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身免疫性肌病是一组异质性疾病,如皮肌炎、多肌炎(DM/PM)和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病(IMNM),其中以DM/PM最常见.除各自具有独特的组织病理表现外,其临床表现相似,如远端肌肉无力、肌酶增高、肌电图异常、MR显示受累肌肉高信号异常及特异的皮肤表现.约60%的患者拥有自身抗体,如抗合成酶抗体(MSAs)、皮肌炎相关抗体和IMNM相关抗体.本文将重点讨论DM/PM、IMNM的自身抗体、病理机制、他汀类药物激发的自身免疫肌病.  相似文献   

2.
他汀(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与骨骼肌的病症相关,包括临床上重要的肌炎及肌溶解,轻度血清磷酸激酶(CK)升高。伴或不伴CK升高的肌痛、肌肉无力、肌肉痉挛以及停用他汀后持续性肌痛及CK水平升高。我们对他汀相关性肌病进行了临床总结并对其可能的介导机制进行了讨论。我们还对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有关他汀相关性肌溶解的报告进行了修订。有关他汀性肌病的文献经公共医学(PubMed)搜索至2002年11月确定。而有关他汀临床试验、病例系列及文献综述的文章则通过公共医学检索至2003年1月。还从FDA医学观察(MED WATCH)数据库收集他汀相关肌溶解不良事件报告。复习文献发现在他汀临床试验中肌肉问题的报告极为罕见。FDA医学观察报告系统从。1990年1月1日到2002年3月31日共列出他汀相关性肌溶解3339例。西伐他汀为最常引起此并发症的他汀。对于不太严重的事件。为肌痛及无力。有关发生频率的资料很少。可能影响1%-5%的病人。有几个因素可使应用他汀发生肌溶解及其他副作用的危险加剧。包括肝及肾功能受损、甲状腺功能低下、糖尿病以及合并用药。药物如贝特类吉非罗齐可改变他汀的代谢并增加他汀的血浓度。虽然新近证据提示。他汀可减少对维持肌细胞重要的小调节蛋白质的产生。但是对于他汀是如何损害骨骼肌的仍不清楚。  相似文献   

