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目的 比较右侧卧位与仰卧位在急诊腹腔镜治疗外伤性脾破裂中的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绍兴市中心医院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81例外伤性脾破裂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资料,手术中分别采用了右侧卧位(A组,n=35)和仰卧位(B组,n=46),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中转开腹、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与B组比较,A组手术时间更短[(145.5±24.4)min vs (169.0±15.3)min;t=5.308,P<0.001],术中出血更少[(75.3±35.3)mL vs (110.3±50.6)mL;t=3.490,P= 0.0008],中转开腹率更低(2.9% vs 19.6%,χ2=5.127,P=0.024),术后胰漏并发症发生率更低(8.6% vs 28.3%,χ2=4.861,P=0.0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术后腹腔感染(2.9% vs 6.5%,χ2=0.569,P=0.451)、术后出血(2.9% vs 4.3%,χ2=0.124,P=0.725)、静脉血栓(5.7% vs 10.9%,χ2=0.669,P=0.413)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外伤性脾破裂患者,手术中采取右侧卧位更有助于术者腹腔镜下脾切除术的实施,手术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低氧诱导分子-1α(HIF-1α)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相关抗原CD68、CD206在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43例胃癌和癌旁组织中HIF-1α、CD68、CD206的表达状态,计算三种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及阳性细胞数,揭示其与临床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HIF-1α、CD68、CD206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1%、69.8%、51.2%,均高于癌旁组织(P<0.05)。胃癌、癌旁组织中每个视野下CD68+细胞数分别为(39.7±7.6)、(8.5±2.8)个;CD206+阳性细胞数分别为(32.0±9.2)、(3.4±1.8)个;HIF-1α+细胞数(22.9±5.6)、(2.1±1.2)个;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癌组织中CD206+细胞数与HIF-1α+细胞数表达呈正相关(P<0.01,R2=0.641)。三种蛋白的表达与胃癌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5)。结论 胃癌组织中CD68、CD206、HIF-1α表达率及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且CD206与HIF-1α表达呈正相关。胃癌缺氧区域对M2型巨噬细胞有趋化作用,促进胃癌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学习曲线期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治疗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肝胆胰外科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间实施的71例LPD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TLPD)以及腹腔镜下标本切除、上腹部切口消化道重建的腹腔镜辅助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APD)两种术式。按照时间将前15个月完成的32例设为初期组,其后16个月完成的39例设为后期组。统计分析初期组和后期组中TLPD术和LAPD术情况,两组TLPD术的术前、术中、术后相关临床指标。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在初期组中,TLPD术与LAPD术分别为9例(28.1%)和23例(71.9%);与LAPD术比较,TLPD术手术时间[(425.0±34.0)min vs (330.9±14.7)min,t=11.067,P<0.001]、胰肠吻合时间[(46.6±2.2)min vs (21.2±7.4)min,t=9.993,P<0.001]均延长,术后B/C级胰瘘发生率增高[4例(44.4%) vs 1例(4.3%),P=0.0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后期组中,TLPD术与LAPD术分别为30例(76.9%)和9例(23.1%);与LAPD术比较,TLPD术手术时间[(376.0±23.7)min vs (345.6±19.1)min,t=3.498,P=0.001]、胰肠吻合时间[(34.1±6.5)min vs (16.5±1.3)min,t=7.758,P<0.001]均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B/C级胰瘘发生率两种术式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初期组TLPD术比较,后期组TLPD术手术时间[(376.0±23.7)min vs (425.0±34.0 )min,t=-4.904,P<0.001]、胰肠吻合时间明显缩短[(34.1±6.5)min vs (46.6±2.2)min,t=-5.634,P<0.001],术后B/C级胰瘘发生率明显降低[3例(10.0%) vs 4例(44.4%),P=0.037]。结论 在学习曲线期,TLPD术手术时间长,胰肠吻合时间长,胰瘘发生率高。可将LAPD作为消化道重建困难、胰瘘风险高的患者的辅助术式,手术医师再逐步提升TLPD术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精准经皮肝穿刺技术用于肝VIII段小肝癌和脓肿治疗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5月期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三人民医院行肝穿刺治疗的肝VIII段病灶患者63例的临床资料。根据肝穿刺引导方法不同分为2组:CT+超声组(30例),接受局麻或不插管的静脉麻醉下CT联合超声引导的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射频消融治疗;腔镜+超声组(33例),接受插管的静脉麻醉下腹腔镜联合镜下超声引导的肝穿刺置管引流/射频消融治疗。对比分析肝穿刺治疗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后患者手术和疼痛的接受程度。结果 CT+超声组较腔镜+超声组的穿刺时间短[(39.33±6.79)min vs (50.90±5.51)min]、下床时间早[(11.07±3.44)h vs (15.73±3.25)h]、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早[(8.23±1.43)h vs (14.79±3.34)h],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穿刺次数[(1.13±0.35)次 vs (1.09±0.29)次]、穿刺成功率[93.3%(28/30) vs 100.0%(33/33)]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肝脓肿穿刺置管(分别为7例和9例)均成功,恶性肿瘤(分别为23例和24例)消融后残留率均为零。