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是引起中老年男性排尿障碍最为常见的一种良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组织学上前列腺间质和腺体成分的增生、解剖学上前列腺增大、下尿路症状为主的临床症状以及尿动力学上的膀胱出口梗阻。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发展,BPH的发病率也呈逐年增加趋势。组织学上BPH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BPH的病程分为临床前期和临床期。前者虽有增生病变,但未出现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出现下尿路综合征而进入临床期,其症状出现的迟早常因人而异,并往往与前列腺增生的部位相关,中叶、颈下叶增生较侧叶增生时更早发生梗阻,而劳累、饮酒、进刺激性饮食可使梗阻加重。增生的前列腺体积的大小也可作为预测疾病进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之一,研究发现,BPH的发生、发展与人均寿命的延长、动物蛋白摄入量及其他影响因素有关,发病率仍在逐年增高。BPH为一种缓慢进展的前列腺良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解剖学上的前列腺增大、组织学上的前列腺间质和腺体的增生、尿动力学变化而引起一系列以下尿路症状和膀胱出口梗阻为主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3.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又称前列腺肥大症,多数在男性50岁以后出现症状。过去曾把BPH症状相关性描画为增生、病状、梗阻3个圈;后改为梗阻(排尿困难)、逼尿肌不稳定(刺激症状)、逼尿肌受损(尿潴留、尿失禁、上尿路受损)3个圈;现又改为膀胱出口梗阻(BOO)、下尿路症状(LUTS)、良性前列腺肥大(BPE)3个圈。BPH的病理生理改变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BPH引起的BOO,其为导致继发性尿路病理改变的根源。第二阶段是BOO持续或加重所导致的继发性膀胱功能异常,其使梗阻和刺激症状明显加重。第三阶段是膀胱损伤后引发的上尿路积水及肾功能… 相似文献
4.
杨勇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7,26(6):479-480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是影响老年男性生活质量的最常见疾病之一,随着前列腺体积逐渐增大,引起膀胱出口梗阻,产生尿频、尿急、急迫性尿失禁(储尿期症状)及排尿踌躇、尿线变细、尿不尽甚至尿潴留(排尿期症状)等症状,严重者出现上尿路损害而威胁生命。 相似文献
5.
良性前列腺增生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叶章群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6,25(5):390-392
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是老年男性的常见病。其病理改变为围绕尿道周围前列腺移行带的上皮和间质细胞增生,增生的细胞形成多个小瘤体,再融合为彼此分隔的较大的腺瘤。增大的腺体、膀胱颈出口梗阻和前列腺平滑肌张力增加等使之产生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具体描述为良性前列腺增大(BPE)、良性前列腺梗阻(BPO)和下尿路症状(LUTS)3个方面,它们彼此重叠,且出现先后不一致,导致BPH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很多患者直到出现BPH相关并发症,如:急性尿潴留(AUR)、膀胱结石,甚至肾功能损害时才首次就诊。因此,早期诊断以及进行相应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药物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王建业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6,25(11):809-810
目前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和包括微创治疗在内的外科治疗。药物根据其作用机制的不同可分为三大类,即α-受体阻滞剂、非那雄胺与植物制剂。前列腺增生的药物治疗是一种采用最广泛的治疗方法,当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在8~19分时均可考虑。 相似文献
7.
杨勇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7,26(7):544-545
患者男性,68岁。下尿路症状病史5年,近2年加重,于2006年6月20日就诊。主要表现为排尿踌躇,尿线变细,尿程变短,夜尿2-3次,常伴尿急,偶伴急迫性尿失禁。体检:一般检查无异常发现,膀胱区扣诊呈鼓音,提示膀胱区空虚;直肠指诊:前列腺5 cm×4 cm×4 cm,中央沟饱满,未触及硬结和触痛,肛门括约肌张力正常。既往史:2年前曾患脑血栓,半年后基本恢复;Ⅱ型糖尿病5年,药物控制良好。其他评估:前列腺症状评分 相似文献
8.
下尿路症候群(lower urinarytract symptoms,LUTS)是所有排尿障碍的总称。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良性前列腺肥大症(benign prostaticenlargement,BPE)和良性前列腺梗阻(benign prostatic obstruction,BPO)是老年男性中能引起LUTS最常见的疾病,自 相似文献
9.
