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旋毛虫幼虫抗原的免疫组化定位及组织化学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运用免疫组化定位法及组织化学分析法对旋毛虫幼虫体抗原及相应部位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旋毛虫幼虫抗原活性物质被 定位于幼虫角皮层,杆状体细胞,咽管和肠道内,幼虫囊包液亦显示了较强的抗原活性。组织化学分析表明,抗原相应部位具有较强的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钥匙 碱酯酶等酶活性,并富含蛋白质、糖原及PAS阳性物质和一定程度的中性脂肪。DNA主要存在于生殖原基和肠细胞核;RNA在多种细胞内可以查见。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旋毛虫幼虫可溶性抗原(TSA)的组分进行了分析。TSA含有5种血清学特异性抗原组分;经SDS-PAGE,TSA具有19条考马斯亮蓝染色带,共分子量14~70kDa之间  相似文献   

3.
旋毛虫感染期幼虫抗原的特异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旋毛虫病的免疫诊断假阳性率高,与其它寄生虫病存在交叉反应。国内外学者发现旋毛虫幼虫可溶性抗原与线虫、吸虫、绦虫以及原虫等寄生虫病患者血清发生交叉反应[1]。为了阐明交叉反应的机理,提高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本实验用SDS-PAGE分析了旋毛虫感染期幼...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感染河南株旋毛虫61010条后7.5个月的昆明品系小白鼠膈肌内幼虫的组织化学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观察。结果显示旋毛早 糖原,DNA、RAN、蛋白质结合的α-氨基、酪氨酸、色氨酸及组氨酸、碱性蛋白质、、酸性粘多糖、淀粉样物质下班样物质胶原及网状纤维、AKP、ACP及ATP酶等物质对上述物质的定位、含量或活力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并对其生理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旋毛虫新生幼虫抗原的免疫印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免疫印迹法分析了旋毛虫的新生幼虫(NBL)抗原,并与旋毛虫的成虫和肌肉期幼虫抗原加以比较。NBL虫体组分经SDS-PAGE分离出约40条区带,与成虫和肌肉期幼虫的电泳图谱明显不同。免疫印迹表明,用NBL作免疫原可诱导家兔产生具有期特异性的免疫反应,其有抗原性的分子量分别为129、120、89、87、79、72、64、58、43、40、38、34、32和20kDa。但在自然感染过程中,宿主体内未检测到抗NBL的抗体。  相似文献   

6.
7.
旋毛虫成虫、新生幼虫和肌幼虫抗原的保护性免疫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比较旋毛虫成虫抗原和肌幼虫抗原接种小鼠诱导产生的保护性免疫。方法:检查肠道成虫、肌幼虫和血液中嗜酸性细胞数;用ELISA测血清中抗旋毛虫肌幼虫IgG抗体滴度。结果:成虫、新生幼虫和肌幼虫抗 免疫组的成虫减虫率分别为82.19%、72.31%和42.88%;肌幼虫减虫率分别为68.83%、78.19%和51.96%。血清IgG抗体滴度明显升高,成虫、新生幼虫和肌幼虫抗原免疫组的GMRT分别为对照组的7.46倍、5.28倍和4.92倍。血液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结论:旋毛虫成虫抗原、新生幼虫抗原均为激发特异性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诱导小鼠对攻击感染产生保护性。其中,成虫抗原和新生幼虫抗原显示出更好的免疫原性,而成虫抗原有可能成为较理想的免疫疫苗来源。  相似文献   

8.
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抗原的分析与诊断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研究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抗原(pre-encystedlarvaantigens,PELA)的组分和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免疫印迹对比分析PELA和成囊幼虫抗原(ELA)的组分和它们对人及大民旋毛虫病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PELA有3条抗原带(分子量分别为:15、17和129kD)与ELA明显不同;对于感染旋毛虫的大鼠,PELA的首次血清阳性反应出现在感染后第10天,而ELA则在感染后第14天,大鼠抗PELA血清抗体出现较早(P<0.01);对22份旋毛虫病人血清,PELA的阳性率为100%,ELA为72.7%,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除1例鞭虫病人外,其它寄生虫病入及健康人血清,两种抗原均呈阴性反应,两种抗原的特异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ELA比ELA对早期旋毛虫病的诊断著有更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10.
旋毛虫肌肉期幼虫分泌排泄物中特异性抗原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燎  雷莉 《地方病通报》1996,11(3):15-18
用胃蛋白酶消化旋毛虫感染鼠肌肉,获得肌肉期幼虫。37℃,用RPMI1640培养基培养幼虫,控制虫体死亡率低于5%,每24hr收集上清培养液,即为分泌排泄抗原。共获10天次ESA。应用SDS-PAGE及氨银染色技术进行蛋白组份析显示:各天次ESA的主要蛋白区带数及位置基本相同分子量范围在96-14kd,主带3条,分别为48,53和58kD蛋白组份。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制备分泌抗旋毛虫肌幼虫排泄分泌(ES)抗原单克隆抗体(McAb)杂交瘤细胞株,并对其及分泌的McAb进行鉴定。方法用旋毛虫肌幼虫ES抗原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SP2/0细胞融合,筛选分泌特异性、高滴度McAb的杂交瘤细胞株,制备腹水,进行纯化。ELISA间接法、夹心法和竞争法分别测定McAb滴度、相对亲和力和相加效应,琼脂双扩散试验鉴定免疫球蛋白类型,检测McAb与其他寄生虫抗原的交叉反应。电镜观察杂交瘤细胞超微结构,计数染色体数目及观察杂交瘤细胞分泌McAb的稳定性。结果筛选出2株(B2C12和E11F11)分泌抗旋毛虫肌幼虫ES抗原McAb杂交瘤细胞株。电镜显示,杂交瘤细胞具有肿瘤细胞和浆细胞的特征,胞浆内可见大量分泌颗粒;杂交瘤细胞染色体数目平均为98.6条,均能稳定分泌McAb(属IgM)。B2C12株培养上清液和腹水McAb滴度分别为1∶1280和1∶2.048×104,E11F11株为1∶640和1∶1.024×104,其中前者的相对亲和力较后者稍高。2株McAb识别ES抗原不同的抗原决定簇;且不与其他寄生虫抗原发生交叉反应。结论获得2株抗旋毛虫肌幼虫ES抗原杂交瘤细胞株,均能稳定分泌高滴度、特异性的IgM类McAb,并识别不同的抗原决定簇,为研制旋毛虫病诊断试剂盒和制备基因工程抗体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寻找诊断旋毛虫病的特异性抗原。方法 应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对旋毛虫肌幼虫可溶性抗原中的蛋白组分进行研究。结果 旋毛虫肌幼虫可溶性抗原经SDS—PAGE后显示29条蛋白带,分子量范围在112—12kDa之间,其中65、43、42、31、30、20、17、16kDa为主带。112、110、108、102、97、95、65、63、58、55、53、49、45、43、42kDa蛋白组分与并殖吸虫感染的大鼠及患者血清、华支睾吸虫病、血吸虫病及囊尾蚴病患者血清均具有明显的交叉反应带;24—20kDa蛋白组分只与旋毛虫感染的大鼠、小鼠及患者血清反应,而不与其它寄生虫感染的动物或患者血清、正常大鼠和小鼠及正常人血清发生交叉反应。结论旋毛虫肌幼虫可溶性抗原中24—20kDa蛋白组分为旋毛虫肌幼虫的特异性抗原,可用于旋毛虫病的免疫学诊断及血清流行病学调杏。  相似文献   

