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托槽隐形矫治联合肌功能训练在口呼吸所致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90例口呼吸所致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无托槽隐形矫治)与观察组(无托槽隐形矫治联合肌功能训练)各45例,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所用时间,治疗1年后,比较两组患者咬合关系、颌面部形态及上气道形态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矫治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1年后,两组均建立了正常的覆合、覆盖,观察组前牙覆合、前牙覆盖轻于对照组,上牙弓、下牙弓宽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矫治后前颌面部形态均好于矫治前,观察组矫治后SNB角、L1-MP角、L1-NB角、L1-NB距高于对照组,SNA角、ANB角、蝶鞍点-鼻根点-上齿槽座点角(SNA)、蝶鞍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SNB)、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ANB)、下中切牙长轴与下颌平面相交之上内角(L1-MP)、上中切牙长轴与前颅底平面相交的下内角(U1-SN)、下中切牙长轴与鼻根点-下牙槽座点连线的交角(L1-NB角)及连线的垂直距离(L1-NB距)...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在青少年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正畸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66例12-18岁进行掩饰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按垂直骨面型分为三类,选取左侧下中切牙进行测量,运用CBCT比较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下颌前牙唇侧可移动骨量,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同垂直骨面型骨性Ⅲ类患者下前牙区唇侧牙槽骨理论可移动骨量高角均角低角(P0.01)。结论青少年高角骨面型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下前牙区唇侧牙槽骨理论可移动骨量最少,使用锥形束CT测量下颌前牙可移动骨量在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掩饰性治疗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生长发育期骨性II类错(牙合)高、低角型男性患者的颅面部特征.方法:随机选择生长发育期骨性II类错(牙合)高、低角型男性患者各30例治疗前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 进行22项头影测量项目分析.结果:低角组上齿槽座角(SNA)显著增加;高角组下齿槽座角(SNB)显著减少.下前牙倾斜度(L1-GoGn)两组均明显增加.结论:低角组上颌相对前突,高角组下颌相对后缩,两组下前牙均出现明显牙代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非减数矫治方案,配合使用微种植钉支抗,整体远中移动上颌牙列,矫治成人轻、中度上颌牙-牙槽前突畸形病例的软硬组织侧貌变化。方法 15例轻中度上牙-牙槽前突畸形成年患者,拔除第三恒磨牙,共30颗种植钉植入双侧上颌颧牙槽嵴区,用镍钛拉簧牵引上牙列整体向远中移动。对所有病例矫治前、后的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软硬组织头影测量,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 30颗种植钉,其中4颗松动后重新植入,其余均保持稳固。(2) SNA、SNB等骨骼方面的测量值矫治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正畸没有改变上下颌的基骨;上中切牙长轴与鼻根点-上牙槽座点连线的交角(U1/NA)、上中切牙切缘至鼻根点-上牙槽座点连线的距离(U1-NA)、下中切牙长轴与鼻根点-下牙槽座点连线的交角(L1/NB)、上中切牙切缘至鼻根点-上牙槽座点连线的距离(L1-NB)及上下中切牙交角(U1/L1)的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表明上、下前牙突度和倾斜度明显减小。(3)鼻唇角(Cm-Sn-UL)增大、面突角(G-Sn-Pos)减小(P 0.01),上下唇相对于审美平面的距离减小(P 0.01),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软组织面部侧貌得到改善。结论使用微种植钉作为强支抗能有效牵引上颌全牙列整体远中移动,使其软硬组织均发生明显变化,是非减数方案矫治成人轻中度上颌牙-牙槽前突畸形病例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头帽Twin-block矫治器对骨性Ⅱ类1分类患者的颌骨生长以及软组织侧貌的影响?方法:36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平均分为3组,每组12例;第1组(R组)使用头帽Twin-block矫治器治疗;第2组(T组)使用传统Twin-block矫治器治疗;第3组(C组)为对照组,选择同样条件的初诊检查后未治疗者?3组纳入标准相同: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ANB)≥4.5°,前牙覆盖≥6 mm,覆牙合≥3 mm,下颌后缩?分别于治疗前后或观察前后拍摄头颅侧位X片并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与T组相比,R组蝶鞍点-鼻根点-上齿槽座点角(SNA)?上中切牙-前颅底平面角(U1-SN)?上唇审美平面距(Ls-E)?下唇审美平面距(Li-E)?上切牙露齿度(U1-Stms)?上颌6到FHp距离(U6-FHp)的减少量?驻R更大,有统计学差异(P < 0.05);上颌6到CFH距离(U6-CFH)?下颌平面角(SN-MP)?上颌平面角(PP-SN)的增加量更少,有统计学差异(P < 0.05)?结论:头帽Twin-block矫治器能促进下颌骨生长,同时能够有效抑制上颌骨发育,矫治生长发育期骨性Ⅱ类错牙合,改善上下颌骨关系,改善患者面型?  相似文献   

6.
