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物地球化学元素缺乏,是大骨节病(KBD)重要的病因假说之一。微量元素硒与大骨节病的关系已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但大骨节病是否与元素碘有关,工作不多。流行病学调查发现,KBD往往流行于碘缺乏病(IDD)地区,病区环境常同时缺硒、缺碘。因而提出KBD可能是同时缺硒、缺碘的疾病。碘是合成甲状腺素(TH)的必需原料,硒通过5′脱碘酶(5′IDI)影响TH代谢,二者对TH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至关重要。已知甲状腺素对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对骨的代谢和发育起重要作用,而大骨节病又主要侵犯生长发育期儿童的关节软骨和骺板软骨。因此结KBD病区环境中硒、碘含量及其对儿童甲状腺  相似文献   

2.
青海省班玛县大骨节病病区居民饮食结构与病情关系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青海省班玛县大骨节病病区居民饮食结构与病情的关系。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调查居民20年饮食结构,结合1984-2004年班玛县大骨节病病情监测资料进行二者间的关系分析。结果从20世纪80年代至2004年,居民饮食构成中主食越来越少,副食逐渐增多;自产粮越来越少,外购粮逐渐增多;1984年大骨节病X线检出率(成人和儿童)为42.01%,1990年儿童大骨节病X线检出率7.50%,1998、 2004年分别降为0。结论班玛县大骨节病病情自然消退,居民病情下降可能与饮食结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3.
大骨节病(KBD)病因至今不明,杨氏等提出病区产食用粮被镰刀菌污染并产毒是致KBD的重要原因,换吃国库供应粮就可控制或杜绝KBD的发生。然而,合水县国营大山门林场是KBD重病区,自1984年林场居民改吃国库供应粮,KBD病情未得到控制。为此,作者于1993年9月对该林场进行了现况调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班玛县大骨节病自然消退规律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访问,分析1984年至2003年班玛县病情普查及监测资料。结果①1984年和2003年7~13岁儿童X线检出率和发硒分别为42.01%、(13.316±0.0076)mg/kg和2.44%、(0.189±0.117)mg/kg。②当地居民生活水平较20年前有了很大提高。结论从1984年至2003年班玛县大骨节病逐渐自然消退,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用自产粮的减少,是班玛县大骨节病自然消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数字化影像测量了大骨节病的影像资料,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一般资料根据《大骨节病诊断标准》及TKA手术标准,用膝关节作为研究对象,共72例,分为KBD组(34例,男性15例,女性19例)和正常对照组(38例,男性18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55.20岁(40~78岁)。用AutoCAD10.0软件系统识别和记录大骨节病相关指标。结果胫股骨数据分析KBD组的各项指标高于同性别的正常对照组,在股骨内外侧髁横径指标的比较中,KBD组女性与正常对照组女性的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PT角的比较中,不论男女,组间数据比较皆有很大(P0.05)。髌骨数据分析KBD组患者与正常组男性髌骨横径存在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结论数字化影像资料测量对于大骨节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硒与大骨节病关系研究20年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硒与大骨节病(KBD)关系研究始于1972、1973年。当时在用KBD病区水粮养大鼠的实验中,意外地出现了许多大鼠(39.71%)死于急性大片肝坏死;追查原因时注意检测了所用水粮的硒(Se)含量,从而首次看到KBD病区水粮Se含量低于非病区的现象。20多年来,Se与KBD的关系已成为我们研究组一直探索的问题之一。我们的研究工作还涉及了KBD本身一些最基本的方面;包括KBD本身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与X线诊断方法、治疗与预防措施的研究;KBD病理形态学(包括超微结构)、X线  相似文献   

7.
2003年青海省大骨节病病情监测及硒碘测定报告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监测大骨节病(KBD)病情动态,为今后防治科研提供科学依据,按全国大骨节病监测方案要求,2003年在青海省贵德、兴海国家大骨节病监测点开展监测工作,同时对监测点硒、碘进行测定分析,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8.
低硒与大骨节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自1983年11月全国第一届大骨节病(KBD)病因座谈会以来,关于低硒与 KBD 关系的研究,取得了进展。现将已发表的主要研究材料综述如下:一、流行病学方面1、1984年以来,又一次验证了“KBD 病区处于低硒环境,病区儿童体内血、尿、发硒低于非病区儿童”这一规律的报告有山东、  相似文献   

