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者设计了一种多功能康复桌 ,它既具有一般餐桌的功能 ,又能与有关康复器械组合 ,满足偏瘫患者随时在病床上或病床边开展作业疗法训练的要求。1材料与结构原理该医用桌为钢木结构。请参阅图1、图2和图3 ,该医用桌由底座(1)、升降杆(2)、桌面支撑杆(3)和桌面(4)组成。底座(1)由“L”形底座架(1001)、锁定装置(1002)和滑轮(1003)组成。升降杆(2)可以在底座架1001上升降 ,并可以通过锁定装置1002锁定。桌面支撑杆(3)、升降杆(2)通过关节(2004 ,2005 ,3003)连接 ,并可以…  相似文献   

2.
20 0 3年 ,我院研制了一种结构简单 ,一物多用 ,能取代现有输液架的可调式、可储藏、可与医用床连为一体的多功能架 ,有利于多种治疗操作集中进行 ,省时、省力 ,达到治疗、护理的最佳效果 ,临床应用效果满意 (已获专利 ) ,现介绍如下。材料与结构 :本实用型多功能架的设计是用一根不锈钢材料制作主体管 ,主体管下端设有固定旋钮 ,可将主体管安装于床缘 ,主体管上端为拉伸管 ,直接套进主体管内 ,拉伸管上管设有高度标记 ,通过弹簧卡按钮可以上下延伸 ,拉伸管顶端安装 4个挂钩 ,便于物品悬挂 (见图 1)。方法 :实用型多功能架在临床使用过程中…  相似文献   

3.
偏瘫患者在行走康复过程中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力予以协助,如果借助一定的辅助训练器,不仅减少人力、增加安全性,还能加快训练和康复速度,为此我们研制了一种偏瘫患者行走康复训练器(图1),经临床应用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图1偏瘫患者康复训练器原理与结构该偏瘫患者康复训练器根据幼儿学步车的工作原理,对结构进行改进并将尺寸进行加大而制成。训练器由上圆环和下圆环及3根长度可伸缩调节的连接杆组合而成。下圆环直径较上圆环大,以增强稳定性。下圆环装有6只万向行走轮,能在患者或看护人员的推动下在地面上任意方向前进。3根连接杆各装有2只…  相似文献   

4.
急性脑卒中的早期康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脑卒中是一种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也很高的疾病,它是造成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我们运用手法、治疗床、平行杠、手摇车、脚踏车等训练器械,对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病例的选择均具备下列条件:①符合1996年中华神经科学会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②第一次发病且有偏瘫表现;③脑血栓形成发病后2~3天,脑出血发病后4~14天且病情稳定者。  相似文献   

5.
偏瘫患者不同时期康复训练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通过对脑卒中患者早期、中期介入神经康复治疗,探讨其对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46例经过CT或MRI确诊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卒中后康复介入时期分为早期组(病程小于1个月)、中期组(病程大于3个月小于6个月),于康复治疗介入前、治疗后2个月、4个月时分别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早期组、中期组ADL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早期康复组不论是康复治疗2个月、4个月时ADL评分较中期组高,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有一定作用,早期神经康复介入治疗能够显著促进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31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观察现代康复综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6 1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是否接受康复治疗分为两组 :治疗组 31例 ,接受 1— 2个月的康复治疗 ,并辅以理疗 ;对照组 30例 ,未接受康复治疗。根据患者入院和出院时Fugl Meyer偏瘫功能评分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出院时功能评分比入院时均有增加 ,康复治疗组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现代康复综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的功能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手摇车训练同步结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20)和对照组(n=20)。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同时接受仅有主被动运动功能手摇车训练,试验组患者在进行手摇车训练的同时辅以具有同步性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两组均接受4周的治疗。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测上肢部分(FMA-UE)、简易上肢功能评价(STEF)、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改良Ashworth量表(MAS)对两组患者上肢功能进行评估比较。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上肢FMA-UE评分、STEF评分、MBI评分及M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均P0.05);除了MAS评分外,试验组患者以上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手摇车训练同步功能性电刺激能更显著改善脑卒中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8.
侧卧位维持架采用钢管制作。胸腹支撑件杆体炽弧形,杆体一端与背部支撑件相连,一端与胸腹支撑板相连,胸腹支撑板与背部支撑板相对,两支撑板大小可调。与躯体接触面采用柔软的海棉制作,并罩以一次性板罩,通透性好,便于拆洗、消毒(图1)。(1)床体夹持固定件(2)固定杆(3)中空套管(4)背部支撑杆(5)胸腹部支撑板连接杆(6)背部支撑板(7)胸腹部支撑板图1多功能侧卧位维持架简图功能1.多功能侧卧位维持架从背后固定,防止躯体后仰;背部支撑面可以左右伸缩调节接触面的大小,可有效地预防局部长期受压所致的护理并发症。2.背部支撑臂可以自由伸缩,随意调…  相似文献   