葛宇  汪世超 《安徽医学》2019,40(9):1024-1026
目的探讨个性化舌侧矫正技术对成人双颌前突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因双颌前突于合肥市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16例成人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采用个性化舌侧矫正器治疗,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定位片。观察治疗前后SNA角、SNB角、ANB角、上中切牙角(UI-SN)、下中切牙角(L1-MP)、上中切牙凸度(U1-NA)、下中切牙凸度(L1-NB)、上下中切牙角(U1-L1)、下颌平面角(MP-SN)的变化。结果拔牙间隙完全关闭,磨牙关系、前牙覆牙合覆盖关系正常。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的U1-SN、U1-NA、L1-MP、L1-NB减小,U1-L1、MP-SN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患者的上下前牙内收,侧貌突度得到改善。结论个性化舌侧矫正技术是成人双颌前突矫治的有效手段,可在保证美观的同时获得与唇侧矫治同样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微型种植支抗技术结合正颌、正畸技术治疗上前牙区骨性前突畸形的效果。方法对25例上前牙区骨性前突畸形患者,采用上颌前部根尖下骨皮质切开术加双侧上颌第一双尖牙拔除及颊侧骨皮质切除术并术前、术后结合微型种植支抗的正畸方法联合治疗。通过头影测量分析,比较矫治前后硬组织的变化。结果矫正后患者蝶鞍点-鼻根点-上牙槽点角(SNA)平均减少3.1°,上牙槽座点-鼻根点-下槽座点角(ANB)角平均减少3.45°,上前牙唇倾度平均减少20.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型种植支抗结合牙外科正颌技术及正畸技术治疗上前牙区骨性前突畸形的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垂直骨面型骨性Ⅱ类青少年女性颞下颌关节形态和位置特征。方法: 纳入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初诊拍摄大视野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的11~14岁女性80例,按照上牙槽座点-鼻根点-下牙槽座点角(subspinale-nasion-supramental angle,ANB)和下颌平面...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青少年骨性Ⅲ类错牙合正畸治疗疗效差异。方法收集青少年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42例,根据不同骨面型分为3组,通过头影测量分析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后骨骼与软组织改变,探讨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错牙合畸形面部改善疗效的差异。结果3组患者凹陷的软组织侧貌均得到改善。高角患者主要通过下颌骨顺时针旋转、牙合平面逆时针旋转及上前牙唇倾、下前牙舌倾代偿来实现前牙反牙合的解除,而低角患者更多依赖上前牙唇倾及上颌骨的发育来实现。均角患者其面部比例及颌骨关系相对正常,矫治后主要变化为牙齿的相对移动。结论不同垂直骨面型青少年骨性Ⅲ类错牙合正畸疗效不尽相同;高角型患者在选择采取单纯正畸治疗时需更加谨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患者再定位咬合板治疗前后上气道形态与牙颌软硬组织的变化。方法:选择下颌后退致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的患者22例,再定位咬合板治疗前后拍摄CBCT、头颅侧位片,分别进行上气道、牙颌软硬组织相关指标的测量,比较治疗前后的差异。结果:治疗后患者中有94.7%的患者弹响症状减轻或消失,84.6%的患者疼痛缓解或消除,85.7%的患者张口受限好转或正常,可复侧、不可复侧盘-髁关系完全复位率分别为76.7%和8.3%。治疗后患者牙颌软硬组织指标中蝶鞍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SNB)、前颅底平面与下颌平面的交角(SN-MP)、前鼻棘点-颏下点距离(ANS-Me)、蝶鞍点-下颌角点距离(S-GO)、面突角、颏唇角、鼻下点与软组织颏下点的距离(Sn-Mes)增大(P<0.05),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ANB)、上、下齿槽座点在功能性牙合平面上垂足点间的距离(Wits)、髁突后切点和蝶鞍点在眶耳平面上垂足点间的距离(S-CO),上、下中切牙长轴交角(U1-L1),上、下切牙切缘的垂直距离(OB)和水平距离(OJ)及上唇突度减小(P<0.05)。