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鼻腔嗅神经母细胞瘤(ON)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特点,以提高对嗅神经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组织病理学证实的13例嗅神经母细胞瘤患者的CT及MRI影像学特征及其相关病理学改变。结果:13例患者中,8例行CT平扫,均显示为软组织密度肿块影,其中2例行增强扫描,病灶显著强化;5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平扫瘤体信号不均匀,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13例中病灶局限于鼻腔者4例;有上颌骨、筛骨、鼻中隔或颅底骨质破坏者9例(69.23%);其中2例侵及同侧的前颅窝(1例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结论:鼻腔中上部肿物,MRI显示内部信号不均匀,而CT显示密度大都较均匀,且增强有明显强化,周围骨质有破坏,甚至病灶自鼻腔延续至前颅窝者,呈"蘑菇"状,应考虑嗅神经母细胞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累及前颅窝底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总结累及前颅窝底肿瘤CT和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病理证实37例累及前颅窝底肿瘤,比较其影像学特点。结果:37例肿瘤中几何平均径大于4.5cm的巨大肿瘤34例,占91.9%。来源鼻腔窦肿瘤16例、颅内肿瘤14例,颅骨病变4例,其它3例。7例鼻腔窦癌,2例嗅神经母细胞瘤和8例脑膜瘤与前颅窝底呈广基底。12例脑膜瘤,1例血管外皮细胞瘤,2例软骨肉瘤显著强化。2例软骨肉瘤,3例脑膜瘤,1例嗅神经母细胞瘤见肿瘤内钙化。7例脑膜瘤,2例筛窦癌,1例嗅神经母细胞瘤有硬膜尾征。4例脑膜瘤,2例骨化性纤维瘤骨质增生;鼻腔窦来源恶性肿瘤、转移瘤和淋巴瘤骨破坏。累及前颅窝底大多数肿瘤CT密度和MRI信号缺乏特征性。结论:累及前颅窝底多数肿瘤表现为巨大软组织肿块,CT和MRI能提示前颅窝底巨大肿瘤来源,影像学特征有助于病变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鼻腔嗅神经母细胞瘤的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在嗅神经母细胞瘤诊断、分期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2~2002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嗅神经母细胞瘤的CT资料。结果:21例术前CT检查,按Kadish分期标准:A期1例.B期6例,C期14例。5例平扫病灶为软组织密度,16例平扫 增强病例.其中12例呈中等不均匀强化.4例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全组病例均有骨破坏,其中3例可见钙化灶,2例钙化或骨破坏碎骨片不能区分.2例可见骨质增生。病灶侵犯鼻腔21例,筛窦19例、蝶窦12例;上颌窦9例,额窦5例;眼眶侵犯8例.其中侵犯视神经管2例;颅内侵犯9例,其中侵犯前颅底脑外7例,海绵窦、额叶各2例.蝶鞍,鞍上池各1例;翼腭窝,口咽腔侵犯各4例;颞下窝、口咽部、鼻泪管、泪囊、面颊部软组织、鼻背部软组织侵犯各1例。有3例伴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结论:CT检查主要为显示肿瘤的侵犯范围,从而为临床制定治疔方案提供依据。冠状面扫描显示颅内、眼眶的侵犯更为清晰,是必小可少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连舟洋  张水兴  黄飚  梁长虹   《放射学实践》2009,24(10):1075-1078
目的:探讨嗅神经母细胞瘤的MRI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嗅神经母细胞瘤10例完整资料,所有病例均行MR平扫与增强扫描,其中3例行CT平扫。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结果:10例嗅神经母细胞瘤中除异位于左侧蝶骨-鼻咽部和鞍区各1例未分期,A期0例,B期1例,C期7例。B期1例侵犯筛窦,C期7例均破坏筛骨,其中1例累及仅眼眶,6例突破前颅底硬脑膜而累及脑实质,部分肿瘤破坏蝶骨、上颌骨或眼眶。MR平扫肿瘤实性部分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后实性部分呈现中度至明显强化,肿块信号多不均匀,内出现囊变、出血或坏死。C期累及脑实质时5例病灶周围出现不同程度水肿,1例无明显水肿。结论:MR可准确显示嗅神经母细胞瘤的部位、形态、信号改变及累及范围,对于其定位、定性、分期、治疗方案的制定及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嗅神经母细胞瘤的CT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CT在嗅神经母细胞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8例嗅神经母细胞瘤,均经手术和病证实,其中男3例,女5例,均行冠状位和横断位CT扫描,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5例肿瘤位于左侧鼻腔及左侧鼻窦,其中3例侵犯左眼眶,1例累及颅底骨质,3例位于双侧筛窦及鼻腔上部,其中1例侵犯右额叶,平扫肿瘤的CT值为35-44HU,增强后肿块有明显部分。结论:冠状位及横断位CT扫描可清晰地显示肿瘤向周围侵犯的范围,增强扫描有利于鉴别肿瘤组织与窦口堵塞引起的炎症。  相似文献   

6.
