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四川成都老官山出土的医简,介于早期的马王堆医书和中国首部医学典籍《内经》之间,而且9部医书都和人体医学有关,既涉及病机,又有症候治疗以及针灸、脉象等,涉及到医学各方面,学术价值极高。在M3墓葬中出土的920余支竹简分两处存放,其中一处共有736支(含残简),根据竹简长度、摆放位置、叠压次序和简文内容,可分为9部医书。其  相似文献   

2.
《中医药临床杂志》2007,19(6):F0002
王少峰(1867—1932),字炳业,号润基。安徽徽州休宁县人。早年在浙江湖州恒裕典当铺当学徒,因家丁多病,庸医误人,乃立志学医。少峰白天站柜台,夜晚攻读医书,历时5年。1889年,22岁的王少峰又弃贾投师湖州名医凌晓五。光绪十七年(1894)回乡海阳邑城开业悬壶,擅治内、妇、儿科和时病,每一二剂而愈。渐渐名声远扬,远近求医者络绎不绝。其一生酷爱医籍,自购历代医书390多部,刻苦攻读,晚年几乎到了失明的地步。撰有《伤寒从新》、《脉学摘要》、《妇科汇编》等著作。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初以来,随着考古发掘不断开展,我国境内出土了一大批简帛医学文献,如敦煌汉简、居延汉简、武威汉代医简、马王堆汉代简帛医学文献、阜阳汉简、张家山汉简、睡虎地秦墓竹简、周家台秦简、张家界古人堤简牍及一部分和医学有关的《日书》材料[1],近年来部分高校和文博单位也收藏了一些医学简牍,如上  相似文献   

4.
正新安医家精于"察色按脉",清代叶天士创立温病舌诊辨证,发明舌诊燥湿诊法,辨分受邪轻重、病位浅深、证候属性、预后转归并确定治法方药,还补充了验齿、辨斑疹、辨白等法,独具匠心,发挥出了舌诊的真正作用,被后世奉为准绳;汪宏编著《望诊遵经》,系统归纳总结望诊内容,发明"相气十法",作为纲领而与"五色主病"合参,已成为现代《中医诊断学》的重要内容。新安医家尤重脉诊,视脉为医之关键,诊治上分析病机、判断证候、确定治法、遣方用药均以脉为据,形成了"温补重脉诊"、"辨顺逆、辨证情总切于脉"、"推崇张仲景平脉辨证"、"脉证无有不应"及"不失古法"等独特的学术经  相似文献   

5.
吴崑,字山甫,号鹤皋,又号鹤皋山人、参黄子、参黄生,徽州府歙县澄塘村人,新安医学名家之一,生于1552年,卒年不详。吴崑师从余午亭,以医为业,从三吴出发,遍历江浙、荆襄、燕赵等地,"师医道贤于己者",由是医学大进。共撰述医书6种,其中《医方考》6卷、《脉语》2卷、《素问吴注》24卷、《针方六集》6卷4种现存于世,《十三科证治》、《药纂》2种成书年代不详,已经亡佚。  相似文献   

6.
林家坤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8,18(6):138-139,封三
正0治阳三十六法钩玄之总论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被历代医家奉为"医门圭臬,医家之圣书。"该书的问世,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基本框架与临床理法方药应用的基本规范,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1]一书中,十分重视阳气学说,将"阳气"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全书始终,围绕阳气病变来解决所有临床问题。全书充满了"重阳、崇阳"的思想。《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提出:"阳气者,若天  相似文献   

7.
徐春圃,明(南)直隶省徽州府祁门县人,新安医学代表性医家。少攻儒学,因体弱而弃儒学医,师从邑里名医、太医院医官汪宦,嗜读医书,志友天下,医术精进。壮年寓居京师,设"保元堂"居药应诊,活人无计,求治者盈门。时受荐应诏治愈了明穆宗贵妃之病,后授太医院吏目,以医术名重京师。其医学建树和功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内经》为宗,以病机为脉络,律古今医论,汇粹百家,对明中叶以前中医学理论文献进行了系统整理,开创性地编撰了现今被列为我国十大医学全书之首的《古今医统大全》;二是广召客居京师的46位名医,仿孔门"以文会友"之例,立会章条款22项,发起并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全国性医学学术团体和科技学术团体——"一体堂宅仁医会",在历史上起到了先驱作用,也是新安医学的第一次对外宣示,《徽州府志》称之为"鸿世之士"。学术上推重健脾保元,擅用方药治病,首创二十四治法,同时强调针药并用,多引古人之说推衍阐发养生保健学说。在其鸿篇巨著《古今医统大全》及《医学入门捷径六书》、《一体堂宅仁医会录》文献中,他擅于抓住了前人智慧的闪光点加以引申发挥,并结合实践赋予其新的内容和含义,议论纵横,多有创见,系统总结归纳了《内经》以降尤其金元以来的学术成就,在继承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8.
学术著作徐春圃的学术成就和贡献,在其鸿篇巨著《古今医统大全》、晚年力著《医学入门捷径六书》和《一体堂宅仁医会录》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体现。1《古今医统大全》古今医书繁多,自黄帝作《内经》而下,后世因之,到了明代医药典籍可谓汗牛充栋。唐宋以来,治方技者日众,诸如隋唐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孙思邈《千金方》、王  相似文献   