治疗后患者鼾...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生长型与牙颌补偿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未经治疗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86例.通过X线头影测量的方法对骨性Ⅱ类错合矢状向及垂直向不调程度同上下颌中切牙倾斜程度与(牙合)平面及下颌平面倾斜角度做相关性分析.选择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夹角(ANB角)与前颅底平面与上中切牙长轴的交角...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老年患者口腔修复中应用纤维桩和全瓷冠的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此次研究的患者为75例,按照入院时间先后顺序随机分组为对照组(37例)和观察组(38例),对照组采用金属桩和金属烤瓷冠修复,观察组采用纤维桩和全瓷冠修复。对两组患者的修复成功率等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修复前、后头影测量指标下齿槽座角( SNB )和上齿槽座角( SNA ),以及上下齿槽座角(ANB)、上-下中切牙角(U1-L1)、上中切牙-SN角(U1-SN)、下中切牙-MP平面角(L1-MP)、上中切牙点至鼻根点与上齿槽座点连线的距离( U1-NA)、下中切牙长轴与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连线的距离( L1-NB)都有一定的改善,但是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此外,两组在矫治前后模型测量指标覆牙合( OB)和覆盖( OJ)以及第1磨牙间宽度、修复成功率等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上,采用纤维桩和全瓷冠用于修复老年口腔患者,具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且稳定可靠、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骨面型患者磨牙后间隙的影响因素,分析下颌骨结构特征和磨牙后间隙与颅面部结构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除第三磨牙外下颌牙列完整且拥挤量<5 mm的成年正畸患者200例,分为骨性Ⅰ类低角组、骨性Ⅰ类均角组、骨性Ⅰ类高角组、骨性Ⅱ类均角组和骨性Ⅲ类均角组。测量各组患者蝶窦A点角(SNA)、蝶窦B点角(SNB)、上下齿槽座角(ANB)、下颌平面角(SN-MP)、面高指数(FHI)、下颌升支长度(Go-Co)和下颌体长度(Go-Gn)。采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BCT)测量在水平面上与牙尖线平行的下颌(牙合)平面及其根方2 mm平面下颌第二磨牙至下颌升支前缘的最短距离C0和C2,釉牙骨质界根方2、4、6、8和10 mm平面的牙根至下颌骨舌侧内层骨皮质的最短距离R2、R4、R6、R8和R10,并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其相关性。结果:与骨性Ⅰ类低角组比较,骨性Ⅰ类均角组和骨性Ⅰ类高角组患者SN-MP均明显增大(P<0.01),FHI均明显减小(P<0.01)。与骨性Ⅰ类均角组比较,骨性Ⅰ类高角组患者SN-MP明显增大(P<0.01),FHI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生长发育期骨性 II类错 高、低角型男性患者的颅面部特征。方法 :随机选择生长发育期骨性 II类错 高、低角型男性患者各 3 0例治疗前 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 ,进行 2 2项头影测量项目分析。结果 :低角组上齿槽座角 ( SNA)显著增加 ;高角组下齿槽座角 ( SNB)显著减少。下前牙倾斜度 ( L1-Go Gn)两组均明显增加。结论 :低角组上颌相对前突 ,高角组下颌相对后缩 ,两组下前牙均出现明显牙代偿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生长发育期骨性Ⅱ类错Hu高、低角型男性患者的颅面部特征。方法:随机选择生长发育期骨性Ⅱ类错Hu高、低角型男性患者各30例治疗前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22项头影测量项目分析。结果:低角组上齿槽座角(SNA)显著增加;高角组下齿槽座角(SNB)显著减少。下前牙倾斜度(L1一GOGn)两组均明显增加。结论:低角组上颌相对前突,高角组下颌相对后缩,两组下前牙均出现明显牙代偿。  相似文献   

16.
