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 用CDFI及MRA 2种方法检查42例缺血性脑梗塞患者和40例对照组的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内径、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最狭窄处管径,了解斑块情况,观察颈动脉狭窄程度.MRA检查颈动脉内径,测量病变动脉信号缺失情况,判断颈动脉狭窄程度.结果 超声检查显示缺血性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本组病例轻度、重度狭窄的MRA与超声诊断完全符合.1例血管闭塞超声低估为重度狭窄,1例超声判断为中度狭窄MRA高估为重度狭窄.MRA和超声结果具有极好的一致性.结论 超声与MRA在诊断颈动脉狭窄中具有互补作用,两者结合使用能提高评估狭窄程度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透视触发和并行采集技术用于高分辨率三维增强颈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术(3DCEMRA)的可行性。方法80个临床诊断或怀疑颈动脉狭窄的病人接受3DCEMRA检查。使用透视触发软件触发启动颈动脉3DCEMRA扫描,同时采用K空间椭圆形中心填充法和加速因子为2的并行采集技术。对显示的各段动脉和有无静脉早期显影做分析。动脉狭窄分成动脉管壁不规则、轻度狭窄、严重狭窄和闭塞。颈动脉3DCEMRA的显示结果与其他检查结果做了对照。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触发和完成颈动脉3DCEMRA检查。3DCEMRA显示了80例病人总共800支动脉段(100%显示率),所有病例在动脉显示区域内静脉均未显影或显影很淡,对诊断不构成影响。结果显示有680段动脉正常、41段动脉管壁不规则、24段动脉轻度狭窄、51段严重狭窄和4段闭塞。另外10段颈动脉狭窄处溃疡形成,12例患者除见颈动脉狭窄以外,还发现合并椎动脉和/或锁骨下动脉狭窄。36例病例,与其他血管成像技术作了比较,3DCEMRA的检查结果与之完全符合,未出现高估或低估血管狭窄程度。结论透视触发并行采集高分辨率3DCEMRA简单可行,成像时间短,空间分辨率高,能清楚显示颈动脉,它将在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3D TRICKS MRA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3D TRICKS MRA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3例临床疑诊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患者行2D TOF MRA和3D TRICKS MRA检查,其中31例同期行DSA检查,以颈总动脉法(CC法)计算狭窄率。结果:颈动脉闭塞2支,重度狭窄10支,中度狭窄31支,轻度狭窄25支,正常18支。2D TOF MRA、3D TRICKS MRA与DSA对照,显示狭窄部位均与DSA所示相符。2D TOF MRA高估狭窄程度6支,3D TRICKS MRA高估狭窄程度1支。以DSA为标准,2D TOF MRA诊断颈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1.6%,85.7%,90.3%(K=0.737);3D TRICKS MRA诊断颈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7.9%,100%,98.4%(K=0.955)。两种方法对诊断颈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和诊断符合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 TRICKS MRA与DSA对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具有极好的一致性(K=0.955),明显优于2D TOF MRA(K=0.737,P〈0.05),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筛查、术前评估、术后随访的最佳检查方法,能基本替代DSA检查。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狭窄与眩晕症状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眩晕与颈动脉狭窄之间的联系。方法 17例经手术或DSA证实的颈动脉重度狭窄病例。临床表现为大脑半球供血不足症状10例,反复发作性眩晕7例,其中4例眩晕为惟一或主要临床症状,手术解除狭窄后症状消失或减轻。17例均首先行颈部血管多普勒超声(DUS),然后行颈部血管磁共振血流成像(MRA)及头部CT或MRI检查,其中10例同时行头部血管MRA,5例行DSA检查。测量颈动脉狭窄程度,评价颅内动脉及Willis环。结果 临床表现为大脑半球供血不足症状者,狭窄同侧腔隙性脑梗死3例,同侧多发性脑梗死2例,两侧多发梗死灶3例,狭窄对侧皮层梗死1例,未见异常1例。狭窄侧后交通动脉(PCOA)未见显示5例,显示细小1例。反复发作性眩晕者,狭窄同侧腔隙性脑梗死2例,对侧皮层梗死1例,未见异常4例。狭窄侧PCOA显示2例,PCOA粗大1例;狭窄侧未显示PCOA,而大脑后动脉增粗1例。结论 对以眩晕为惟一或主要症状的颈动脉重度狭窄者,应重视同时行头部血管MRA以评价Willis环及颅内动脉,并测量流速,适时解除颈动脉狭窄有利于消除或减轻此类病人的眩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增强磁共振成像与颈动脉造影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2例经颈动脉彩超检查疑有颈动脉狭窄的患者采用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进行检查。