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娩方式健康教育与降低剖宫产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2年4月在慈溪市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妊娠检查和在慈溪市红十字医院实施分娩的122例初产妇,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产前检查和护理,研究组孕妇在接受常规的产前检查和护理的基础上接受系统的分娩方式健康教育,对两组剖宫产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干预后,对于产前孕妇及家属选择分娩方式意向,研究组中选择剖宫产4例(6.56%),明显低于对照组选择剖宫产12例(19.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05,P<0.05);对于两组孕妇实际采取的分娩方式,研究组中剖宫产9例,剖宫产率为14.75%,明显低于对照组剖宫产19例,剖宫产率为31.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35,P<0.05),并且社会因素的剖宫产率存在较大的差异,研究组社会因素剖宫产数占剖宫产总数的33.33%,低于对照组的78.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35,P<0.05)。结论:通过实施有效的产前分娩方式健康教育,能够明显降低剖宫产率,增加孕妇的自然分娩率,减少由于社会因素产生的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近10年农村育龄妇女分娩方式的变化及其原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浙江省农村近10年有孕产史的522名育龄妇女进行现场问卷调查。结果:近10年农村剖宫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Z=3.29,P=0.001);选择剖宫产的原因主要是产前检查异常(53.1%)、认为剖宫产更安全(18.2%)和怕痛(13.4%);选择自然分娩的主要原因是产前检查正常(56.5%)和创伤小、恢复快(38.7%)。剖宫产育龄妇女受朋友的影响明显高于自然分娩者(P<0.05),错误的认为剖宫产小孩比较聪明的比例也高于自然分娩者(P<0.05)。结论:建议相关部门加强产前教育,严格把握剖宫产指征,提倡自然分娩,以逐步降低农村剖宫产率,保障母婴健康。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2016-2017年北京市海淀区剖宫产后再孕分娩情况,规范助产机构TOLAC (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试产)的开展,保障母婴安全。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并结合北京市妇幼信息系统《北京市孕产妇分娩个案登记》对海淀区24家产科医院开展调查。结果 2016-2017年海淀区剖宫产后再孕比例不断上升,占总分娩量的7. 60%~10. 32%;其中剖宫产后阴道分娩的比例仅占6. 00%~7. 00%,再次剖宫产占92. 00%以上。产后2 h出血发生率再次剖宫产明显高于剖宫产后阴道分娩。开展TOLAC的产科医院中VBAC (剖宫产后阴道分娩)成功率86. 36%。结论单独二胎放开后,剖宫产后再孕比例增加,分娩方式以剖宫产为主。海淀区开展TOLAC助产机构多集中在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阴道试产成功率较高。部分不规范的剖宫产后阴道分娩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4.
孕妇学校分娩方式健康教育与降低剖宫产率关系探讨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目的 :探讨孕妇学校分娩方式健康教育与降低剖宫产率的关系。方法 :孕妇学校健康教育增加“顺产与剖宫产的比较”内容。结果 :2 0 0 1年 5~ 8月与 2 0 0 0年 5~ 8月比较 ,剖宫产率从 5 5 .2 %降为 42 .1% ;在社会因素剖宫产孕妇中 ,听课孕妇所占比例由 45 .8%降为 15 .9%。结论 :通过孕妇学校增加“顺产与剖宫产比较”这一内容 ,可使社会因素要求剖宫产人数明显减少 ,从而降低了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围产期健康教育综合干预对降低社会因素剖宫产率的效果。方法选择围产期参加孕妇学校接受健康教育的300名孕妇为观察组,随机选取同期分娩但未参加孕妇学校健康教育的300名孕妇为对照组,对两组孕妇分娩前1周选择分娩方式意向、最终分娩方式以及剖宫产社会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分娩前1周分娩方式意向:观察组选择剖宫产、自然分娩和意向不定的比例分别为61.33%、15.67%和23.00%;对照组分别为44.00%、37.67%和18.33%;两组剖宫产意向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最终分娩方式:观察组的剖宫产率为17.00%,对照组为45.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剖宫产社会因素:观察组社会因素选择剖宫产16人(5.33%),包括担心疼痛4人、担心难产3人、珍贵儿6人和选择吉日3人;对照组社会因素选择剖宫产98人(32.67%),包括担心疼痛25人、担心难产35人、珍贵儿26人和选择吉日12人;两组社会因素选择剖宫产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围产期对孕妇进行健康教育能有效降低社会因素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6.
