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福建省猩红热发病趋势和流行特征,为制订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福建省2008-2012年猩红热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2012年福建省累计报告猩红热1152例,年均发病率为0.63/10万,2011年发病率较往年大幅升高,疫情呈散发状态。猩红热发病率,2008~2012分别为0.46/10万、0.45/i0万、0.32/10万、1.09/10万、0.82/10万。2008~2012年年均发病率最高的是厦门市(3.72/10万),其他地区均低于1/10万,不同年份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为0.79/10万,女性为0.46/10万(P〈0.01);不同地区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病年龄以〈10岁儿童为主,其中发病率较高的有3~4岁(6.63/10万),4~5岁(9.82/10万),5~6岁(9.27/10万),6~7岁(6.92/10万)。幼托儿童占58.14%,散居儿童占39.52%,学生占35.29%;高发期集中在4~6月和12~1月。结论福建省猩红热发病以散发为主,幼托儿童、散居儿童和学生是防治的重点人群;此外,应努力提高实验室诊断水平,积极开展病原学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掌握大连市猩红热流行趋势,为制订防制工作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大连市2004--2012年猩红热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4--2012年大连市累计报告猩红热6839例,年均发病率为12.44/10万;年均发病率城区(24.49/10万)高于农村(5.50/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病时间相对集中在5-7月(2251例,占32.91%)和11—12月(1721例,占25.16%)。男性4220例,女性2619例,男女性别比为1.61:1;男性发病率为15.21/10万,女性发病率为9.61/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4~7岁年龄组,共报告4419例,占总病例数的64.61%;其中6—7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222.92/10万),其次为4~5岁(216.45/10万)。托幼儿童发病3432例,占50.18%;学生发病2779例,占40.63%。结论托幼儿童、学生是大连市猩红热防治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齐齐哈尔市猩红热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齐齐哈尔市2006~2007年猩红热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齐齐哈尔市2006~2007年合计报告猩红热病人1103例,年均发病率为9.60/10万,无死亡病例。年发病率,2006年为10.07/10万,2007年为9.13110万。2006~2007年年均发病率,男性为10.95/10万,女性为8.20/10万(P〈0.01);0~2岁为11.41/10万,3~6岁为198.64/10万,7~14岁为115.44/10万,15~49岁为0.76/10万(P〈0.01);全市的西南部7个县(区)平均为28.15/10万,其他9个县(区)平均为2.93/10万。10~12月合计发病500例,占全年总数的45.33%。[结论]齐齐哈尔市2006-2007年猩红热疫情呈上升趋势,3~14岁为高发人群,10~12月为高发季节。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深圳市福田区2009-2011年猩红热发病情况及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全区2009-2011年猩红热疫情监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福田区2009-2011年报告猩红热病例120例,无死亡病例,年均发病率为3.24/10万,各年报告发病率分别为1.34/10万、1.08/10万、6.95/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辖区所有街道均有病例报告,以梅林街道与福田街道报告病例最多,占总病例数的43.33%(52/120)。全年均有病例报告,其中春夏季发病71例(占59.17%),秋冬季发病49例(占40.83%)。男性发病70例,女性发病50例,男女性别比为1.4:1;25岁及以下各年龄组均有发病,其中3~7岁发病数占发病总数的70.83%(85/120);学生与儿童发病占发病总数的95.00%(114/120)。结论深圳市福田区猩红热以散发为主,2011年发病率较高,儿童与学生是防治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48年来北京市房山区猩红热的流行特征,探讨房山区猩红热的防治对策。方法对房山区1958—2006年猩红热流行病学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房山区1958—2006年共发生猩红热3527例,平均发病率11.27/10万,死亡5例,病死率0.14%,发病率最高达65.17/10万。1980年代中期以前曾经有过较大强度的流行,1980年代中期以后以散发为主,发病率基本在10.00/10万以下。全年各月均有病例发生,但以冬春季为主;平原发病高于山区、半山区;发病人群集中在0~19岁,职业以学生、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为主;进入1990年代后房山区猩红热发病年龄以及职业构成发生变化,学龄前儿童及幼托儿童发病人数较以往增多(P〈0.001)。结论房山区猩红热流行总体呈下降趋势,应采取以少年儿童为重点人群的综合防治措施,有效地降低猩红热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商洛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点,为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商洛市2008年5月3日至12月31日7所定点诊治医院网络报告手足口病临床诊断病例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商洛市2008年5~12月共报告手足口病272例,报告发病率为11.10/10万。商州区发病率为25.62/10万,各县(区)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病年龄为9个月至25岁,以2、3岁儿童发病率较高,分别为470.16/10万、348.27/10万,不同年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12(1~4月未执行网报)月均有发病,以6月为发病高峰(106例),占38.97%。[结论]商洛市手足口病为散发,具有显著的地区、人群、时间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7.
