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川楝子传统净制与切制法.方法 通过古代本草文献研究与实践操作.结果 《证类本草》记载的酒浸蒸去皮法明显优于后世的温汤浸去皮法.古籍中川楝子核是指坚硬的内果皮.川楝子去皮后,再焙干杵碎取果肉,是川楝子独特的取肉方法.切制法有切瓣、捣碎、切片三种.川楝子与巴豆同炒,川楝子的处理方式包括7种,以去皮后与麦麸同炒为最...  相似文献   

2.
中药煎剂中,有时还需要对个别药物单独处理,如阿胶、鹿角胶另化兑入;旋复花、车前子布包;石膏、赭石捣碎;川乌、草乌先煎;木香、肉桂后放等。还有如白术土炒、大黄酒泡、柴胡醋渍、甘草蜜炙、川楝子、巴豆同炒而去巴豆不用等。虽涉及两味,但可看作是对前一味的加工炮制,至于两味以上同炒、同捣(打)、同包,再与其他药物同煎的例子,在各家医案中很少遇到,喉施今墨处方中屡见不鲜,如1940年出版的《祝选施氏医案》,收方200余首,这种特殊组合即有80余例。其中同炒的如:白芍与桂枝末同炒,以舒  相似文献   

3.
治水肿方     
药物及制备:丝瓜络2条,剪碎去仁、巴豆50粒去壳,同炒至巴豆呈深黄色时去巴豆,入粳米半斤与丝瓜络同炒至米黄为度,取米研粉,每服10~15克,每日2次,苡仁汤送下。主治:早期肝硬化腹水、慢性肾炎浮肿,反  相似文献   

4.
天台烏药散为先賢李东垣所創制,方載《医学发明》中。其药物組成为:天台烏药、木香、茴香(炒)、青皮(去白)、良姜(炒)各半两,梹榔(銼)二个,川楝子十个,巴豆七十个(先以巴豆微打破,同楝子用麸炒,候黑色,去巴豆及麸不用),同研为細末。每服一錢,温酒送下;疼甚者,炒生姜热酒下亦得。李氏指出本方可以“治疝瘕,少腹引睪丸而痛”,为后世医家所贊同。如吳鞠通氏就将它輯入《温病条辨·下焦篇》,并认为它的适应証是:“寒疝、少腹或臍旁下引睪丸,或掣胁下、掣腰,痛不可忍者”,对于方义也頗多  相似文献   

5.
反佐理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反佐"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内容,明确"反佐"概念及其内涵以及反佐理论的地位,有助于中医治法的丰富和完善. 1 反佐之起源 "反佐"一词源自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奇之不去则偶之,是为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这里讲的就是配伍反佐法.<素问·五常政大论>云:"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实际上讲的是服法反佐法.反佐法的运用,最早见于在<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将"反佐"之法严谨、巧妙、灵活地加以扩大和深化.  相似文献   

6.
痃癖为脐腹偏侧或胁肋部时有筋脉攻撑急痛的病症,因脐下髂前上棘腹股沟内侧有筋突起疼痛,摸之如弓弦状故名。近年来,我们用青木香丸治疗痃癖87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87例均为中医门诊患者。男9例,女78例;年龄13~20岁11例,21~25岁69例,36~45岁5例,45岁以上2例;病程最短1天,最长10年。均舌质淡苔白微腻,脉弦。2治疗方法青木香丸药用青木香12g,香附24g,吴茱萸12g,川楝子24g(另包),巴豆6g(另包),乌药24g,荜澄茄12g,小茴香12g。将巴豆去壳打碎与川楝子同在铁锅里拌炒,当巴豆炒至老黄色后,去巴豆将川楝子入药。水煎服,1日1剂。3治疗结果服2剂痊愈(  相似文献   

7.
“反佐”考     
方剂有严格的配伍法度,药物按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有序排列。为了达到药物作用与机体状态的协调统一性,在佐药中不仅有“正佐”之法,更有“反佐”一法。“反佐”之法,始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  相似文献   

8.
邱志济妙用巴豆炭等治疗慢性腹泻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父邱志济业医三十五载,临床经验颇丰,先后发表特色学术论文98篇。擅长使用峻猛有毒中药治疗疑难杂症。今整理其妙用巴豆炭为主,治疗各种慢性腹泻的制药和治疗经验,以飧同道。1 巴豆炒炭创新法巴豆炭止泻,古有记载:王好古之《汤液本草》云:“炒去烟,令紫黑用,可以通肠,可以止泻,世所不知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巴豆条下,赞其发千古之秘;李东垣在《脾胃论》“饮酒过伤节”中“神应丸”下亦言及合杏仁同妙至黑烟尽。但历代医家均无言及巴豆炒炭详尽之法,家父昔日巴豆炒炭,均去尽两层壳(即豆荚壳和豆壳),放铁锅慢火炒炭,此法较麻烦,且火侯…  相似文献   