结果3D CE-M RA检出颈动脉狭窄112处,DSA检出108处,经统计学分析发现3D CE-M RA检出率(36.84%)与DSA检出率(35.53%)比较无明显差异(x2=0.11,P >0.05)。本文以DSA为诊断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对3D CEMRA诊断的112处颈动脉狭窄进行敏感性和特异性评估,评估结果显示敏感性为0.81(0.69~0.89)特异性为0.99(0.98~1.00),ROC曲线下面积为0.95。结论3D CE-M RA诊断颈动脉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对颈部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的显示具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成像(3D-Angio)在颈动脉狭窄诊断及支架成形术中的应用。方法 23例经常规血管造影证实有颈动脉狭窄患者,行3D-Angio检查并对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其中16例患者分别在行支架成形术前后作常规血管造影(2D-Angio)和3D-Angio检查,分析其治疗前后血管的改善情况。结果 3D-Angio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血管狭窄段的轮廓改变,准确地判断狭窄程度和范围;还可了解管腔内情况,显示管腔变小,凸凹不平和突向腔内的斑块。内支架成形术后,管腔轮廓恢复正常,腔内凸凹不平可变光整,突向腔内的斑块消失。结论 3D-Angio对诊断颈动脉狭窄程度、了解狭窄段管腔内改变、评价支架成形术的结果可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颅外颈动脉狭窄影像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综述了颈动脉狭窄的影像学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DCEMRA)、CT血管成像(CTA)、CT仿真内窥镜(CTVE)在颈动脉狭窄检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CT和MRI评估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108例,采用CT和MRI检查,观察两种检查方式对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评估价值。结果 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图像质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种检查方式在血管狭窄程度和斑块内钙化的检查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MRI对斑块内出血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P <0.05)。结论 CT和MRI均能有效判断颈动脉病变和颈动脉的狭窄程度,但MRI对粥样硬化斑块的评估更全面检查。  相似文献   

9.
本文综述了颈动脉狭窄的影像学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DCEMRA)、CT血管成像(CTA)、CT仿真内窥镜(CTVE)在颈动脉狭窄检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彩超、增强磁共振动脉造影对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术前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彩超、增强磁共振动脉造影(CEMRA)对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术前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了93例因颅外颈动脉狭窄而接受介入治疗患者的术前彩超、CEMRA检查结果。结果 超声检查可判断狭窄性质和狭窄程度,CEMRA能显示颈动脉全程,显示多发狭窄。但两者对狭窄程度都有过高评估的倾向,对斑块溃疡难以显示。结论 就目前彩超和磁共振机器的性能,尚无法替代DSA检查。必须有机地结合彩超、CEMRA和DSA检查,以多侧面、全方位地了解狭窄的颈动脉,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方慧  周勇  伍建林   《放射学实践》2013,28(3):272-275
目的:联合应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及血管成像(MRA),探讨颈动脉狭窄者及健康志愿者双侧颈动脉对应脑区ADC值的差异性。方法:搜集经颈动脉三维对比增强MRA证实的颈动脉狭窄者87例[男44例,女43例,年龄38~89岁,平均(65.17±11.56)岁]作为研究组,健康志愿者21例[男9例,女12例,年龄39~80岁,平均(61.76±10.63)岁]作为对照组,均行T2FLAIR和DWI检查,测量9个脑区ADC值并分析双侧对应脑区ADC值的差异。结果:中重度颈动脉狭窄组狭窄侧的侧脑室前部、后部、前角、后角周围脑白质及颞枕交界区较对侧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的颞叶、额颞交界区、尾状核头部及丘脑区的ADC值双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前循环供血脑区ADC值变化提示DWI可能对反映脑组织的慢性低灌注状态有帮助。  相似文献   

12.