CT+超声组手术并发症总体发生率与腔镜+超声组[26.7%(8/30) vs 27.3%(9/33),χ2=0.003,P=0.1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疼痛接受程度高于腔镜+超声组[96.7%(29/30) vs 75.7%(25/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局麻或不插管的静脉麻醉下CT联合超声引导的精准经皮肝穿刺技术作为肝VIII段小肝癌和脓肿的辅助治疗技术安全可行,可用于≤3.5 cm的病灶穿刺,可以获得与全麻下腹腔镜联合镜下超声引导的肝穿刺技术治相近的治疗效果,且手术时间更短,手术创伤更小、接受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目前研究普遍认为纳米碳对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有促进作用,而对cN1b期乳头状癌的作用仍不明。该研究探讨纳米碳在cN1b期乳头状癌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香港大学深圳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侧颈淋巴转移(cN1b期)的甲状腺乳头状癌连续病人142例,手术方式为全甲状腺切除加侧颈淋巴结清扫术。其中77例术中注射纳米碳(纳米碳组),65例未注射(对照组)。对比分析术后侧颈淋巴结检出总数、转移数,术后放射碘治疗前血清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Tg),放射碘治疗后非刺激性Tg,术后甲状旁腺激素(PTH)、血钙等。结果 纳米碳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149±35 min vs. 153±39 min, P=0.687),侧颈淋巴结检出总数两组无显著统计学差异(22.1±10.0 vs. 21.1±10.7, P=0.583),转移淋巴结数同样无显著统计学差异(4.3±3.1 vs. 4.0±3.7, P=0.574)。然而纳米碳组术后刺激性Tg显著高于对照组(2.59 ng/mL vs. 0.67 ng/mL, P=0.046),放射碘治疗后抑制性Tg两组则无显著统计学差异(0.1 ng/mL vs. 0.1 ng/mL, P=0.205)。纳米碳组术后第一天PTH显著低于对照组(8.1 pmol/L vs. 13.6 pmol/L, P=0.044),而术后6个月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率则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术中注射纳米碳对cN1b期甲状腺乳头状侧颈淋巴结检出量、术后肿瘤指标均无改善作用,反而对术后短期甲状旁腺功能有潜在危害。cN1b期乳头状癌术中是否使用纳米碳应慎重考虑。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一种新型负压吸引装置辅助胆道镜取石的初步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前瞻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普外科收治的53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按照数字法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26),应用取石网篮辅助取石;试验组(n=27),采用新型负压吸引辅助装置取石,比较两组取石时间、手术时间等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取石时间明显减少[(15.2±3.9)min vs (19.6±5.2)min,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结石数目、结石最大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型负压吸引装置辅助取石时间短,操作过程简便、易于推广,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分析腹膜后肾上腺外的节细胞神经瘤与神经鞘瘤的影像学征象,提高两种疾病的影像鉴别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嘉兴市中医医院和嘉兴市第一医院经病理证实腹膜后肾上腺外的节细胞神经瘤11例(节细胞神经瘤组)和神经鞘瘤17例(神经鞘瘤组)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征象,对两组影像特征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神经鞘瘤组平均年龄大于节细胞神经瘤组[(50.1±12.2)岁 vs (37.9±16.8)岁,P=0.047]。神经鞘瘤组比节细胞神经瘤组病灶形态更规则[76%(13/17) vs 36%(4/11),P=0.010],肿瘤短长径比更大[(0.65±0.18) vs (0.44±0.19),P=0.011],病灶中心更易囊变[(41%(7/17) vs 9%(1/11),P=0.022],神经鞘瘤与椎间孔相通比例更高[(35%(6/17) vs 0,P=0.022]。神经鞘瘤组的密度[(30.88±10.67)Hu vs (22.91±8.41)Hu,P=0.033]和T1信号[非低信号59%(10/17) vs 0,P=0.004]均高于节细胞神经瘤组,增强后动脉期和静脉期的强化程度均高于节细胞神经瘤组[(14.47±7.93)Hu vs (5.45±3.05)Hu,P<0.001;(21.12±11.82)Hu vs (12.36±3.93)Hu,P=0.007]。结论 可通过肿瘤整体形态、中心囊变、与椎间孔关系、平扫及增强CT值、MRI的T1信号来提高腹膜后非肾上腺的节细胞神经瘤与神经鞘瘤的影像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与十二指肠镜下胆总管取石术治疗胆总管结石效果和对患者术后胃肠功能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深圳市人民医院于2015年3月至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158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案分为腹腔镜组(79例)和十二指肠镜组(79例),腹腔镜组实施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治疗,十二指肠镜组患者实施十二指肠镜下胆总管取石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围手术期指标,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等肠胃功能指标以及手术前后PCT、CRP、IL-2等炎性因子水平。