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肝脏肿瘤磁共振图像特征及鉴别诊断童华山肝脏肿瘤是常见的肝脏疾病,其中原发性肝癌(PHC)、继发性肝癌(SHC)、海绵状肝血管瘤(HCH)、肝囊肿(hepaticcyst)最为常见。近年来磁共振成像(MRI)技术的应用对肝脏肿瘤的鉴别诊断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周晏林 《华西医学》2000,15(2):213-213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是肝脏良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其发病率03%~23%〔1〕,常需要与原发性肝癌等肝内其它占位性病变相签别,本文对30例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治体会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30例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29~65岁,平均年龄47岁。病程20天~10年。因上腹部不适,疼痛就诊者20例(667%),B超普查发现肝脏占位10例(333%)。诊断:B超检查29例,确诊为肝脏海绵状血管瘤11例(379%)。CT扫描检查16例,诊断为肝脏海绵状血管瘤11例(6875%)。MRI检查7例,确诊率为100%。选择性肝动脉造影1例,确诊。本组病例肝功能检查除1例HBsAg( )、…  相似文献   

3.
肝脏MR快速成像-屏气多层FLASH序列(附53例分析)张福琛,卢光明本文介绍53例屏气多层快速小角度扫描法,并与普通SET1加权和T2加权作一比较,现报道如下。材料和方法随机抽取53份MR片,其中原发性肝癌6例,肝转移癌4例,肝海绵状血管瘤11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62例经CT或者病理检查证实的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其中原发性肝癌的18例,转移性肝癌14例,肝血管瘤22例,肝硬化增生结节8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查。结果原发性和转移性肝癌患者血流灌注指数(DPI)、阻力比(RR)值均显著高于肝血管瘤以及肝硬化增生结节患者(P〈0.05),肝硬化增生结节患者门静脉充血指数(PCI)、肝总血流量(TLBF)值均显著高于其他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提供多个血流参数指标,显著提高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水平。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肝癌的超声诊断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原发性肝癌的超声诊断现状与展望李建国①原发肝脏恶性肿瘤包括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胆管细胞肝癌(CCC)、肝母细胞瘤和原发性肝脏肉瘤。其中以HCC在临床最为多见。本文简单介绍超声在HCC的诊断等问题的近况,力求得到和其它影像沟通的目的,以加强各个...  相似文献   

6.
肝动脉动态声学造影对肝内实质性占位病变诊断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采用泛影葡胺对30例肝脏肿瘤进行肝动脉动态声学造影的声像图结果。根据病变区与周围组织的回声变化,声像图结果可分为三型,A型:病变区快进快出的增强呈“满天星征”,在22例原发性肝癌中有19例显示此征,占86%;B型:病灶区边缘结节状强化,并向中心扩散,在5例肝海绵状血管瘤中见于4例;C型:病灶周边回声增强,见于肝转移癌3例及巨块型肝癌1例。此外我们还分析了声像图结果与病理的联系,并指出这种超声造影的方法弥补了X线血管造影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中的一些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7.
肝脏巨大海绵状血管瘤的动脉栓塞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肝脏内巨大海绵状血管瘤在临床上的发现日益增多,但到目前为止尚无公认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我院自1992年10月以来,共收治18例肝脏巨大海绵状血管瘤病人,采用无水酒精、明胶海绵颗粒、碘化油及鱼肝油酸钠栓塞治疗。在临床上达到瘤体缩小,纤维化目的,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男16例,女2例,年龄36~58岁,平均45岁。全部病例均经B超、CT、核素扫描或MRI检查诊断为肝脏内巨大海绵状血管瘤而入我科行介入治疗。瘤体最大直径14~28cm,18例均为单一肿块型(右肝1…  相似文献   

8.
肝内少见肿瘤的MRI诊断陈丽英叶滨滨MRIStudyofRareHepaticTumorsChenLi-ying,YeBin-bin肝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为肝细胞癌(HCC),肝转移瘤,良性肿瘤有海绵状血管瘤(以下简称肝血管瘤)及肝囊肿等。磁共振(MR...  相似文献   