9.
背景:研制自动化运动治疗设备是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和家属的迫切要求,而国外同类产品价格相对昂贵.目前国内外尚无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结构合成一体,体现出两者作用相辅的运动治疗仪.目的:应用自行研制的电脑多功能运动治疗仪对脑卒中肢体偏瘫患者进行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训练,观察其训练效果.方法:将60例脑卒中肢体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偏瘫肢体综合训练手法,如Bobath握手、桥式运动、翻身、PNF技术训练、坐位平衡和站立平衡功能训练等.试验组在偏瘫肢体综合训练基础上,采用自行研制的电脑多功能运动治疗仪训练偏瘫侧上下肢体.治疗30 d后采用Brufinsfrom方法评定2组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以BartheI指数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情况.结果与结论:与治疗前相比,治疗30 d后2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较明显改善,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采用自行研制的电脑多功能运动治疗仪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运动训练有利于其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康复治疗方案,尽早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中.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介入时机与疗效之间关系的回顾性分析,探讨接受康复治疗时机对早期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急性脑梗死后发病1周的偏瘫患者5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抽取18例脑梗死后在第1~2周接受康复治疗患者设为A组,18例脑梗死后在第2~4周接受康复治疗患者设为B组,18例脑梗死后在第4周后接受康复治疗患者设为C组。分别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包括偏瘫肢体综合训练、电动起立床训练、功能性电刺激、偏瘫医疗体操等;采用FMA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评定、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观察所有患者在发病第1周(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治疗后)的治疗效果,并将各组治疗前后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 结果治疗前,3组脑卒中偏瘫患者FMA运动功能和FMA平衡功能及MBI评定等各项功能指标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疗程满3个月时),3组患者各项功能评定指标数据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1);治疗后A组与B组患者的上述各项评定指标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A组与C组之间比较,上述指标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B组患者的上述各项指标较C组患者治疗后提高更为显著(P<0.01)。 结论脑梗死后偏瘫患者接受康复治疗时机选在脑梗死后第2~4周要比在脑梗死后第2周以内及第4周以后接受康复治疗更能明显促进功能恢复,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1.
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综合康复治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徐枫  王佳林 《中国康复》2003,18(5):313-313
目的 :探讨综合康复疗法治疗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疗效。方法 :6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 ,均按神经内科常规处理 ,康复组患者病情稳定后进行功能训练 ,并根据患者不同情况施以心理康复疗法。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Brunnstrom评分由治疗前 <3级提高至 >4级 ,但临床疗效康复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药物配合运动功能训练和心理康复疗法可明显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胡菊英  于千红 《护理研究》2003,17(20):1224-1224
随着整体护理的进一步开展 ,服务理念的不断转变 ,现代化医院病房设施已日趋家庭化 ,床单位布置更加简洁、合理、适用。我院将床单位设置进行了改进 ,经临床应用效果较好 ,现介绍如下。1 病人床单位设施  两种功能手摇床或电动医用床、活动餐桌、高密度海绵垫、七孔棉被及枕芯、彩色床单、被套、枕套、设计合理的床头柜、舒适的多功能陪护椅、床头呼叫、吸引、吸氧装置、活动输液装置、床头照明灯 ,必要时配以鲜花。床垫套的改进 :被单的款式根据床垫长、宽、高、方角或圆角做成床垫套 ,床头两角固定 ,床尾两角各用两条 4cm宽松紧带固定 …  相似文献   

13.
床上体操对偏瘫早期肢体功能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卒中后遗偏瘫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早期康复治疗和护理对提高偏瘫患者的疗效 ,减少后遗症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重大意义[1,2 ] ,我们于 1998年 4月~ 2 0 0 0年 2月对偏瘫患者在药物治疗、心理护理、预防性康复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床上医疗体操训练 ,观察患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 ,取得良好效果。1 资料与方法1 1 资料 :50例偏瘫患者 ,男 2 4例 ,女 2 6例 ,年龄36~ 70岁 ,平均年龄 52岁。脑出血 2 6例 ,脑梗死2 4例 ,所有患者均经CT或MRI诊断 ,训练时间为病后 4~ 2 0d ,患者均神志清楚 ,无认知功能障碍。1 2 方法 :随机分为 2组 ,…  相似文献   

