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兴洋  杨娟 《黑龙江医学》2015,39(2):184-185
目的分析人群骨密度变化规律及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贵阳市开展骨质疏松症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目的抽样从贵阳某医院随机抽取门诊患者、医务人员共688例,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分析仪进行腰椎正位(L1-4)检测并分析。结果 688例人群中,骨量异常79.94%。其中男性骨量减少与骨质疏松症24例,占男性骨量异常52.17%,女性骨量减少与骨质疏松症526例,占女性骨量异常81.93%。30~39岁年龄段开始出现骨量减少,40~49岁年龄段已经出现骨质疏松患者,50岁以后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症比例明显增加。医务工作者共192例,骨量异常者70.83%,与普通人群骨量异常率比较没有降低。结论随着年龄的增加T值呈下降趋势,50岁以后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明显增加,女性高于男性(P<0.05)。贵阳地区人群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有年轻化趋势,提示骨质疏松应从30岁起开始预防,最好的方式即加强锻炼、均衡饮食。在对疾病的认识及重视程度均高于普通人群的情况下,医务工作者的骨量异常率较之普通人群并没有降低,提示医务人员应提高对自身骨健康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分级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患者发生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COPD临床稳定期患者63例(均为男性),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测定患者左侧股骨颈的骨密度值,完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CAT)问卷,测定肺功能并按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指南进行分级。测定动脉血气、BMI,并记录年龄、吸烟量。选择63位年龄相匹配,有骨密度测定资料的健康男性作为对照组。结果 COPD 2级组和对照组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PD 3级、4级组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低BMI、低第1s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和高CAT是COPD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0.656、0.885、1.209,P均<0.01)。结论 COPD患者骨密度的降低与气流受限,低BMI、生活质量差有关。COPD 3级、4级患者是发生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3.
何敏  姚珍薇  唐良萏  卢起  骆建云  王雅 《重庆医学》2012,41(29):3041-3042,3045
目的了解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骨密度变化规律及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患病率。方法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测量40岁以上人群正位腰椎骨密度2 325例,按年龄、性别分组统计。结果男女骨密度值均随年龄增加而逐渐降低。中老年男性骨量减少患病率为42.2%,骨质疏松为37.3%;中老年女性骨量减少为19.8%,骨质疏松为66.5%;50岁以后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显著高于男性(P<0.05),男性骨量减少患病率显著高于女性(P<0.05)。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患病率为42.3%,女性为79.7%,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显著高于老年男性(P<0.05)。结论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患病率逐年增加,女性比男性更易患骨质疏松,低骨量是导致骨质疏松骨折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定量CT在中老年人群骨质疏松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本院行腰椎QCT检查的中老年人433例,按照年龄段分为男性中年组,男性老年组,女性中年组,女性老年组.按照骨密度诊断标准分为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使用后处理软件进行骨质密度测量.比较中年组、老年组、中年组及老年组男性、女性骨密度差异,对年龄与骨密度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相同性别中年组较老年组骨密度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年组男性较女性骨密度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男性较女性骨密度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与骨密度二者成负相关(r=-0.510,P<0.05).结论 QCT能够较准确测量中老年骨密度,诊断低骨量及骨质疏松,指导临床预防及治疗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定量CT在中老年人群骨质疏松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本院行腰椎QCT检查的中老年人433例,按照年龄段分为男性中年组,男性老年组,女性中年组,女性老年组.按照骨密度诊断标准分为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使用后处理软件进行骨质密度测量.比较中年组、老年组、中年组及老年组男性、女性骨密度差异,对年龄与骨密度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相同性别中年组较老年组骨密度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年组男性较女性骨密度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男性较女性骨密度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与骨密度二者成负相关(r=-0.510,P<0.05).结论 QCT能够较准确测量中老年骨密度,诊断低骨量及骨质疏松,指导临床预防及治疗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社区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筛查结果及影响因素,评价亚洲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自我筛查(osteoporosis self-assessment tool for Asians,OSTA)指数评分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风险的预测能力,为同行开展社区骨质疏松症相关人群识别提供经验借鉴。 方法 以2019年3—4月期间在上海市浦东新区曹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加骨质疏松筛查的5 191名绝经后妇女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结合跟骨超声骨密度检测进行骨质疏松筛查。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5 191名绝经后妇女中,1 502人(28.93%)有中级及以上骨质疏松风险,且跟骨超声结果显示,1 280人(24.66%) T值≤-2.0。年龄越大、BMI越小、OSTA评分越低,T值越低(均P<0.05),有无低体重、脆性骨折史、腰背部疼痛、跌倒史、帕金森、子宫及卵巢癌以及骨松风险分级不同,跟骨超声测量出的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OSTA评分是否≤-1,与跟骨超声测出的T值是否≤-2.0,有较差的一致性(Kappa=0.197<0.4,P<0.05)。 结论 社区骨质疏松风险人群的识别,可将OSTA评估、跟骨超声,与BMI或低体重、脆性骨折史、腰背部疼痛、跌倒史、帕金森、子宫及卵巢癌等个人健康并既往病史情况结合使用。   相似文献   

7.
