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单向倒刺线一期缝合胆总管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后行单向倒刺线一期缝合(37例)和T管引流(31例)的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一期缝合组的平均胆管缝合时间[(6.8±2.6)min vs(15.5±2.4)min],平均手术时间[(98.4±10.6)min vs(132.5±16.3)min],平均术后肠道排气时间[(1.3±0.9)d vs(2.8±1.7)d]以及平均术后住院时间[(6.2±1.3)d vs(8.4±3.7)d]均短于T管引流组(均P<0.05)。两组术中平均出血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8.0±8.6)mL vs(30.2±14.5)mL,P>0.05)]。两组手术后均有1例发生胆漏,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T管引流组1例腹腔感染,经穿刺引流、抗感染后痊愈。两组均无术后出血、肠梗阻等并发症。无再手术病例。中位随访时间16.5个月,随访期间两组均无胆道狭窄及结石复发病例。结论 单向倒刺线一期缝合胆总管安全有效,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合理把握适应证和娴熟的腔镜缝合技术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摘 要] 目的 对比分析全腹腔镜与内镜联合腹腔镜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良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探讨最佳微创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绵阳四〇四医院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122例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良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案分为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取石组(LC+LCBDE,n=75),和十二指肠镜下乳头切开术(EST)+LC组(EST+LC,n=47)。其中LC+LCBDE组又分为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组(LTCBDE,n=30)、胆道一期缝合组(n=21)、T管引流组(n=24)。对比分析各组围手术期结果。结果 LC+LCBDE组与EST+LC组比较,手术时间、术后禁食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LC+LCBDE组术中失血量更多[(22.36±5.89)mL vs (18.74±6.58)mL]、术后住院时间更长[ (7.90±2.91)d vs (5.40±2.51)d]、但总费用更少[ (19 467.72±1 916.39)元 vs (24 882.89±2 477.21)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C+LCBDE组内比较,LTCBDE组、胆道一期缝合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量与T管引流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LTCBDE组、胆道一期缝合组术后禁食时间[ (28.44±10.69)h、 (32.67±12.61)h vs (33.94±11.75)h]、腹腔引流时间[(2.02±0.64)d、 (2.19±0.71)d vs (3.68±0.94)d]、术后住院时间[(5.10±1.04)d、 (6.61±1.16)d vs (9.81±1.26)d]短于T管引流组(P<0.05),住院费用[(18 743.57±1 952.64)元、 (21 035.94±2 268.68)元 vs (19 242.90±1 549.71)元]少于T管引流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0、19% vs 25.0%)也均低于T管引流组,且LTCBDE组与T管引流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1)相对于内镜联合腹腔镜,全腹腔镜避免了分次手术,适应证更宽,术后并发症更轻且住院费用更少,值得推荐;(2)全腹腔镜中,LTCBDE及胆道一期缝合均能达到一次性封闭胆管的目的,能让患者获得更大的治疗收益,临床上应根据胆囊管或胆总管的具体情况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中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效果,并探讨术中一期缝合胆总管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南院普外科行腹腔镜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71例,分为一期缝合组(n=33)和T管引流组(n=38)两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一期缝合组与T管引流组在术后Na~+水平[(138.76±2.57)mmol/L vs(134.99±3.15)mmol/L,P0.05]、术后胃肠道恢复时间[(2.33±0.66)d vs(3.15±0.88)d,P0.05]、住院时间[(8.38±3.20)d vs(10.80±1.44)d,P0.05]以及住院费用[(1.87±0.46)×10~4元vs(2.27±0.68)×10~4元,P0.05]等方面均具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术后各发生3例胆漏(P=0.857),未发生胆道残余结石、胆道狭窄等并发症。结论在充分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中行胆总管一期缝合安全可靠;较T管引流而言,该方式具有减少电解质流失、加速患者康复、缩短住院时间及减轻费用负担等优势,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胆总管探查(LC+LCBDE)术后一期缝合联合鼻胆管引流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CCL)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入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LC+LCBDE并行胆道引流的92例CCL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一期缝合联合鼻胆管引流组(n=45)和T管引流组(n=47),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胆汁引流时间、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一期缝合联合鼻胆管引流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T管引流组[(5.3±1.3)d vs (7.2±2.5)d,P < 0.001],该组的胆汁引流时间也明显短于T管引流组[(3.5±1.1)d vs (38.9±6.2)d,P < 0.001]。结论 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情况下,LC+LCBDE术后一期缝合联合鼻胆管引流是安全可行的,缩短了住院时间,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充分体现了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熟练掌握腔镜技术的前提下,该技术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下胆总管探查取石术后胆总管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方法回顾总结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2014年6月至2016年12月100例成功实施双镜联合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胆总管一期缝合组30例,T管引流组70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腹腔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顺利,无中转开腹,无手术死亡病例。