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祖国医学认为:痹证多由于机体正气不足,风、寒、湿三气乘虚杂至而起.一般地说,在初起,或急性发作期多偏于邪实;病程久,证候呈慢性迁延者,多偏于正虚.偏于邪实者,即风寒湿痹和热痹;偏于正虚者,又称久痹,则属于虚痹.这两类不同的痹证,无论在其病因病机和辨证施治等方面,都是不同的.兹略谈虚痹的证治如下.  相似文献   

2.
杨福盛  范建芳 《新中医》2007,39(5):67-68
痹证是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引起以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及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病症,具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的特点。主要病机是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所致。病初多以邪实为主,且病位较浅,治疗后易趋康复。若失治、误治,病延日久,病邪深入,则殃及筋骨,久痛人络、久痛多瘀、久痛多虚、久必及肾。故治疗痹证用药,须依据风、寒、湿、热邪气之所偏,夹痰、夹瘀之孰轻孰重,以及疼痛性质、病邪新久、经脉关节受累之轻重,采用相应治法,选择最佳药物。笔者就痹证用药体会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类风湿关节炎属于祖国医学"痹证"范畴,是指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引起肢体关节、肌肉的疼痛,肿胀,重着,麻木,甚或活动不利的一类疾病。痹证,《内经》称为痹,《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第五称为历节。其病因病机不外乎风、寒、湿三气杂至。痹症极为复杂,其说既多,含义亦广,以痹证之证候而言,分为行痹(痛处行而不定)、痛痹(掣痛苦楚)、着痹(定而不移)。以邪侵部位深浅分别之,则有骨痹、筋痹、脉痹、  相似文献   

4.
谢洪 《中国中医急症》2003,12(2):186-187
痹证是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引起的以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著以及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病症,具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的特点。《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说明痹证主要病机是气血痹阻、筋脉失于濡养,虽有风痹、寒痹、湿痹、寒湿痹、骨痹、肌痹、筋痹、脉痹、皮痹之别,然其病因不外乎风、寒、湿、热痰、瘀等邪乘虚而入,流注于经络、关节,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痹久则邪气壅塞,血运不畅,脉络不通,可出现皮下结节、关节周围结节,甚至僵硬等症。治疗当祛风祛湿、散瘀…  相似文献   

5.
1 痹证和正虚 痹证,是以皮肤、肌肉、关节、血管损害为主的一类疾病。《素问·痹论》分为皮、肉、脉、筋、骨及五脏痹,而以风、寒、湿邪区分其致病因素。并指出:“诸痹不已,亦益内也”;“病久而不会者,内舍于其合”。阐明了肢体痹与脏腑痹之间的病机转归及预后。 《素问·评热病论》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痹证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同样存在正气不足、邪气侵袭的发病规律,并由于正虚而影响着痹证的病程和预后。宋·严用和《济生方》指出:“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清·  相似文献   

6.
<正> 痹症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等病。痹症的发生,由于腠理空疏,营卫不固,风寒湿邪得以乘虚侵袭所致,所以《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也。”但人体的素质各有不同,风寒湿邪也各有偏胜。风寒湿邪侵袭后,若偏于风胜者,为行痹;偏于寒胜者,为痛痹;偏于湿胜者,为着痹。如素体阳盛,内蕴化热,也可以成为热痹。痹证迁延不愈,病邪由浅入深,由经络而侵及脏腑。即《内经》所谓“病久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的演变过程,故本病日久,除可出现心痹外,又通常存在着肝肾不足的证候,使病情较为顽固难治。  相似文献   

7.
对通痹活血法治疗痹证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总体而言,痹证病性为本虚标实,早期以标实为主,包括风、寒、湿、热等邪气偏盛,后期以本虚为主,包括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等,然经脉阻痹,气血不畅,瘀血停滞,阻滞不通为痹证的基本病机。因此,通痹活血法是各型痹证的共同治法。  相似文献   

8.
痹证是常见病之一。《素问·痹论》是最早论述痹证的专篇,本文就其分类,证治及传变和预后等加以探析。 分类 1.按病因和症候特点而分《痹论》将痹证分作行痹、痛痹和着痹3种。“行痹”后世也叫“风痹”,其主症是肢体关节痠痛,游走不定,脉象多浮;“痛痹”后世也叫“寒痹”,其主症是疼痛较剧,得热减轻,遇寒加重,脉多弦紧;“着痹”后世也叫“湿痹”,其主症是肢体重着,或有肿胀,病处固定,或肌肤麻木不仁,脉多濡缓。 2.按受邪的季节和部位而分《痹论》说:“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其主症是:“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  相似文献   