2005—2007年北京市房山区流行性腮腺炎疫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北京市房山区流行性腮腺炎的疫情动态,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5—2007年房山区流行性腮腺炎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5—2007年房山区累计报告腮腺炎735例,占同期法定传染病报告数的5.48%,年平均报告发病率25.93/10万。全年均有病例报告,6、7月份呈现发病高峰(35.92%),以学生(58.10%)、幼托儿童(23.13%)和散居儿童(9.52%)为主,4~14岁占80.95%;男性报告发病高于女性(P〈0.01);病例高发的乡镇为流动人口较多的城乡结合部。结论应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防止流行高峰的到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吕梁市离石区近4年手足口病流行特征,为今后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8~2011年离石区手足口病网络直报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8~2011年累计报告手足口病618例,重症病例1例,无死亡病例,年均发病率为56.39/10万。报告发病率,2008年为138.85/10万,2009年为29.77/10万,2010年为56.60/10万,2011年为11.87/10万(P〈0.01);城区为58.98/10万,乡镇为39.38/10万(P〈0.01);男性为65.34/10万,女性为46.98/10万(P〈0.01);0H5岁为543.37/10万,6~24岁为20.34/10万,〉24岁为0.26/10万(P〈0.01)。全部病人中,5~11月发病的占93.53%,散居和托幼儿童分别占68.93%、26.70%。[结论]吕梁市离石区手足口病的发病呈波浪高峰并趋于下降,发病有明显的地区、性别、年龄及季节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掌握大连市甘井子区猩红热流行特征,为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甘井子区2004-2012年共报告猩红热2219例,年均发病率32.59/10万(P<0.01);以5-7月和11-12月为发病高峰;城区年均发病率为35.17/10万,镇改街街道年均发病率为29.50/10万(P<0.01);男性年均发病率为40.07/10万,女性年均发病率为24.69/10万(P<0.01),男女性别比为1.72:1;3-10岁年龄组占93.83%,年龄高峰明显;学生、幼托儿童为主要发病职业。结论采取综合预防措施,做好甘井子区城区托幼机构及小学的猩红热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1950-2011年猩红热发病趋势变化及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广东省1950-2011年猩红热发病的趋势变化及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为开展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广东省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广东省1950-2011年猩红热的发病和流行资料,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50-2011年广东省共报告猩红热病例15581例,死亡1例(为1950年报告),年发病率介于0-49.00/10万之间;流行可分为散发期(1950-1973年,年平均发病率0.12/10万)、暴发流行期(1974-1987年,年平均发病率15.16/10万)、低水平流行期(1988-2003年,年平均发病率1.68/10万)和流行反弹期(2004-2011年,年平均发病率4.82/10万)。发病呈现2个季节性高峰,第1个高峰(秋季高峰)发生在11-1月(发病构成比35.4%);第2个高峰(春季高峰)略低于第1个高峰,发生在4-月(发病构成比28.9%),2个高峰分别与学校秋季学期及春季学期时间基本一致。共发生3次大规模的猩红热重点地区暴发疫情,第1次发生在1974年汕头市,共1712例,年发病率为484.02/10万,〈15岁学生儿童发病占90.5%;1984年该地区再次发生猩红热暴发,共发病360例,年发病率为80.62/10万,〈15岁学生儿童占91.4%;1987年阳江县闸坡镇发生猩红热暴发流行,共发生病例690例,5-9岁组学生儿童发病人数最多,占14.6%。2004-2011年广东省流行情况有所反弹,其中2011年发病数居前4位的地市分别为深圳市(758例)、广州市(265例)、佛山市(117例)和东莞市(109例),4个地市2011年发病数均比2004-2010年平均发病数有所上升,上升幅度最大的为深圳市(上升422.7%);2011年托幼儿童发病构成比相对于2004-2010年有所上升,学生发病构成比则有所下降(P〈0.01)。结论1950-2011年广东省猩红热的发病流行周期波动模式为高发一低发相间,每一周期持续时间约15-20年;2004年以来发病反弹,特别是2011年上升明显,提示广东省今后几年可能会继续处于猩红热高流行期;托幼机构和小学等集体单位将是今后防控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浙江省嘉善县2006—2015年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和控制流行性腮腺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06—2015年嘉善县报告的流行性腮腺炎监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嘉善县2006—2015年累计报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2625例,年均发病率为50.22/10万,呈逐年下降趋势(χ2趋势=504.706, P<0.01);每年4—7月为发病高峰。