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以纤溶酶原、t-PA和PAI-1为轴心,探讨纤溶系统对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收集DVT患者25例(血栓病组),存在DVT高危因素患者43例(高危因素组)及健康者23例(对照组).测定PT、aPTT、Fbg,用发色底物法测定PLG:A和PAI:A,用ELISA法测定t-PA:Ag、PAI-1:Ag和FDP.结果血栓病组和高危因素组Fbg、FDP及PAI:A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PLG:A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Logistic回归分析DVT的主要影响因素为PAI:A(P=0.029).相关分析血栓病组和高危因素组t-PA:Ag与PAI-1:Ag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630和0.430,P<0.05),而对照组无相关性(r=0.122,P=0.652).结论血栓组及高危因素组患者均有凝血激活及纤溶潜力明显降低.特别对高危因素患者这些指标的变化是否可作为DVT的早期危险信号,是否进行干预性治疗,值得临床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大鼠肺血栓栓塞症(PTE)后不同时间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的动态变化,并探讨两者与血栓自溶率的相关性。方法经颈外静脉注入加热125I-标记纤维蛋白原自体血栓,复制大鼠PTE模型,随机分组如下:1)正常对照组;2)PTE组:又分为PTE 4 h组(PTE 4 h)、PTE 24 h组(PTE 24 h)、PTE 3 d组(PTE 3d)、PTE 5 d组(PTE 5 d),即分别在造模成功后观察4 h2、4 h3、d、5 d后处死小鼠,留取血浆标本测定uPA、uPAR的水平;留取左肺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留取心脏、肺脏、全血以计算血栓自溶率。结果血浆uPA、uPAR水平在PTE后4 h略有上升(P>0.05),PTE后24 h明显增加(P<0.05),3 d时最高(P<0.01),5 d时开始下降,但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uPAP<0.05,uPARP<0.01);PTE后4 h组、24 h组、3 d组血浆uPA质量浓度与血栓自溶率正相关(4 hr=0.758,P<0.05;24 hr=0.764,P<0.05;3 dr=0.778,P<0.05),血浆uPAR质量浓度与血栓自溶率正相关(4 hr=0.701,P<0.05;24 hr=0.764,P<0.05;3 dr=0.777,P<0.05)。肺组织病理改变:PTE后4 h有少量继发血栓形成,血栓及血管壁内可见白细胞浸润;PTE后3 d、5 d见注入的血凝块明显溶解,代之以新形成的血栓。结论PTE后血浆uPA、uPAR水平增加,促进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导管直接溶栓(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 21例急性下肢DVT患者给予CDT,溶栓导管外接微量泵持续注射尿激酶溶栓治疗,应用静脉通畅评分、静脉通畅率以及健患侧肢体周径差指标评估疗效.结果 21例患者给予CDT,治疗前后静脉通畅评分及健患肢体周径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静脉通畅率为(52.6±14.1)%.治疗过程中无严重并发症出现.完成随访11例(随访率为52.4%),随访时间6~12个月,其静脉通畅评分及健患肢体周径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DVT患者治疗后静脉通畅率为(63.4±12.9)%,深静脉瓣膜保存率为81.8%.结论 CDT治疗急性下肢DVT患者效果良好,且治疗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国产重组链激酶(recombinant streptokinase,r-SK)与尿激酶(urokinase,UK)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acute deep venious thrombosis,ADVT)溶栓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采用平行随机单盲对照试验,自2004年1月~2004年10月对5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分为2组,每组各25例,A组给予r SK50万U溶栓,B组给予UK50万U溶栓治疗,疗程5 d,总量250万U.同时加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观察疗效的临床指标、过敏反应及出血并发症等.结果国产重组链激酶组(A组)溶栓有效率为88%,尿激酶组(B组)溶栓有效率为68%,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及出血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重组链激酶和尿激酶都是治疗ADVT疗效肯定、安全的溶栓药物,重组链激酶的疗效明显优于尿激酶.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浆纤溶活性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22例冠心病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水平.患者分3组:①稳定型心绞痛(SA组)65例;②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42例;③急性心肌梗死(AMI组)115例.另选9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纤溶指标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方法.