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章对卷丹生长发育进行了动态观测调查,测定其苗高、地径、叶、秆等生物量指标,用logistic曲线方程拟合苗高、地径、各构件生物量生长累积过程,并对logistic方程求导得出卷丹各构件生长发育的关键时间节点,划分生长阶段,结果与实际观测值吻合,揭示了卷丹生长特性随时间序列变化的趋势。研究表明:卷丹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速生期分别为5月6日到5月31日和4月28日到8月23日,其中5月6日到5月31日为地上部分快速生长逐步转化为地下部分快速生长的转换期,转换时间点约在5月30日左右;卷丹根系在整个生长发育期内变化幅度最小,在观察时期内保持在8.29%~11.9%之间,是保持植株正常生长发育最关键构件;根据地下部分生长周期认为卷丹的合理采收期应该在8月22日之后。文章对卷丹生长发育周期的模型量化研究对农业生产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甘草密度效应的研究,揭示由各种密度所形成的群体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方法:对不同密度条件下的甘草个体和群体的物候特性、生长状况、生物量积累和分配、甘草酸含量等进行研究。结果:密度对甘草的物候特性及生长状况有一定的影响。在一定密度范围内,甘草株高速生期的起止时间随密度增大逐渐提前,速生期持续时间逐渐缩短。甘草个体生物量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减少,而群体生物量则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增加。甘草单株根、茎、叶生物量分配比例分别为65.02%,19.55%,15.43%,根、茎、叶生物量的RSD分别为0.57%,0.49%,0.76%。较低密度处理的甘草甘草酸质量分数在0.52%~0.59%,而最高密度处理的甘草甘草酸仅为0.29%。结论:在一定范围内,密度与甘草侧枝和地下茎萌发的时间、复叶上的小叶数量、株高和地径生长量、芦头粗度、侧根数量、单株根和枝叶量、单株生物产量及甘草酸含量成负相关,与甘草群体生物产量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毛鹏飞  汪涛  郭巧生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3):1922-1927
目的:研究不同级别药用菊花种苗与植株生长、药材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药用菊花规范化栽培提供依据。方法:对药用菊花种苗的株高、地径、根长、全株重、地上部分重、地下部分重和高径比7个形态指标进行检测,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确定分级指标,采用逐步聚类分析方法聚类分级;进行不同等级种苗盆栽试验,对植株生长指标,药材产量和品质指标进行测定。结果:确立以苗高和地径为种苗分级的质量指标,并初步制定了药用菊花种苗质量分级标准;不同级别药用菊花种苗对植株生长、药材外观形态和产量有影响,Ⅰ级苗和Ⅱ级苗的地径和分枝数要多于Ⅲ级苗,而Ⅲ级苗的株高要比Ⅰ级苗和Ⅱ级苗要高。Ⅰ级苗和Ⅱ级苗分枝数多,花心直径和管状花数显著大于Ⅲ级苗,药材产量也显著高于Ⅲ级苗药材产量。而对药材内在品质无明显影响。结论:移栽时种苗以Ⅰ级苗和Ⅱ级苗为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估算甘草药材产量和甘草酸含量的广义遗传力及其与各生长指标和生物量指标的遗传相关关系,为优质甘草培育技术体系建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法布置多点种源试验,采用HPLC测定甘草酸含量,采用经典遗传学的方法估算广义遗传力和遗传相关系数。结果与结论:甘草酸含量受产地环境和自身遗传双重因素的影响,但产地环境的影响占主导地位;单试验点广义遗传力(h2)估算结果表明,药材产量(W下)和甘草酸含量的广义遗传力分别为0.663 2,0.751 1,受中等偏上遗传控制,具有一定的遗传改良潜力。遗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无论在表型上还是遗传上,株高和地径与药材产量(W下)均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这暗示株高和地茎可作为评估甘草药材产量的地上指标;甘草酸含量与侧根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株高、地径、芦头直径(D芦头)、总生物量(W总)以及地下部分生物量(W下)等指标在遗传上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这暗示在甘草遗传改良中,高产和高含量难以兼顾,在制定遗传改良方案时,要根据具体改良目标权衡考虑。  相似文献   

