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目的 探讨益生菌联合益生元对宫颈癌患者放射性肠炎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纳入 2019 年 11 月至 2021 年 11 月在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肿瘤科初次接受放疗的宫颈癌患者 82 例,根据营养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 41 例。 对 照组采用常规治疗与基础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益生菌和益生元。 两组患者年龄、病理类型、宫颈癌分期等无差 异(均 P>0. 05)。 放疗前和放疗结束后 7 d,对比炎症因子: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肠 鸣音次数;免疫球蛋白水平:免疫球蛋白 G(IgG)、免疫球蛋白 A(IgA)、免疫球蛋白 M(IgM);比较放疗结束后 7 d 两组放射性 肠炎发生率、重度放射性肠炎发生率。 结果 放疗前 7 d,两组炎症因子、免疫球蛋白水平,以及肠鸣音次数无差异;放疗结束 后 7 d,观察组炎症因子(IL-1、IL-6、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肠鸣音次数低于对照组,观察组 IgG、IgA、IgM 水平高于 对照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 05)。 放疗结束后 7 d,观察组放射性肠炎发生率、重度放射性肠炎发生率低于对 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 益生菌联合益生元可预防宫颈癌患者放射性肠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宫颈癌盆腔放疗致急性放射性肠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总结宫颈癌盆腔放射治疗导致急性放射性肠炎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行盆腔放疗的97例宫颈癌患者,分析腹痛、腹泻症状出现的时间及程度,评价急性放射性肠炎的分级,对比放疗前后血象和KPS的变化情况。结果:急性放射性肠炎多发生在放疗后1周至1个月内,Ⅰ度发生率为41%,Ⅱ度发生率15%,Ⅲ度发生率2%,总发生率为58%;放疗后患者WBC值平均下降23%,PLT值平均下降18%;46%的患者放疗后KPS下降。结论:宫颈癌盆腔放疗患者急性放射性肠炎发生率较高,应引起临床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三乙醇胺保留灌肠在放射性肠炎中的疗效。方法:将79例不同程度放射性肠炎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三乙醇胺保留灌肠)和对照组(常规保留灌肠),治疗后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在放射性肠炎治疗中,实验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乙醇胺保留灌肠对放射性肠炎能提高治愈率、缩短病程、极大地减轻病人痛苦,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三乙醇胺保留灌肠在放射性肠炎中的疗效。方法:将79例不同程度放射性肠炎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三乙醇胺保留灌肠)和对照组(常规保留灌肠),治疗后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在放射性肠炎治疗中,实验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乙醇胺保留灌肠对放射性肠炎能提高治愈率、缩短病程、极大地减轻病人痛苦,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蒙脱石散联合康复新液保留灌肠预防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本院收治的109例盆腔放疗患者分为研究组(n=55)和对照组(n=54),对照组予以常规准备,放疗前2 h排空大小便,饮温水500~800 ml,憋尿充盈膀胱,放疗期间鼓励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蒙脱石散3 g+康复新液30 ml+0.9%氯化钠溶液20 ml混合成灌肠液与放疗同步保留灌肠。比较两组患者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率分别为18.2%和53.7%,其中1级分别为14.5%和31.5%,2级分别为3.6%和14.8%,3级分别为0和7.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蒙脱石散联合康复新液与放疗同步保留灌肠对预防盆腔放疗引起的急性放射性直肠炎有较好的预防作用,且操作方便,无明显毒副反应,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6.
宫颈癌放疗后放射性肠炎22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宫颈癌放疗后放射性肠炎的发生与后位子宫的关系及其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05年接受放疗的212例宫颈癌患者中发生放射性肠炎的22例患者。比较前后位子宫患者放射性肠炎的发生率,测量近阶段各15例前后位子宫患者子宫中轴(仅测C点截面)与直肠的距离,及后位子宫患者的子宫后倾后屈角度。结果后位子宫患者放射性肠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前位子宫患者(X~2=21.10,P<0.01),后位子宫患者C点与直肠的距离较近(t=7.33,P<0.05),后位子宫患者的子宫后倾后屈角度9~22°,中位角度17°。结论后位子宫患者易于发生放射性肠炎,原因是后位子宫患者子宫中轴距直肠较近,且后装治疗中y轴与z轴在直肠方向易形成锐角关系,导致受量过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吴茱萸碱对急性放射性肠炎疗效及对肠黏膜屏障保护的机制。方法:清洁级小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吴茱萸碱预防加治疗组(简称预治组)、吴茱萸碱治疗组(简称治疗组)、思密达组。预治组提前灌胃给药1周。除正常组外的各组采用高能X射线照射,总剂量6Gy,建立急性放射性肠炎模型。照射后12h连续灌胃给药1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及图像分析软件测定其相关形态学指标,并免疫组化法测定肠组织NF-κB p65蛋白活性,ELISA法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结果:各给药组小鼠肠组织隐窝深度、黏膜及全层壁厚度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NF-κB p65蛋白表达(P<0.01)、TNF-α含量(P<0.01)显著低于模型组。预治组好于治疗组和思密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思、密达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吴茱萸碱可明显升高放射性肠炎肠组织隐窝深度、黏膜及全层壁厚度,降低其NF-κB p65蛋白表达,降低TNF-α含量。吴茱萸碱上述作用与给药时机和时间相关,放射治疗前即开始预防性用药比单纯治疗给药保护肠黏膜的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8.