9.
大骨节病(KBD)是一种原因有待进一步证明的地方性、多发性、变形性骨关节病。基本病变是发育中儿童骺板软骨和关节软骨的变性、坏死,并继发为变形性骨关节病。 迄今为止,全世界仅见我国、俄罗斯和朝鲜北部山区有本病的报告。据杨健伯教授(1991)对原苏联KBD病区考察结果认为,原苏联已在60年代基本上控制了KBD。1964年原苏联医学科学院骨关节病研究所所长Nestrov在美国风湿病与骨关节病杂志发表文章,宣布苏联KBD已经控制。但从未见有关于KBD控制标准概念及其研究的报告。  相似文献   

10.
硒与大骨节病关系研究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祥赓 《地方病通报》1991,6(2):128-132
建国四十多年来,大骨节病(KaschinBeck Disease,KBD)的防治研究工作,从现场到实验室,从临床到基础,积累了丰富的资料,现已形成了三种主要的病因假说。特别是七十年代末,李崇正报告用亚硒酸钠防治KBD成功,为KBD的病因探讨和防治研究闯出了一条新路。十多年来,亚硒酸钠(包括硒盐)防治KBD的试验遍及全国许多病区,多数认为效果良好。为此,提出硒缺乏可能是KBD发病的必要条件。下面就硒与KBD的关系及研究状况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和总结补硒防治大骨节病(KBD)的方法和经验。回顾分析了练范村1980年以来施用硒片和硒盐防治大骨节病20年的X线观察结果,并结合观察同期未使用任何防治措施的邓家峪村儿童X线资料作比较分析,认为硒片防治与儿童KBD患病率下降有关,具有促进干骺端变修复和预防KBD新发的显效果,硒盐防治仍可使病情下降达到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12.
大骨节病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骨节病(KBD)患者的首次描述是1849年,进行动物实验则是1924年开始的。当时Dobrovolski用病区泉水喂小白鼠和Shipachev用病区河水喂家兔,以及后来其他一些苏联和日本学者亦做过不少动物实验,并多认为他们自己的实验结果与KBD相似;但由于当时对KBD人体病理特征了解不够,影响了对实验结果的判断。50年代以来,对KBD各个方面的研究已主要由我国学者承担,实验研究方面亦如此;少数西方学者的介入是80年代以后的事。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检测不同严重程度大骨节病(KBD)患者实施分级手术治疗前后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1β和一氧化氮(NO)表达水平,了解大骨节病患者不同临床分期及实施手术治疗前后的细胞炎性因子表达,探讨大骨节病手术治疗的意义。方法陕西咸阳地区KBD患者45例,临床分期后采用分级手术治疗。健康对照组25例。采集KBD组手术前、术后3月和健康对照组的血清标本,检测IL-1β、TNF-α和NO的水平。结果 KBD患者血清IL-1β、TNF-α和NO的水平分别为(13.6±2.9)pg/ml、(18.2±4.8)pg/ml和(53.2±10.2)μmol/L,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实施分级手术治疗,临床表现为I-IV级患者的TNF-α和NO水平在治疗前后均明显下降(P<0.05),III-IV级患者手术前后IL-1β减低,但无显著差异(P>0.05),I-II级患者手术前后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KBD中IL-1β、TNF-α和NO的高水平表达,在KBD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实施关节置换、关节清理等手术方案,关节炎性指标减低,达到改善病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大骨节病(Kashin-Beck disease,KBD)是一种慢性、地方性、变形性骨关节病,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从东北到西南的斜长地带.大骨节病致残率很高、严重危害人民健康[1],中国西部地区患病最严重.  相似文献   

