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了解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涎液化糖链抗原6(KL-6)和白细胞介素33(IL-33)的表达水平,探讨检测血清KL-6和IL-33对RA相关间质性肺病(RA-ILD)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22年5月—2023年2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和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科住院并确诊为RA的患者88例,根据肺部CT有无间质性肺病(ILD)分为一般RA组(40例)和RA-ILD组(48例)。所有患者均检测与RA相关的血清学指标,如血清类风湿因子(RF)、红细胞沉降率(ESR)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等。同时检测上述患者血清KL-6和IL-33水平,分析各项指标与ILD的相关性,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对RA-ILD的诊断效能。结果 RA-ILD组患者血清KL-6、IL-33水平显著升高;血清KL-6与ESR、CRP、D-二聚体呈正相关关系,血清IL-33与IgG、球蛋白呈正相关关系。经ROC曲线分析发现,各项指标(RF、ESR、CRP、D-二聚体、IgA、KL-6、IL-33)诊断RA-ILD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78、0.667、0.7...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涎液化糖链抗原-6(KL-6)在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CTD-ILD)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在本院诊断为CTD-ILD的患者30例,单纯结缔组织病(CTD)患者43例及体检健康者35例,分别采集空腹血清,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KL-6的含量,应用SPSS 20.0统...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合并间质性肺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住院的322例RA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及治疗转归。按有无间质性肺病分为RA无ILD组283例,RA-ILD组39例。对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结果 322例RA患者合并ILD的患病率为12%,且多见于50岁以上患者(85%);RA-ILD组中男性患者的比例较RA无ILD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RA-ILD组的发病年龄显著高于RA无IL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RA-ILD组RF滴度较RA无ILD组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两组间病程、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免疫球蛋白G(IgG)、血小板(BPC)、补体(C3、C4)、抗核抗体(ANA)阳性率、抗SSA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例病情反复发作,其中男性2例(17%),女性10例(83%)。结论老年、男性、RF滴度高可能是RA并发ILD的危险因素;女性患者病情易反复,预后不佳;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慢性、进行性关节侵蚀破坏为主的一种系统性自身免疫病。除关节表现外,近50%的患者出现关节外表现,包括类风湿结节、血管炎、心包炎和肺部改变等。在各种肺部并发症中,间质性肺病(ILD)是最严重的,Gouri等对1 460例RA患者随访20年的研究表明,ILD在RA中年发病率为4.1/1 000,15年累计发病率为62.9/1 000,中位存活时间为3年, 相似文献
5.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合并间质性肺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是RA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早期症状不明显,晚期出现症状时往往病情已不可逆,导致预后极差.由于早期无明显症状,其诊断方法非常有限,而血清中生物标志物检测简便易行,目前研究已发现不少生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小儿风湿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患者血清涎液化糖链抗原-6(KL-6)、层粘连蛋白(LN)
及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2019年5月河北医科大学
附属河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风湿病患儿78例作为风湿病组,选取同期该院收治的风湿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患儿60
例作为间质性肺疾病组,同期该院体检的72例健康小儿作为健康组。比较3组血清KL-6、LN、MMP-7水平;
比较风湿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活动期与非活动期患儿血清KL-6、LN、MMP-7水平;比较风湿病相关间质性肺
疾病活动期与非活动期患儿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钟用力呼吸容积(FEV1)及肺一氧化碳弥散
量(DLCO);分析风湿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患儿血清KL-6、LN、MMP-7水平与VC、FVC、FEV1、DLCO的相
关性。结果 间质性肺疾病组和风湿病组血清KL-6、LN、MMP-7水平高于健康组(P <0.05),且间质性肺疾
病组高于风湿病组(P <0.05)。风湿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活动期患儿血清KL-6、LN、MMP-7水平高于非活动
期(P <0.05)。风湿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患儿血清KL-6、LN、MMP-7水平分别与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度评
分(DAS28) 呈正相关(r =0.749、0.826 和0.728,均P =0.000)。风湿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活动期患儿VC、
FVC、FEV1、DLCO低于非活动期(P <0.05)。风湿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患儿血清KL-6、LN、MMP-7水平分
别与VC、FVC、FEV1、DLCO 呈负相关(KL-6:r =-0.846、-0.829、-0.715 和-0.731, 均P =0.000;LN:
r =-0.853、-0.796、-0.752 和-0.814,均P =0.000;MMP-7:r =-0.827、-0.814、-0.722和-0.743,均P =
0.000)。结论 风湿病和风湿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患儿血清KL-6、LN、MMP-7水平升高,检测上述指标有助
