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缝线锚钉修复跟腱近止点断裂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应用缝线锚钉修复跟腱近止点断裂的可行性、手术技巧与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5年6月至2008年8月应用缝线锚钉修复的16例跟腱近止点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3例;年龄17~46岁,平均33.5岁。术后不同时期对患者进行不同内容的康复训练。对手术时间、锚钉置入位置和术中术后并发症等进行分析,采用Arner-Lindholm标准对跟腱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3.2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无异物反应、跟腱再断裂等。平均手术时间35.5min,术中均无医源性神经、血管、肌腱等损伤。16例共置入缝线锚钉19枚,其中1枚置偏。跟腱功能恢复情况:优13例,良2例,差1例。随访工作及生活满意,X线均未见锚钉移位。结论:应用缝线锚钉修复跟腱近止点断裂,手术简捷、固定确实、疗效优良、并发症低,是一种较可靠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应用缝线锚钉修复跟腱近止点断裂的手术技巧和中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6月至2009年12月应用缝线锚钉修复22例跟腱近止点断裂患者,男16例,女6例;年龄16~51岁,平均35.5岁.对手术时间、锚钉置入位置和术中术后并发症等进行分析,采用Arner-Lindholm标准对末次随访时跟腱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结果 所有患者获平均24.1个月(12~35个月)随访.其中1例患者出现钉尾刺激症状,无异物反应、跟腱再断裂等发生;平均手术时间35.5 mim,术中均未发生医源性神经、血管、肌腱等损伤.22例患者共置入缝线锚钉27枚,其中2枚(7.4%)置入过浅,1枚(3.7%)置偏.Arner-Lindholm标准评价功能:优18例,良3例,差1例,优良率为95.5%.随访过程中患者对工作及生活满意,X线均未见锚钉移位.结论 应用缝线锚钉修复跟腱近止点断裂,操作简捷、固定确实、疗效优良、并发症低,是一种可靠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钢丝Bunnel缝合法修复治疗跟腱断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用钢丝Bunnel缝合法修复治疗跟腱断裂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对26例跟腱断裂患者采用钢丝编织缝合牵拉,使跟腱断端部分重叠对合,将钢丝经跟骨穿孔固定于内侧皮下。跟腱断端腱旁组织用可吸收线间断缝合。结果平均随访26个月,根据Arner—Lindholm疗效标准进行评定,优19例(73.1%),良7例(26.9%)。结论钢丝Bunnel缝合法治疗跟腱断裂是一种方法简便、疗效满意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钢丝Bunnel缝合法治疗跟腱断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跟腱断裂是临床较常见的一种运动性损伤。我院自1998年6月~2003年6月采用钢丝Bunnel缝合法治疗急性跟腱断裂18例20侧,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缝合锚钉Krackow缝合法治疗新鲜闭合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11—2012-09采用缝合锚钉Krackow缝合法治疗新鲜闭合性跟腱断裂29例,术后6个月依据Arner-Lindholm评分和AOFAS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本组手术时间25~52 min,平均52 min。切口均一期愈合。所有患者均获得平均11.3(7~19)个月随访,无跟腱再次断裂、跟腱粘连等并发症发生。随访至术后6个月时,按照Arner-Lindholm评分标准评定临床疗效:优20例,良9例;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踝-足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价:优19例,良10例,平均92.3分。结论缝合锚钉Krackow缝合法治疗新鲜闭合性跟腱断裂具有操作简单、肌腱修复可靠、踝关节功能恢复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单缝线锚钉双Kessller法治疗新鲜跟腱近止点断裂的疗效.[方法]对21例跟腱近止点断裂患者,采用单锚钉缝线双Kessller法缝合,术后短腿石膏固定6周.[结果]全部病例得到随访,有1例开放性跟腱断裂伤 口感染,根据Amer-Lindholm评分标准,本组病例优17例,良4例,优良率100%,全部无锚钉松脱、足跟疼痛及跟腱再次断裂发生.[结论]单缝线锚钉双Kessller法治疗急性跟腱断裂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缝线锚钉与钻孔缝合修复股四头肌髌骨止点断裂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10月采用缝线锚钉法或钻孔缝合法治疗的42例股四头肌髌骨止点断裂患者资料,根据患者收治时间段及修复方法不同分为两组:传统组(采用钻孔缝合修复)21例,男18例,女3例;平均年龄(27.0±6.2)岁(19 ~41岁)。锚钉组(采用缝线锚钉修复)21例,男16例,女5例;平均年龄(24.0±5.4)岁(16 ~ 37岁)。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及外固定时间等,并采用Lysholm评分标准和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标准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 42例患者术后获2~3年(平均2.7年)随访。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外固定时间及髌骨位置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传统组14例患者于术后1年手术取出钢丝;锚钉组未再次手术,末次随访时锚钉位置正常。传统组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平均为(90.0±8.7)分,锚钉组平均为(95.0±4.5)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33,P=0.190)。按KSS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传统组优8例,良8例,可5例,优良率为76.2%;锚钉组优14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为90. 5%。 结论缝线锚钉与钻孔缝合修复股四头肌髌骨止点断裂均可取得满意疗效。相比较而言,缝线锚钉创伤小、操作简便、固定效果更好,可以早期开始功能锻炼,是治疗股四头肌髌骨止点断裂的一种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8.