嗅神经母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总结嗅神经母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提高对嗅神经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认识。方法 搜集资料完整的经病理证实的嗅神经母细胞瘤16例,回顾性分析嗅神经母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结果 16例嗅神经母细胞瘤中有3例术后复发,3例肿瘤局限于鼻腔,表现为膨胀性生长,13例均表现为鼻腔中后部肿块,累及单侧或双侧筛窦、上颌窦,其中5例破坏纸样板,侵入眼眶,5例破坏颅底骨一筛板侵入颅内。3例肿瘤内有钙化和骨化。肿瘤密度或信号不均,但强化明显。结论 嗅神经母细胞瘤发病部位多位于鼻腔中后部,强化显著,多呈浸润性生长,易向副鼻窦、眼眶和颅内侵犯。  相似文献   

7.
嗅神经母细胞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CT和MRI在嗅神经母细胞瘤的诊断、分期和在临床随访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嗅神经母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包括肿瘤部位和大小、累及范围、骨破坏、出血和坏死以及密度和信号改变等。CT平扫4例,增强扫描3例。MRI为SET1WI和T2WI,MRI平扫10例,Gd-DTPA增强扫描9例。3例有随访CT,7例有随访MRI。结果(1)肿瘤分期:按Kadish分期标准,A期0例,B期1例,C期11例,2例伴颈部淋巴结转移。(2)信号和密度改变:MRI平扫信号均匀者6例,T1WI呈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信号不均匀者4例,肿瘤内可见出血和坏死区。增强扫描9例,3例为中度不均匀强化,5例为明显不均匀强化,1例为明显均匀强化。CT平扫示肿瘤密度较均匀,与肌肉接近,增强扫描2例呈中度均匀强化,1例呈明显不均匀强化。(3)沟通瘤:肿瘤同时累及颅内外者7例,双侧额叶同时受累2例,右侧额叶受累1例,左额叶受累1例,双侧额叶及左侧岛叶、基底核同时受累2例,仅累及硬脑膜者1例。脑组织水肿6例。(4)临床随访9例,影像学检查见肿物消失3例,缩小5例,术后复发1例。结论嗅神经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检查目的为界定肿瘤累及范围。定期影像学随访有助于及时检出复发和及时行补救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嗅神经母细胞瘤的MRI、MSCT征象,探讨MRI和MSCT诊断该病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17例经手术、穿刺、病理证实的嗅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回顾性分析其MRI、MSCT表现。结果 14例肿瘤位于单侧鼻腔,其中左侧6例,右侧8例,3例位于双侧鼻腔。A期2例,B期6例,C期9例,D期0例。MRI平扫表现为不规则形肿块,T_1WI呈等、低信号,T_2WI呈高、稍高信号;CT平扫表现为等、低混杂密度肿块,1例见条状、斑片状钙化灶;增强扫描呈轻度至明显强化。7例复发。结论嗅神经母细胞瘤有其好发部位,MRI及MSCT表现出一定的影像特征且能明确肿瘤分期,对临床治疗提供影像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嗅神经母细胞瘤(esthesioneuroblastoma,ENB)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点。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ENB22例,分别行CT(10/22)、MRI(12/22)扫描,分析整理并记录病灶位置、形态、强化表现、侵犯范围及Kadish分期等。结果 22例患者平均年龄52岁(9~76岁),男14例,女8例,病变分别位于左侧鼻腔11例(11/22),右侧鼻腔9例(9/22),前颅底2例(2/22),形态规则7例(7/22),不规则15例(15/22),CT平扫为软组织密度肿块影10例(10/22),CT值45~58HU,增强后3例(3/10)病灶明显强化,CT值105~114HU。MRI显示等信号软组织3例(3/12);T1WI不均匀低信号9例(9/12),T2WI均为高信号,信号明显不均匀2例(2/12),信号均匀10例(10/12);增强扫描呈不均匀的中等或明显强化12例(12/22)。肿瘤累及上颌骨、筛骨、鼻中隔或颅底骨质破坏16例(16/22),伴颈部淋巴结转移7例(7/22)。A期6例,B期4例,C期12例。结论 CT及MRI能很好显示ENB影像特点及侵犯方式,并进行分期诊断。  相似文献   

10.