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外界诸多因素的影响,肿瘤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近年来,随着放疗技术的广泛应用,急性放射性肠炎(acute radiation enteritis,ARE)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作者就目前中西医对ARE的相关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放射性肠炎     
肠遭损伤常为腹部或盆腔的放射治疗结局之一而出现,而慢性放射性肠炎又是使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重点就放射性肠炎治疗和预防的进展作一综述。症状及发病情况1.急性放射性肠炎在盆腔和/或腹部的放射治疗过程中,急性放射性肠炎在临床上常表现为伴有腹部痉挛(或无痉挛)的腹泻,它的发生几乎是无法避免的,这些症状常在盆腔常规放疗中的第3周出现。恶心和呕吐亦常发生,特别是在全腹部照射时。急性放射性肠炎一般在放疗后6周得到明显改善,但约20%的病人由于症状严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回顾性分析宫颈癌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 IMRT)中急性放射性肠炎(radiation enteritis, RE)的发生发展与临床因素、剂量-体积参数的关系。方法 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疗科接受盆腔局部放疗的宫颈癌患者50例,根据不良反应事件评价标准(CTCAE 5.0)统计患者IMRT相关性急性放射性肠炎。用剂量体积直方图评价标准计划下患者的危及器官受照剂量体积。分析小肠V20、小肠V30、小肠V40、结肠V40、直肠V40预测急性RE及严重急性RE的可行性。结果 50例宫颈癌患者IMRT主要放疗相关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毒性,所有不良反应为1~3级,未出现3级以上不良反应。放疗开始后第2周,腹泻、腹痛、结肠炎、肛门坠胀、便血的发生率分别为28%、22%、8%、20%、6%,第4周时发生率为56%、36%、16%、26%、18%,外照射结束时分别为74%、42%、24%、34%及30%。发生SARE的宫颈癌患者...  相似文献   

11.
放射性肠炎(radiation enteritis,RE)是因腹部、盆腔恶性肿瘤放疗引起的肠道并发症。RE呈现长期、间歇性加重的便血、里急后重等症状,严重时可以出现肠道穿孔、梗阻,给患者身体、心理和经济带来巨大负担。随着恶性肿瘤发病率的升高,放射治疗应用越来越广泛,RE发病率也随之逐年升高。放射性肠炎的诊断主要依赖于病史、内镜检查、影像学检查及组织学检查。目前治疗方案包括内科治疗、内镜治疗、外科治疗,但尚无高级别证据支持的治疗方案。为提高对RE的认识,并探讨其诊断和治疗策略,本文对其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董晶  赵西侠  舒瑾 《现代肿瘤医学》2012,20(7):1421-1423
目的:观察中药保留灌肠预防宫颈癌放射性直肠炎的疗效.方法:将86例宫颈癌放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6例,观察组采用中药保留灌肠配合放疗,对照组单纯放射治疗,观察两组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中放射性直肠炎发生率18.6%,观察组出现放射性直肠炎3例(7.5%),对照组发生放射性直肠炎13例(28.2%),观察组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中药保留灌肠能明显降低宫颈癌放疗患者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金因肽对急性放射性黏膜炎及皮炎的作用   总被引:111,自引:2,他引:111  
目的 观察金因肽(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预防和治疗急性黏膜炎和急性放射性皮炎的作用。方法 120例头颈部肿瘤患者被随机分为3个组:(1)黏膜炎预防必用药与对照组;(2)黏膜炎治疗性用药与对照组;(3)皮炎治疗性用药与对照组。用药组患者钭金因肽喷于受照射区域的皮肤或黏膜,常规处理作为对照。预防性用药及对照组的常规处理与放射治疗同期进行。治疗性用药与对照组的处置作为对照。预防性用药及对照组的常规处理与放射治疗周期进行,治疗性用药与对照组的处置待出现Ⅰ级放射性黏膜炎或皮炎后再进行,根据RTOG急性放射性黏膜炎和皮炎的分级标准进行临床评价。结果 黏膜炎预防用药与对照组比较,放射治疗剂量≤10Gy时放射性黏膜炎的发生率分别为20%(4/20)和70%(14/20)(P=0.004)。在放射治疗中无论是预防用药组还是治疗用药组的Ⅲ、Ⅳ级急性放射性黏膜炎及皮炎的发生率均低于相应对照组。金因肽治疗急性放射性黏膜炎及皮炎与对照组比较期有效率分别为90%(18/20)对50%(10/20)(P=0.016)和95%(19/20)对50%(10/20)(P=0.005),且Ⅲ级放射性皮炎愈合时间≤3d在用药组有3/7,而对照组为0/14。预防性用金因肽可推迟放射性黏膜的发生,预防用药组及治疗用药组金因肽均可降低Ⅲ、Ⅳ级黏膜炎和皮炎的发生率,并可促进Ⅲ级皮炎的愈合。  相似文献   

14.