5.
《中药材》2018,(11)
目的:建立忍冬种苗分级标准。方法:收集河南封丘、河南新密、河北巨鹿、山东平邑等金银花主产区1年生忍冬种苗,测定地径、苗高、侧根长、大于3 cm一级侧根数、根幅、分枝数等指标,通过SPSS 24.0软件进行K-聚类分析获得分级标准。结果:忍冬种苗分为4个等级:一级种苗根幅不小于16.5 cm,地径不小于0.651 cm,苗高不小于41.3 cm,侧根长不小于19.9 cm;二级种苗根幅8.0~16.5 cm,地径0.498~0.651 cm,苗高30.4~41.3 cm,侧根长11.1~19.9 cm;三级种苗根幅7.2~8.0 cm,地径0.456~0.498 cm,苗高27.1~30.4 cm,侧根长9.5~11.1 cm;低于三级为不合格种苗。结论:该研究可为忍冬种苗质量标准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干旱胁迫对甘草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目的 :研究干旱胁迫对甘草生长的影响及其抗旱性。方法 :采用土壤干旱胁迫处理二年生甘草 60d ,测定地上茎叶和地下根及根茎各生长指标以及生物量。结果 :随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强 ,甘草地上地下各器官生长均受到抑制 ,但对地上器官的生长抑制更加明显。结论 :干旱胁迫对甘草生长的抑制作用具有明显的器官特异性 ,在土壤相对含水量为 50%的干旱条件下 ,人工种植甘草的产量和质量可兼顾。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东北龙胆(Gentiana manshurica)的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地上生物量随生长期的推移逐渐增加,至现蕾期趋于稳定;地下生物量变化相对平缓或趋下降。在现蕾期摘蕾可以提高东北龙胆地下部分生长量(药用部分)。测定结果表明,86年地下部分增重为原种栽平均重量的6倍左右。  相似文献   

8.
西洋参的氨基酸成分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西洋参不同部位、年龄的根、茎、叶、花蕾、种子中氨基酸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西洋参根因年龄的增长,其氨基酸随之减少,茎与叶亦有此趋势。2.四年生西洋参各部分中总氨基酸含量由高到底依次为花蕾、叶、须根、主根、种子和茎。3.西洋园参中总氨基酸含量高于西洋山象。4.中性与酸性氨基酸地上部分的含量高于地下部分,须根>主根;相反,碱性氨基酸地下部分的含量高于地上部分,且随年龄增长而减少。5.西洋参所含必需氨基酸,地上部分含量高于地下部分,且以叶中含量为最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不同栽培模式对黄芩生物量和有效物质积累的影响,为优选黄芩生产适宜栽培模式提供基础数据。方法:设计四种栽培模式:平作(T1对照)、垄式(T2)、垄式+无纺布(T3)、垄式+覆盖(黄芩地上部分干枯粉末)+无纺布(T4),采收后测量黄芩苗高、根长、植株鲜重、地下部分鲜重、地下部分干重等生物量指标;采用HPLC测定有效物质含量;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结果:与T1相比,T2、T3和T4生物量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增加,T4苗高、地径、地下鲜重和地下干重分别较对照增加31.8%、27.5%、32.6%和33.9%。T3根长、地径分别高出33.8%和27.5%。T2、T3、T4黄芩有效物质含量均有一定提高,T3野黄芩苷、黄芩苷和汉黄芩苷高出T112.8%、11.9%和10.7%,T4中野黄芩苷、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和汉黄芩素分别高出T123.4%、22.5%、25.2%、22.4%和50.4%。结论:从生物量和有效物质积累来看,"垄式"优于传统平作模式,覆盖无纺布和黄芩地上粉碎物的促进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考察外源镁对冬季生长迟缓期的艾纳香生物量和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选择一年生艾纳香种子苗为试验材料,以七水合硫酸镁提供镁元素,在冬季艾纳香生长迟缓期进行3次施肥,测定艾纳香的株高、地径、叶长和叶宽等生长指标以及生物量。采用UV测定艾纳香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检测波长500 nm。采用GC测定艾纳香叶片中l-龙脑含量,程序升温(起始温度80℃,保持2 min;以5℃·min-1升温至100℃,继以20℃·min-1升温至200℃),进样口温度220℃,FID检测器温度240℃,进样量0.6μL,分流比9∶1。结果:外源镁提高了冬季生长迟缓期的艾纳香的生长指标,极显著提高了地径、叶长和叶宽,显著增加了艾纳香叶、茎和根的生物量。10 g·L-1镁处理的艾纳香叶片和茎生物量分别为226.47,140.40 g,依次为空白组(CK)叶片(22.45 g)和茎(26.57 g)生物量的10.09,5.28倍;15 g·L-1镁处理下的艾纳香叶片和茎生物量分别为244.88,146.02 g。外源镁对艾纳香不同部位中总黄酮和l-龙脑质量分数提高无促进作用或影响不显著,但增加了二者质量的积累,10,15 g·L-1镁处理下的l-龙脑质量分别是CK的8.5,10.0倍。结论:在冬季生长迟缓期施加镁,可促进艾纳香的生长和生物量积累,显著提高其总黄酮和l-龙脑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黄花乌头适宜播种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选择适宜播种时间提出科学依据。方法从4月中旬至7月中旬在同一地块分6次进行露地育苗播种,记录出苗时间,统计出苗率、存苗率、单株块根重量及产量,通过比较确定合理播种时间。结果5月中旬以后播种出苗快、出苗率高、单位面积产量高。结论适宜播种期为5月中旬至6月中旬。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柴胡大棚育苗移栽的技术。方法在种植区选地建造冬暖式大棚,将柴胡种子处理后进行棚内育苗,待苗高10~15cm时进行移栽。结果柴胡大棚育苗与露地直播比较出苗整齐,病虫害减少,移栽的成活率达95%以上;药材的生长周期缩短,产量提高近50%,质量达到GAP生产要求。结论柴胡可利用大棚进行大面积育苗移栽,适宜规范化种植推广。  相似文献   