谷玉凤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0):3064-3066
目的:探讨剖宫产率上升的原因和可能降低剖宫产率的有效途径。方法:对沈阳市妇女儿童保健中心围产期门诊2005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间分娩产妇的分娩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剖宫产指征及其原因。分析剖宫产率的变化趋势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结果:4年间该院分娩产妇1 496例,其中剖宫产618例,剖宫产率为41.31%,剖宫产率逐年上升,其中初产妇占89.20%,年龄25~30岁产妇占87.54%。剖宫产指征依次为胎儿因素、母儿因素、社会因素、母亲因素。在选择剖宫产产妇中,城市产妇占85.60%,农村产妇占14.40%。剖宫产指征的变化中,相对性头盆不称、社会因素造成的剖宫产率逐年升高,居第1、2位;胎儿窘迫居第3位。结论:剖宫产率的上升是诊疗技术与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是降低剖宫产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1989~2008年中国妇女病患病情况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妇女的健康状况,分析1989~2008年妇女病的发病趋势,为妇女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在中国期刊网、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等网站上查阅有关1989~2008年妇女病普查的文献,并对其进行筛选,对筛选合格的文献录入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89~2008年城市地区与农村地区的妇女病患病率均呈下降趋势,分别从45.84%降至28.27%(城市),55.95%降至36.74%(农村),在各个时期,农村的妇女病患病率均高于城市,但二者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城市与农村地区的子宫疾病及阴道疾病患病率呈下降趋势,乳腺疾病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乳腺癌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宫颈癌的患病率略有下降。结论:进行定期体检,开展健康教育对于保障妇女健康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
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咏  贺海林 《现代医院》2010,10(8):31-32
目的分析剖宫产率、剖宫产指征及构成比,探讨剖宫产率升高的原因。方法对2005年1月~2009年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产妇9488例作统计分析。结果 5年总的剖宫产率为37.41%,呈逐年增加的趋势。2005~2008年剖宫产指征第一位为胎儿窘迫,2009年第一位为疤痕子宫。疤痕子宫及社会因素呈逐年增加趋势。结论剖宫产率的升高涉及医学、社会、经济、文化、政策等多个领域。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本院近5年的分娩方式现状及不同分娩方式对母儿的不良影响,探讨合理选择分娩方式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2年1月在本院住院分娩13450例产妇的剖宫产率变化趋势及手术指征构成比,比较剖宫产和阴道分娩产妇产后并发症及新生儿结局。结果剖宫产分娩占44.9%,剖宫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手术指征前3位顺位为社会因素、巨大儿、子痫前期或子痫;剖宫产组除新生儿产伤发生率明显低于阴道分娩组外,其产后出血、脏器损伤、产褥感染、子宫切除、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发生率明显高于阴道分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剖宫产率升高与社会因素介入有关,剖宫产增加产后严重并发症风险。应加强孕期宣教,提高助产技术,保证母婴安康。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健康孕妇剖宫产术中血糖值、新生儿血糖及孕妇血糖对新生儿血糖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1~6月邯郸市妇幼保健院产科健康孕妇240例及其新生儿分为两组:自然分娩组(Ⅰ),硬膜外麻醉剖宫产组(Ⅱ),观察记录两组禁食时间、孕妇新生儿娩出前血糖、新生儿在其出生后30min测定血糖。结果:剖宫产前孕妇低血糖占56.7%,与正常血糖孕妇所产新生儿相比,其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血糖孕妇所产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项目县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前后农村育龄妇女分娩情况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方法 根据流行病学干预对照原理,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项目县4个样本乡镇1997~2006年农村育龄妇女的分娩情况.结果 ①10年内居住于样本乡镇的妇女选择在县级医疗机构分娩的人数少于乡镇卫生院,县级医疗机构分娩人数占总人数的23.06%;②10年内样本乡镇新生儿体重变化趋势不明显,县级医疗机构低出生体重婴儿出现的可能性是乡镇卫生院的2倍;③剖宫产率逐年增高,10年内样本乡镇卫生院的总剖宫产率已达28.74%,预测胎儿体重较重和首胎婴儿更趋向于以剖宫产的方式出生.结论 合作医疗制度未对农村育龄妇女分娩情况产生影响,新生儿体重与地区经济水平有关,剖宫产率与地区经济水平、巨大儿和胎次有关.  相似文献   

12.