结果:①血浆t-PA抗原浓度:AMI组t-PA浓度中位数(3.28ng/mL)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2.29 ng/mL,P=0.000)、SA组(2.47 ng/mL,P=0.002)和UA组(2.57 ng/mL,P=0.006).SA组、UA组、对照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1).②血浆PAI-1活性水平:AMI组(38.06 U/mL)和UA组(55.61 U/m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4.63 U/mL)和SA组(30.33 U/mL),P均=0.000;UA组高于AMI组(P=0.048);SA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3).③血浆PAI-1/t-PA比值:UA组(21.47)显著高于对照组(9.07)、SA组(10.90)和AMI组(12.48),P均=0.000;AMI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但与S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1);SA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8).结论:PAI-1升高导致的纤溶活性下降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栓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测定血浆PAI-1和t-PA,并计算P/T比值,有助于判断患者纤溶功能状态、甄别ACS和不同类型冠心病.  相似文献   

6.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患者血液纤溶状态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29例慢性肺源心脏病人血液多项纤溶指标a2-PI,a1-AT、PLG、t-PA、PAI,PAI/tPA进行了动态检测,结果显示各相关因子的变化明显不利于纤维蛋白的溶解,而有利于微血栓形成,纤溶系统总体上呈受抑状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乳腺癌患者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u -PA)及其特异性受体 (u -PAR)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 1 (PAI- 1 )含量的变化及其与肿瘤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用ELISA法测定 2 2例乳腺癌患者和 2 1例正常人血浆中u -PA、u -PAR和PAI- 1含量。结果 :乳腺癌患者的血浆u -PA、u -PAR和PAI - 1含量均显著升高 (P <0 .0 5~ 0 .0 1 ) ;中、晚期组u -PA显著高于早期组 (P <0 .0 5 ) ,已转移组u -PA、u -PAR和PAI- 1较未转移组显著升高 (P <0 .0 5~ 0 .0 1 )。结论 :乳腺癌患者血浆中u -PA、u -PAR和PAI - 1含量不同程度升高 ,并与肿瘤转移和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8.
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纤溶指标变化。方法 :收集 4 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 ,39例同时采集脑脊液 ,测定脑脊液及血液部分凝血纤溶指标 ,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脑梗死组脑脊液及血液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及其抑制物 (PAI 1)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脑脊液及血液中t PA及PAI 1水平 ;且脑脊液和血液中t PA与PAI 1的含量呈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 0 .4 5 2 (P <0 .0 1)和 0 .4 2 9(P <0 .0 5 ) ;脑脊液与血液中t PA含量也呈正相关 ,r =0 .348(P <0 .0 5 )。结论 :血栓形成和纤溶功能异常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起重要作用 ,对血栓性疾病测定t PA及PAI 1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腘静脉途径直接置管灌注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35例,其中合并肺动脉栓塞7例,在B超引导下经腘静脉穿刺置入灌注溶栓导管至髂股静脉血栓中,以3×104~4×10^4U/h微注泵持续推注尿激酶,总量(431.08±83.63)×10^4U。结果全组患者溶栓后症状明显改善,下肢肿胀消退,肺部症状缓解,溶栓前后患、健侧大腿周径差分别为(5.97±1.91)cm、(1.83±1.12)cm,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13.56,P〈0.01);小腿周径差分别为(5.47±1.37)cm、(1.51±0.95)cm,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15.68,P〈0.01);溶栓前静脉通畅评分(16.31±3.84)分,溶栓后(5.47±4.71)分,静脉通畅评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z=-6.616,P〈0.01),平均静脉通畅率为67.64%。合并肺动脉栓塞的7例患者中,栓子完全溶解6例,大部分溶解1例。