14.
分期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脑卒中患者在中枢神经系统构成或功能上具有重新组织的能力或可塑性 ,在条件适宜时部分神经元可以再生〔1〕。脑卒中因病变部位、性质、范围不同而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 ,偏瘫在各个不同时期病理改变不同 ,依据病程的长短 ,在康复过程中同时采用分期针灸治疗可以提高疗效。近年来笔者对我院神经内科、康复科和针灸科的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治疗观察 ,取得较好的效果。1 临床资料男性 916例 ,女性 70 4例 ;年龄最长 82岁 ,最小2 0岁 ;病程最短者 2天 ,最长者 3年 ;均有CT等检查。左瘫 893例 ,右瘫 72 7例 ;脑梗塞 132 8例 ,脑出血 2 92例 ;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多种康复技术治疗偏瘫患者的疗效。方法90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 例,治疗组采用多种康复技术对偏瘫肢体进行治疗,对照组仅使用多功能神经肌肉治疗仪进行康复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肌肉功能均有改善,但治疗组患者的疗效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多种康复技术治疗脑卒中偏瘫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ES)手摇车训练对早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 将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FES手摇车组(试验组)和MOTOmed运动训练组(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FES手摇车进行训练,每日1次,每次20 min,对照组则增加MOTOmed运动训练系统治疗,每日1次,每次20 min。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Brunnstrom分期评估2组患者上肢和手的运动功能,并于治疗前和治疗1、2、3、4周后采用上肢简化Fugl-Meyer量表 (FMA-UE)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分别评估2组患者上肢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结果 治疗4周后,2组患者上肢和手的Brunnstrom分期分别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患者治疗4周后上肢(χ2=9.23,P<0.05)和手(χ2=15.91,P<0.05)的Brunnstrom分期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4周后。治疗1、2、3、4周后,2组患者的FMA-UE和MBI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患者治疗1、2、3、4周后的FMA-UE和MBI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FES手摇车训练可显著改善早期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疗效优于MOTOmed运动训练系统。  相似文献   

17.
脑卒中患者的家庭康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卒中偏瘫患者由于早期未进行适当的功能训练 ,往往会导致永久性残疾而无法重返社会[1] 。康复训练的目的是促进患者功能恢复[2 ] 。由于我国医疗资源有限 ,医院病床要加快周转 ,偏瘫患者只能急性期住院 ,恢复期多数在家里休养。为使家庭中偏瘫患者更好地康复 ,我们根据患者家庭环境及个体情况进行卫生宣教 ,并深入家庭指导和督促患者进行功能训练 ,扩大了治疗效果。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经 MRI或 CT检查确诊为脑卒中的 60例偏瘫患者经住院治疗好转后回家休养 ,随机分为 2组。 1治疗组 36例 ,男 2 2例 ,女 1 4例 ;年龄 47- 83岁…  相似文献   

18.
运动疗法是根据疾病特点和患者功能情况,借助治疗器械和/或治疗者的手法操作以及患者自身参与,通过主动和/或被动的方式来改善人体局部或整体的功能,提高身体素质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一种治疗方法。而其利用脑卒中偏瘫特点,根据神经生理学和发育学原理来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康复,一般包括Bobath技术,Rood技术,PNF技术,Brunnstrom技术等,运动疗法是脑卒中偏瘫康复基本手段之一犤1-2犦。  相似文献   

19.
背景: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患侧下肢支撑力量差,支撑相较短;下肢运动迟缓,协调性差。根据大脑的可塑性理论,早期康复训练有助于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脑血管意外后肢体功能恢复的最佳时期是发病后3个月内,而且康复治疗开始的时间越早,效果越好;一般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病情不再发展48h后即可开始。临床上电动直立床多用来治疗长期卧床的患者,用以改善体位性低血压,坠积性肺炎,以及改善患者的排尿功能,本试验尝试采用电动直立床改善患者下肢功能,观察疗效。目的:观察直立床治疗对早期偏瘫患者下肢功…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上肢康复机器人结合功能性电刺激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将90例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按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治疗1组和治疗2组,每组各30例,3组均给予常规肢体功能训练,治疗1组同时给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2组在进行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时加以功能性电刺激,治疗4周。治疗前后采用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法及改良Barthel指数进行疗效评价,比较3组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1组比对照组两项评分改善明显(P<0.05),治疗2组比对照组两项评分改善显著(P<0.01);治疗2组比治疗1组两项评分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能有效促进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同时结合功能性电刺激则康复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