14.
旋毛虫部分抗原表位的识别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筛选旋毛虫肌幼虫可溶性抗原中具有免疫显性的表位。 [方法 ]采用杂交瘤技术 ,获得 15株特异性单克隆抗体 ,随后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免疫印迹法 (Westernblotting)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对部分免疫显性抗原进行分析。 [结果 ]Westernblotting试验显示 ,6株单抗与旋毛虫肌幼虫可溶性抗原反应显示有特异条带 ,分子量为 40~ 70kDa ;而多抗血清则可识别 2 0~ 2 0 0kDa之间 10条条带。IFA可观察到 ,6株单抗中有 4株单抗的靶抗原定位在旋毛虫肌幼虫表皮层上 ,另 2株定位于杆状体 (stichosome)及表皮层。 [结论 ]识别与分析部分旋毛虫肌幼虫可溶性抗原中具有免疫显性的表位 ,为纯化旋毛虫的抗原及疫苗靶抗原的研制提供了有价值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旋毛虫幼虫成囊前的感染能力及其感染强度,取成囊前不同日龄的幼虫感染小白鼠,经35d剖杀观察,显示发育至10d龄及其以前的幼虫无感染力;11d龄及其以后的幼虫具有感染力,且随着时间延长感染力也愈强,至囊包形成时最强。  相似文献   

16.
应用形态学、组织学及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比较阿苯达唑、氟苯达唑对旋毛虫幼虫的杀虫作用机制。实验结果表明两种药物作用机制相同,均使旋毛虫囊包破坏,虫体破损,囊包炎性细胞浸润,终至虫体被完全机化;对糖代谢有明显干扰作用,对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活性无变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旋毛虫成虫可溶性抗原和排泄分泌抗原对小鼠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 收集人工感染大鼠小肠内的成虫, 经研磨和冻融制备成虫可溶性抗原。采用体外培养的方法从培养液中提取旋毛虫成虫排泄分泌抗原。分别用两种抗原免疫小鼠, 间隔1 周共免疫3 次, 末次免疫后1 周, 每只小鼠攻击感染100 条旋毛虫感染性肌肉幼虫。感染后1 周检查小鼠小肠内成虫数量和雌虫生殖力, 感染后5 周检查肌肉幼虫负荷。结果 成虫可溶性抗原诱导的成虫减虫率、新生幼虫减虫率和肌肉幼虫减虫率分别为7955 % 、6225 % 和650 % 。成虫排泄分泌抗原诱导的成虫减虫率、新生幼虫减虫率和肌肉幼虫减虫率分别是9727 % 、8660 % 和900 % 。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旋毛虫成虫可溶性抗原和成虫排泄分泌抗原均能够诱导宿主产生较强的抗攻击感染的免疫力, 但后者的免疫原性更强。  相似文献   

18.
日本血吸虫虫卵与旋毛虫肌蚴间相似抗原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日本血吸虫虫卵与旋毛虫肌蚴间共同抗原的相似程度。方法 :应用 EITB和 ELISA技术对此 2种寄生虫可溶性抗原进行了血清学交叉反应分析。结果 :EITB显示 :在Ts ML A中 ,4 4、 53、 60、 64、 66/ 70 k Da和约 10 0 k Da的抗原为 Sj IRS识别 ,而 31、 4 2、 4 6、 51/53和 58/ 60 k Da成分为 α- Sj EARS识别 ;在 Sj EA中 ,4 6、58和 64k Da抗原为 Ts IRS识别 ,58、60、64和 70 k Da成分为α- Ts MLARS识别。EL ISA显示 :在 Sj IRS中抗 Ts抗体滴度显著高于在Ts IRS中所含抗血吸虫卵的抗体滴度。结论 :日本血吸虫卵与旋毛虫肌蚴间存有较多的共同抗原决定簇 ,但两者间的相似程度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