肖亚琴 《现代保健》2009,(25):118-119
目的分析剖宫产率上升的原因,探讨降低非医疗指征性剖宫产的方法。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03~2008年5年间共4969例分娩的病历资料作对比分析,对其中2008年692例剖宫产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剖宫产卒成逐年上升趋势,而人为因素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结论做好围产期健康教育及临产监护,减少产妇分娩痛苦,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是降低剖宫产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徐建平  管运英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5):2395-2396
目的:探讨重复性剖宫产的安全性。方法:总结新疆哈密农十三师红星医院2008~2009年391例重复性剖宫产手术患者术中高危因素。结果:391例重复剖宫产,术中出血132例,发生率为33.8%,平均出血量(485±330)ml。术中出血原因依次为:①胎盘因素;②切口撕裂;③宫缩乏力;④子宫破裂。重复剖宫产两次妊娠间隔时间<2年者,术中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2年者。391例重复剖宫产术中腹腔粘连达100.0%,且粘连程度越重术中出血发生率越高。结论:原有瘢痕子宫及瘢痕皮肤的存在,腹腔粘连的形成,前次剖宫产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等原因,增加了剖宫产的手术难度,其风险也较初次剖宫产为高,建议自然分娩指征允许,提倡选择自然分娩。  相似文献   

14.
393例孕产妇剖宫产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杜翠平  王占东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3):1674-1675
目的: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确保母婴安全。方法:总结分析了2002年1月~2004年12月间在我院分娩及剖宫产的原因。结果:自2002年1月~2004年12月分娩总数631例,其中剖宫产393例,占62.28%;自然分娩238例,占37.72%。剖宫产的原因有两大类:胎儿因素246例,占62.6%;母体因素147例,占37.4%。  相似文献   

15.
3省27个县(市)剖宫产流行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艳辉  李竹  陈新 《中国妇幼保健》2004,19(23):102-104
目的通过描述剖宫产的流行趋势和分布特点,找出剖宫产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有关部门制定有效的干预计划提供依据,达到在保护孕产妇和胎/婴儿健康的前提下降低剖宫产率的目的.方法对北京大学生育健康研究所的围产保健监测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研究对象为江苏、浙江、河北3省27个县(市)1993~2000年间孕28周以上、有完整分娩记录的妇女共1093526例.结果研究地区的剖宫产率从1993年的15.9%上升至2000年的44.4%,平均每年的环比增长速度为15.9%;南北方、城乡的剖宫产率均呈上升趋势,且南方比北方增长快;城市剖宫产率高于农村,南方高于北方;医院级别越高,剖宫产率越高;产妇年龄越高剖宫产率越高;干部和经商人员的剖宫产率比工人和农民的剖宫产率高;文化程度越高剖宫产率越高;婴儿出生体重越大剖宫产率越高.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有无剖宫产指征、分娩医院的级别、南北方、产妇的年龄、文化程度、城乡、婴儿出生体重、孕周、年度、星期几均是剖宫产影响因素.结论研究地区剖宫产率呈上升趋势;医生放松剖宫产指征或对指征的错误诊断是造成剖宫产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孕妇剖宫产现状并探讨其社会因素剖宫产的影响因素。方法 于2012年6月至2017年5月,在湖北省武汉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开展一项基于医院的回顾性队列研究,以此期间住院分娩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孕妇和同期正常孕妇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病历数据提取收集研究对象孕产史、分娩方式、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妊娠期并发症等信息,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探索乙肝孕妇社会因素剖宫产的危险因素。