CT及MRI诊断嗅神经母细胞瘤的价值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CT和MRI在嗅神经母细胞瘤的诊断、分期及疗后随诊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复习10例嗅神经母细胞瘤的CT扫描和1例MRI的表现。男6例,女5例。年龄13~65岁,中位年龄32岁。临床表现为鼻堵、鼻衄各6例,眼外突4例,偏头痛、视力下降、鼻翼肿物各2例。CT平扫5例,增强扫描6例;横断面8例,冠状面7例。MRI为SE序列,T1和T2加权像,并用Gd-DTPA作增强扫描。6例有随诊CT,1例有随诊MRI。结果:按Kadish分期标准:A期1例,B期2例,C期8例。侵犯范围为鼻腔11例,同侧筛窦、眼眶各6例,蝶窦、上颌窦、前颅凹内各4例,鼻翼软组织2例。CT增强扫描6例中5例为中度不均质强化,1例为高度强化。MRIT1加权像呈中、低信号,T2加权像呈中、高信号。结论:嗅神经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影像学检查目的为界定肿瘤侵犯范围。冠状面扫描有助于显示颅内、眶内病变,必不可少。MRI的T2加权像有助于鉴别肿瘤和鼻窦内积液,在界定肿瘤范围方面优于CT。疗后的基线所见和定期随诊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检出复发,及时行补救治疗  相似文献   

11.
鼻部源性突眼的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提高对鼻部源性突眼的认识。材料和方法:本文19例鼻部源性突眼,其中鼻咽癌7例,鼻咽纤维血管瘤2例,鼻腔纤维血管瘤、恶性肉芽肿和嗅神经母细胞瘤各1例,上颌窦癌和软骨肉瘤各2例,上颌窦恶性肉芽肿、纤维肉瘤和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各1例,全部病例均作轴位CT扫描,12例加作增强扫描,详细分析了它们CT表现。结果:源于鼻咽的放疗前鼻咽癌和纤维血管瘤,其病变主要位于鼻咽腔和咽旁,后者显著增强并有钙斑,与前者不同;源于上颌窦的肿瘤,病变占据上颌窦的全部或大部分,软骨肉瘤有钙斑且无强化,易与其它肿瘤区别,它们破坏上颌窦顶部进入眼眶;鼻腔嗅神经母细胞瘤在鼻腔和筛窦形成肿块,破坏筛骨眶板侵入眼眶。结论:根据CT所见,可判断突眼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MRI与CT检查在鼻咽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对鼻咽癌2008年分期、1992年福州分期及2002年国际抗癌联盟(UICC)分期系统进行比较.方法 分析76例鼻咽癌初诊患者MRI和CT影像资料,依据2008年分期以MRI为标准,评价MRI与CT对鼻咽癌新分期的差异.并以MRI为标准,比较鼻咽癌不同分期系统间的差异.MRI与CT对肿瘤侵犯范围比较采用McNemar法检验.结果 MRI判断鼻咽癌翼内肌(22例)、翼外肌(15例)、颅底(35例)及颅内(11例)侵犯方面与CT(分别为24、11、32、6例)存在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在判断咽旁间隙侵犯(50例)、咽后组淋巴结转移(48例)、T1期(18例)、T2期(15例)、N0期(18例)、N1期(33例)上,与CT(分别为61、23、11、22、24、27例)不一致者分别为11例、25例、7例、7例、6例及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多显示的11例咽旁间隙侵犯,MRI证实5例为咽旁间隙受压,6例为咽后组淋巴结转移,而MRI较CT共多显示咽后组淋巴结转移25例,以上2点为引起T、N分期差异的主要原因.鼻咽癌2008年分期与1992年分期比较,T分期上升9例,下降1例,N分期上升16例,临床分期上升15例,下降1例;与2002年UICC分期比较,T分期上升7例,N分期上升10例,临床分期上升12例.结论 与鼻咽癌2008分期规定的MR检查比较,CT在显示病变咽旁间隙侵犯及咽后组淋巴结转移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相对于1992年分期及2002年UICC分期,鼻咽癌2008分期主要使肿瘤T、N分期上升、临床分期上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纵隔内胚窦瘤(mediastinal endodermal sinus tumor,MEST)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病理证实的纵隔内胚窦瘤的MSCT表现。结果 7例病例均位于前纵隔,其中前上纵隔4例,前中上纵隔3例;CT平扫显示肿块均为实性软组织肿块,边界不清;6例密度不均匀,5例肿块内部可见坏死囊变,2例可见不规则钙化;增强扫描肿块中度~高度不均匀强化;1例较大肿块内可见强化血管。结论纵隔内胚窦瘤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SCT图像后处理有利于病变细微结构的显示,根据CT表现可以提示诊断并帮助确定手术方案和推测预后,但确诊需依靠病理学。  相似文献   

14.