3.
他汀类药物相关性肌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荣  沈洁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4):176-178
他汀类药物为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3-hydroxymethyl-3-methy lglutaryl coezyme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自1987年上市以来,几项大型随机试验证实了他汀类药物在减少心血管死亡、非致死心肌梗死、中风等事件上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他汀类药物最为严重的常见副作用是肝脏损害和肌病,其他表现包括胃肠不适、头痛、睡眠障碍、周围神经病变等。在他汀类药物广泛使用及2001年西伐他汀因横纹肌溶解副作用停止销售后,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他汀类相关性肌病中的横纹肌溶解症,对生命影响最为严重。本文主要对他汀类药物相关性肌病的发病率、发病机制、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总结,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 依据新的欧洲神经肌肉疾病中心和美国肌病研究协作组(ENMC)关于炎症性肌肉病的诊断标准和分类,总结成人炎症性肌肉病患者的临床、电生理和骨骼肌病理改变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53例成人炎症性肌肉病患者的临床、电生理特点,及肌肉、皮肤、神经活检的病理特点.结果 53例患者肌肉病理为肌源性损害伴炎性细胞浸润,其中,多发性肌炎19例,皮肌炎12例,包涵体肌炎6例,免疫介导性坏死性肌肉病4例,非特异性肌炎12例;其中5例患者伴发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硬化症伴干燥综合征1例,系统性硬化症1例,干燥综合征3例),4例伴发恶性肿瘤(贲门癌2例,肺癌2例).结论 炎症性肌肉病的病理改变在全身骨骼肌中的分布是不一致的,在一块骨骼肌内的分布也是不一致的.故小的组织块可能错过典型的病理改变.ENMC诊断标准中的拟诊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和包涵体肌炎,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ENMC诊断标准中新加入的免疫介导性坏死性肌肉病和非特异性肌炎均对临床诊治有利.ENMC标准更具科学性和临床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朱天一  牛琦  张平  吴翔 《实用全科医学》2010,(12):1646-1647,F0003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相关肌病的临床表现和肌肉病理学特点。方法对1例他汀相关肌病患者进行临床、电生理、病理学和随访研究。结果患者为65岁女性,体重指数为20.9,因胆固醇升高服用辛伐他汀,1月后出现肌痛、肌无力症状,进行性加重。查血磷酸肌酸激酶(CK)为1522U/L;肌电图表为运动单位动作电位时限缩短及病理干扰相;左股四头肌活检示肌纤维灶状坏死,油红染色可见阳性纤维;透射电镜检查发现肌纤维内出现成串脂滴。立即停药并给予对症治疗。随访半年后,患者症状完全消失,CK恢复正常。结论该患者临床表现和电生理提示肌肉损害;病理学表现为肌纤维脂质代谢障碍的特点.符合他汀类相关肌病。老年女性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时应注意监测其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符合相关诊断标准的80例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保证冠心病常规治疗不变,再联合他汀类药物。专人记录患者的姓名、年龄、基础病、给药的剂量和方式、治疗前后的相关脂蛋白和血脂变化、临床表现、肝肾功能变化、冠心病事件及其它突发情况等。结果:(1)患者治疗后的血脂各指标相比于治疗前显著降低,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就发生率而言,心血管不良事件和病情稳定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χ~2=14.101,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在用于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的治疗中不仅较好的调控了血脂,而且极大的改善了愈后。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为对30项已完成临床试验的汇总分析,评估了<65岁(n=8037)与≥65岁(n=3717)患者应用氟伐他汀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显示,<65岁患者应用氟伐他汀治疗后的血脂改变与≥65岁患者相当或稍好。氟伐他汀治疗可显著降低老年患者主要心血管临床终点事件(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 ACE),并且延长发生第1次M ACE的时间。安慰剂和氟伐他汀治疗组之间、不同年龄组之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特别是他汀类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均相似。总之,汇总分析显示氟伐他汀治疗时,老年高危患者心血管事件下降幅度较大;本研究也支持老年高危患者应用氟伐他汀进行降胆…  相似文献   

8.
李玲 《内蒙古医学杂志》2021,53(5):558-559,563
他汀类降血脂药物是临床常用药物类型,常用的有阿伐他汀、普伐他汀、辛伐他汀等,其临床治疗涉及多种机制,通过作用于不同的组织而发挥作用,临床研究也证实他汀类降血脂药物可以有效改善心脑血管疾病,同时可用于预防治疗一二级心脑血管事件,对改善高血脂纤溶活性有不错的价值,从而减少心脑血管梗死等不良事件.此外,将该类药物应用在心血管...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的发病机制与临床诊治思路。方法 选取我院肾内科2016年3月收治的1例经肌活检证实为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的女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同时积极控制其肾病综合征,并对其住院诊治过程及门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肌病迅速得到缓解。随访22个月,肾病在泼尼松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半年,小剂量激素维持半年后得到临床缓解,停药后肾病稳定,随访期间肌病未再复发。结论 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为免疫介导的肌病,骨骼肌活检是确诊的主要手段,该病对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反应良好。但在治疗过程中应重视可能引起免疫紊乱的共病治疗。  相似文献   

10.
第一种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洛伐他汀,于1987年被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批准。现在,经过15年多的临床应用,他汀类药物已成为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最重要的用药。一项项大型他汀类药物试验相继证实他汀类药物可显著降低冠心病的相对危险性24%~37%,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与安  相似文献   