13.
李荣英  巫金华 《中药材》2003,26(8):545-546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于20世纪70年代从柬埔赛引进一批长粒胖大海试种。现已结果多年,并成功地繁殖了后代。本文总结了该种在当地的适生性和物候反应,以及存在的问题和采取的主要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14.
氮素水平对喜树幼苗喜树碱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氮素营养水平对喜树幼苗喜树碱含量的影响。方法:在温室中对砂培喜树幼苗进行5种氮素水平处理,用HPLC测定了喜树幼苗各器官中喜树碱含量,观察了幼叶中喜树碱含量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果:不同氮素水平下喜树幼苗幼叶中喜树碱含量均明显高于其他器官的(P<0.01)。喜树幼苗幼叶中的喜树碱含量在不同氮素水平下随时间进程均呈明显的单峰曲线,处理的第50天达到高峰;幼叶的喜树碱含量随氮素水平的增加而明显减小,氮素水平为4 mmol.L-1时幼叶的喜树碱含量最高(6.72‰),是16 mmol.L-1的1.1倍。结论:适宜的供氮水平对于喜树幼苗幼叶中的喜树碱含量极为重要,适当的低氮胁迫能够显著地增加喜树幼苗幼叶的喜树碱含量。  相似文献   

15.
羌活种子发芽及实生苗生长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史静  蒋舜媛  马小军  孙辉  周毅 《中国中药杂志》2007,32(18):1841-1844
目的:研究打破休眠后的羌活种子的萌发过程、适宜培养基以及羌活实生苗生长规律和优化措施。方法:使用光照培养箱,设置25,20,15,10 ℃ 4个发芽温度条件,光周期为12 h/12 h光暗反应,计算发芽始期和发芽持续时间,以及发芽势和发芽率;9种基质、4种播种深度下定期对种子苗进行生长发育的观测。结果:羌活种子的发芽适温为15 ℃,基质A6(锯末、蛭石、草炭灰、珍珠岩混合基质)是9种基质中对羌活实生苗生长最有利的基质,覆土深度1~1.5 cm较好;实生苗子叶出土需要约10 d,出苗约15 d,第1片真叶展开约25 d,第2片真叶展开2个月,倒苗时间12月份,返苗时间3月份。结论:解除休眠的羌活种子能长出高质量的实生苗,且适合生长在土质疏松、有机质丰富、土层深厚的土壤上。  相似文献   

16.
对巴戟天进行了无性与有性繁殖试验,应用弓形棚地膜覆盖和激素育苗技术,为巴戟天的育苗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冷冻贮苗降低当归早薹率的生理机制。方法:研究不同来源及大小当归种苗-10℃处理前后根部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丙二醛含量变化。结果:种苗越大,可溶性糖含量越高、蛋白质含量越低、丙二醛含量越高;相同级别不同来源的当归种苗之间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丙二醛含量无明显差异。-10℃冷冻处理后,同一级别的当归种苗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较处理前有所降低,丙二醛含量较处理前有所升高。结论:低温处理前后相同来源的当归种苗,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丙二醛含量与种苗大小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铝胁迫对黄芩幼苗生理生化的影响,为揭示铝毒害植物机理提供依据.方法 黄芩为研究材料,采用盆栽方式,待幼苗长至6片真叶时,用0.1、0.5、2.0、5.0 mmol·L-1浓度的铝溶液处理黄芩幼苗,在处理15d后,进行各项指标测定.结果 随着铝胁迫浓度升高,黄芩游离脯氨酸和丙二醛(MDA)含量逐渐增加,过氧化物...  相似文献   

19.
中药材种子种苗作为中药材生产的源头物质材料,其质量优劣从根本上影响着中药材的品质和中医药产业的发展。由于中药材的特殊属性和传统生产方式,形成了“因时、因地、因人、因势”的生产模式和世代传承的“自繁、自留、自育、自用”种子种苗生产繁育模式。随着现代生产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和推广,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技术产生了巨大变革,新的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通过对近年来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生产环节涉及的质量分级、繁育关键技术、实验研究方法、繁育现状进行综述,为中药材种子种苗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考察温度对铁皮石斛组培苗质量的影响,为该药材的人工栽培提供参考。方法: 将增殖阶段和生根阶段的铁皮石斛组培苗在湿度、光照强度、光照时间可控的环境条件下,设置温度分别为15,20,25,30,35 ℃共5个梯度进行实验,观察组培苗生长状况,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增殖阶段温度与苗株数、株高,生根阶段温度与株高、茎粗、叶片数、根数、根长的相关性,并对每个温度间生长指标差异性进行方差分析。结果: 25~30 ℃的组培苗质量较好,表现出良好的生长和繁殖能力;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在增殖阶段温度跟苗株数和株高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在生根阶段温度跟株高、叶片数、根数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LSD多重比较显示在增殖阶段苗株数、株高的差异性明显;生根阶段叶片数、根数、株高差异性明显。结论: 温度是影响铁皮石斛组培苗质量的关键因子,最适温度25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