通过查阅原始病历,回院复查及书信联系,填写表格并详细记录,了解手术前后运动功能、肌张力、肌力、膝及跟腱反射、踝阵挛等改变.主要观察指标痉挛性脑性瘫痪患儿有限度的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前后痉挛解除和下肢功能评分情况.结果本组3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3年,平均11个月.所有患者的痉挛程度较术前有明显降低,平均下降2.5级.术后步态明显改善,剪刀步态及尖足消失,屈膝改善,足跟可着地行走.踝阵挛及病理反射消失率100%,12例术前膝腱反射亢进的患者,术后膝反射减弱.术后双下肢无肌力减退及感觉的永久性缺失.术后随访2年以上的9例摄腰椎及骨盆X线片未见畸形出现.同时8例术前有上肢痉挛或流涎、语言障碍的患者术后上述症状也不同程度缓解.患者手术后立姿(4.25±0.91)、步姿(3.92±0.65)、蹲、立姿势变换能力(4.02±0.74)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t=2.04~2.98,P<0.05~0.01).结论LSPR结合内收肌松解术,在减少手术创伤的同时,可有效的解除脑性瘫痪患者下肢痉挛畸形,提高其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2.
小儿脑性瘫痪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后康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13.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痉挛性脑性瘫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是指通过对脊神经后根的高选择性部分切断,从而实现既解除肢体的高肌张力、痉挛和病理反射,又保留肢体感觉的一种手术方式。目前,SPR手术结合康复治疗被广泛应用于痉挛性脑性瘫痪的治疗中,并取得了明显的疗效。因此,SPR手术结合康复治疗已成为国际上治疗痉挛性脑性瘫痪的首选方案。文章就SPR手术的原理、适应证、手术方法及术后康复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脑性瘫痪患儿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术后综合康复治疗的效果,并与未进行康复的患儿进行比较。 方法:选择2003-10/2005-10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痉挛性脑性瘫痪患儿60例,均进行了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术后根据监护人意愿分为两组(n=30):①对照组不进行康复训练。②康复组执行预先拟定的综合康复治疗,采用Bobath技术,以一对一方式,进行康复训练,每天一两次,20-30min/次;同时进行体针和头针治疗,隔日针1次,30d为1个疗程,间隔半个月,再进行第2个疗程。术后1年进行肌力、肌张力和关节活动度及病理反射的测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应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满分100分,〈60分为不能自理)进行评定。 结果:60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改良的Barthel指数:康复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78.50&;#177;0.97,70.70&;#177;0.56,t=12.07,P〈0.01)。②肌力:评定了5块肌肉,康复组均高于对照组(P〈0.01)。③肌张力:康复组降低比较明显,基本上降至正常,除髋内收肌外,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④关节活动度:康复组内收肌角、胭窝角、足背屈角3个角度变化均优于对照组(P〈0.01)。⑤病理反射:除跟腱反射外,其他变化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可使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术后患儿在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中受益,是患儿术后进一步改善功能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并用一期矫形手术治疗下肢痉挛性脑瘫的疗效。方法1995年10月~1999年10月。对132例下肢痉挛性脑瘫并有挛缩畸形患儿,在高选择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的同时,对下肢软组织挛缩畸形行一期矫形外科手术治疗,并在术后进行了积极的康复训练。结果 疗法缩短了脑瘫患儿治疗的疗程,加速了功能恢复的速度。结论 选择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的同时并用一期矫形外科手术治疗下肢痉挛型脑瘫并有挛缩畸形者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16.
杨志红  王蓓 《天津护理》1998,6(6):240-241
脑性瘫痪是婴儿和儿童一种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疾病,临床上造成患儿运动发育缓慢甚至障碍。智力低下。采用手术方法,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治疗脑瘫,疗效满意。本文着重介绍此手术的手术配合体会。  相似文献   

17.
痉挛性脑性瘫痪脊神经后根选切术中的电生理标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除缓解脑性瘫痪肢体痉挛的效果已得到广泛认同。随着临床应用地不断深入,如何确定选切比例与范围、最小化手术并发症、最大化肢体痉挛缓解,术中电生理监测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38例重型痉挛性脑性瘫痪(脑瘫),采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周围肌力矫治术的方法探讨。方法:静脉复合麻醉、脊柱后路切口、F-100型方波脉冲发生器。测定脊神经后根-分束阈值。以患者肌力痉挛程度取决切断阈值基数。从低-高每根总量的1/5、2/5、3/5。结果:38例患者,经1.2年以上的随访结果,痉挛肌群肌力平均下降2.1级,经统计学处理,χ^2=46.03,P&;lt;0.001。结论:重型痉挛性脑瘫,单纯SPR手术切除γ环路,对短期对中型患者肌力平衡有效,但对病程长的已有肌群及肌腱形成挛缩、肢体畸形,可有困难。  相似文献   

19.
小儿痉挛型脑性瘫痪常因关节挛缩、畸形,肌肉萎缩、短缩等症状而致站立、行走等运动功能异常困难,这些问题单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posteriorrhizotomy,SPR),难以达到满意的疗效。术后及时给患儿制定合理的康复训练措施,是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得以顺利恢复的重要保证。湖南省脑科医院脑瘫科自2001年起采用SPR手术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对近期54例获取完整随诊资料的患儿疗效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20.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脑外伤痉挛性瘫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一种新的脑外伤痉挛性瘫痪治疗。方法 采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脑外伤痉挛性瘫痪26例。结果 经随访3个月-1年,解痉效果满意,有效率达89%。结论 在手术时机,疗效评估,手术适应证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