结果 十二指肠镜组较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少[(75.7±24.9)mL vs(109.8±13.6)mL]、下床早[(1.9±0.8)d vs (1.5±0.5)d]、住院时间短[(9.8±1.8)d vs (7.2±1.1)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十二指肠镜组肠鸣音恢复时间[(25.5±9.4)h vs (58.8±16.3)h]、首次排气时间[(22.1±7.6)h vs (34.3±13.2)h]均较腹腔镜组早,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两组PCT等炎性因子水平较术前均升高;两组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十二指肠镜组低于腹腔镜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相比传统的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十二指肠镜下胆总管取石术对患者术后胃肠功能影响较小、恢复较快、创伤小,并可达到相同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术前预康复联合术后早期活动对原发性肝癌和肝脏良性肿瘤接受肝脏部分切除术患者的术后恢复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肝脏部分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护理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术前预康复联合术后早期活动进行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3天进食热卡量、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BMI、疾病类型、ASA分级、手术时间及术中失血量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第3天进食热卡量[(665.8±304.9)kcal vs (459.6±201.6)kcal,t=3.537,P=0.001]增加,住院时间[7.0(5.3,8.8)d vs 8.0(7.0,12.0)d,Z=-3.596,P<0.001)和住院总费用[(29 518.9±7 943.1)元 vs (34 460.1±9 622.3)元,t=-2.492,P=0.015]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预康复联合术后早期活动能增加患者术后第3天进食热卡量,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减少住院总费用,有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隧道法”腹腔镜解剖性左半肝切除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1年4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简阳市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接受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手术操作方式分为两组:“隧道法”腹腔镜解剖性左半肝切除术组(隧道法组)19例、经前入路腹腔镜解剖性左半肝切除术组(前入路组)20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断肝时间、断肝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隧道法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断肝时间、断肝出血量方面均低于前入路组[(185.53± 59.84)min vs (232.50±62.92)min, (244.74±88.03)mL vs (327.50±154.30)mL, (15.11±5.53)min vs (41.25±21.21)min, (65.26±23.66)mL vs (156.50±69.46)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在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隧道法”腹腔镜解剖性左半肝切除术安全、可行,且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有望成为腹腔镜左半肝切除的一种标准术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LC术中经静脉注射吲哚菁绿(indocyaninegreen,ICG)的最佳给药剂量。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6月至11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第二普通外科收治的行荧光导航LC的40例患者临床资料,患者通过信封法随机平分至ICG剂量为0.125 mg、0.250 mg、0.500 mg、1.000 mg四组中,观察患者肝外胆管显影时间及显影率、荧光强度及荧光强度对比值。结果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肝脏背景荧光强度亦明显增加;给药20 min时,0.125 mg组、0.250 mg组胆囊管-胆总管(CD-CBD)连接处荧光强度仍较低[(64.149±58.808) vs (101.495±58.247)],0.500 mg组、1.000 mg组CD-CBD连接处荧光强度则相对较高[(160.033±31.835) vs 167.678±43.101)]。此外,0.125 mg组显影时间较长,4组间肝脏[(92±29)s vs(53±30)s vs (33±12)s vs (31±11)s,F=15.500,P<0.05)、CD-CBD连接处[(933±101)s vs (75...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损伤控制性外科(DCS)在老年急性重症胆道感染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医院收治的70例老年急性重症胆道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损伤控制性治疗后手术治疗组(观察组,n=35)和急诊手术治疗组(对照组,n=35),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在手术时间[(147.57±53.01)min vs (203.42±34.16)min]、术中出血量[(55.28±21.52)mL vs (195.14±51.54)mL]、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6.55±3.68)d vs (8.25±3.51)d]、肠功能恢复时间[(28.25±9.50)h vs (39.85±12.25)h]、进食时间[(35.08±9.58)h vs (46.65±13.96)h]以及住院时间[(12.14±3.47)d vs (18.88±5.75)d]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术后肺部感染(14.28% ...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远端缺血预处理(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RIPC)对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APAP)诱导的急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机制。方法 采用腹腔注射APAP溶液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6~8周龄、体质量22~25 g的C57BL/6雄性小鼠分为空白对照组(C组)、假手术组(S组)、肝损伤组(A组)及远端缺血预处理组(R组),每组10只。