《右江医学》2016,(4):438-441
目的通过分析粤桂周边地区健康体检者骨密度的检查数据,了解该地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情况。方法采用便捷型骨密度检测仪对接受健康体检的2132人进行非受力侧前臂桡骨远端骨超声检测,统计分析不同性别、年龄段骨密度的检测结果。结果受检者总的骨质疏松症检出率为16.74%。各个年龄段(20岁~、30岁~、40岁~、50岁~、60岁~、70岁~、≥80岁)的骨密度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30~49岁年龄段骨密度最高(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骨密度有逐渐降低趋势。男性各个年龄段的骨密度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20~29岁的正常骨密度低于30~59岁人群,在30~49岁达到峰值骨量,之后随着年龄的增加,骨密度降低(P<0.05)。女性各个年龄段的骨密度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20~29岁的正常骨量低于30~49岁人群,在30~49岁达到峰值骨量,之后随着年龄的增加,骨密度降低,50岁以后特别是绝经后骨密度降低更明显(P<0.05)。2132例受检者中,60岁之前的骨密度高于60岁之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粤桂周边地区中老年人群骨质疏松检出率相对较低,但20~29岁的年轻男、女性骨密度状况并不乐观,采用便捷骨密度检测仪对体检人群进行筛查,对早期发现并干预骨质疏松症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赵兰芳  王俊  王雪君 《现代实用医学》2014,26(11):1388-1389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症与部分生化指标及相关因素的关联。方法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进行骨密度检测及相关生化指标检测,并据此进行相应分析。结果骨质疏松患者血磷水平显著高于骨量减少及正常患者;骨质疏松或减少患者空腹胰岛素水平显著高于骨量正常患者;骨质疏松或减少患者空腹C肽水平低于骨量正常患者;男性骨质疏松者血钙水平显著高于骨量减少或正常组。骨密度与体质量指数(BMI)及空腹血糖呈正相关,与血磷呈负相关;在女性中与年龄呈负相关,与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空腹C肽及血钙正相关,男性更为明显。结论糖尿病患者生化指标改变可提示骨质疏松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中老年人随着增龄骨密度变化规律,骨量减少症(OPA)和骨质疏松症(OP)患病率.方法 用双重能量放射线吸收测定技术测量1 024例年龄在40岁以上人群的腰椎正位、左髋部骨密度(BMD),以性别、年龄分组进行分析.结果 (1)男性和女性髋部BMD水平随增龄呈逐渐降低趋势,腰椎BMD随增龄变化规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妇女的年龄、月经情况、体重、身高及体重指数(BMI)与骨密度(BMD)的关系,筛选围绝经期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方法:随机选取278例围绝经期妇女,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全身不同部位的骨密度,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并将BMD测定结果与年龄、月经情况、体重、身高及BMI进行相关分析。结果:278例围绝经期妇女腰椎低骨量发生率为27.0%(75/278)。年龄〉50岁者的腰椎低骨量发生率高于年龄≤50岁者;体重≤60 kg者的腰椎低骨量发生率高于体重〉60 kg者;身高≤155 cm者的腰椎低骨量发生率高于身高〉155 cm者;BMI≤20 kg/m^2者的腰椎低骨量发生率高于BMI〉20 kg/m^2者;绝经者腰椎低骨量发生率明显高于未绝经者,各组间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绝经期妇女骨密度的降低主要发生于腰椎骨,年龄≥50岁、绝经、体重≤60 kg、身高≤155 cm、BMI≤20 kg/m^2是围绝经期妇女发生低骨量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社区中老年人群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的评估,提出针对性的社区干预策略。方法随机抽取上海市欧阳社区2 992例中老年人进行体质指数(BMI)测量和超声骨密度检查,并应用WHO推荐的骨折风险预测工具(FRAX)对未来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MO)和髋部骨折(HF)发生概率进行评估分析。结果 45~59岁、60~79岁和≥80岁组发生MO概率≥20%的检出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总=3.634,P>0.05);其HF概率≥3%的检出率随年龄增高呈现上升趋势,≥80岁组高于60~79岁组,且60~79岁组高于45~59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0~79-≥80=31.683,χ245~59-60~79=25.339,P<0.05)。女性发生MO概率≥20%的检出率与男性比较〔6/2 228(0.27%)和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62,P>0.05);女性发生HF概率≥3%的检出率与男性比较〔112/2 228(5.03%)和5/764(0.