李俐  陆兴龙  刘昕 《安徽医学》2024,45(1):39-43
目的 探讨倒置粘接下切牙自锁托槽掩饰性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来合肥市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32例骨性Ⅲ类错合畸形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粘接方式不同分为下切牙托槽倒置粘接组(观察组)和正常粘接组(对照组),每组16例。随访观察患者的矫正效果,比较两组患者矫治前后硬组织、软组织指标差异。结果观察组矫治前后SNB角(由蝶鞍中心-鼻根点-下齿槽座点所构成的角)的差值[1.00(-1.00,2.00)]小于对照组[1.50(1.00,2.50)],ANB角(由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所构成的角)的差值[2.50(1.00,3.00)]大于对照组[1.00(-1.00,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矫治前后L1-MP角(下中切牙长轴与下颌平面所成的交角)的差值-1.50(-3.50,2.50)]、L1-NB角差值[-2.30(-3.60,2.00)]均小于对照组[-6.50(-8.60,-2.50)、-3.50(-5.50,-2.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直丝弓自锁托槽矫治技术,...  相似文献   

17.
拔牙治疗对高角病例颅颌面垂直向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拔牙矫治对高角病例牙、颌、面部垂直方向的影响.方法 选择正畸拔除前磨牙矫治或非拔牙矫治的青少年高角病例(MP-SN≥38 °)各20例.对两组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X线片进行测量分析,比较两种不同矫治方案治疗前后牙、颌、面部垂直方向的变化.结果 拔牙组和非拔牙组治疗后U6-PP、N-Me、ANS-Me、L6-MP均增加,差异有显著性(t=3.14~16.22,P<0.05、0.01);两组之间比较,Y-axis、L6-MP矫治前后差值差异有显著性(t=2.59、2.93,P<0.05).结论 拔除前磨牙正畸矫治并不能改变高角病例的下颌平面角和下颌的生长方向,同时该组磨牙高度增加更多.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采用锥形束CT(CBCT)分析青少年骨性Ⅱ类不同垂直骨面型颧牙槽嵴区域的骨厚度,为微种植支抗在颧牙槽嵴的使用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60位青少年骨性Ⅱ类患者(高角、均角、低角各20例),收集口腔颌面部CBCT扫描数据,分别测量颧牙槽嵴区域颊侧不同冠状层面在上颌(牙合)平面上方13、15、17 mm的处骨厚度,并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颧牙槽嵴骨厚度由下向上逐渐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前向后逐渐变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均、低角组各测量位点骨厚度(除距上颌(牙合)平面13 mm的3个位点)均呈低角>均角>高角的变化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青少年骨性Ⅱ类颧牙槽嵴骨厚度向颅方、向后方逐渐变薄,高角者最薄,低角者最厚.  相似文献   

19.
应智洋  郑杰 《当代医学》2022,28(10):163-165
目的 探究正畸联合正颌手术治疗骨性牙颌畸形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82例骨性牙颌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正畸联合正颌手术治疗的41例作为甲组,单纯采用正颌手术治疗的41例患者作为乙组.比较两组SNA角(由鼻根点N至上齿槽座点A连线与前颅底平面SN所构成的角)、SNB角(由鼻根...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先天缺失2颗下切牙患者的侧貌特征,探讨该类患者拔牙矫治前后的侧貌变化。方法:收集64例先天缺失2颗下切牙患者的头颅侧位片。64例患者的初诊侧位片用于分析患者的侧貌特征,其中38例患者拔除上颌2颗前磨牙进行矫治,初诊和治疗结束侧位片用于比较矫治前后的侧貌变化。对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包括硬组织和软组织项目),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正常值比较,先天缺失2颗下切牙患者覆盖、覆牙合、ANB、U1-NA角、面角、Y轴角、Pg-NB、面突角、软组织面角、H角和颏唇沟至H线距较大,SNB、L1-NB角、L1-NB距、L1-MP、牙合平面角和颏唇沟角较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牙矫治后,覆盖、覆牙合、U1-NA角、U1-NA距、U1-SN、H角和鼻唇沟至H线距变小,L1-NB角、L1-NB距、L1-MP、牙合平面角、Pg-NB和颏唇沟角变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天缺失2颗下切牙患者下颌发育不足但颏部发育充足,覆牙合覆盖较大,下颌切牙舌向倾斜,颏唇沟较深较锐。拔除上颌2颗前磨牙矫治后患者侧貌整体面型基本未变,但前牙咬合关系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