2291例(87.28%)为15岁以下儿童。男女病例性别比为1.54∶1,两者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793, P<0.01)。2357例(89.79%)为学生、幼托儿童和散居儿童。结论嘉善县流行性腮腺炎疫情呈逐年下降趋势,有明显的季节性,但是发病率仍较高,应通过采用必要的防控措施和策略,降低发病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浙江省猩红热流行特征,为科学制定猩红热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7-2011年浙江省猩红热的疫情报告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7-2011年浙江省猩红热报告病例数共4 736例,平均发病率为1.84/10万。男性发病率(2.29/10万)高于女性(1.37/10万)(Z=17.193,P<0.05),3~8岁组发病率高于其他年龄组(P<0.01)。以4~6月高发,幼托儿童(40.88%)和学生(33.64%)为主,临床诊断病例占98.08%。结论目前浙江省猩红热发病处于一个较高水平,应加强疾病监测与防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掌握大连市猩红热发病趋势和流行特征,为制订有效的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大连市2004~2010年猩红热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4~2010年大连市累计报告猩红热4 687例,年均发病率为11.26/10万。猩红热发病率(/10万),2004~2010年分别为6.17、10.97、18.58、17.77、10.53、8.56、6.24(P<0.01)。2004~2010年年均发病率(/10万),城区为21.87,农村为5.22(P<0.01);男性为13.61,女性为8.91;0~1岁为7.25,2~3岁为49.97,4~5岁为172.45,6~7岁为201.96,8~14岁为46.16,≥15岁为0.20。4 687例病人中,2~14岁占97.14%;幼托儿童占47.02%,学生占43.27%,散居儿童占8.83%,其他占0.87%;5~6月发病的占22.87%,11~12月发病的占25.03%。[结论]2004~2010年大连市猩红热发病率较高,托幼儿童、学生是防治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掌握大连市猩红热发病趋势和流行特征,为制订有效的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大连市2004-2010年猩红热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2004~2010年大连市累计报告猩红热4687例,年均发病率为11.26/10万。猩红热发病率(/10万),2004~2010年分别为6.17、10.97、18.58、17.77、10.53、8.56、6.24(P〈0.01)。2004~2010年年均发病率(/Jo万),城区为21.87,农村为5.22(PdO.01);男性为13.61,女性为8.91;0~1岁为7.25,2~3岁为49.97,4~5岁为172.45,6~7岁为201.96,8~14岁为46.16,≥15岁为0.20。4687例病人中,2~14岁占97.14%;幼托儿童占47.02%,学生占43.27%,散居儿童占8.83%,其他占0.87%;5~6月发病的占22.87%,11~12月发病的占25.03%。[结论]2。04~2010年大连市猩红热发病率较高,托幼儿童、学生是防治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合肥市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多次感染状况及其流行特征,为其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整理"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现住址为合肥市的HFMD个案,筛选出多次感染的病例,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16年合肥市HFMD再感染发病率为10.73/10万,多次感染发生率为5.12%。83.36%的再次感染发生在上一次感染后两年内。单次感染和多次感染首次发病年龄中位数分别为2.30岁和1.94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84,P<0.001)。0~岁组儿童多次感染发生率(8.15%)最高,<6岁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多次感染发生率逐渐下降(χ趋势2=609.28,P<0.001)。男童更容易发生多次感染,再感染病例幼托儿童构成比高。HFMD发病率高的地区再感染发病率也高。结论 合肥市HFMD多次感染疫情比较严重,需重点关注首次发病年龄小于3岁的男童、幼托儿童等人群及发病率高的地区,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 了解2004-2013年许昌市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科学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疫情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13年许昌市累计报告流行性腮腺炎4 749例,年均发病率为11.13/10万。