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摘要 目的 研究新生儿中心静脉置管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8年12月-2011年12月某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脐静脉置管(UVC)和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率和病原菌构成,探讨其危险因素。结果 582例静脉置管患者发生CRBSI 37例,其中PICC组32例,感染率8.1%,为2.79‰导管日;UVC组5例,感染率2.7%,为3.9‰导管日。PICC组的主要致病菌为真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UVC组的主要致病菌为真菌和革兰阳性球菌。中心静脉置管并发CRBSI的危险因素为胎龄、出生体重、置管时间和多种侵入性操作。结论 胎龄小、出生体质量轻,中心静脉置管时间长及进行多种侵入性操作可造成CRBSI感染率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ICU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感染的患病情况及危险因素,以便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预防感染.方法 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监测2006年1月-2007年12月ICU内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患病情况,分析常见致病菌及感染危险因素.结果 共监测符合条件的ICU住院患者762例,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52例,患病率6.8%,导管相关性感染率9.34例次/1000导管日,经患者评价病情严重程度调整法调整后,为2.72例次/1 000导管日.致病菌以G+菌为主,占44%;G-菌次之,占31%;真菌第3位,占25%.经单因素分析,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为患者置管时间、免疫功能、病情严重程度、插管时机.结论 ICU是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感染的重点部门,应重视目标性监测工作.严格中心静脉置管护理,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缩短置管时间.加强医务人员手和穿刺部位消毒,对控制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感染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348例行PICC的肿瘤患者根据是否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分为感染组61例和对照组287例,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临床资料,筛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文化程度、病程、是否应用高营养化疗药物、是否应用激素、白细胞计数(WBC)、是否掌握PICC自我护理知识、置管部位、导管类型、留置时间及操作者的经验等因素均与导管相关性感染相关(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静脉高营养、应用激素、PICC自我护理知识掌握不良、导管留置时间长、留置部位为股静脉、操作者经验少、WBC降低为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或P0.01)。结论 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受多重因素影响,临床应针对上述因素进行干预,预防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ICU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建立并维持良好的静脉通路,保证各种药物及时准确输入,确保危重症患者的紧急抢救及中心静脉压(CVP)的准确监测。方法 对120例长期静脉输液及监测中心静脉压的患者行中心静脉置管,并观察置管的临床效果。结果 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期间导管堵塞率、感染率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外周静脉留置针。结论 良好的护理措施能确保中心静脉置管通畅,保证抢救药物及时准确输入,具有维护简单、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用于腹腔置管引流换药间隔时间与感染的关系。方法对197例患者采用相同的换药方法,入院随机分组,分换药间隔时间1d、2d、4d、6d四组,对四组并发症的发生进行观察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间隔1~4d换药,穿刺点及周围皮肤红肿、热、痛、异常分泌物及分泌物培养阳性等并发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但间隔换药时间延迟到6d,穿刺点局部感染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换药间隔时间4d是最佳的,在防止发生置管感染同时减轻医护工作量,节约医疗资源,降低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6.
危重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的导管相关性感染因素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危重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的导管相关性感染因素,针对相关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明确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的诊断标准,了解危重患者感染特点。从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分析感染因素,从穿刺环境准备、医护人员准备、穿刺部位消毒、导管选择与维护和灌注抗生素等几个方面探讨预防措施。以期为临床导管相关性感染I临床治疗与护理提出可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置管前Checklist对中心静脉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中心静脉置管患者483例,按不同时间段分为干预组255例和对照组22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穿刺前准备,干预组则在原基础上,在中心静脉置管前实施穿刺前Checklist管理模式。对2组干预后的CRBSI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干预组CRBSI发生率为3.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9.2%。结论采取中心静脉置管前Checklist是预防CRBSI的有效控制措施,中心静脉置管前Checklist加强了医护人员沟通的有效率,另一方面也增进了ICU护士“主人翁”意识,增强了工作责任感及使命感,从而确保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中心静脉置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s,CVC)发生导管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制定护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2月255例中心静脉置管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可能影响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的因素做单因素分析与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29例患者发生了导管相关感染,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导管的类型、导管放置的场所、导管留置时间、穿刺血管4个因素,以有细菌定植为应变量,其他因素为自变量赋值后进行非条件多因素分析,显示导管留置时间≥7 d是导管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严格控制置管天数,可以有效预防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刘春梅  刘永  徐琨  张敏  王娟  王艳  宋宇春 《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8):1675-1678