方慧  周勇  伍建林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2(11):1791-1794
目的 探讨颈动脉狭窄程度与同侧脑区ADC值间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经颈动脉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证实颈动脉狭窄者116例和正常志愿者21例行T2 FLAIR和DWI检查,测量多脑区ADC值并分析狭窄程度与ADC值的相关性,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颈动脉狭窄程度与侧脑室前部(r=0.260,P=0.000)、后部(r=0.149,P=0.014)、前角(r=0.194,P=0.001)、后角(r=0.188,P=0.002),周围脑实质、颞叶(r=0.186,P=0.002)及尾状核头(r=0.125,P=0.039)等脑区ADC值间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多脑区ADC值升高与颈动脉狭窄有关,以侧脑室前部周围脑实质相关性最高,可视为间接反映低灌注状态的最敏感区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3.0T MR高分辨管壁成像和MR血管造影在体显示颈动脉粥样斑块,探讨MR对颈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经彩超检查证实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37例,所有病例行管腔MRA和管壁高分辨MR检查,MR检查序列包括3DTOF、DIR T1WI、T2WI、PDWI和MRA。其中,17例检查前1周内行CT血管造影检查,9例患者检查后1周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根据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手术部位,将获得的病理标本与MR图像逐层对照,研究斑块脂质成分、纤维成分和纤维帽、斑块钙化、出血和脂质坏死池等MR表现,探讨斑块变性的MR表现及其病理基础。结果:37个病例共发现52条颈动脉分叉处斑块,其中,管腔轻度狭窄24条(46.1%),中度狭窄19条(36.5%),重度狭窄7条(13.5%),闭塞2条(3.9%)。斑块钙化21条(40.4%)、无钙化斑块31条(59.6%);31条软斑块中纤维成分为主斑块8条(15.6%),有明显脂质核心斑块23条(44.2%);其中,伴斑块出血5条(10%)、脂质坏死核心3条(6%),纤维帽撕裂(溃疡或纤维帽撕裂)3条(6%)。相对于胸锁乳突肌,脂质坏死池在TOF、T1WI、PDWI、T2WI均呈显著高信号,钙化在各序列均呈低信号。斑块内出血的信号与出血的时间有关,新鲜出血各序列表现为点、结节或片状高信号,亚急性出血或者陈旧出血的信号与出血时间长短有关。结论:颈动脉MRA和管壁高分辨成像是评估颈动脉斑块风险性的有效手段,无创性MRA可以显示颈动脉斑块的狭窄程度;管壁高分辨成像可以直接显示斑块纤维帽、斑块内结构和成分,预测斑块脱落的风险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颈动脉成像(CT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颈动脉支配区脑梗死的住院患者行16排螺旋CT颈动脉成像检查,采用VR、MIP、SSD和VE技术重建三维颈动脉图像。结果:正常4例,异常30例,共观察颈动脉68支,其中正常血管25支,狭窄血管43支。16排螺旋CT颈部血管成像能清楚显示颈部血管,对决大部分的颈部血管狭窄能迅速,准确的诊断。结论:螺旋CT、CTA检查是一种显示颈部血管狭窄病变有价值的检查方法,对怀疑颈动脉狭窄的进行筛查及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多层螺旋CT颈部血管成像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颅外段颈动脉疾病尤其是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是缺血性脑病的主要发病原因之一 ,能够及早发现颈动脉狭窄 ,适时行内膜切除术或介入手术可显著降低缺血性脑病的发病率[1] 。影像学检查在检出颅外段颈动脉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数字减影血管成像 (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 ,DSA)是诊断颈动脉疾病的金标准 ,但它属于有创性检查 ,有一定的并发症。彩色多普勒超声也被用于颈动脉疾病 ,但其准确性明显依赖于操作者的技术水平。磁共振血管成像 (magneticresonanceangiog raphy ,MRA)对于颈动脉疾病的检查 ,有较高的准确性和敏感性 ,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颈动脉狭窄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中的诊断.