9.
辨证论治风湿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恩厚 《河北中医》2003,25(4):278-279
风湿病属中医学痹证、风证等范畴。它包括现代医学所论的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以及骨质退化性病变等。痹证颇为复杂 ,其说甚多 ,涵义亦广。大凡风、寒、湿所致周身之关节疼痛 ,甚或强直变形 ,肌肤麻木不仁 ,均属痹证范畴。根据痹证的典型证候可分为行痹、痛痹、着痹。以病因辨之则有风痹、湿痹、寒痹、热痹、血痹等。以邪侵入人体部位分辨则有筋痹、骨痹、脉痹、肌痹、皮痹等。以脏腑受邪分辨则有心痹、脾痹、肺痹、肝痹、肾痹、胸痹、胞痹等。列入风湿门中又有痛风、鹤膝风、白虎历节风等。古文献记载名类繁多 ,举不胜举。笔者积 3…  相似文献   

10.
温补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宇 《河北中医》1998,20(3):161-161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临床上尚无特殊疗法,多使用解热镇痛药和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副作用严重,且病情容易复发.中医理论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中医痹证范畴,古代医籍对其病因病机早有论述,《素问·痹论篇》云:“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风寒湿三气条至,合而为痹也.”《济生方·痹篇》曰;“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痹也.”《类证治裁·痹证》:“诸痹……良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之内袭,正气为邪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涩,久而成痹”.结合类风湿性关节炎病程缓慢、容易反复、可侵犯全身各个器官等特点,笔者认为其主要病因病机是素体虚弱,正气不足,腠理不密,卫外不固,风、寒、湿之邪外袭所致,为本虚标实之证.其病之本为肾阳不足,其病之标为风、寒、湿邪.因此,治疗上应使用温经通络,补肾壮阳之法.如《金匮·中风历节  相似文献   

11.
<正>中医学认为,痹证是由于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外感风、寒、湿、热之邪,致使经络痹阻,气血流通不畅,临床表现为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的疼痛、痠楚、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更甚者可见关节肿大变形。方剑乔教授从事中医针灸临床与教学工作30余载,在运用针灸治疗痹证方面,颇有心得,临床疗效显著。笔者跟师侍诊,受益匪浅,兹将方师辨证治疗痹证经验简述如下。1分型施治1.1虚痹:虚痹患者多为素体亏虚,或痹病日久,迁延  相似文献   

12.
<正> 痹论篇第四十三“痹”,闭也,有气血闭塞不通之义,这里指痹证。本篇主要论述痹证之病因、病机、治疗、预防和分类。重点内容有:一、痹证是风寒湿三气杂至而引起。因三气偏盛不同,而有行、痛、著三种痹证,因发病与季节有关,又分为筋、脉、肌、皮、骨五痹;病久不去,可随其合深入成为五脏六腑之痹。二、叙述痹证之预后,认为在肌表者易已,留连筋骨者疼久,客于脏腑者预后差;以及针治的原则是随病之所在而刺之。三、指出营卫之气的来源、功用和痹证的关系,痹证的症状、病机和热痹的概念。痿论篇第四十四  相似文献   

13.
王济华教授认为,类风湿关节炎早期多因外感风、寒、湿三邪,三者之间相互促进、互相转化,风寒表邪入里日久或郁而化热;病程日久多虚实夹杂,肝肾亏虚、气血不足,同时兼有寒湿痹阻、痰瘀互结。故王教授治疗痹证早期以祛邪散寒为主,兼顾清热利湿、化痰散结,中晚期则偏于滋养气血、补益肝肾。王济华教授运用角药治疗痹证颇有心得,组方精妙、配伍严谨,常用角药川芎-延胡索-白芍行气活血、柔筋止痛;忍冬藤-络石藤-青风藤清热通络、祛风除湿;半夏-陈皮-竹茹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白术-薏苡仁-茯苓益气健脾、利湿消肿;桑寄生-续断-杜仲滋补肝肾、强筋壮骨;酸枣仁-合欢皮-首乌藤宁心安神、解郁除烦。王教授临证时,追求阴阳调和平衡、气机升降有度,临床用药有药简力专、增效减负之功。  相似文献   