发病以14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占总病例数的92.82%,其中,4~8岁儿童发病率最高;低年级学生和幼托儿童为主要发病人群,分别占总病例数的55.67%和25.25%;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2.19∶1。有明显的季节性,4-7月为发病高峰期,11月-次年1月出现次高峰。结论 采取以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控制措施可减少发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2004-2016年宝鸡市其他染性腹泻疫情资料进行分析,了解其流行病学特征和变化趋势,为制定相应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2004-2016年宝鸡市报告的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资料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4-2016年宝鸡市共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40 675例,年平均发病率约为84.09/10万。发病呈波浪式上升态势,每4~5年有一个流行高峰。在报告的病例中,3岁以下儿童占报告总病例数的62.47%,患者人群以散居儿童为主(63.01%)。调查发现,主要的致病病原体为轮状病毒。结论 宝鸡市其他感染性腹泻报告的发病率较高,但实验室病原体检测率低,防控重点为散居儿童。  相似文献   

18.
祝俊  李芸 《现代预防医学》2015,(16):2890-2893
摘要:目的 分析2011-2013年黔南州手足口病发病强度和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1-2013年黔南州手足口病疫情资料。结果 2011-2013年黔南州共报告手足口病10657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09.77/10 万,男性发病率为 135.04/10 万,女性发病率为 82.26/10 万,性别比为 1.786∶1,。散居儿童、幼托儿童手足口病报告发病数分别占报告发病总数的 83.47%和13.85%。0~5 岁年龄组报告发病数占发病总数91.47%。发病高峰为 4-6 月,次高峰为11-12 月。结论 黔南州手足口病发病呈上升趋势且有明显的季节高峰,发病以散居儿童、幼托儿童发病为主,呈典型的婴幼儿高发;男性发病水平高于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台江县2004-2009年肠道传染病流行情况,为制定防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台江县2004-2009年肠道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台江县2004-2009年共报告肠道传染病4种1 014例,年均发病率为111.85/10万。痢疾发病率最高(87.91/10万),其次是伤寒副伤寒(18.86/10万)。5-10月为高发季节,占总病例数的61.14%。年龄以0~9岁为主,占总病例数的33.63%,其次是30~39岁和20~29岁,分别占17.95%和11.64%。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χ2=84.82,P〈0.01)。职业以农民(50.49%)和学生(28.50%)为主。结论:肠道传染病虽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仍是台江县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宁波市其他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特征。方法对宁波市2007-2011年其他感染性腹泻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用Excel 2007进行数据录入,用PASWstat 18.0软件作统计学处理,率的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近5年宁波市其他感染性腹泻的年发病率在154.80/10万~216.47/10万之间,呈先降后升态势。发病季节特征明显,主要集中在6~9月份。致病原以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为主,占61.90%;其次为副溶血性弧菌,占19.05%。各年龄组均有发病,但以0~4岁组发病数最多,占37.61%;发病率最高,为1 376.58/10万。市区居民发病率高于周边县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6.35/10万vs 178.01/10万,P〈0.01)。5年共报告3起其他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均发生在学校。结论宁波市其他感染性腹泻高发,其中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是主要致病原。5岁以下儿童是防控重点人群。学校是暴发疫情的常见场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