于早期发现风湿病和风湿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风湿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患儿血清KL-6、LN、MMP-7水平与
肺功能指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KL-6及炎性因子在大鼠急性外源性脂质性肺炎血清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动态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将45只大鼠幼鼠(日龄25-30天)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分别为NS组、AELP组、DXM组,每组15只。NS组在直视下于气管插管内滴入0.5mL/kg生理盐水,建模后12、24、48小时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3mL;AELP组、DXM组气管内滴入0.5mL/kg缝纫机油,于建模后12、24、48小时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3mL,DXM1mg/kg混合生理盐水配成总量0.3mL。于滴入后1、3、7天每组各取5只,收集血清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标本,分别观察肺组织的病理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及肺泡灌洗液中KL-6、IL-6、TNF-α的表达。结果 KL-6、IL-6、TNF-α在AELP组、DXM组较NS组在建模后1、3、7天血清表达明显升高,DXM组较AELP组在3、7天表达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样,KL-6、IL-6、TNF-α在AELP组1、3、7天肺泡灌洗液表达较NS组明显升高,DXM组在3、7天肺泡灌洗液中表达较AEL...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类风湿关节炎(RA)伴肺间质病变(ILD)患者血清涎液化糖链抗原-6(KL-6水平及与T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我院RA伴ILD患者75例,作为研究组,根据1∶1匹配病例对照原则选取同期单纯RA患者75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KL-6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采用28处关节疾病活动度(Disease activity score 28,DSA 28)评估RA活动度,并比较研究组不同肺通气障碍程度、肺弥散功能障碍程度患者血清KL-6水平,分析研究组血清KL-6水平与T淋巴细胞亚群、RA活动度、肺通气障碍程度、肺弥散功能障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组患者均行对症治疗,治疗6个月后评估疗效情况,比较不同疗效患者治疗前、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血清KL-6水平,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KL-6预测疗效的价值。结果:研究组血清KL-6水平、DSA 28评分均高于对照组,(819.65±85.34 vs...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清涎液化糖链抗原-6(krebs von den lungen-6,KL-6)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3年1月―2月期间入住湖南省人民医院的COVID-19患者51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10版)》的临床分型标准,将其分为重症组27例和非重症组24例,同时收集体检健康者25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实验室指标变化,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来进行相关性研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KL-6预测COVID-19的诊断效能。结果 :在新冠肺炎重症组患者中,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明显高于非重症组患者;同时,与对照组相比,新冠患者组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KL-6水平也显著升高;在重症组患者中,WBC、NLR、KL-6明显高于非重症组;WBC、NLR与KL-6之间存在明显正相关;COVID-19患者疾病严重程度与血清KL-6水平成正相关。诊断COVID-19重症患者血清KL-6截断值为362.65 U/mL,对应的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分析白蛋白纤维蛋白原比值(AFR)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Ab)水平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并发间性肺病(ILD)中的特点,探讨其在ILD诊断及病情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5年1月~2018年12月RA患者216例,根据有无并发间质性肺病(ILD)分为RA组(130例,无ILD)和RA-ILD组(86例,有ILD);检测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白蛋白、类风湿因子(RF)及CCP-Ab等指标,计算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AFR,RA-ILD组患者均行HRCT检测及肺功能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分析两组AFR和CCP-Ab变化与HRCT评分及DLCO的相关性。结果 在RA-ILD组中,患者年龄、NLR、CRP、RF及CCP-Ab水平均高于RA组(P<0.05),AFR水平明显降低(P<0.05);在二项Logistics回归分析中,年龄、AFR及CCP-Ab是RA患者并发ILD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 CCP-Ab和HRCT评分呈正相关(r=0.410,P=0.000),与DLCO呈负相关(r=-0.342,P=0.001)。AFR水平与HRCT评分呈负相关(r=-0.477,P=0.000),与DLCO呈较弱正相关(r=0.287,P=0.007);AFR和CCP-Ab二者联合检测ILD特异性显著高于单一CCP-Ab检测水平(93.1% vs 80.8%),但敏感度降低(69.8% vs 79.1%)。结论 低水平AFR和高水平CCP-Ab是RA合并ILD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ILD患者病情严重性评估的血清生物学指标,二者联合检测更有利于ILD的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肿瘤标志物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伴间质性肺病(RA-ILD)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住院的82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根据是否伴有间质性肺病,将其分为RA-ILD组(38例)和RA组(44例),比较两组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蛋白抗原15-3(CA15-3)、糖蛋白抗原19-9(CA19-9)水平、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水平和肺功能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一氧化碳弥散量(DL)占预计值百分比,分析两组患者肿瘤标志物表达差异以及RA-ILD组肿瘤标志物与肺功能、抗CCP抗体相关性.