一期缝合组术后发生胆漏1例,T管引流组术后胆漏2例(χ~2=0.016,P=0.898),两组手术时间[(135.7±42.2)min vs(148.6±50.1)min,P=0.225]和术中出血量[(47.0±57.6)mL vs(56.6±49.1)mL,P=0.4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一期缝合组腹腔引流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少于T管引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掌握手术适应证前提下,双镜联合胆总管探查取石胆总管一期缝合方法安全可行,体现了微创的理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腹腔镜技术经胆囊管切开取石、胆道一期缝合与经胆总管切开取石、胆道一期缝合治疗肝外胆管结石,对比分析两种术式在胆漏发生等方面的优劣,探讨经胆囊管切开胆总管取石、胆道一期缝合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可行性。方法2011年1月~2012年10月,应用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118例,其中适合行一期缝合的患者按手术顺序的奇偶分为经胆囊管切开胆总管取石、胆道一期缝合组(实验组)与经胆总管切开取石、胆道一期缝合组(对照组),每组59例。比较2组胆总管切开长度、胆道镜探查情况及残石率、一期缝合时间、胆漏发生率等。结果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实验组胆总管切开长度明显短于对照组[(8.2±2.2)mmvs.(13.8±2.9)mm,t=-11.772,P=0.000]。实验组胆道镜向肝总管探查失败率22%(13/59),1例发生胆总管末端残留结石;对照组胆道镜探查顺利,胆总管及肝总管内无残留结石。一期缝合时间实验组长于对照组[(25.5±7.2)min vs.(10.3±4.1)min,t=14.074,P=0.000],但在总手术时间上2组差异无显著性[(85.5±20.9)minvs.(81.8±18.6)min,t=1.009,P=0.232)。实验组术后胆漏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4%(2/59)vs .15.3%(9/59),x^2=4.912,P=0.027];实验组术后引流量明显少于对照组[(20.7±5.4)ml vs.(50.2±20.6)ml,t=-10.640,P=0.000]。结论腹腔镜下经胆囊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较胆总管切开取石胆道一期缝合更为安全、微创、可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腹腔镜胆道探查术后胆总管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两种术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2年5月期间笔者所在科室收治的因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胆道探查治疗的10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8例行T管引流,51例行一期胆总管缝合。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治疗费用、术后恢复正常生活时间以及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 T管引流组术后发生胆瘘2例(3.4%),一期缝合组术后发生胆瘘1例(2.0%),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治疗费用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期缝合组患者术后恢复正常生活时间为(7.2±1.1)d,短于T管引流组的(28.2±2.7)d(P=0.001)。结论经腹腔镜胆道探查术后一期胆总管缝合是安全可行的,可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提高患者围手术期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胆管炎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后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两种手术方式的特点,评估其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外科2012年1月-2014年12月100例急性胆管炎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4例(54%)患者行一期缝合,46例(46%)患者行T管引流.结果 100例患者均成功行手术治疗,手术时间缝合组显著短于T管组(96.72 minvs123.00 min,P=0.001),术中出血量缝合组与T管组相比显著减少(27.13 mlvs38.48 ml,P=0.009).缝合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1.57 dvs2.33 d,P=0.003)与术后住院时间(6.19 dvs9.20d,P=0.000)均显著短于T管组.两组术后腹腔总引流量(309.22mlvs212.46ml,P=0.070),引流时间(3.96 dvs4.02 d,P=0.875),术后胆漏发病率(9.3% vs0,P=0.060),出血率(5.1%vs2.2%,P=0.62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性胆管炎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后一期缝合严格掌握适应证后,与T管引流相比,同样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自行脱落单J管替代T管在胆总管结石开腹手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5年11月54例胆总管结石择期开腹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T管组27例,J管组27例,T管组行常规行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外引流术,J管组行胆总管切开取石+胆道自脱落单J管置入+胆道一期缝合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胆红素指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J管组在手术时间长于T管组,但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较T管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管组的术后并发症几率11%较T管组的26%明显降低。结论对于胆总管结石开腹手术,自行脱落单J管在胆总管结石开腹手术患者中应用较T管引流更有优势,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自行脱落J形管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9月至2018年9月为114例胆总管结石患者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的临床资料,其中42例探查后放置自行脱落的J形管(J形管组),33例行单纯一期缝合(缝合组),39例放置T管引流(T管组)。