9.
《肘后备急方》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八卷70篇,东晋葛洪著。原名《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书名的意思是可挂在肘后便于携带,随行常备以应临床救急检索之需。作者葛洪阅读了大量医书,在行医、游历过程中收集了大量救急用的方子,完成了百卷著作《玉函方》。由于卷帙浩繁,不便于携带检索,特别筛选出其中急救医疗、实用有效、药物易得的单验方及简要灸法摘编成该书。是书主要记述各种急性病症或某些慢性病急性发作的治疗方药、针灸、外治等法,并略记个  相似文献   

10.
“时病重舌,杂病重脉”,这是古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得出的结论,《金匮要略》在这方面体现得尤为突出,脉诊贯穿于辨证施治的各个环节,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理法方药的每一方面都有着有机的联系,是仲景学术思想体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书中借脉象与脏腑的密切关系,指出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可从脉象表现中体现出客观规律,在辨证的过程中提出脉与证为辨证的主要客观依据。本书在脉学的表现特点是:借脉象来说明病因病机及病位病性,用脉象来鉴别诊断疾病、决定治法、推测预后及病程的深浅。借脉象以阐明病机这是《金匮要略》一书中脉学的主要…  相似文献   

11.
李杲(公元1180~1251年),字明之,晚年自号东垣老人.金代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人,是著名的金元四大医家之一。李杲始习儒学,后因母病被误治致死,痛感自己不知医,于是矢志攻读医学。曾从师名医张元素,尽得其传。李杲生活在金代后期,社会动荡不安,战祸绵延,疫病猖獗,死亡十分惨重。李杲目睹这种惨状,便悉心钻研《内经》等医书。他以《内经》为理论依  相似文献   

12.
名称麻黄附子细辛汤方剂组成麻黄6克附子9克细辛3克源流发展本方见于汉代《伤寒论》(公元219年)为张仲景所拟。原方用于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明·赵献可《医贯》用于治疗少阴伤寒“有头痛连脑者”。清代《张氏医通》用于治  相似文献   

13.
<正>"脉诊"又称切脉、诊脉、按脉、持脉,是祖国医学"四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辨证论治不可缺少的客观依据之一,在中医诊断学上占有重要地位。从《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脉经》到《脉诀》,理论形成经历漫长的历史,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经久不衰,至今仍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新安医家尤重脉  相似文献   

14.
<正>心衰病(心力衰竭)是以心悸、气喘、肢体水肿等为主症的一种病症,多继发于胸痹心痛、心悸等,诸多医家的医书有如"心悸"、"喘不得卧"、"心水"等描述,属于"怔忡"、"水肿"、"喘证"、"痰饮"、"血瘀"等范畴。其症状的描述最早见于《内经》:"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上气而喘"。又如《素问·逆调论》曰:"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客也"。  相似文献   

15.
正杨士瀛,字登父,号仁斋,生卒年不详,南宋三山(现今福建省福州市)人,出身于世医家庭,自幼习医,对《内经》、《难经》、《伤寒论》等经典医籍及历代医学名著研究颇深,在脉学、伤寒、儿科及内科杂病方面有一定成就。杨士瀛撰有多部医学著作,现存著作有《仁  相似文献   

16.
作者更正     
<正>《临床检验杂志》2013年第10期第761~764页发表的《miR-544a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Wnt信号通路抑制因子GSK3β表达的调控作用》及2013年第11期第852~855页发表的《转染miR-544a对肺癌细胞侵袭和转移能力的影响》中,第一作者李化会的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应为"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  相似文献   

17.
正缪刺法是源自内经的一种左病刺右,右病刺左的针刺方法,疗效确切,然而临床上却未得到普及。关于缪刺的理论与运用,《黄帝内经》中设有专论加以描述,然其成书年代久远,篇中亦不乏简脱文断,义不相接者,现基于《内经》中缪刺相关的原文结合笔者的浅薄体会略述于此,以期共勉。试探缪刺适应症的病因1宿虚之体复感虚邪之风《素问·缪刺论》:"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  相似文献   

18.
正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并非近世才提出来的,而是源渊于《内经》,创立于《伤寒杂病论》。以《内经》而言,仅从《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论病机十九条即可发现,其中虽侧重于"掉眩"、"收引"、"郁"、"肿满"、"瞀"、"鼓栗"等证的辨别,也作了"疮"、"瘘"、"痉"等病的诊断,可见已有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萌芽,而汉代张仲景则确立了辨证与辨病的诊疗体系,如《金匮要略》中,绝大多数篇名皆冠以"病脉证并治"。  相似文献   

19.
方肇权,字秉钧,清康熙.乾隆年间新安休宁东山里人。因母患崩漏,多医治之无效,乃购医书,昼夜揣摩,经五载颇有心得,于是行医于苏、浙、湘等地。历病千般,遭多怪症,虽未全活,而医技大进,乃倾心数年,著成《脉症正宗》4卷,于乾隆己巳年(1749)刊行。现存2种清刻本,世传鲜少,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据方氏存仁堂本点校付梓。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郑金生在《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古籍研读点滴心得》讲座中,认为医史文献的研究要服务于中医学术发展,而从事研究应具备稚子之心和历史之眼。"为什么龟板只用下板?1990年以前的中药教材、药典都用腹甲(龟板),《本草原始》记载古人上下甲皆用之。后来通过文献考证与实验研究,从两方面证实龟上下甲同等入药。从1990年起,国家药典、教材等做了修改。"他认为,做研究要勇于去怀疑、去思索、去考据,就像孩子能指出"皇帝的新装",学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