结果 乙肝孕妇剖宫产率显著高于正常孕妇(62.0%比47.8%,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分娩年龄高、产前BMI高、初产、有异常孕产史、HBeAg阳性的乙肝孕妇社会因素剖宫产风险均较高,OR(95%CI)值分别为1.07(1.02~1.12)、1.11(1.05~1.17)、4.18(2.51~6.96)、1.55(1.13~2.14)、1.98(1.01~3.87)。结论 乙肝孕妇剖宫产率高于正常孕妇;分娩年龄高、产前BMI高、初产、有异常孕产史、HBeAg阳性是乙肝孕妇社会因素剖宫产的危险因素。妇幼医护人员应准确把握剖宫产指征,结合...  相似文献   

17.
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肌力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08年9~11月妇保科产后门诊6~8周复查的产妇58例,按不同分娩方式分为选择性剖宫产组(26例)和阴道顺产组(32例)。同期40例健康体检已婚未产妇女做对照,采用盆底肌力检测法进行评价盆底肌力,按0~5分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产后6~8周盆底肌力检测择期剖宫产组≤3分19%(5/26),≥4分81%(21/26);阴道分娩组≤3分50%(16/32),≥4分50%(16/3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肌力均有影响,相对于阴道分娩剖宫产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盆底肌力的影响,但采取选择性剖宫产终止妊娠不是最佳解决办法。建议所有经过妊娠和分娩的妇女均应在产后及早做盆底功能的恢复训练,以降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发生率,或延缓其发病年龄。  相似文献   

18.
安徽农村育龄妇女剖宫产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安徽省农村地区育龄妇女剖宫产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安徽省A、B县1 515名2008年3月1日-2008年12月31日有分娩史的已婚育龄妇女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结果A、B县剖宫产率分别为63.6%,8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728,P0.001),孕产妇对于剖宫产的主动需求是剖宫产率升高的主导因素;产妇的受教育年限长是2县共同的剖宫产危险因素(A县OR=1.081,B县OR=1.103);在A县,有不良孕产史、产前检查次数多、县级以上医院分娩是剖宫产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875,1.359,1.524);在B县,在乡镇卫生院分娩是剖宫产的危险因素(OR=2.114)。结论2个县剖宫产率居高不下,应因地制宜制定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地震前和地震期间剖宫产率和剖宫产指征的变化及剖宫产率下降的原因,寻找降低剖宫产率的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绵阳市人民医院2008年1月1日~6月12日住院分娩1 079例产妇的相关资料。结果:地震前和地震期间剖宫产率分别为62.9%和38.9%;剖宫产指征中社会因素分别为59.12%和3.57%,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产前宣教,加强医患沟通,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可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20.
孙亚莲  黄赛君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4):5329-5330
目的:分析近6年剖宫产指征变化,探讨剖宫产率上升原因,降低剖宫产率。方法:对佛山市妇幼保健院2005~2010年14 510例剖宫产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2005~2007年剖宫产率为41.37%,2008~2010年剖宫产率为47.8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呈上升趋势;剖宫产前3位指征构成为相对头盆不称、妊娠并发症、胎儿宫内窘迫,因瘢痕子宫剖宫产逐年明显上升,社会因素剖宫产逐年下降。结论:降低剖宫产率应从源头做起,合理掌握剖宫产指征,改善医患关系,加强宣教,促进和支持自然分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