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947,P<0.05)。不同体质量组发生MO概率≥20%的检出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总=3.571,P>0.05);其发生HF概率≥3%的检出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总=49.579,P<0.05)。3组不同骨量的中老年人发生MO概率≥20%的检出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总=2.949,P>0.05);其发生HF概率≥3%的检出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总=73.580,χ2骨量正常-骨量减少=19.231,χ2骨量正常-骨质疏松=77.746,χ2骨量减少-骨质疏松=18.861,P<0.05)。结论以年龄、性别、BMI、骨量为基础,结合FRAX和超声骨密度测量的综合性评估方法在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评估方面更具有客观性和实用性,对于社区开展骨质疏松分层干预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研究伊犁地区汉族、哈萨克族及维吾尔族青年骨密度状况。方法在伊犁地区范围内健康青年群体中,选取汉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共662人进行骨密度检测,按民族、性别、年龄分组,SPSS 17.0统计软件处理。结果本组中汉族、哈萨克族及维吾尔族青年人BMD均值无统计学差异;按性别、年龄分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①本组人群中,低骨量发生率为19.18%,骨质疏松症发生率为9.06‰。②伊犁地区汉族、哈萨克族及维吾尔族青年骨密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  相似文献   

13.
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2092例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检测成都市黄田坝地区体检人群骨密度(BMD)随年龄、性别变化的规律,探讨骨质疏松症(OP)BMD诊断标准。方法:应用韩国双能X线骨密度(osteoSys DEXA-3000)仪测量2 092例无继发性骨量减少因素的体检人群腕部BMD值,其中男996例,女1 096例,年龄30~89岁。按年龄分为五组统计分析,同时分别以同性别、同部位峰值减低诊断标准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男女两性BMD值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女性的BMD下降趋势较男性明显,绝经后下降趋势更明显,其中50~59岁和60~69岁年龄组骨量呈快速丢失阶段。结论:为本地区不同性别、各年龄段BMD值及变化特点积累了数据和资料,同时指出由于女性在先天及后天因素的影响下,其OP的发生明显的高于男性,因此骨密度值的监测对人群特别是老年人群、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29):132-134+138
目的本研究对东部沿海地区中老年居民骨密度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防治骨质疏松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收集2015年1月~2017年1月城市周边社区人群共300例相关资料,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形式调查中老年人的一般资料及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测量研究对象骨密度(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并分析其与糖代谢指标、脂代谢指标及肝功能指标的关系。结果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和骨质疏松组患者的BMI逐步降低而Ca、P及ALP水平逐步升高,且差异显著(P0.05),而各组间腰围、腰臀比、收缩压和舒张压、FBG、Hb A1C、AST和ALT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东部沿海地区中老年居民骨密度与BMI和Ca、P及ALP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宁夏回族绝经后女性不同体重指数下的骨密度值,探讨不同体重指数(BMI)及年龄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2013年10月-2014年11月在银川、洪寺堡地区医院门诊就诊的296名回族绝经后女性,测量体质指数(BMI)以及测量腰椎2-4椎体(L2-L4)、左髋关节股骨颈和全髋骨密度(BMD)的骨密度值。按照WHO对亚太地区肥胖的定义,分析BMI值与骨密度的关系。结果:296名绝经后女性,BMI正常组,骨量正常13人,占11.11%,骨量减少46人,占39.32%,骨质疏松58人,占49.57%,BMI≥25组,骨量正常40人,占22.35%,骨量减少55人,占30.73%,骨质疏松84人,占46.93%。结论:BMI正常组(18.5≤BMI25)的骨密度值低于肥胖组(BMI≥25kg/m2)的骨密度水平。  相似文献   

16.