9.
肝海绵状血管瘤CT诊断及其难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海绵状血管瘤CT表现的解剖学特征及强化特点。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1994 6月~1999年10月经手术、病理证实或CT、B超观察半年以上,临床证实的肝血管瘤21例34个病灶,观察其CT表现解剖学特征及动态扫描特点,并对照观察肝癌5例。结果:位于肝脏隔面血管瘤15例,均无明显外凸现象,1例巨大海绵状血管瘤伴有所在肝叶萎缩(无肝硬化)。边缘结节样强化出现率82%(28/34),瘤体内外相连的强化灶显示率为29%(10/34)。3、10、15分钟各充填5个、15个及12个。结论:位于肝脏隔面的肝海绵状血管瘤平扫CT肿瘤无肝被膜限局外凸,具有鉴别意义。边缘结节样强化及瘤体内外相连的增强灶是肝海绵状血管瘤的特征性CT表现,与文献报道59%、83%、76%相比,本组显示率较高(82%)。在扫描技术方面连续床动逐进增强CT优于最大径层面同层动态CT。  相似文献   

10.
23例肝巨大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的护理体会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监护室手术室(上海200433)张华董秋红血管瘤在肝内较其他器官多见,肝脏内血管瘤有两种类型:一型是海绵状血管瘤,另一型是真性血管瘤,两者都为良性肿瘤,前者较后者多见。肿瘤常是单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在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14年2月~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MSCT检查且诊断符合国际肝脏海绵状血管瘤临床诊断标准或手术病理证实的80例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MSCT检查诊断,对病灶平扫、动态增强CT扫描以及延迟扫描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80例患者中共检出病灶108个,MSCT平扫显示为圆形及椭圆形低密度影,部分表现为混杂密度灶;动态增强CT扫描显示特征性边缘结节状强化,随着时间的延长表现为向心性充填。结论:多层螺旋CT能够有效诊断出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帮助了解肝脏海绵状血管瘤供血方式,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肝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aemangiomaoftheliver;CHL)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多采用手术切除。我院自1994年10月至1998年10月,对8例CHL采用经皮肝动脉插管碘化油栓塞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8例中,男3例,女5例,男女之比为1∶167。年龄29~65岁,平均46岁。所有病例均经B超、CT及选择性血管造影证实。瘤体最大直径分别为7~18cm,单发巨块型3例(肝右叶2例,左叶1例),多发结节型5例(右叶3例,左右叶均有2例)。无1例肝硬…  相似文献   

13.
脑室内海绵状血管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章超  廖平 《华西医学》1996,11(1):69-70
脑室内海绵状血管瘤易章超,廖平,游潮,杨开勇华西医科大学附一院神经外科脑室内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angioma简称CA)属于血管畸形的一种,由扩张的血窦构成。[1,2]可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任何部位,但脑室内实属少见,本院共收治4例,且均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阻力指数(RI)在超声诊断肝脏肿瘤及肿瘤样病变中的价值。方法对143例肝脏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病人的168个病灶进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和脉冲多普勒血流检查分析。结果原发性肝癌90例103个病灶,其中并门静脉癌栓广泛形成3例;转移性肝癌4例11个病灶。肝血管瘤23例28个病灶,肝腺瘤15例15个病灶,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9例9个病灶,炎性假瘤2例2个病灶。12例肝血管瘤14个病灶经CT或(和)MRI扫描及随访得以诊断,3例原发性肝癌并门静脉癌栓广泛形成病人经其他影像学检查及临床实验室检查证实,余者均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肝脏恶性肿瘤RI明显高于肝脏良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t=9.74,P〈0.05)。结论 RI在肝脏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应用脉冲多普勒对肝占位性病变异常血流信号的探测,国内尚未见报道。本文对确诊的原发性肝癌36例,转移性肝癌4例,肝海绵状血管瘤12例,肝脓肿、肝囊肿及肝内炎性包块各一例,于肝内,病变周边或内部进行脉冲多普勒血流探测。结果脉冲多普勒异常血流信号阳性率:原发性肝癌100%(36/36),转移  相似文献   

