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包虫病即棘球蚴病,是一种常见的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在我国多流行于西北和西南牧区,主要有2种类型,即由细粒棘球绦虫卵感染引起的囊性包虫病和由泡状棘球蚴绦虫卵感染引起的泡型包虫病.以肝包虫发病率为最高,其次为肺脏、脑等器官.本文仅讨论肝泡状棘球蚴病的CT表现,评价CT对肝泡状棘球蚴病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包虫病即棘球蚴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疾病,在我国主要流行于畜牧业较发达的西北地区。大多是犬绦虫的幼虫寄居在人体内所引起的疾病,犬类动物是终宿主,人、牛、羊和猪是中间宿主。包虫病主要分两种类型:即由细粒棘球绦虫卵感染引起的囊性包虫病和由泡状棘球蚴绦虫卵感染引起的泡型包虫病。由于人体作为包虫的中间宿主,  相似文献   

3.
下肢软组织包虫病(附3例所见)包虫病是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细粒棘球蚴病和少见的多房性棘球蚴病。在世界各地都较常见。好发部位为肝脏和肺,发生在骨与肌肉的包虫病是非常少见的。所有3例均作了超声检查,2例CT检查,及磁共振检查。包虫病最常侵犯肝...  相似文献   

4.
棘球蚴病又称包虫病,是一种独特的、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该病由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感染人体所致,流行于世界上许多地方,在中国甘肃、宁夏、青海、新疆、陕西、内蒙古及四川西部较为多发。棘球蚴病的终宿主是狗、羊、牛、猪、骆驼等家畜,人因误食虫卵成为中间宿主而患包虫病。此病可以涉及任何器官,肝脏与肺是最常见的受累器官,占90%;较少受累(<10%的情况下)的器官是肌肉、骨骼、肾脏、脑、脾,胰腺棘球蚴病是最罕见的。国内关于胰腺棘球蚴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掌握青海省南部地区高原地区家畜和野生动物两型包虫病的感染情况。方法:采用捕杀、剖检、病理切片等方法进行两型棘球绦虫中间宿主和终末宿主调查。结果:检查绵羊、山羊、牦牛共7562头(只),其中细粒棘球蚴感染率分别为63.12%、34%、74.52%。绵羊、牦牛多房棘球蚴的感染率分别为5.38%、4.69%。在野生动物中高原鼠兔存在多房棘球蚴感染,感染率为8.29%。终宿主调查中,犬体内发现两种棘球绦虫感染,其中细粒棘球绦虫感染率为61.22%,多房棘球绦虫感染率为3.06%。共检查狐6只,其中1只存在多房棘球绦虫感染。结论:青南地区高原地区动物中存在广泛的两型包虫病流行。  相似文献   

6.
正包虫病又名棘球蚴病,是由棘球属绦虫的幼虫棘球蚴(又称包虫)寄生引起的一种古老的人兽共患病。棘球绦虫种类较多,曾先后报道16个种和13个亚种,目前公认的有4种,即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E.g)、多房棘球绦虫(E-.multilocularis,E.m)、福氏棘球绦虫(E.vogeli,E.v)和少节棘球绦虫(E.oligarthrus,E.o)[1]。细粒棘球绦虫引起人囊型包虫病(囊型棘球蚴病),呈  相似文献   

7.
为了掌握全疆范围家畜包虫病感染情况,我们历时3年时间对12个地州的牛、羊、犬包虫病感染情况调查.在屠宰场直接检查牛羊肝脏和肺脏的棘球蚴,进行计数、登记.犬采用槟榔碱下泻法采样后,实验室利用抗原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方法和粪便检查法检测细粒棘球绦虫带虫率.经过调查12个 地区的包虫病平均感染率为绵羊48.930%,牛11.54%,犬28%.  相似文献   

8.
棘球绦虫是人和其它中间宿主包虫病的病原体,有关包虫病的易感性及抗病力的许多因素,即影响包囊活力和可育性的问题仍无圆满答案,近来对于包虫感染所涉及的免疫系统的研究,使得对包虫和宿主的关系有了更深的了解。免疫化学和重组DNA技术的应用,对人体包虫病及狗的细粒棘球绦虫感染的诊断有所改进,对带科绦蚴病的免疫预防也有所发展,这些领域取得的成就将为控制人体包虫病提供宝贵的手段。  相似文献   

9.
胃、脾多发包虫病一例石金星,王嵩,黄祥龙,沈天真包虫病即棘球蚴病,为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人体内发生包虫病最常见的部位为肝脏,其次为肺部。其它少见的部位有肌肉、脾脏、肾脏、脑、骨骼等。胃包虫病较罕见,笔者在工作中遇见胃、脾多发包虫病一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棘球蚴病 (又称包虫病 )多发生于肝脏 ,其次为肺部 ,其它部位较少见 ,且多与肝脏或肺部棘球蚴病并发[1] 。现将 1例孤立性肾棘球蚴病病例报道如下。病例资料 患者 ,女 ,3 1岁 ,回族 ,生于云南省东川市。腰痛 5年余 ,疼痛放射至右肩部。体检 :右肾区叩击痛 ,双肾未触及。实验室  相似文献   