9.
李山  李秋荣  李洪忠  王世勇 《光明中医》2010,25(9):1716-1717
目的观察巴豆川楝汤及中药口服配合输卵管通液术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的疗效。方法将93例输卵管阻塞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输卵管通液术治疗,治疗组应用中药巴豆炒川楝子配合输卵管通液术治疗。结果两种不同治疗方法差异具有显著性,治疗组妊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检验有显著性(P0.05)。结论巴豆炒川楝子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反佐法述略     
反佐法作为临床治病求本的变通治法 ,早在《内经·至真要大论》中就提出来了 ,其曰 :“奇之不去 ,则偶之……则反佐取之 ,所谓寒热温凉 ,反从其病也。”它作为反治法的一部分引起了历代医家的重视 ,可以说 ,能否熟练应用反佐法 ,是反映一个中医经验水准的重要标准之一。而反佐原则之所以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其机理就在于无论是制方、制药还是用药、服药等都注意了“感以同会”(清·陈修园 ) ,因势利导 ,充分发挥了药物的最佳作用。现就反佐法的临证应用略述如下。1 制方的反佐原则—温清并用原则由于反佐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针对真…  相似文献   

11.
寒热并用法在临床中广泛地被运用于治疗各种疾病,但对于寒热并用法中寒性药物组与热性药物组各自功效的发挥方向实难把握.寒热并用就是寒性药物与热性药物联合使用治疗疾病的药物配伍方法.此法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载:“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从该条文可以看出,用寒性药物或热性药物治疗热性或寒性疾病,疾病的病性与药物的药性相反,若疾病为寒热错杂,则需寒热并用.  相似文献   

12.
刘学勤教授从事临床、科研、教学50年,学验俱丰,善用经方,临证精于望诊和脉诊,对内、外、妇、儿各科疑难杂症多能匠心独运,自成机杼.今将其应用复方反佐法的临证经验整理如下.复方反佐法治疗疾病理论肇基于《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是故平气之道,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远而奇偶,制大其服也,……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提出疑难病可以用寒热药配伍治疗,这为疑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反佐法探讨     
反佐法探讨吕昌宝,郭慧学,赵玉文,王晓丽[关键词]反佐法,寒热反佐法,药量反佐法,升降反佐法,补泻反佐法,收散反佐法反佐法是中医临床常用的一种方法,有两种含义:一是配伍反佐法,即组方配伍的反佐,是指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主要药物性味相反,而又能...  相似文献   

14.
张雪梅 《浙江中医杂志》2002,37(11):461-462
方剂是祖国医学理、法、方、药完整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方剂的组成 ,固然必须根据病情 ,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药物 ,在配伍组成方面 ,还须遵循严格的原则 ,正如李时珍所言 :“药有君臣佐使 ,以相宣摄”。为了达到药物作用与机体状态的协调统一 ,方剂须按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组成有机的整体。佐药不仅有正佐之法 ,更有反佐一法 ,其重要性显而易见 ,兹对反佐的内涵及界定进行探讨 ,以求明确其真谛。1 反佐的历史渊源反佐之说 ,源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奇之不去则偶之 ,是谓重方 ,偶之不去 ,则反佐以取之 ,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  相似文献   

15.
田晶程 《河北中医》1985,(2):25-25,41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正者正治,反者反治”。又说:“从者反治”。反治法用于临床有“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家用““通因通用”四种具体的治法。此外,还有反佐法,其具体应用有两种。一是在方剂配伍上的反佐。如在大队温热药中加入少量苦寒药。如《伤寒论》中白通加猪胆汁汤。一是在服药方法上的反佐,如寒药治热证而用热服,热药治寒证而用冷服。应用反佐法的目的在于防止疾病对药物的格拒,并诱导药物直达病所。热因热用,是用温热药治疗有热的症状。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典医著《内经·至真要大论》中说:奇之不去,则偶之……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在治疗疾病过程中,用奇方或偶方皆不见效,则用反佐的方法来治疗。反佐者,谓药同于病,而顺其性也。《内经·五常政大论》中说:“治热以寒,  相似文献   

17.
反佐法发端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可见,所谓反佐法,就是指方中所使用的佐药与其所要治的病证的寒热属性完全相同,即上述《内经》说的“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这种反佐法的目的,主要是防止病与药发生格拒不受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反佐一词,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夺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历代医家有所阐发,明·李时珍曰:“反佐,即从治也。谓热在下而上有寒邪格拒,则寒药中入热药为佐,下膈之后,热气既散,寒性随发也。寒在下而上有浮火拒格,则热药中入寒药为佐,下膈之后,寒气既消,热性随散也”。可见反佐是指用性味不同、作用相同的药物辅佐主药,从而适应辨治需要的种种配伍方法。纵观历代许多方剂及中成  相似文献   

19.
反治与反佐一词的提出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谓“……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帝曰:何谓逆从?岐伯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帝曰:反治何谓?岐伯曰: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渍,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又“……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凉温凉,反从其病也。”又“平气如何?岐伯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正者正治,反者反治。”对反治与反佐进行了较为精僻地论述,后世医家对反治与反佐实质的认识,议论纷纭,见解不一。有人以假症之反来  相似文献   

20.
反佐是方剂组织配伍中的法度之一,但长期以来含义比较模糊,通过与佐、佐制、反治、数法兼施并用等几个概念的比较,对反佐的含义作了较明确的界定,指出反佐是根据病情的需要,在方剂中配伍与君药、臣药性味相反而又能佐助君药更好地发挥作用的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