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随访32例,时间3~20月,未发现有血栓再发。结论经腘静脉置管直接灌注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在不同时间窗重组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u-PA)的溶栓效果,并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的溶栓效果比较。方法通过颈外静脉注入125I标记人纤维蛋白原的大鼠加热血凝块,建立不同时间大鼠的肺血栓栓塞症(PTE)模型。按随机原则将60只大鼠分成三组:①对照组:再分为PTE2h对照组和PTE3d对照组;②PTE2h溶栓组:再分为ru-PA2h组和rt-PA2h组;③PTE3d溶栓组:再分为ru-PA3d组和rt-PA3d组。PTE2h对照组及溶栓组于处理后2h处死大鼠,PTE3d对照组及溶栓组于处理后48h处死大鼠,留取血标本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及α2-抗纤溶酶(α2-AP)水平。取血、肺脏及心脏,测量每分钟γ放射性(cpm)。结果(1)rt-PA2h组的溶栓率明显高于ru-PA2h组,ru-PA2h组又明显高于PTE2h对照组(P均=0.000);其血浆FIB、α2-AP水平明显低于ru-PA2h组(P=0.002,P=0.001)及PTE2h对照组(P=0.003,P=0.002),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1及0.700)。(2)ru-PA3d组的溶栓率明显高于rt-PA3d组,rt-PA3d组又明显高于PTE3d对照组(P均=0.000);三组间血浆FIB及α2-A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5,P=0.751)。结论(1)ru-PA1mg/kg溶栓对全身纤溶系统无明显影响,而rt-PA1mg/kg溶栓早期影响全身纤溶系统;(2)体内血栓存在的时间影响ru-PA的溶栓效果,ru-PA对新鲜血栓栓塞的即刻溶栓作用不及rt-PA,但对较陈旧血栓栓塞的溶栓效果强于rt-PA。  相似文献   

11.
12.
张阁  康昭  张建华  祁光裕 《陕西医学杂志》2005,34(10):1267-1268
自2000年3月至2004年10月我们采用局部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38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检测37例正常人纤溶酶活性,纤溶酶原含量,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活性,并追踪观察1年。结果表明:正常人年龄,身高,体重,血TG,TC,HDL-C,LDL-C和血糖与纤溶性之间有相关性;女性t-PA活性明显高于男性。在t-PA活性较低的正常人中易发生纤溶活性异常的疾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纤溶性增高与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的关系.方法 根据Child-Pugh分级把明确诊断为肝硬化的35例患者分为三组,A级10例,B级13例,C级12例.对每例样本检测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抗原,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和D-二聚体(D-dimer).结果 22例具有正常纤溶活性(FDP<5μg/ml;D-dimer<0.5μg/ml)的病例中,其中A级12例,B级6例,C级4例,tPA抗原随病情严重程度而显著性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PAI活性在三组结果近似(P>0.05).另外,通过比较高纤溶活性和正常纤溶活性(B级和C级)t-PA/PAI变化.我们注意到t-PA在纤溶活性高的患者略高于正常纤溶患者,但差异没有显著意义(P>0.05).PAI在两组间结果近似,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t-PA随病情加重而显著性升高,PAI随病情加重变化不大;t-PA/PAI失衡不是肝硬化患者纤溶升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健康人纤溶活性的影响因素及其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组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u-PA,又称外源性u-PA)不同用药方案对实验性肺血栓栓塞症内源性纤溶的影响。方法通过颈外静脉注入^125碘(^125I)-标记人纤维蛋白原的大鼠加热血凝块,建立大鼠肺血栓栓塞症(PTE)模型。按随机原则将70只大鼠分成三大组:①假手术组;②PTE溶栓治疗对照组,含4个亚组:PTE 2 h组,PTE 1 d组,PTE 3 d组和PTE 5 d组;③PTE后3 d溶栓组,含2个亚组:多次用药组和单次用药组。用药后2 h处死大鼠,取血、肺及心脏,测量每分钟γ放射性。以10%甲醛固定肺组织,制成组织切片,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Masson染色及原位杂交。结果PTE 2 h、1 d、3 d及5 d组血管栓塞部位内皮细胞u-PA、u-PAR、PAI-1 mRNA及t-PAmRNA的表达均阳性,假手术组均为阴性。定量分析示:①PTE 2 hu-PA及u-PAR mRNA表达最低,3 d最高(P均=0.000),5 d与1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5及0.642)。②PTE 2 h PAI-1的mRNA表达最低(P均=0.000),PTE 1 d与3 d、5 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9及0.757)。③各组间t-PA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0,P=0.127)。