对比3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补液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3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J形管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缝合组,术后排气时间、术后补液量、术后住院时间优于T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J形管引流治疗胆总管结石是安全、可行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后短期留置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管并一期缝合胆管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6月至2015年5月因胆总管结石梗阻性黄疸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减黄后再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的1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一期缝合+留置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管(缝合组)与放置T管(对照组)两种术式的疗效与并发症。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缝合组手术时间[(93.4±21.5)min vs.(105.5±15.6)min]、术后住院时间[(7.5±1.8)d vs.(9.3±2.1)d]、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3.4±0.9)d vs.(4.8±1.3)d]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胆总管结石梗阻性黄疸患者在择期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并短期留置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管作为支撑引流的前提下一期缝合胆管,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未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带连接线的鼻胆胰内外引流管在困难性胆管插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胆石病中心2019年1月至12月实施困难性胆管插管术的患者临床资料,分为观察组(带连接线的鼻胆胰内外引流管)与对照组(鼻胆管+单猪尾胰管支架),每组47例,比较两组术中胆管插管及引流管置入时间,术后急性胰腺炎及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胰管支架早期脱落及晚期未脱落率。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胆管插管时间[(13.89±2.43)min vs(14.28±2.53)min,t=0.747,P=0.457]、术后急性胰腺炎[0 vs 4.3%(2/47),χ2 =2.816,P=0.495]和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10.6%(5/47)vs 12.8%(6/47),χ2 =0.103,P=0.748]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引流管置入时间明显较对照组长[(4.30±0.83)min vs(2.15±0.66)min,t=13.885,P<0.001],胰管支架早期脱落率[0 vs 12.8%(6/47),χ2 =8.727,P=0.026]及晚期未脱落率[0 vs 12.2%(5/41),χ2 =7.984,P=0.019]均低于对照组。结论 困难性胆管插管术中使用带连接线的鼻胆胰内外引流管其置入难度较大,但是具有移位率低、易取出的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胸腔镜肺部手术后早期拔除胸腔引流管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探索胸腔引流管的拔除指征。 方法选择2019年11月至2020年4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行胸腔镜肺部手术,并于术后早期(48 h内)拔除胸腔引流管患者117例作为观察组;另外选择2018年11月至2019年4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行胸腔镜肺部手术,但术后非早期拔除胸腔引流管患者114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在年龄(P=0.476)、性别(P=0.216)、术式(P=0.715)、是否行纵隔淋巴结清扫或采样(P=0.200)、目标肺叶(P=0.925)、病变性质(P=0.957)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术后临床结果、拔除引流管后并发症及再次行胸腔引流情况。 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拔管前24 h引流量[(245.7±98.1)ml比(120.8±46.8)ml,P<0.001]、术后引流时间[(43.9±2.6)h比(84.5±10.5)h,P<0.001]、术后住院时间[(2.2±0.4)d比(4.2±1.1)d,P<0.001]、住院费用[(5.3±0.4)万元比(5.6±0.3)万元,P<0.001]、拔管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ionl analogue scale, VAS) [(4.4±1.2)分比(3.3±1.2)分,P<0.001]、拔管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20.5%比10.5%,P=0.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拔管前后VAS [(5.9±0.8)分比(4.4±1.2)分,P<0.001]和对照组拔管前后VAS [(6.0±0.9)分比(3.3±1.2)分,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和对照组拔管前VAS [(5.9±0.8)分比(6.0±0.9)分,P=0.464]、拔管后气胸(1.7%比0.9%,P>0.999)、胸腔积液(12.8%比6.1%,P=0.084)、皮下气肿(2.6%比1.8%,P>0.999)、发热(3.4%比1.8%,P=0.703)、再次行胸腔引流(2.6%比1.8%,P>0.999)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虽然术后早期拔除引流管可能会增加拔除引流管后胸腔积液的发生率,但早期拔除引流管可以明显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并且不会增加气胸、皮下气肿、发热的发生率,也不会增加再次行胸腔引流的风险。因此,胸腔镜肺部手术后早期拔除胸腔引流管是安全、可行的,有利于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加速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LEER”模式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5月乐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基 本临床资料。37例围术期采用传统方案(传统组),25例围术期采用“LEER”模式ERAS方案(ERAS组)。 “LEER”模式为:少痛(less pain)、早动( early move)、早食( early eat)、安心( reassuring)。 结果 ERAS 组相比于传统组,术后疼痛评分更低[(3.12±0.78) vs (4.59±1.01), t=6.459,P<0.05],术后胃肠道功 能恢复更快[(3.28±0.46)d vs (3.76±1.01)d, t=2.205,P<0.05],术后下床活动时间[(1.96±0.79)d vs (2.62±0.64)d, t=3.635,P<0.05]及术后拔除引流管时间[(3.28±0.46)d vs (6.05±1.39)d, t=7.056,P< 0.05]更早,胰漏发生率更低[20.00%(5/25) vs 51.35%(19/37), χ2=6.181,P<0.05],住院时间更短[(11.52± 1.39)d vs (15.76±2.51)d, t=7.671,P<0.05],住院费用更低[(61 610.92±4 272.13)元 vs (70 167.70±3 736.14)元,t=8.348,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其他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LEER”模式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应用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安全有效,可加快术后康复,缩短住院时间,减 少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5.