正2012年1月~2013年4月,我科对19例四肢肌腱止点区断裂伤患者采用缝合锚钉修复,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19例,男15例,女4例,年龄17~39岁。跟腱断裂9例,髌腱断裂5例,膝内侧副韧带损伤1例,肱三头肌腱断裂3例,喙锁韧带断裂1例。受伤后至手术时间1~4 d。1.2治疗方法硬膜外麻醉下手术。  相似文献   

9.
锚钉在跟腱断裂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强生Fastin锚钉治疗跟腱断裂的临床效果。方法 18例新鲜跟腱断裂患者,断裂平面距止点平均1.5(0-2.5)cm。手术取跟腱内侧纵形切口,暴露跟腱断端,修整后在跟骨结节跟腱止点处置入强生Fastin带线锚钉,用锚钉上连接的Ethibond-2号缝线缝合断裂跟腱。结果 18例均获得随访,平均13(8-15)个月。术后X线片未见骨锚松动或脱落。按Arner-Lindholm标准评定疗效,优14例,良3例,差1例,优良率94.4%。结论 Fastin锚钉治疗止点附近跟腱断裂临床效果满意,具有肌腱修复可靠、操作简单、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缝合锚钉在修复四肢肌腱止点区断裂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12月~2009年11月,我院采用缝合锚钉修复肌腱、韧带附着点断裂伤14例,取得较好疗效.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本组14例 男11例,女3例,年龄21~38岁.髌腱断裂4例,膝内侧副韧带损伤3例,跟腱断裂3例,肱三头肌腱断裂2例,喙锁韧带断裂1例,内踝三角韧带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4 d.  相似文献   

11.
带非可吸收线锚钉系统治疗跟腱断裂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正>跟腱断裂是创伤外科中较常见的疾病。临床大多采取手术治疗,术式和所用材料多样,各种并发症也多见报道。尤其是接近于止点处跟腱断裂的治疗,临床疗效不佳,腱骨融合率低,出现感染及跟腱再断概率较大。自2006年5月至2009年2月应用带非可吸收线锚钉系统治疗跟腱断裂28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2.
房燚  佟长贵  赵卓  童致虹 《中国骨伤》2023,36(8):773-776
目的:探讨带线锚钉微创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远端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9年7月至2021年3月,采用微创带线锚钉锁边缝合桥接修复技术治疗20例急性闭合性跟腱远端断裂患者,其中男18例,女2例;年龄19~52(40.0±9.0)岁。观察其并发症情况,并于术前和术后1年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系统(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Ankle Society,AOFAS)评价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18(12.0±3.2)个月。所有患者切口Ⅰ期愈合,无感染及皮肤坏死发生,未出现腓肠神经损伤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无足跟疼痛和跟腱再断裂发生,踝关节屈伸活动良好。AOFAS评分由术前的(59.0±4.3)分提高至术后1年的(95.1±2.6)分。结论:带线锚钉锁边缝合桥接修复急性闭合性跟腱远端断裂疗效确切,可降低跟腱再断裂、神经损伤、皮肤坏死等并发症,具有手术创伤小、吻合方法可靠、功能恢复好等优点,是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远端断裂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3.