14.
治痹琐谈     
<正> 痹者,闭也。乃因正气不足,腠理不固,风、寒、湿三邪乘虚而入,导致经络不通,气血受阻而运行不畅之故。偏于风气胜,谓行痹;偏于寒气胜,谓痛痹,偏于湿气胜,谓着痹。若三痹经久不愈,邪留经络,使素有蕴热的阴亏病体复受外邪,势必郁而化热,痹阻脉络,酿致热痹。临床常见风湿病日久,迁延不愈,或关节僵直畸形;或侵入心脏(风湿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肌炎等);或侵入大脑(风湿性脑脉管炎)此即“心痹者脉不通”,“脑痹者痛生风”。痹症临床多见。现代医学所谓风湿热、风  相似文献   

15.
浅谈痹证的辨证施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证是指外邪侵袭于肌表、经络、关节 ,气血运行不畅 ,引起肢体、关节、肌肉等处疼痛、酸楚重着、麻木、屈伸不利的一类病证。涉及现代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等疾病 ,临床应用辨证施护的方法配合治疗 ,取得满意效果 ,浅淡体会如下。1 病因病机痹证的发生主要由于正气不足 ,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所致 ,内因是痹证发生的基础 ,素体虚弱、腠理不密、卫外不固是引起痹证的内在因素。①风寒湿外袭。由于正气不足 ,风寒湿三气乘虚内袭 ,气血为之凝滞 ,久而成痹 ,风胜者为行痹 ,寒胜者为痛痹 ,湿胜者为着痹。②邪留化热 …  相似文献   

16.
痹证具有病程绵长,反复发作,久治难愈的特点.因体质强弱、病程长短、病邪寒热而有两种转归.患者阴气不足者,久痹热化;阳气不足者,则变为久痹寒化,两者相较,久痹寒化类型病程缠绵,且易复发,殊为难治.我们认为阴血亏虚是其迁延复发与难治病机关键,现将治疗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类风湿关节炎属中医痹证范畴,因其疼痛遍及周身关节,后期常致身体羸弱、关节畸形,有别于一般的痹证,故又有尫痹、骨痹、历节病、鹤膝风、顽痹等名.中医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主要系由正气不足,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所致.在体虚时易受外邪侵袭,且在感受风、寒、湿、热邪气之后,易使肌肉、关节、经络痹阻而形成本病.由于病久气血不畅,脏腑内伤,易内生痰瘀,痰瘀可以互结,也可以与外邪相合,阻闭经络,深入骨骱,而致病深难愈[1].这是中医对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一般认识,类风湿关节炎骨质破坏可以导致残疾,很难从单一途径阻止骨质破坏及关节损伤的发生,就其中医病机与治法有特殊性[2].  相似文献   

18.
类风湿性关节炎(骨痹)的病机主要为风、寒、湿、虚、瘀内外合邪为痹。治疗中应当以气血为纲论治,辨明骨痹关节,固本整体蠲痹,且因久病虚实夹杂,扶正祛邪应为首要。自拟方皆治骨痹灵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痹证,痹即闭阻不通之意。其证或痛或肿,或麻木不仁,或筋屈而不伸,或引而不缩,或寒或热,或燥或湿,或游走不定,或留着不移。故有行痹(包括众痹、周痹)、痛痹、着痹、热痹;以及骨、筋、脉、肌、皮痹、和五藏的痹证。病因病机:痹证的发生,多与季节气候,居住环境,劳逸失宜,饮食起居,禀赋刚柔有关。多由气血亏损,腠理疏豁,卫阳失密,虚邪乘之,壅蔽经络,气血不行,发而为痹。  相似文献   

20.
类风湿关节炎属中医学“痹证”“尪痹”范畴,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医治疗风湿病有丰富经验,认为其病机不外乎本虚标实。跟随仇丽伟、李松伟教授学习,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病因为正虚邪侵,病机虚实错杂、寒热相兼。正虚为肝、脾、肾亏虚,以脾为主;邪气为风、寒、湿、热邪,以风、寒、湿邪为主,湿邪为核心。早期治疗注重温阳健脾化湿,清热利湿,淡渗利湿,慎用燥湿;中期治疗巧用虫药,驱赶顽痰;晚期治疗补益气血,祛邪不忘扶正,治病中形神兼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