探讨了人类上皮生长因子(EGF)在小鼠口唇粘膜和小肠粘膜上皮急性放射性损伤发展中的作用。模拟临床给药方式给不同剂量100μg/天或500μg/天。由于EGF的应用增加了动物照射后的失重及粘膜反应。在小肠上皮细胞的实验中也看到EGF减少了小肠上皮隐窝生存率。这些均提示:EGF对粘膜放射性损伤并没有保护作用。讨论了可能的作用机制和原因。  相似文献   

15.
0 引言 放射治疗是目前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在放疗中,又常引起全身或局部的不良反应.急性放射性口腔炎是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在放射治疗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不良反应,严重影响了放射治疗的疗效和患者的营养状态,由于破坏黏膜屏障,黏膜炎也增加了全身感染的风险,对于肿瘤患者的治疗产生负面影响[1-2].因而,急性放射性口腔炎的预防和治疗成为研究的一大热点.本研究应用中药汤剂凉血解毒汤含服,治疗头颈部恶性肿瘤放疗期间的急性放射性口腔炎,以期改善急性放射性口腔炎症反应,并初步探讨其治疗机制.  相似文献   

16.
痰热清注射液对放射性肺炎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痰热清注射液对急性放射性肺炎的预防作用。方法:90例不能手术的非小细胞肺癌病人随机分入治疗组44人与对照组46人。采用适形放射治疗技术,总剂量56—64Gy,V20限制在20%-30%;治疗组从放疗开始到放疗结束应用痰热清注射液每天20ml静脉点滴,每连用5天,停用2天。对照组单纯放疗。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放射性肺炎发生例数(率)分别是5(11.3%)和14(30.4%),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别(P〈0.05),且治疗组无2级及以上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放射性肺炎发病时间分别是放疗开始后62.2天和54.3天,差异显著(P〈0.05)。结论:接受放射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放疗期间应用痰热清注射液能有效预防放射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曲克芦丁能抑制放射性肺损伤引起的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1\]。本研究建立大鼠放射性肺损伤模型,观察曲克芦丁对放射性肺损伤的预防作用及对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表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痰热清注射液对放射性肺炎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痰热清注射液对急性放射性肺炎的预防作用.方法: 90例不能手术的非小细胞肺癌病人随机分入治疗组44人与对照组46人.采用适形放射治疗技术,总剂量56-64 Gy,V20 限制在20%-30%;治疗组从放疗开始到放疗结束应用痰热清注射液每天20ml静脉点滴,每连用5天,停用2天.对照组单纯放疗.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放射性肺炎发生例数(率)分别是5(11.3%)和14(30.4%),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别(P<0.05),且治疗组无2级及以上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放射性肺炎发病时间分别是放疗开始后62.2天和54.3天,差异显著(P<0.05).结论: 接受放射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放疗期间应用痰热清注射液能有效预防放射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深部热疗能否降低肺癌胸部放射治疗患者放射性肺炎的发生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80例行胸部放射治疗的肺癌患者,分为热疗组和非热疗组。热疗设备使用HG-2000体外局部高频热疗机,加温温度42 ℃~43 ℃,时间为40 min,每周2次,共8~12次。结果:热疗组与非热疗组的放射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12.5%和35.0%,热疗组明显低于非热疗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显示热疗、放射治疗总剂量及V20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有直接关系;二分类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V20(P=0.004)、热疗(P=0.011)为放射性肺炎发生与否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深部热疗可以降低肺癌患者胸部放射治疗时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且放射性肺炎的发生与放射治疗总剂量及V20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示V20、热疗为放射性肺炎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思密达混合液保留灌肠治疗直肠癌术后放疗急性放射性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5例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1)和思密达混合液保留灌肠治疗组(n=34),均采用三维适形调强放射治疗联合卡培他滨同步化疗。放疗总量为50Gy,2Gy/次,5次/周。卡培他滨1600mg/m2分两次口服,间隔12h,d1~d14,3周为1周期,共化疗2个周期。在出现1级急性放射性肠炎后,对照组给予对症处理,治疗组在对症处理的基础上采用思密达混合液保留灌肠(37℃ 09%氯化钠溶液100ml溶解思密达3g,复方谷氨酰胺颗粒670mg,地塞米松10mg)。观察两组放疗期间及放疗后1个月急性放射性肠炎损伤程度和放疗前后患者的生存质量。结果 放疗第1周治疗组和对照组发生急性放射性肠炎的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放疗第3周、第5周和放疗后1个月治疗组急性放射性肠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放疗前及放疗第1周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生存质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第3周、第5周及放疗后1个月治疗组患者的生存质量明显改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思密达混合液保留灌肠可降低急性放射性肠炎的损伤程度,并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