④经相关分析,PTE 2 h、1 d、3 d及5 d组u-PAR mRNA与u-PA mRNA表达呈正相关(r=0.700,P=0.024;r=0.658,P=0.039;r=0.666,P=0.035;r=0.774,P=0.009)。多次用药组血管栓塞部位u-PA mRNA表达及溶栓率明显高于单次用药组及对照组(P均〈0.001),单次用药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00)。多次用药组u-PAR mRNA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但与单次用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3)。结论外源性u-PA的溶栓效果及对PTE内源性纤溶的影响与不同的用药方案有关。外源性u-PA可作用于u-PA系统,促进内源性u-PA及u-PAR的合成,加强纤溶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多发性骨髓瘤 ( MM)患者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 u- PA )及其可溶性受体 ( su PAR )的水平变化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 ELISA法检测 34例 MM患者血浆 u- PA及 su PA R的浓度 ,同时观察其中6例 MM患者化疗前后血浆 u- PA及 su PAR的浓度变化。结果 :MM患者血浆 u- PA及 su PA R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其中进展期 MM患者血浆 u- PA及 su PAR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稳定期 MM患者 ( P <0 .0 1) ,而稳定期 MM患者血浆 u- PA及 su PA R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 ( P>0 .0 5)。 6例 MM患者化疗后血浆 u- PA及 su PA R水平 ,明显低于化疗前血浆 u- PA及 su PAR水平 ( P<0 .0 5)。骨髓涂片瘤细胞比例 >2 0 %的 MM患者血浆 u- PA及 su PA R水平 ,明显高于瘤细胞比例≤ 2 0 % M M患者 ( P<0 .0 5;P<0 .0 1)。M M患者血浆 u- PA及su PA R水平均与骨髓瘤细胞百分比及血清球蛋白呈正相关 ,而与血清白蛋白呈负相关。结论 :血浆 u- PA及 su PA R水平升高可能与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其水平可作为临床分期、判断疗效、了解疾病进展情况及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肺癌患者纤溶酶原激活物和血栓调节蛋白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癌组织及血浆中血栓调节蛋白(TM)、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检测42例肺癌患者癌组织及其邻近正常组织浸液和手术前后血浆中TM、u-PA和t-PA浓度。结果肺癌患者癌组织浸液中的TM和t-PA水平分别为(41·21±17·64)μg/L和(419·7±206·7)IU/L,显著低于癌旁非癌组织的(65·34±23·67)μg/L和(648·5±233·8)IU/L(P<0·01),而u-PA水平则为(387·3±145·5)μg/L,明显高于癌旁非癌组织(136·5±56·7)μg/L(P<0·01);患者术前血浆的TM、t-PA和u-P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术后它们浓度则比术前水平明显回落(P<0·01),恢复到接近正常人水平。结论肺癌症患者体内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TM、t-PA和u-PA的水平可作为判断病情进展和预后的一个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鲍昭方  杨丽华 《上海医学》2002,25(7):430-430
纤溶酶原激活物 (PA)包括组织型 (t PA)和尿激酶型(u PA)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1(PAI 1)是两者主要的生理性抑制剂。α2 纤溶酶抑制剂 (α2 PI)是纤溶酶的主要抑制剂。本研究检测了肝硬化患者血浆α2 PI和PAI 1水平 ,探讨其与肝硬化的关系及其改变的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肝硬化患者 5 6例 ,男 36例 ,女 2 0例 ,年龄 2 5~ 76岁 ,平均 5 0岁。其中肝炎后肝硬化 40例 ,血吸虫性肝硬化 5例 ,酒精性肝硬化 4例 ,混合性肝硬化 7例。 39例患者合并食管下段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2例合并原发性肝癌。受检患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 u- PA)及其特异性受体 ( u- PAR)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 1 ( PAI- 1 )含量的变化及其与肿瘤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用 ELISA法测定 43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和 2 1例正常人血浆中 u- PA、u-PAR和 PAI- 1含量。结果 :食管癌、胃癌和结肠癌患者的血浆 u- PA、u- PAR和 PAI- 1含量均显著升高 ;肿瘤组中 ,中、晚期组 u- PA显著高于早期组 ,已转移组 u- PA、u- PAR和 PAI- 1较未转移组显著升高。结论 :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血浆中 u- PA、u- PAR和 PAI- 1含量不同程度升高 ,并与肿瘤转移和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