11.
MR水成像技术诊断泡状棘球蚴病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MR水成像(MRH)技术在泡状棘球蚴病临床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搜集34例临床怀疑为泡状棘球蚴病的患者,其中3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泡状棘球蚴包虫病,均行常规MR和MRH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方法 的灵敏性、特异性和准确性.2种方法 结果符合率的比较采用U检验.结果32例泡状棘球蚴病患者的128个病灶中,常规MRI检查发现68个、MRH发现108个.常规MRI检查泡状棘球蚴的灵敏性为(53.13±0.04)%,特异性为(92.59±0.05)%,符合率为(60.00±0.03)%;MRH检查泡状棘球蚴病灶的灵敏度为(84.38±0.03)%,特异度(81.48±0.08)%,符合率为(83.87±0.03)%,常规MRI和MRH符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5.44,P<0.01).结论MRH技术可以提高泡状棘球蚴病病灶检出的灵敏性和符合率.  相似文献   

12.
颅内包虫病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颅内包虫病的CT表现。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颅内包虫病的CT征象,其中单发脑内包虫囊肿3例,多发1例,硬膜外包虫囊肿1例,肝脑多发泡型棘球蚴病1例。结果颅内包虫病一般表现为典型囊肿性病变,轮廓清晰、锐利,CT值与脑脊液相似,囊内容物密度均一,囊壁无或轻度增强。脑泡型棘球蚴病无特异CT征象,有时表现酷似脑胶质瘤。结论CT是诊断颅内包虫病简捷、准确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密切结合临床资料正确诊断多无困难。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肺棘球蚴病的CT表现,评价CT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3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棘球蚴病的CT表现。结果 肺细粒棘球蚴病 33例,其中单纯囊肿型 11例,含子囊型 3例,钙化 1例,合并破裂 11例,合并感染 4例,破入胸腔 3例。肺泡状棘球蚴病 2例,表现为以肺野外带居多,内部有“小空泡征”或斑点状钙化的多发结节病灶,合并肝泡状棘球蚴病。结论 肺棘球蚴病在CT上有特征性的表现,CT检查可为本病的治疗提供更好的影像依据。  相似文献   

14.
棘球绦虫种类繁多,我国至目前为止引起包虫病的只发现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两种。尤以细粒棘球绦虫更为多见,人与动物的包虫病已有不少报道,而犬的棘球绦虫感染只有零星记载。最早在1911年,在北京的犬体内发现细粒棘球绦虫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经皮穿刺清理棘球蚴内囊子囊及囊内坏死组织,并对囊腔胆瘘进行处理。方法:采用我们自行设计的专用器械———扩张型多功能套管式穿刺针DMFT(DilatableMultyFunctionTrocar)对腹腔棘球蚴病应用经皮穿刺引流与刮吸治疗(PPDC,PercutaneousPunctureDrainageandCuretage)1106例(1262个囊肿),包括并发症型棘球蚴囊肿、单囊多房型及多子囊型棘球蚴囊肿。结果:治疗后6个月,B超显示囊肿缩小与不能辨认者为95%(923/971)、1年时为94%(725/773)、3年时囊肿完全消失、无法辨认、缩小与停止生长者总计达93%(416/449)。穿刺成功率98%,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手术治疗低。结论:采用PPDC法治疗肝腹腔棘球蚴囊肿可获得类同于手术治疗的满意疗效。适用于大多数囊型棘球蚴病患者,结合化疗药物对多发型棘球蚴病患者也不失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俞春梅 《人民军医》2006,49(7):410-411
肝棘球蚴病是流行于畜牧区的一种常见寄生虫病,绝大多数是细粒棘球绦虫(犬绦虫)的蚴虫侵入人体肝脏所致。1999年以来,我们对可疑肝棘球蚴病59例进行了动态超声影像观察,均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肝棘球蚴病。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多发性包虫病,经丙硫咪唑及消包丸治疗后,囊肿在形态上变化不明显者行内囊摘除手术。用透射电镜观察到生发层细胞网质、支架与细胞器破坏融合、线粒体双层包膜结构受损。扫描电镜发现生发内膜与角质层似葱皮样分离折断,原头蚴多呈外翻型死亡,体表凹凸不平,育囊破碎皱缩,临床初步资料表明:丙硫咪唑及消包丸对人体细粒棘球蚴有广泛杀灭作用,取得满意的效应。  相似文献   

18.
颅内包虫病的CT诊断(附四例报告)张玉珂,董兆虎,赵辉,巴吐尔包虫病(细粒状棘球蚴)绝大多数寄生于肝、肺,发生在颅内者少见。据统计脑包虫仅占包虫病的0.2%~1.59%[1]。而颅内硬膜外包虫则罕见。我院1988年以来经CT检查发现脑包虫3例,硬膜外...  相似文献   

19.
肝棘球蚴病破入胆系的CT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分析肝棘球蚴病破入胆系的CT表现,评价CT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证实的肝棘球蚴病破人胆系的CT表现:结果 15例肝棘球蚴病共有囊肿20个,其中单房单囊9个,单房多囊6个,多房多囊5个。囊壁有钙化2例;15例肝棘球蚴病均破入肝内胆管,同时破入胆总管12例,破入胆囊者2例。主要CT表现为:肝棘球蚴病合并胆系扩张。结论 CT检查能明确揭示肝棘球蚴病破入胆系的影像特点,可为术前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囊型肝棘球蚴病(cystic echinococcosis of the liver)即肝脏细粒棘球蚴病,是我国西部地区的常见病,单囊多见,外科手术最有效,包括肝切除术、囊肿切除术、内囊摘除术等。如果多囊型肝棘球蚴病累及肝脏双叶时,合并胆漏或感染,需综合应用多种手段进行治疗。2014-01我院对1例多囊型肝棘球蚴病患者采用肝左外叶切除、肝棘球蚴内囊摘除及囊液抽除后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进行治疗,近期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