11.
他汀类药物的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胆固醇合成过程中,3羟-3甲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是一个限速酶,可产生下游产物-甲羟戊酸,又称甲羟戊酸途径。他汀类药物包括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美伐他汀等都是G-COA还原酶抑制剂,抑制甲羟戊酸的合成,临床上已作为有效的常规降脂药物,不仅可明显延缓和逆转动脉粥样硬化,而且降低严重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糖尿病患者应用他汀药物出现肌病的临床特点及发生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糖尿病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致肌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8例患者均有肌肉酸痛,其中5例肌酸激酶( CK)升高。2例诊断为横纹肌溶解症,3例为肌炎,3例为较轻肌痛。引起肌病的药物主要为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1例为阿托伐他汀联用非诺贝特引起横纹肌溶解症,1例为氟伐他汀引起肌痛。2例横纹肌溶解病人合并多种疾病及多种合并用药。结论糖尿病患者尤其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及合并用药多的患者在应用他汀类药物时要严密观察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检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他汀致肌病的影响因素,使临床更加合理的使用他汀类药物,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对1例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5天后出现双大腿肌肉酸痛伴CK升高患者的病理生理因素、联合用药等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他汀致肌病的相关因素及药学监护要点。结果临床药师判断他汀导致肌病可能性大,提出治疗建议和监护计划,促进了患者病情好转。结论他汀类药物导致肌病的影响因素较多,临床药师参与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并加强药学监护,可促进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高脂血症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形成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脑血管事件的主要因素之一,其发病率逐渐增高,有效防治高脂血症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途径。他汀类药物在现代医学中作为降低胆固醇的首选药物,临床应用广泛,疗效显著,却有肝酶异常和肌病等副作用的发生风险。近年来,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优势突出,本文对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新进展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糖尿病患者应用他汀药物出现肌病的临床特点及发生原因. 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糖尿病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致肌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 结果 8例患者均有肌肉酸痛,其中5例肌酸激酶(CK)升高.2例诊断为横纹肌溶解症,3例为肌炎,3例为较轻肌痛.引起肌病的药物主要为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1例为阿托伐他汀联用非诺贝特引起横纹肌溶解症,1例为氟伐他汀引起肌痛.2例横纹肌溶解病人合并多种疾病及多种合并用药. 结论 糖尿病患者尤其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及合并用药多的患者在应用他汀类药物时要严密观察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检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冠心病采用阿托伐他汀钙片辅助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4月-2017年7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04例作为观察对象,按照抽签法分为对照组(52例)和实验组(52例),对照组采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进行治疗,实验组采用阿托伐他汀钙片辅助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进行治疗,对比2组治疗效果和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片辅助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可显著提高冠心病的临床疗效,降低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临床借鉴和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7.
他汀类药物引起的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是肌病,他汀类药引起的肌病通常分作3类:①较轻的肌痛,表现为肌肉组织疼痛或无力,以四肢近端肌肉明显,不伴随肌酸激酶增高;②肌炎,表现为肌肉症状,同时伴随肌酸激酶增高,如没有及时停药,可以发展成为肌溶解;③横纹肌溶解,为肌病最严重的阶段,有肌肉症状并伴随有肌酸激酶显著增高(超过正常上限10倍),伴随着肌溶解的发生,血清肌红蛋白水平显著升高,通常出现尿色变深及肌红蛋白尿,进行性肾功能减退,最终患者可死于严重的尿毒症或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8.
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的各级预防中起重要作用,对调脂、稳定斑块、降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有重要意义,大大改善了冠心病人的生活质量和预后。众多大规模临床试验及相关指南已确立了他汀类药物在心血管病防治中的坚实地位。若无严重副作用或禁忌证,绝大多数有适应证的患者应坚持终身不间断使用他汀类药物。然而有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在开始使用的第1年停药率最高可达75%。患者在治疗期间突然停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可能会产生"反跳"效应,从而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预处理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1月-2012年3月在我院行PCI的58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服给予阿托伐他汀,24周后随访观察术后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数、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情况,以及血脂的生化指标。结果他汀类药物干预的血液流变学指数血液粘度、全血粘度和血小板聚集率治疗组在PCI术后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基本处于正常水平,对照组各指标均高于正常水平;治疗组的总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为6.45%,显著低于对照组22.22%,P<0.05;TG、TC、LDL-C、HDL-C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且TG、TC和HDL-C三项指标的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LDL-C的降低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预处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患者能有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他汀类药物在某种程度上被人们认为是21世纪的万能药物,以至于有些人提出,年龄大于55岁者应常规服用他汀类药物^1。证据表明他汀类药物能降低全因病死率,预防或延缓心血管疾病的进展^2。总体上说,他汀药物具有良好的耐受性,接受他汀治疗的患者中,每10万人仅11人发生肌病(他汀最严重的不良反应)^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