采用双能 X线骨密度仪对 86例老年前期 型糖尿病 ( DM)患者 L1~ 4前后位骨密度 ( BMD)进行检测 ,计算了其中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 ,并分析了BMD及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同 DM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表明 :DM组腰椎平均 BMD显著低于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对照组 ( P<0 .0 1 ) ;而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都显著高于对照组 ( P<0 .0 1 ) ;在 DM阴虚热盛、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血瘀气滞的 4个证型中 ,BMD呈现从高到低的变化趋势 ,但组间差异并不显著 ;4个证型中骨量减少症患病率阴虚热盛证型显著高于其它 3型 ( P<0 .0 5 ) ,而骨质疏松症患病率阴阳两虚证最高 ,且显著高于阴虚热盛证 ( P<0 .0 5 )。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血清骨形成与骨吸收生化指标随年龄变化及与骨质疏松症(OP) 的关系.方法:采用双能X线法检测197 例老年男性骨密度(BMD),分别检测血清骨形成生化指标(骨碱性磷酸酶BAP 、骨钙素OC 、I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 及血清骨吸收生化指标(I 型胶原C端肽CTX) 的浓度.结果:三组(70~79 岁组、80~89 岁组及90 岁以上组)的骨形成生化指标(BAP 、OC 、PINP) 浓度低于60~69 岁组(P<0.05),三组的骨吸收生化指标(CTX) 浓度高于60~69 岁组(P>0.05),骨质疏松症组骨形成生化指标浓度低于骨量减少组及骨量正常组(P<0.05),骨吸收生化指标浓度高于骨量减少组及骨量正常组(P>0.05),骨形成生化指标浓度与年龄呈负相关(P<0.05).结论: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骨形成能力明显不足有关,应重视骨形成生化指标对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的预警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本文通过对辽河油田地区健康体检成人骨密度状况的调查,为了解该地区骨密度现状和诊断、预防骨质疏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放射线吸收法测量了参加健康体检的长期居住在辽河油田地区的2 131(男性1 209,女性922)例成人的第2~4手指的平均骨密度.记录年龄,测量身高、体重,计算出体重指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辽河油田地区指骨骨密度男性大于女性并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性别BMI峰值均出现在30~39岁组,40岁以上随年龄增加逐渐减少.(2)人体在40岁后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女性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发生率高于男性.(3)男女性BMD值均随BMI增加而升高.结论 辽河油田地区健康体验成人指骨骨密度随年龄变化,并与性别、BMI有关.  相似文献   

19.
杨贞  赵杰  邹艳慧  王剑 《西部医学》2023,35(12):1798-1802
目的 探讨血管活性肠肽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骨代谢及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2月—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86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患者骨密度值,并根据骨密度情况将患者分为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组(骨质疏松组)35例、2型糖尿病合并骨量减少组(骨量减少组)30例和2型糖尿病骨量正常组(骨量正常组)21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患者血清中血管活性肠肽血管活性肠肽水平(VIP),分析其水平变化与骨代谢(PINP、CTX)及骨质疏松症的关系。结果 骨质疏松组和骨量减少组患者VIP、腰椎骨密度、股颈骨密度、PINP显著低于骨量正常组,而CTX水平显著高于骨量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管活性肠肽与PINP呈正相关(r=0.427,P<0.05)、与CTX呈负相关(r=-0.369,P<0.05),与股骨颈骨密度呈正相关(r=0.418,P<0.05)、与腰椎骨密度呈正相关(r=0.374,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股骨颈骨密度(OR=1.436...  相似文献   

20.
深圳地区中老年妇女骨密度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深圳地区中老年妇女骨密度(BMD)的变化规律和骨质疏松症(OP)的患病率。方法:采用4500W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深圳地区中老年妇女361名进行腰椎前后位、侧位和股骨近段骨密度测量。结果:随年龄的增加BMD逐渐下降,以绝经后变化明显,本组仅骨量减少发生率26%,骨质疏松症患病率32.4%,股骨Ward's三角区最早出现骨量减少,腰椎侧位测量骨量减少较腰椎正位敏感。结论:深圳地区中老年妇女骨量减少与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较高,妇女围绝经期是治疗骨质疏松症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