15.
<正>大骨节病(Kashin-Beck Disease,KBD)是一种慢性、地方性、变形性骨关节病,致残率很高,严重危害人民健康。KBD病因历经了160余年研究,先后提出多种学说,国家"八五"KBD科技攻关项目研究表明,迄今没有一种学说能与该病建立较完备的因果关系,几种病因学说都未得到证实。因此,目前KBD的病因不清,发病机制需要阐明,至今缺乏针对病因的一级防治措施。为此,我们以儿童KB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白细胞介素-2(IL-2)和干扰素-γ(IFN-γ)在大骨节病(KBD)关节损伤中的变化,探讨IL-2和IFN-r在KBD关节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按照<大骨节病诊断标准>(GB 16003-1995),48例KBD患者和26例健康人(对照组)均来自陕西陇县KBD病区.KBD组男、女各24例,年龄在40~65岁,平均年龄51岁,采集静脉血48份和关节滑液28份(男、女各14份).对照组男、女各13人,年龄40~65岁,平均年龄49岁,采集其静脉血26份.血清、关节滑液中IL-2和IFN-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结果 对照组和KBD患者血清中IL-2中位数分别为46.8 ng/L和55.7 ng/L,IFN-γ分别为52.3 ng/L和48.8 ng/L,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62、0.70,P均>0.05).KBD患者关节滑液中IL-2中位数为48.3 ng/L,IFN-γ为44.1g/L,关节滑液与血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69、1.72,P均>0.05).结论 KBD关节损伤患者血清和关节液中IL-2和IFN-γ均无显著性升高,表明在KBD的关节损伤过程中,IL-2和IFN-γ均未参与.  相似文献   

17.
T-2毒素及其与大骨节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大骨节病(KB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地方性、变形性骨关节病,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从东北黑龙江省到西南西藏自治区的地带上。目前报道仍有250万患者,3000万人口受到威胁。自1849年Jurenskij首次描述KBD以来,已有153年历史,但病因问题至今尚无定论。目前涉及的主要病因学说有主食谷物真菌毒素中毒说、  相似文献   

18.
大骨节病免疫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大骨节病 (Kashin- Beck Disease,KBD)是一种地方性、慢性变形性骨关节病 [1 ] 。至今原因未明 ,国内外对该病病因研究了 15 0年 ,归纳起来有以下学说 :生物地球化学说 ,缺硒说 ,粮食真菌毒素说 ,饮水有机物中毒说 [2 ] ,至今还无一种学说与该病建立较完备的因果联系。临床、病理、生化等一些研究显示 KBD免疫功能处于紊乱状态 ,软骨细胞坏死和坏死物分解过程中呈现的“细胞层次死活交替现象 (DL D现象 )”,“软骨细胞团”反应等 [3 ] 。那么 ,KBD与免疫因素是否有关呢 ?本文对多年来 KBD免疫学的研究概况作一综述。1  KBD的体液…  相似文献   

19.
透明质酸对体外培养大骨节病软骨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通过观察透明质酸(HA)对体外培养的大骨节病(Kashin-Beck disease,KBD)软骨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为临床上HA治疗KBD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依据<大骨节病诊断标准>(GB 16003-1995)收集KBD患者和遭遇意外事故的病人(对照组)关节软骨,分离、体外培养关节软骨细胞.选用第2代细胞进行实验.两组软骨细胞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HA,按HA剂量分为0、100、500 mg/L组.通过二苯甲唑溴盐(MTT)实验,测定第2、4、6天HA对KBD组、对照组软骨细胞增殖的影响.并通过流式细胞检测观察HA对软骨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对照组在第4天时,500 mg/L组(0.140 ±0.049)促软骨细胞增殖作用大于0 mg/L组(0.116±0.021);KBD组在第6天时,500 mg/L组(0.179±0.081)与0 mg/L组(0.128 ±0.017)比较,显示了明显的促增殖作用(P<0.05).KBD组细胞凋亡率100、500 mg/L组(10.458±1.143、7.877±1.346)均较0 mg/L组(12.860±2.159)下降(P<0.05);对照组500 ms/L组(4.045±1.204)较0 mg/L组(7.128±1.244)细胞凋亡率下降(P<0.05).结论 HA对KBD软骨细胞具有促进增殖和抑制软骨细胞凋亡的作用,其中500 mg/L的HA改善KBD软骨细胞代谢的作用较100 mg/L明显.  相似文献   

20.
对陕西省麟游县大骨节病(KBD)进行了5年监测,结果表明发病率明显下降,KBD患主要是早期病人;X线阳性检出率呈下降趋势,这可能与儿童发硒水平逐年升高及居民经济状况逐渐改善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