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脑卒中偏瘫患者肩痛的早期干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干预预防、减轻肩痛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床边运动疗法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肩部进行康复,用简氏疼痛问卷和上肢功能评分在治疗前和治疗后40d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上肢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肩痛进行早期干预明显减轻了肩痛并有效提高了上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
肩胛控制训练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肩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肩胛控制训练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肩痛的影响.方法 60例偏瘫患者分成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训练方法 ,观察组在对照组训练方法 的基础上加入肩胛骨控制训练.于治疗前后对患者的上肢功能及肩痛程度进行评定.结果 训练后两组患者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观察组上肢功能优于对照组(P<0.05).训练后两组患者肩痛症状较训练前明显减轻(P<0.01),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结论 肩胛控制训练对改善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缓解肩痛有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肌内效贴联合肩胛骨强化训练对早期脑卒中后肩痛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早期脑卒中后肩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肩胛骨强化训练,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和肩胛骨强化训练的基础上给予肌内效贴治疗,均治疗4周。治疗前后分别选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肩关节疼痛积分法评定2组肩痛情况,简化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表(FIM)评定2组上肢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价2组日常生活能力,并且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在VAS评分、肩关节疼痛积分、上肢FIM评分、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与肩胛骨强化训练比较,肌内效贴联合肩胛骨强化训练能更有效缓解早期脑卒中患者肩关节疼痛,提高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肌内效贴扎技术在脑卒中后偏瘫肩痛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5月在某院诊治的60例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在脑卒中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安慰贴扎治疗,研究组给予肌内效贴扎治疗,两组治疗时间均为1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患肩疼痛情况,采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评价上肢运动功能,采用Barthel指数(BI)评价日常生活能力.对比两组疗效、治疗前后疼痛、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FMA评分和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下降,研究组低于对照组;FMA评分和BI评分均升高,研究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内效贴扎技术明显提高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疗效,缓解患肩疼痛,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初步观察肩胛上神经阻滞结合肌内效贴对脑卒中后肩痛患者上肢功能的疗效。方法:40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肩胛上神经阻滞加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肌内效贴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视觉类比法(VAS)、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U)、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肩关节被动活动度(PROM)。结果:治疗4周后,2组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上肢FMA-U评分、MBI评分及肩关节PROM明显较治疗前提高(均P0.05),观察组VAS评分、上肢FMA-U评分、MBI评分及肩关节PROM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均P0.05)。结论:肩胛上神经阻滞结合肌内效贴可有效缓解脑卒中后患者肩部疼痛,对提高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重要的康复意义。  相似文献   

6.
急性卒中后手法治疗对肩手综合征患者P300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 目的:探讨早期手法康复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上肢功能改善的影响,同时探讨康复治疗前后患者P300的影响,为脑卒中后改善认知功能的康复机制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将42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5例,治疗手法为对肩、肘、腕、手指诸关节行手法被动运动及定量运动;对照组17例,对患肢仅行良肢位摆放及无规则随意被动活动,两组治疗师选择采用盲法分组,治疗时间均为0.5h/次,2次/d。2个月后比较临床表现,采用Fugl-Meyer评定法评定康复治疗后偏瘫侧上肢的关节活动度和主动运动功能。对疼痛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评定。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进行事件相关单位(ERP)P300检查。 结果: ①对脑卒中患者予早期手法康复措施,在并发肩痛时,患侧上肢关节活动范围受限程度和疼痛程度均较非手法康复组轻。②经手法康复2个月后,脑卒中后肩痛患者患侧上肢的临床症状、关节活动度和运动功能均有改善(P<0.05),且手法康复组疗效显著优于非手法康复组。③治疗组手法康复2个月后,P300的潜伏期明显缩短,波幅明显增高(P<0.01)。 结论:早期康复干预可以预防和减轻脑卒中患者肩痛的发生程度,可改善康复期患侧上肢运动,且手法康复更显著改善偏瘫上肢运动功能;同时手法康复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7.
焦素芹  吴川碧 《中国康复》2013,28(6):458-459
目的:探讨牛痘疫苗致炎兔皮提取物注射液经穴位注射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肩痛的疗效.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牛痘疫苗致炎兔皮提取物注射液6ml进行穴位注射.比较2组治疗前后肩关节活动度、上肢功能及疼痛程度评分.结果:治疗后,2组肩关节活动度及上肢FMA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0.01);治疗后,2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0.01),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牛痘疫苗致炎兔皮提取物注射液经穴位注射治疗,能减轻肩痛程度,有效提高肩关节活动度,改善患者偏瘫肢体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上肢功能综合训练对卒中、脑肿瘤、外伤所致偏瘫患者肩痛的治疗作用.方法 选择2008年9月至2010年9月偏瘫并发肩痛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综合康复治疗组及对照组各60例,2组年龄、性别、原发疾病、疼痛评分等基线资料均衡.综合康复治疗组根据患者病情予以适当的良肢位摆放、相关关节主被动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物理因子治疗及针灸等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仅进行物理疗法治疗,评价治疗前后患者肩关节活动度及疼痛程度.结果 2组疼痛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上升(P均<0.05),且综合康复治疗组治疗后疼痛评分高于对照组(2.50±0.42 vs 2.00±0.38,P<0.05),总有效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91.67% vs 76.67%,P<0.05).结论 上肢功能综合康复训练可有效治疗肩痛,有利于偏瘫患者全面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上肢康复辅助训练系统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中的效果。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均采取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还给予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月后改良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及功能独立性评定(FIM)的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1月后肘关节M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1月后肩关节MAS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2组治疗1月后FMA-UE评分较治疗前均升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与治疗前相比,2组治疗1月后FIM量表评分均明显升高(P<0.01),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应用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可有效改善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0.
针刺结合康复器训练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自制改良上肢功能康复器训练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将8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结合康复器组(治疗组)和单纯针刺组(对照组),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评定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经28天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MA评分均有明显提高,但治疗组提高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 P<0.01).结论针刺结合改良上肢功能康复器训练能明显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