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低血糖致快速心律失常时有报道.而致慢性心律失常,Ⅲ度交界区传导阻滞少有报道。笔遇见一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多塞平属于三环类抗抑郁药物,是常见的具有致心律失常作用的非心血管药物,可引起QT传导时间延长,从而导致心律失常发生。本文报道了我院诊断的多塞平致慢性心律失常两例。  相似文献   

3.
<正>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为广大临床医生所熟知,致心律失常性左室心肌病临床报道较少,仅限于少量的个案报道,对其心电图表现缺乏统一的认识。最近,意大利的Leonardo Calo教授分析比较了致心律失常左室心肌病患者与正常对照患者的心电图,发现ALVC患者具有特殊的心电图表现,本文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抗心律失常药物既能有效地治疗心律失常,同时又具有潜在的使原有心律失常恶化或引起以前没有的新的心律失常的作用,后者称之为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proarrhythmia)。文献报道几乎各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均可促发致心律失常作用。1989年开始的心律失常抑制试验(CAST)是观察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的大型临床研究,结果表明,眼用恩卡胺(encamide)或氟卡胺(flecainide)治疗心肌梗塞患者的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5.
非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致心律失常已为大家所熟知。近年来文献报道许多非抗心律失常药物亦可引起心律失常。现就此作一概述。1 第二代抗组织胺药(H_1受体阻滞剂) 阿司咪唑由于无中枢镇静作用,作为常用的抗过敏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致心律失常报道较多。王小旺报告1例应用阿司咪哩10mg/d治疗皮肤湿疹3个月,加量至20 mg/d,二周后发生Q-T延长,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Tdp)。章素萍、王晓霞,分别报道1例误服阿司咪唑200mg和700 mg于24小时内发生Q-T间期延长并Tdp。慕  相似文献   

6.
关于心律平(普罗帕酮)致心律失常副作用,已有不少报道。近年来我们遇到5例应用心律平在常规剂量下给药导致恶性心律失常,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心律平属Ic类抗心律失常药,近年来用于治疗室上性及室性心律失常效果较好,一般认为它副作用少,广谱高效。但随着临床上广泛使用,证实其有很多的副反应。经查阅1998年以来各类医学文献报道心律平致心律失常160余例,其他不良反应8例。现将近年来心律平的不良反应综述如下。 1 心律平致心律失常反应抗心律失常药物有可能使原有心律失常加重或继发新的甚至更为严重的心律失常,这一现象称为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1.1 心律平致心律失常的类型①束支传导阻滞:可表现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或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②Q-T间期延长;③房室传导阻滞(Ⅰ°Ⅱ°Ⅲ°);④窦性静止;⑤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⑥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⑦室颤;⑧窦房传导阻  相似文献   

8.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的心电图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汪康平 《心电学杂志》2010,29(3):191-197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为遗传性心肌病,1905年由Oslen首次报道;1978年由法国学者Frank Fontaine命名为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良(ARVD);1995年WHO正式归于心肌病范畴,命名为ARVC;2006年新颁布的心肌病分类将ARVC归属于遗传性原发性心肌病。  相似文献   

9.
有机磷农药中毒致心肌损伤、心律失常的心电图改变较为常见,引起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尚未见报道。现将我院遇到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致心律失常右室发育不全1例 王慧敏,程志远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全(ARCD)是临床上少见的一种疾病,国外已有少量报道,国内亦不多见,临床上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我院曾收治一例现报道如下:患者,男;21岁,因心悸2个月、晕厥一次入院。体检:血压15/1...  相似文献   

11.
随着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广泛使用,其引起心律失常的副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据报道,奎尼丁可引起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或心室颤动(简称室颤),还有资料提示其他常规用药和新药也有这一副作用。作者用程序电刺激法(PES)研究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相似文献   

12.
家族性致心律失常性左室室壁瘤(ALVA)临床罕见,笔者所遇1家系(图1),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室上性和室性心动过速的治疗。静脉注射胺碘酮致心律失常、低血压和胃肠道不良反应等很常见,但引起过敏性休克十分罕见,目前国内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4.
<正> 自“奎尼丁晕厥”这一现象被提出以来,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即为人们所关注。临床上见到的是几乎任何一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均有致心律失常作用。举例见下表。据文献报道药物所致的室性心律失常大多数是由Ia类如奎尼丁、双异丙吡胺、普鲁卡因酰胺等所引起。虽然有多种室性心律失  相似文献   

15.
黄连素与谷维素合用治疗心律失常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律失常常见于各种心血管病,寻求安全有效、无副作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是临床医师所关注的问题。虽然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是肯定的,但往往存在致心律失常及负性肌力等副作用,尤其是在老年人心肌纤维化及心脏传导功能低下时,更容易产生不良反应。近年来据文献报道一些非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良好的抗心律失常作用。我们采用黄连素与谷维素联合应用治疗心律失常40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胺碘酮减少人类心脏跨壁复极的非均一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三类抗心律失常药常引起心律失常。最常见的是尖端扭转型室速(Tdp)。然而,与第三类抗心律失常药比较,用胺碘酮则较少见,甚至报道用胺碘酮成功地治疗其它药物所致的Tdp。但对胺碘酮良好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和低的致心律失常作用的机制尚不清楚,作者为此进行了如下试验。将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家族性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的心电图特点。方法报道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患者一家系并结合文献分析其特点。结果本家系中右心室心肌病的发病率很高,男女患病比例相仿,疾病的表现度有较大的可变性,有时可无症状。先证者心电图发现Epsilon波且以V3R最为明显,所有患者V1~V3QRS波群终末部均有挫折,QRS时间均〉110ms,V3~V4均有T波倒置现象。结论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存在明显的遗传倾向,临床上以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为主要表现,心电图具有相对特征性改变。  相似文献   

18.
临床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可见于多种心脏病和非心脏病用药,不同药物间致心律失常作用发生率差异大,有些药物因为致心律失常发生率低,只有在大规模应用于临床后才发现其致心律失常危险性,极易被忽视,因此,对低危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的认识具有极大的意义。当心脏存在延迟钠电流增大时,低危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显著增加,而延迟钠电流增大可发生在多种生理、病理和药理情况下,因此在这些患者尤应注意药物致心律失常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又称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是一种右室心肌细胞被纤维/脂肪细胞取代,进而导致室性心律失常的遗传性心肌病。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主要的发病人群以青少年为主,以年轻运动员最为多见。近些年随着医学水平的进步,对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因素等方面的认识越来越深入。现就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因素进行综述,为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0.
<正>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是一种主要累及右心室心肌组织的疾病,过去国内报道较少,与对该病认识不足有关。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该病的研究特别在诊断手段和治疗上有很大进展。一、概况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ARVC),也称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良(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dysplasia,ARVD),最早于1961年由Dalla描述,但作为疾病由Frank等于1978年首先定名,被定义为累及右心室的原因不明心肌病。世界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