【摘 要】 目的 探讨单向倒刺线连续缝合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中闭合胆总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治疗的81例胆总管结石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患者分为单向倒刺线连续缝合组(41例)和普通可吸收线连续缝合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胆总管闭合缝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住院时间及随访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均手术成功,术中结石取净,无术中并发症。倒刺线组胆总管缝合时间明显少于普通线组[(11.4±2.0)min vs (15.6±3.5)min,t=-6.67,P < 0.05];两组胆漏发生率(2.4% vs 5.0%),急性胆管炎发生率(4.9% vs 5.0%),术后平均住院时间[(4.4±1.2)d vs(4.4±1.6)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半年以上者倒刺线组18例,普通线组15例,尚未见结石残余、结石复发或胆管狭窄情况。结论 单向倒刺缝线连续缝合用于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安全可行,可以降低腹腔镜下缝合难度,缩短缝合时间,并且不增加并发症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分析胆总管一期缝合经胆囊管胆道置管外引流与T管引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6年9月丹阳市人民医院112例腹腔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不同,患者分为两组:腹腔镜胆总管切开一期缝合经胆囊管胆道置管外引流组(A组,59例),腹腔镜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组(B组,5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恢复正常生活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与T管引流组比,经胆囊管胆道置管外引流组术后恢复正常生活时间明显缩短[(7.25±1.27)d vs(46.47±3.86)d,P0.05],但手术时间[(133.75±14.51)min vs(132.21±12.71)min]、术后住院时间[(7.15±1.23)d vs(6.94±0.95)d],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引流量前2 d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d后经胆囊管胆道置管引流量较T管引流量明显减少(P0.05)。两组患者均随访2~29个月,平均10个月,B超检查无胆管狭窄,肝功能均正常。结论经胆囊管胆道置管外引流较T管引流简易、微创,并有利于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单向可吸收倒刺线与PDS-II缝线在腹腔镜胰十二脂肠切除术胆肠吻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行腹腔镜胰十二脂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患者胆肠吻合时采用单向可吸收倒刺线,设为倒刺线组;另30例患者胆肠吻合时采用PDS-II缝线,设为PDS-II组。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肝总管直径、胆肠吻合口内径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1)术中情况:两组患者均完成腹腔镜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胆肠吻合均采用横结肠后Roux-en-Y吻合方式,均未放置T管引流,无姑息性胆肠吻合减黄。与PDS-II组比较,倒刺线组胆肠吻合手术时间缩短[(13.2±8.1)min vs(15.8±7.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中出血量[(80±8)mL vs(94±5)mL]、肝总管直径[(1.5±0.6)cm vs(1.3±0.8)cm]、胆肠吻合口内径[(1.3±0.8)cm vs(1.1±0.6)cm],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情况:与PDS-II组比较,倒刺线组患者术后胆漏[0例(0)vs 3例(10%)]、术后胆肠吻合口后方引流管拔出时间[(3.8±0.9)d vs(7.2±0.3)d]、术后住院时间[(7.8±0.9)d vs(10.2±0.6)d]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随访情况:6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8个月,与PDS-II组比较,倒刺线组患者术后胆肠吻合口狭窄[2例(6.7%)vs 5例(16.7%)]和狭窄胆肠吻合口拆除再吻合发生率下降[0例(0)vs 3例(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反流性胆道感染发生率[2例(6.7%)vs 3例(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向可吸收倒刺线在腹腔镜胰十二脂肠切除术胆肠吻合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能够减少胆肠吻合口狭窄及胆漏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摘 要] 目的 探讨3D腹腔镜在肝外胆管结石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2013年2月至2017年6月行腹腔镜微创治疗的80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行3D腹腔镜手术42例(3D组),行2D腹腔镜手术38例(2D组)。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腹腔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结石和胆管炎复发等指标。结果 3D组和2D组在肝外胆管结石数、胆总管直径、胆总管一期缝合率、T管引流率、胆管空肠吻合率方面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3D组的手术时间[(81.4±11.6)min vs (91.3±15.9)min]、术中出血量[(22.1±6.1)mL vs (27.2±9.1)]mL、术后腹腔引流量[(34.5±15.7)mL vs (46.6±21.6)mL]均低于2D组(P < 0.05);在术后住院时间[(4.6±1.6)d vs(5.1±1.5)d]、并发症发生率(4.8% vs 13.2%)方面,3D组也低于2D组,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两组术后结石、胆管炎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 3D腹腔镜在肝外胆管结石手术中安全、微创、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