16.
彩色多普勒对肝脏小肿瘤的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对肝脏小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使用彩色多普勒诊断仪对临床检查中发现的原发性小肝癌21例、转移性小肝癌20例、肝脏小血管瘤26例进行超声随访追踪观察。结果:原发性小肝癌、转移性小肝癌、肝脏小血管瘤共67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有共同和不同之处,临床意义不同。结论:彩色多普勒对肝脏小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准确性高,是目前最方便有效的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磁共振动态增强及弥散加权成像(DWI)对各种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78例肝脏占位病变行常规MRI平扫及动态增强和DWI,观察各种肝脏占位性病变的强化类型。结果本组27例(87.1%)肝细胞癌强化方式呈快进快出型,22例(84.6%)肝转移瘤呈边缘环形强化,10例(90.9%)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呈渐进性强化,10例肝囊肿动态增强病变未见强化;原发性肝细胞癌及肝脏转移瘤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与肝脏海绵状瘤、肝囊肿ADC值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海绵状血管瘤与肝囊肿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平扫及动态增强结合DWI检查对肝细胞癌、肝转移瘤、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和肝囊肿的诊断准确性分别为96.8%,96.1%,90.9%和100%。结论常规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是诊断各种肝脏病变的基础,DWI对诊断良恶性病变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Doppler超声和CT在肝癌定性诊断中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对102例(共119个)均经手术及/或病理证实的肝内实质占位进行了Doppler超声(CDFI和PD)与CT的对照研究。其中,原发性肝癌69例(75个病灶),转移性肝癌5例(6个病灶),肝海绵状血管瘤22例(30个病灶),其它病变6例(8个病灶)。结果表明Doppler(CDFI+PD)与常规超声相结合,则其对肝癌定性诊断的特异性(97.22%)显著高于CT诊断的特异性(71.45%),同时亦显著高于常规超声特异性(66.67%),因而认为Doppler超声在肝癌定性诊断的特异性方面优于CT。研究还发现CT的特异性较低主要是由于≤3cm组的特异性较低所致。另外,Doppler超声对肝癌定性诊断的敏感性(95.18%)亦高于CT(90.12%),但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其准确性(95.80%)却显著高于CT(84.48%)(P<0.05),因此Doppler超声为肝癌诊断提供了一个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19.
对肝脏良恶性肿瘤66例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及频谱形态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院2003—09/2007—09门诊及住院66例肝脏良恶性肿瘤患者,其中肝血管瘤20例,肝腺瘤8例,转移性肝癌18例,原发性肝癌20例,年龄29~73(平均51)岁。本组均经手术病理或CT、MRI证实。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DCE-MRI)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诊断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2014年3月至2017年12月入院诊断的疑似原发性肝肿瘤患者57例作为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过手术病理检查得到确诊,手术前患者先行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绘制病灶部位时间-信号曲线,然后对患者进行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在b值=800时计算相应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记录并统计单一增强扫描与联合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时的灵敏性、特异度、准确性及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析磁共振动态增强量和弥散加权成像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诊断及价值。结果 57例疑似原发性肝肿瘤患者均经过手术病理检查最终得到确诊,其中原发性肝癌46例,肝脏海绵状血管瘤6例,肝囊肿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ADC值低于肝血管瘤及肝囊肿(P0.05);肝血管瘤ADC值低于肝囊肿(P0.05);DCE-MRI联合DWI诊断最终确诊57例,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100.00%;DCE-MRI最终确诊55例,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6.49%;DCE-MRI联合DWI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均高于DCE-MRI(P0.05)。结论将磁共振动态增强联合弥散加权成像用于原发性肝癌患者中有助于提高诊断符合率,获得较高的诊断效能,为临床提供影像学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