结果 RA-ILD组外周血CEA、CA15-3、CA19-9水平均明显高于RA组(均P<0.01);RA-ILD组FVC、FEV1和DLco占预计值百分比均明显低于RA组(均P<0.01),但RA-ILD组抗CCP抗体水平与R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RA-ILD组CEA水平与FVC、FEV1和DLco呈负相关(r=-0.499、-0.576、-0.512,均P<0.01),但CEA、CA15-3和CA19-9均与抗CCP抗体无相关性(r=-0.192、-0.264、-0.268,均P >0.05).结论 肿瘤标志物CEA、CA15-3和CA19-9在RA-ILD中表达升高,CEA可能反应RA-ILD肺间质受损的严重程度,而不是关节损害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观察雄附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间质性肺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诊断明确的99例类风湿性关节炎间质性肺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9例、对照组50例;二组均给予中草药基础方(随证加减)汤剂口服,治疗组加服雄附方(雄黄0.08g,制白附子0.96g,僵蚕0.96g).结果 治疗组显效(PR)8例,有效(CR)32例,无效(NR)9例,总有效率81.6%.对照组显效3例,有效23例,无效24例,总有效率52.0%.二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比较P<0.01.结论 雄附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间质性肺病疗效明确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与RA并发间质性肺病(ILD)的潜在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治疗的856例RA患者,其中RA继发干燥综合征(SS)患者152例,RA并发ILD患者177例。所有RA患者根据有无ILD进行分组,分析RA患者并发ILD的影响因素。定量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CP2)和类风湿因子(RF),定性检测anti-SSA/Ro52、anti-SSA/Ro60以及anti-SSB抗体,分析这些自身抗体与RA患者并发ILD的相关性。 结果 ILD在RA与RA继发SS两组间的发病率分别为19.89%、24.34%,组间ILD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11,P=0.219)。相较于无ILD的RA患者,伴有ILD的RA患者年龄更大、病程更长、anti-CCP2抗体水平以及RF滴度更高,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A患者是否继发SS、年龄、病程以及anti-CCP2抗体与ILD的发病相关(均P<0.05)。 结论 RA患者血清中anti-CCP2抗体阳性与并发ILD有关,RA继发SS患者血清中anti-SSA/Ro60、anti-SSA/Ro52和anti-SSB抗体与ILD发病无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间质性肺病(RA-ILD)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RA合并ILD的危险因素,提高临床医师对疾病的认识。方法 纳入RA患者780例,其中286例RA-ILD患者、494例RA-nonILD患者,描述RA-ILD临床特征,并探讨其危险因素。结果 (1)临床特征:57.6%的RA-ILD患者在确诊ILD时无任何ILD临床症状及相关体征;RA-ILD的影像学特征以磨玻璃影最为多见,影像学类型多表现为UIP;并且多数RA-ILD患者以非ILD方式起病,仅有26.6%的RA-ILD患者以ILD起病。(2)危险因素:RA合并ILD的独立危险因素为:高龄、吸烟、KL-6阳性、RF高滴度阳性。结论 RA-ILD为RA常见的关节外表现之一,多数以非ILD方式起病,其主要的影像学分型为UIP,表现为此种影像学分型的RA-ILD患者生存周期明显缩短;高龄、吸烟、KL-6阳性、RF高滴度阳性等为RA-ILD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gren’s syndrome, pSS)伴肺间质病变(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ILD患者血清涎液化糖链抗原(Krebs von den Lungen-6, KL-6)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112月北京市海淀医院明确诊断为pSS的患者80例,根据肺高分辨率CT(high resolution CT, HRCT)检查,分为pSS不合并ILD组及pSS合并ILD组,每组40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数据,检测血清KL-6,对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及相关性分析。对pSS合并ILD组的患者治疗1年,对比治疗前后血清KL-6水平及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 pSS合并ILD组血清KL-6浓度[614.00(380.75,921.00)U/ml]明显高于pSS不合并ILD组[213.50(128.25,249.75)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6.428,P <0.001)。两组均未发现KL-6与年龄、ESR、CRP、IgG的相关性。pSS合并ILD组治疗1年后,血清KL-6...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研究雄附散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间质性肺病临床效果并探讨对抗大鼠肺间质纤维化发生的机制.方法 治疗组32例患者服雄附散加付方,对照组仅服付方,连续治疗3月.7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醋酸泼尼松组(5.6mg/kg)、雄附散高、中、低剂量组(1.4g/kg、0.7g/kg、0.35g/kg);各组大鼠于造模后的第2天开始连续4周灌胃(ig)给予生理盐水(0.01 4L/kg)或相应药物(0.014L/kg),28天后取右中肺组织进行HE染色和Masson染色及MDA含量、SOD和OSH-PX活性的测定.结果 临床显效5例,有效2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1.2%,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意义(χ2=5.50.P<0.05).实验HE染色和Masson染色均提示雄附散高剂量组肺组织中无明显形态学病变,肺组织中SOD和GSH-PX酶活性明显高于其它各药物治疗组(P<0.01),MDA含量明显低于其余各药物干预组(P<0.01).结论 雄附散对类风湿关节炎问质性肺病有较好疗效.可能通过提高受损组织中抗氧化酶活性水平来有效对抗肺组织纤维化过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