袁波  王邦荣 《中国骨伤》2008,21(12):929-930
跟腱断裂治疗中手术疗效好、术后并发症少、操作易于掌握是临床治疗的目标。本组自2004年1月至2008年4月共收治跟腱完全断裂46例,术中均应用跖肌腱编织缝合法或带蒂腓肠肌膜及跟腱反转缝合法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小切口与常规切口端端缝合治疗新鲜跟腱断裂的疗效.方法 2006年3月至2009年6月分别采用常规切口和小切口治疗93例新鲜跟腱断裂患者,其中常规切口组(A组)52例,男47例,女5例;年龄23~62岁,平均44.2岁.小切口组(B组)41例,男38例,女3例;年龄22~65岁,平均42.6岁.术后应用相同的康复程序,采用临床客观检查、患者主观满意率及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进行评价.结果 A组患者术后获15 ~52个月(平均28个月)随访,B组患者术后获13~50个月(平均26个月)随访.A组切口表浅感染6例,深部感染l例,感染率为13.5%,B组均未发生切口感染等并发症;A组平均切口长度较B组长7.3 cm;A组平均AOFAS评分为93分,B组为98分,以上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跟腱与皮肤切口粘连发生率、再断裂率、踝关节活动受限发生率、患者满意率、小腿最大周径伤侧与对侧的差、跟腱断裂平面周径伤侧与对侧的差及恢复伤前活动时间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产生因腓肠神经损伤导致的足背皮肤感觉障碍,无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除l例发生深部感染,其他患者均恢复伤前活动.结论 应用跟腱缝合引导器及小切口微创修复新鲜腱断裂总体结果优于常规切口技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腓肠肌腱膜松解后跟腱断端瘢痕组织缝合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7例陈旧性跟腱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2例,年龄26~53(35.2±11.6)岁,受伤至手术时间37~92(49.3±13.3)d.Myerson分型Ⅱ型6例,Ⅲ型11例.术...  相似文献   

16.
跟健龙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近期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应用跟健龙吻合器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9年4月至2010年4月,应用跟健龙治疗19例急性跟腱断裂,男17例,女2例;年龄30~58岁,平均40.2岁;运动伤17例,摔伤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0~8d,平均2.2d。所有患者术前Thompson试验、单足提锺试验为阳性。术后采用患者满意度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对跟腱恢复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12~28个月,平均19.9个月。平均手术时间41min,所有切口Ⅰ期愈合,无感染、局部不良反应、跟腱再断裂、腓肠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18例对手术结果满意,1例感觉一般(跑步时感觉轻度疼痛),至最终随访时所有患者对工作及生活满意。小腿中段周径萎缩平均(0.82±0.85)cm(0~3.0cm)。最终随访AOFAS评分平均(98.42±3.29)分(89~100分)。结论:跟健龙装置治疗急性跟腱断裂安全有效,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可早期功能锻炼,是治疗闭合性跟腱断裂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皮内缝合方法是从切口一端经皮内缝至切口另一端,伤口愈合后再从一端将缝线抽出。近年来,我们在临床实践中摸索出新的连续皮内缝合方法,取得满意效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预留缝线延期逐渐收紧在切口延期闭合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预留缝线延期逐渐收紧在切口延期闭合的应用效果。方法 :2005年1月至2013年6月,67例切口需要延期闭合的患者采用预留缝线延期逐渐收紧闭合方法。男37例,女30例,平均年龄40岁(12~75岁)。其中,小腿或前臂双骨折急诊或急性期手术切口张力高闭合困难36例,超过清创缝合时间的开放性伤口13例,感染性伤口9例,筋膜室综合征减张切口9例。用4号缝线缝合切口,每根缝线两端各预留4~6 cm。视肿胀消退情况,在术后第2~4天开始,用双结法逐渐收紧预留缝线,直到切口完全靠拢时才将预留缝线收紧打结。结果:术后1次收紧预留缝线闭合打结6例,2次收紧闭合打结23例,3次收紧闭合打结27例,4次收紧闭合打结11例。术后缝线闭合时间3~9 d,平均6.2 d。切口均延期Ⅰ期愈合。结论 :采用预留缝线延期逐渐收紧闭合需要延期闭合的切口,克服了以往需要二次手术的缺陷,方法简便,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We present a retrospective review of six cases of distal biceps tendon repair with a mean follow-up of 1 year. All patients were men aged between 34 and 62 years. In all patients, the injury was sustained with application of an unanticipated large load to the flexed arm. All but one patient was operated within a week of the injury. All six cases were operated through a single anterior incision and the torn tendon ends fixed to the radial tuberosity with implantable suture anchors. All patients were reviewed subjectively and objectively. All but one returned to preinjury activity within 6 months. One patient developed superficial radial nerve neurapraxia, which recovered, and one developed a superficial wound infection, which required treatment with oral antibiotics and surgical excision of the sinus. We believe that operative repair of distal biceps tendon rupture using a single anterior incision and suture anchors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method of treating theses injur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