下尿路症状(LUTS)与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在中老年男性中发病率较高。研究表明50岁以上男性中出现LUTS人数约占总人群的25%,严重降低中老年男性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LUTS与BPH以往常被认为是长期共存的状态。现阶段研究也证实二者存在一定联系。本研究通过分析老年男性BPH患者临床资料,探讨LUTS与BPH之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观察他达拉非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所致下尿路症状(LUT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72例BPH所致LUTS的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口服他达拉非,对照组口服安慰剂,1次/d,每次10 mg,共8周。结果治疗8周后,治疗组较对照组IPSS总分值下降、国际勃起功能指数-5(IIEF-5)值提高、生活质量评分(QOL)值下降(P均〈0.05);最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量(PVR)基线数据接近正常,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对他达拉非耐受良好,不良反应轻微。结论他达拉非对治疗BPH所致LUTS有效、安全,尤其对前列腺增生症伴发阴茎勃起功能障碍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天津地区普通居民中50岁以上男性人群中原发性高血压与良性前列腺增生(BPH)以及下尿路症状(LUTS)之间的关系。方法 2011年2月开始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天津地区老年男性中剔除其他相关因素后筛选出413名受试者,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法研究其一般人口学特征、国际前列腺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最大尿流率(MFR)、膀胱壁厚度、残余尿、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前列腺体积8个方面与收缩压和舒张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天津地区普通人群中老年男性BPH患病率为56.17%,患病年龄50~81岁,平均年龄59.7岁。统计分析显示BPH合并原发性高血压者122例,高血压组BPH患病率(69.3%)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组(46.6%),BPH合并高血压组患病年龄明显高于单纯BPH组(P<0.05);BPH合并高血压组中,收缩压与患者发病年龄提前显著相关。下尿路症状方面,IPSS评分、最大尿流率、残余尿及膀胱壁厚度与高血压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天津地区普通中老年男性人群原发性高血压尤其是高收缩压可能促进BPH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前列腺增生症的现代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 (BPH)是老年男性最常见的疾病 ,其病理特征是前列腺间质和上皮细胞增生 ,结缔组织及平滑肌呈结节样增生。BPH引起的尿路梗阻包括梗阻静态因素和梗阻动力因素。前列腺腺体增生引起的梗阻属于静态因素 ,而前列腺及其包膜、膀胱颈部的张力增高则为动力因素。 BPH的治疗即主要针对动态和静态梗阻因素。 1993年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国际协调委员会召开的第二届学术会议推荐了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标准 (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 score IPSS)。如果IPSS≤ 7,临床症状不严重 ,血清肌酐和尿常规正常的 BPH患者 ,可以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直肠超声观察良性前列腺增生(BPH)致下尿路症状(LUTS)时后尿道形态的改变。方法 BPH患者65例,应用经直肠超声检查,测量前列腺体积和膀胱残余尿量,观察后尿道走行及尿道内口,采用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评价LUTS,根据超声测量结果将患者分为后尿道形态正常组30例和后尿道形态改变组35例,对比两组患者LUTS、前列腺增生程度及膀胱残余尿量分级所占比例,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后尿道形态及尿道内口的改变与IPSS评分、膀胱残余尿量、前列腺体积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LUTS、膀胱残余尿量分级所占的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前列腺增生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尿道形态及尿道内口的改变与IPSS评分、膀胱残余尿量呈正相关性(P<0.05),与前列腺体积无相关(P>0.05)。结论经直肠超声观察后尿道走行及尿道内口形态改变可作为BPH致LUTS的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15.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是以前列腺中叶增生为实质改变的一组症候群,是老年男性的常见病。BPH的原因迄今尚未完全阐明,但证实功能睾丸存在及年龄增长是两个必备条件。在现代治疗BPH的药物中,除激素类、α-受体阻滞剂、5α-还原酶抑制剂等药物外,植物药以其注重整体、治补兼具、副作用小、疗效稳定持久、无性功能损害和女性化反应的优势,在BPH治疗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尤其对一、二期BPH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现将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研究不同年龄段人群中前列腺增生与下尿路症状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我院进行体检符合条件的男性1 873人,均行经腹前列腺B超检查,并填写国际前列腺症状调查评分表.有下尿路症状的人员行尿动力学分析.统计各年龄段前列腺增生人数并对有无下尿路症状者进行区分;统计所有有下尿路症状的人数并区分出有无前列腺增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分析前列腺增生与下尿路症状的关系.结果 前列腺增生发病率和下尿路症状检出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P<0.05).IPSS评分随着年龄段的提高而升高(P<0.05).在前列腺增生的人群中,随着年龄段的提高,无症状患者比例呈下降趋势;而在有下尿路症状人群中,非前列腺增生人员的比例先下降后升高.结论 前列腺增生虽然是下尿路症状产生的重要因素,却并非唯一因素.随着年龄的升高,身体各系统的病变也可以导致下尿路症状的发生,各年龄段非BPH原因所占比例不同.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60岁及以上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术后下尿路症状现状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51例60岁及以上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术后随访1个月,记录所有患者术后下尿路症状发生情况,将随访期间发生术后下尿路症状的患者纳入发生组,未发生术后下尿路症状的患者纳入未发生组。设计患者基线资料表,调查并记录研究所需资料,将可能的因素纳入,经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60岁及以上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发生术后下尿路症状的危险因素。结果 随访期间,21例(8.36%)术后发生下尿路症状。发生组导尿管留置时间、体质量指数(BMI)、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评分与未发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导尿管留置时间长、BMI过高、血清LDL-C水平高、HADS评分高是60岁及以上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术后发生下尿路症状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 应对导尿管留置时间长、BMI过高、血清LDL-C水平高、HADS评分高的60岁及以上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开展针对性... 相似文献
19.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药物治疗及其长期用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的治疗主要包括观察等待、药物治疗、微创治疗及手术治疗4大类。具体治疗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症状的轻重,结合各项辅助检查、患者的依从性及当地医疗条件等综合考虑。近年来,药物治疗的疗效得到多项大规模临床研究的证实,因而手术治疗的比例逐年下降,药物治疗已成为BPH的重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