方法 对26例临床诊断为TIA的患者行颈动脉MSCTA检查,将扫描数据进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等图像后处理.其中8例进一步行颈动脉DSA检查.结果 26例TIA患者中19例有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其中轻度狭窄7例(37%),中度狭窄8例(42%),重度狭窄4例(21%);发现颈动脉斑块44处,其中混合性斑块9处,钙化性斑块22处,纤维性斑块7处,脂质性斑块6处.随访6个月中3例发生脑梗死.结论 MSCTA能很好地显示颈动脉管腔有无狭窄、程度及斑块的性质,对颈内动脉TIA的病因诊断、治疗方案的确定以及预后估计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高分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磁共振成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分辨颈动脉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caroti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CMRI)在评价活体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方面是一种有价值的检查技术。以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以动脉管腔狭窄的严重性作为衡量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的主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临床相关的无创伤性影像学检查——US、CT血管成像、MR血管成像和MR增强血管成像对于诊断重度和中度有症状的颈动脉狭窄的准确性;确定先期各种特异性临床因素和临床表现对诊断准确性的影响:评估两种无创性检查的一致性。方法利用原始检查资料得到伦理委员会认可。所有的资料都是匿名的。利用个体病例无创性影像学检查的资料(IPDS)评估有症状的颈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和一致性:比较同侧与对侧动脉:比较IPDs与文献的评估结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颈动脉斑块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联合头颈部CTA在缺血性脑卒中(IS)颈动脉狭窄检查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80例IS患者,以DSA检查并根据血管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组25例、中度组30例和重度组25例,采用CDFI联合头颈部CTA对3组患者进行检查,观察各组斑块长度、斑块厚度以及斑块数量,并对斑块总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以及颈总动脉指数(CCA)、颈内动脉指数(ICA)、椎动脉指数(VA)进行比较。结果 经DSA检查显示共有102条狭窄血管,超声检查检出81条狭窄血管,CTA检出狭窄血管90条,超声检查联合CTA检出98条狭窄血管,中度组与重度组斑块总面积、IMT、斑块长度、斑块厚度、斑块数量、CCA、ICA、VA均高于轻度组,且重度组均高于中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斑块CDFI与头颈部CTA联合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率均高于单一检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斑块CDFI联合头颈部CTA对检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颅颈部动脉狭窄的增强 MRA与DSA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评价椭圆形中心K空间编码增强(CE)MRA在颅颈部动脉狭窄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48例根据临床症状怀疑有颅颈部动脉狭窄患者接受了CE MRA和DSA检查.MRA图像采用MIP、MPR方法重建,范围包含从主动脉弓部到Willis 环的所有的血管.以DSA为标准,MRA和DSA结果通过统计相关系数比较.结果 以是否狭窄为评判点时,MRA和DSA在各段颅颈部动脉取得较好的一致性.以狭窄程度超过70%为评判点时,MRA和DSA在颈动脉部位取得相当高的一致性.CE MRA显示椎-基底动脉,颈动脉终末段,颅内血管方面稍差.结论 椭圆形中心K空间编码CE MRA能有效地筛选出颅颈部动脉狭窄性病变.在颅外颈动脉部位可使大部分患者免于接受DSA检查.在诊断椎-基底动脉,颈动脉终末段,颅内血管狭窄方面的准确度不够,不能替代传统DSA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