处理16 h后取小鼠血标本及肝脏组织,检测各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与谷草转氨酶(AST)活性、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白介素-6(IL-6)水平,检测肝组织活性氧(ROS)、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谷胱甘肽酶(GSH)活性,检测肝组织中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Keap1)、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和血红素加氧酶-1(HO-1)表达的变化。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1)肝功能指标:与C组和S组的ALT、AST比较,A组ALT [(5 643.20±688.21)U/L]和AST [(4 479.10±834.46)U/L]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组ALT [(3 730.12±599.33)U/L]和AST [(3 592.52±646.13)U/L]水平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炎症因子水平:与C组和S组血清TNF-α、IL-6比较,A组血清TNF-α [(337.75±48.57)pg/mL]和IL-6[(938.03±160.90)pg/mL]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组血清TNF-α [(235.55±65.77)pg/mL]和IL-6 [(713.48±87.78)pg/mL]水平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氧化应激程度:与C组和S组对比,A组ROS产生较多,肝内MDA [(13.20±1.94)nmol/mg protein]含量增高,GSH [(7.13±0.89)mg/g protein]和SOD [(8.15±0.65)U/mg protein]活性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A组相比,R组ROS产生减少,肝内MDA [(8.50±0.82)nmol/mg protein]活性降低,GSH [(10.36±0.96)mg/g protein]和SOD [(11.14±1.61)U/mg protein]活性则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与C组和S组对比,A组Keap1、Nrf2和HO-1的蛋白相对表达强度降低,而R组显著改善(P<0.05)。结论 远端缺血预处理可通过抗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减轻对乙酰氨基酚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其保护机制可能与Keap1/Nrf2/HO-1通路的参与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胆汁经口回输在中、重度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1年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的224例中、重度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5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前行PTCD减黄:70例行胆汁回输(PTCD+胆汁回输组),80例胆汁不回输(PTCD组);其余74例术前未行PTCD减黄(直接手术组)。结果 PTCD+胆汁回输组较PTCD组和直接手术组术后住院时间[(17.2±5.7)d vs (21.5±8.3)d vs (22.8±9.8)d]、排气时间[(47.5±11.6)h vs (54.9±17.0)h vs (56.5±15.9)h]及中心静脉拔管时间[(9.9±2.8)d vs (12.0±3.6)d vs (14.3±6.4)d]短(P<0.05),且术后胃排空延迟的发生率也显著低于PTCD组和直接手术组[4.28%(3/70) vs 12.50%(10/80) vs 12.16%(9/74),P<0.05]。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第10天,PTCD+胆汁回输组C反应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并一期缝合术(LCBDE+PDC)与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在治疗胆囊切除术后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20年11月期间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收治的胆囊切除术后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并一期缝合术治疗组(LCBDE+PDC组,n=22)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组(ERCP组,n=45),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如性别、年龄、BMI、结石数目、结石长径、WBC、TBIL、DBIL、ALT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结石清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TBIL、DBIL、ALT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LCBDE+PDC组相比,ERCP组手术时间更短[(26.58±6.59)min vs (79.95±9.95)min]、术后肛门通气时间更短[(14.18±1.64)h vs (21.59±3.53)h],术后第1天WBC更低,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于胆囊切除术后肝外胆管结石数量≤2枚及结石长径≤15 mm的患者,采用LCBDE+PDC与ERCP治疗的效果未见明显差异,但ERCP治疗较LCBDE+PDC在总手术时间、术后恢复等方面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制定更规范的髋关节置换术后步行管理方案,观察其对患者术后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关节外科2019年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共68例,其中32例接受常规康复(常规康复组)治疗;36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早期规范化步行管理(规范化管理组)。比较两组术后疼痛VAS评分、Harris评分,出院时Barthel指数,单次行走距离,术后3个月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 术后2周,接受早期规范化步行管理的患者的Harris评分和单次行走距离分别为81.5±6.2分和126.5±24.3 m,常规康复组患者分为78.1±7.5分和102.8±29.26 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Barthel指数评定,早期规范化步行管理患者为90.04±6.16分,常规康复组为85.31±8.02分,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反映生活质量的EQ-5D评分在两组间比较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规范化步行管理有助于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加速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