目的通过对采用中心静脉长期置管的血液透析患者采用不同封管方法的感染率及血栓率的观察,寻找较好的使用方法。方法采用三种不同的封管方法,观察在置管后一年内不同时间段的感染率和血栓率。结果抗生素加肝素组的感染率明显低于纯肝素组,三组之间血栓率无明显差异。结论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者采用抗生索加肝索进行封管,可以较好地预防导管相关性感染,并不会增加血栓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857例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患者的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结果857例穿刺成功,感染34例,血栓2例,血肿11例,心律失常6例,无1例留下后遗症。结论做好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穿刺前、穿刺中、穿刺后的护理,能减少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即使出现了并发症也不会造成严重后果,留下后遗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引起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对我院综合性重症监护病房(GICU)2006年6月-2007年1月80例患者同步留取导管尖端和外周静脉血标本行病原学检查,并收集相关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患者在ICU进行置管,置管后采取相同的护理措施,并应用相同材质的敷料对穿刺点进行护理。结果采集标本80份,总感染率为21.5%,局部感染12例,导管种植9例,其中包括2例血管相关性血行感染。白细胞计数、拔管时的体温、置管位置、导管留置时间、应用静脉高营养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有关,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格的无菌操作、缩短置管时间及合理使用胃肠外营养、增加机体抵抗力对防止血管相关性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ICU危重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引起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 对我院综合性重症监护病房(GICU)2006年6月-2007年1月80例患者同步留取导管尖端和外周静脉血标本行病原学检查,并收集相关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患者在ICU进行置管,置管后采取相同的护理措施,并应用相同材质的敷料对穿刺点进行护理.结果 采集标本80份,总感染率为21.5%,局部感染12例,导管种植9例,其中包括2例血管相关性血行感染.白细胞计数、拔管时的体温、置管位置、导管留置时间、应用静脉高营养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有关,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严格的无菌操作、缩短置管时间及合理使用胃肠外营养、增加机体抵抗力对防止血管相关性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最大无菌屏障与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采取Meta分析法,对医院重症监护室或肿瘤患者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时采用最大无菌屏障来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作用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 依据本研究标准,将8篇个案研究资料纳入分析范围,根据异质性检验水准(d=0.1),选择随机效应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最大无菌屏障可降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OR =0.35,95% CI =0.24 ~0.53;P<0.01).结论 最大无菌屏障可降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可作为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重要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行感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临床上为了进行输液、血透、营养支持以及血流动力学监测等,中心静脉导管的应用日益广泛,但随之伴发的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也越来越多,成为最常见的院内获得性感染之一,不仅增加了病死率,而且威胁到整个社会的医疗保障系统.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针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行感染的定义、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治疗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5.
杜洁珊  彭环庆 《护理研究》2011,25(35):3243-3244
[目的]预防中心静脉导管感染。[方法]选择重症监护病房中心静脉置管病人201例,分为两组,实验组100例,在中心静脉置管处放置一个纱球,上面覆盖3M无菌透明敷料固定;对照组101例,置管处用3M无菌透明敷料固定。比较两组置管时间及感染情况。[结果]两组置管时间、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3M无菌透明薄膜覆盖消毒小纱球及置管处的护理方法,可延长置管时间,降低感染率。  相似文献   

16.
综述了应用乙醇封管技术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研究现状,提出乙醇封管技术还存在很多争议,如乙醇浓度、乙醇在管腔内保留的时间、是否联用抗凝剂、是否联合全身性抗生素治疗、乙醇的慢性中毒反应等。应用乙醇封管技术预防CRBSI还需要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实验,为这项技术的应用提供强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17.
18.
外科术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研究外科术后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VC-RI)的危险因素,探讨预防对策。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我院2006年1~6月外科术后患者中发生CVC-RI的48例患者与同期245例非CVC-RI的患者进行比较,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种可能因素对CVC-RI的作用。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包括:导管留置时间、全胃肠外营养(TPN)治疗时间、是否曾入住ICU。结论外科术后患者CVC-RI的发生与上述危险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诊重病监护病房(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EICU)住院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atheter related infection,CRI)的病原学特征以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住于福建省立医院EICU内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136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采用x2线性趋势检验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统计和分析其CRI发生率、病原学特征以及可能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共收集中心静脉留置导管1363根,导管检出病原菌阳性为147例,CRI发生率为10.79%,每1000导管日发生CRI 3.05次;CRI主要病原菌依次为革兰阴性杆菌(46.94%)、革兰阳性球菌(40.14%)、真菌(12.92%).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重复置管、股静脉置管、使用多腔导管、长期留置导管、病情危重和长期使用抗菌药物为CRI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应加强CRI危险因素控制,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去甲万古霉素-肝素冲洗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效果。方法收集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67例、导管79根,导管留置时间均在3天以上。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肝素盐水冲洗或封管等常规护理基础上,用8g/L去甲万古霉素冲洗液3~5ml,每6小时冲洗静脉导管1次,冲洗时间最少5分钟;对照组采用肝素盐水冲洗或封管等常规护理。取导管血标本、导管尖端、外周血标本进行微生物的培养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两组67例共收集导管79根,共有20例患者的21根导管培养阳性,阳性率26.6%;共培养出21株致病菌,每1000根导管日感染数29。治疗组导管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5.8%和36.6%(P=0.037);进一步分析发现治疗组球茵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5.3%和21.9%(P=0.032);治疗组导管定植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3.2%和34.1%(P=0.029);治疗组每1000根导管日感染数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6和42(P=0.001)。两组导管留置部位、胃肠外营养、导管平均留置时间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去甲万古霉素-肝素冲洗技术可以有效降低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革兰阳性球菌导致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是一种有效、方便易行的临床新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