CT在前列腺癌诊断及分期中的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CT用于前列腺诊断及分期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0例前列腺癌(24例经病理或细胞学证实,16例经临床证实)的CT征象,进行CT分期,12例行MPR重建,参照J-W标准对比CT分期与临床分期,结果:40例前列腺癌,CT表现前列腺正常2例,增大38例;前列腺内局限性病灶17例,病灶结节状,肿块状外突23例;病灶平扫低/低混密度27例(67.5%)/3例(7.5%),平扫等密度,增强后为低密度10例(25%0;钙化13例,侵及精囊腺,膀胱,直肠,盆腔淋巴结及远处转移各11例,19例,9例、5例、6例,CT复合征象23例(57.5%)。CT分期的总准确率为82.5%,C、D期符合率为90%和66.7%,区分A/B期和C/D期的敏感性90%。结论:CT复合征象对前列腺癌的诊断有较高的特异性。结合3D-MPR有助于定位诊断,CT能较准确的区分A/B期和C/D期肿瘤,对C、D期肿瘤诊断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15.
睾丸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睾丸肿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睾丸肿瘤的CT资料,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CT图像上12例13个病变睾丸均不同程度增大,边界多数较清。其中9例精原细胞瘤呈实质性改变为主,可见不同程度低密度影,轻度强化,3例腹内型尚可见丰富供血血管,1例2个淋巴瘤,1例胚胎性癌伴内胚窦癌,1例胚胎性癌为表现为囊实性肿块混杂密度,呈环形强化或强化较明显。结论:CT对睾丸肿瘤的检出、分型诊断和分期等有一定价值,对腹内型睾丸肿瘤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及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提高该疾病的影像正确诊断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经本院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影像表现,术前1例仅接受CT检查,6例仅接受MRI检查,2例同时接受CT及MRI检查.结果 本组9例病例均为单发病灶,大多数类圆形、椭圆形.胰头颈部2例,胰体尾部7例.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螺旋CT检查在胰岛细胞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对照病理分析8例胰岛细胞瘤平扫加增强扫描的螺旋CT表现。结果:胰岛素瘤7例,直径为1.0~2.0 cm。CT平扫加增强扫描未发现肿瘤1例;6例CT平扫为等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为高密度,门静脉期为略高密度。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1例,直径为7.7 cm,CT平扫为略低密度,双期增强扫描呈周边明显强化,肿瘤内部不均匀略强化。结论: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胰岛细胞瘤诊断中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8.
小儿睾丸内胚窦瘤的CT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CT扫描对诊断小儿睾丸内胚窦瘤的临床意义。方法 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儿睾丸内胚窦瘤患者均经CT平扫与增强扫描,随后,对全部患者的CT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小儿睾丸内胚窦瘤CT平扫表现为睾丸内软组织肿块,边界不清,7例的肿瘤病灶表现为不均匀,其中2例瘤内可见小片状钙化,2例瘤内可见小片状低密度影;另4例的肿瘤病灶表现为密度均匀。增强扫描显示全部患者的肿瘤病灶呈明显片状、团块状强化,2例小片状低密度影处增强后无强化。结论 CT平扫与增强扫描在小儿睾丸内胚窦瘤的诊断中起重要作用,尤其结合血清甲胎蛋白测定可准确地将其与睾丸的其他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 CT、MRI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腹腔IM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5例行CT增强扫描,3例行 MRI增强扫描。结果肿物位于肠系膜3例,横结肠1例,腹膜后1例,小网膜1例,大网膜2例。8例均为单发病灶,5例边界清楚,3例边界不清。病灶最大直径4.6~12.5 cm。CT扫描2例密度均匀,3例密度不均匀。5例CT增强扫描明显强化3例,轻度强化2例;3例 MRI增强表现,1例为边界清晰的实性软组织肿块,均匀强化;2例为囊实性肿物,增强扫描病灶实性部分呈明显均匀强化,囊性区无强化。结论 CT、MRI能清楚显示 IMT的位置、大小、数量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腹膜后纤维化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通过分析腹膜后纤维化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加深对此少见病的认识,提高早期诊断水平。方法 总结我院1990年1月至2004年6月间经病理证实的腹膜后纤维化(RPF)病例14例,详细分析其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其中男10例,女4例,平均年龄45.8岁。全部病例均行CT平扫,其中10例同时行增强扫描;8例行MR检查;10例行静脉肾盂造影(IVP)检查;11例行B超检查。结果 (1)临床症状主要以腰背痛、腹痛(10例)及尿路梗阻(3例)为首发症状,常伴以血沉(ESR)、免疫球蛋白G(IgG)、C反应蛋白(CRP)增高及肾功能异常。(2)影像学表现:14例中11例病变位于腹膜后,肿块型10例,弥漫型4例。CT平扫可见腹膜后密度较为均匀或不均匀的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显示不同程度强化;MRI在T1WI呈低信号,而在T2WI则信号强度不等。结论 影像学检查是发现和诊断腹膜后纤维化的重要手段,通过病变CT密度及MRI信号的不同表现,并结合临床检查,可以对疾病的分期和疗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