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房显辉 《国医论坛》2003,18(5):16-16
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 ,至今仍对临床各科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该书虽对肿瘤的论述不甚多 ,但其医疗思想、治疗方法对现代肿瘤的治疗却有着深远的影响。1 “治未病”与肿瘤预防仲景“治未病”思想包括了“未病预防”和“既病防变”。在《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 ,仲景就指出 :“夫治未病者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若人能养慎 ,不令邪风干忤经络 ,未流传脏腑 ,即医治之。”并且提出了发病与自然界密切相关 :“夫人禀五常 ,因风气而生长 ,风气虽能生万物 ,亦能害万物 ,如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  相似文献   

2.
贾士安 《中医研究》1995,8(6):14-15
《伤寒杂病论》下利辨治13法山东250011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贾士安主题词《伤寒杂病论》泄泻/中医药疗法解表升津法《伤寒论》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为邪袭太阳,卫表闭郁,胃中津液不能由脾输肺宣达皮毛,而下趋大肠。治以葛根汤,方中桂...  相似文献   

3.
王军 《国医论坛》2000,15(2):4-5
糖尿病是临床多发病,其病程长,并/伴发症多,辨治复杂,目前尚无根治之法。汉代医圣张仲景在其《伤寒杂病论》中所创的若干方剂,至今对糖尿病及并/伴发症的辨治仍有指导意义。作者以仲景理论为指导,结合同行共识,用仲景经方加减辨治糖尿病及并/伴发症,疗效满意,现将用法及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刘静 《新中医》1997,29(2):56-57
呕吐是由于胃失和降,气逆于上,使胃内容物从口而出的病症。多见于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神经性呕吐、十二指肠壅积症、耳源性眩晕及幽门梗阻等疾病。呕吐若迁延日久,必会影响水谷精微的吸收,导致化源不足,加剧病情,必须及时给予治疗。《伤寒杂病论》中仲景对呕吐的治疗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创造了一些现在仍然行之有效的方剂。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其气主降,以下行为顺,若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则发生呕吐,仲景对呕吐辨证以寒热为纲,其中关于胃寒呕吐的尤多。仲景对呕吐的辨证论治可分为以下5型:1 胃寒饮停症状:呕吐多为清水痰涎,脘闷不食,头晕…  相似文献   

5.
<伤寒杂病论>对呕吐一证辨证准确,立法严谨,治疗精当.笔者通过对<伤寒杂病论>的系统学习,同时借鏊<素问.咳论>相关理论,提出"呕吐虽多,无非胃病"、"五脏六腑,六淫之气皆能致呕,非独胃者"的观点:结舍<难经>"一脏脉象十变"、"五行生克主导疾病传变"等认识,进一步把握了呕吐病理演变规律,藉此达到明晰呕吐证治、掌握<伤寒杂病论>学习方法之目的.  相似文献   

6.
王恒照  王艳 《四川中医》1998,16(8):13-14
多寐一证,属于神志之病变。研读《伤寒杂病论》中之有关原文,仲景于本证有“多眠睡”、“但欲眠睡”、“嗜卧”、“但欲寐”、“但欲卧”、“默默欲眠”、“默默但欲卧”之不同称谓。现以阴阳邪正交胜与神志受病改变为立论之中心,以内在病机与所见脉证为辨证分型之依据,复据证而推出其所略之方药,旨在取其理法方药相对应,用于指导临床辨治多寐证。1热盛伤阴,神昏多寐据原文以究诸仲景所述本型多寐证起因,则有三端。即一是由其人所患本系太阳温病,因医者误用辛温发汗,故造成表里俱热以致阴伤神昏;二是由其人患阳明经中风而邪溢太…  相似文献   

7.
陈颖琪  吕章明 《光明中医》2023,(9):1660-1662
从本草分类学角度研究《伤寒杂病论》经方中种子类药的应用规律。通过对《伤寒杂病论》种子类药进行文献梳理与理论探究,发现其在经方中以通、降作用为主,且常作为佐使之类,具体药味之间又有不同的主治应用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伤寒杂病论》中的种子类药在《千金方》苇茎汤、《温病条辨》三仁汤等后世方剂中的发展。此研究可为临床运用种子类药创制新方以防治疾病提供参考,并可作为《伤寒杂病论》类药研究的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伤寒杂病论》丰富的外治法内容探讨如下。1舌含法此法是将药末置于舌下,刺激局部,或通过舌下黏膜迅即吸收而治疗疾病的方法。《金匮·杂疗方》救治“脉动而无气”的昏迷者,“令人以桂屑着舌下”以开其心窍,回复阳气。2搐鼻法此法是将药末或药汁搐入或吹(灌)入鼻腔内,经  相似文献   

9.
李智  陈树森 《中医研究》1998,11(1):8-10
张仲景在其所著《伤寒杂病论》中对喘证论述较详,详辨病机,细审病因,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为临床辨证论治树立了典范。现归纳其治喘有二十法,予以分析探讨。散寒宣肺法外感风寒,邪于于肺,肺失宣降,气逆作喘。治宜散寒宣肺,如属风寒表实证,方选麻黄场以辛温发汗,宣肺平喘;如属中风表虚证,方选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以解肌祛风,降气平喘。泄热宣肺法邪热塞肺,肺失清肃,故见咳嗽喘促,发热汗出。治宜清宣肺热,平喘止咳,方选麻杏甘石场。发开好饮法风寒束表,水饮内停,肺气郁闭,水气射肺,肺炎宣降则作喘。治宜辛温发汗,涤化水饮…  相似文献   

10.
《伤寒杂病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热病的专书 ,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 ,比较完善 ,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重要医学著作 ,它的核心是辨证施治 ,经历代运用不衰 ,究其内容 ,新解几点如下 :1 辨证核心 六经新解  《伤寒杂病论》的核心是六经辨证 ,那么六经究竟应当怎样理解 ,它同现代医学有何联系呢 ?六经之经 ,与经络之经殊异 ,经 ,即部 ,如六部之部 ,是将身体的各个部位 ,内在体质统分为六个部位 ,其手足之分上下 ,犹宰职传列左右也 ,名为三阴三阳 ,各列为纲 ,以此囊括万病 ,立法较之思邈用脏腑统令百病 ,无择括三因为病纲 ,丹溪以气血痰郁…  相似文献   

11.
《伤寒杂病论》经方防治肿瘤临床疗效显著.近年来大量基础研究表明,经方能通过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增强机体免疫力、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及抗肿瘤侵袭与转移等多种途径发挥抗肿瘤效应,其药理研究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经方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迅速,文章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栀子豉汤方出自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伤寒论》之方剂,既可用治伤寒病,又可用治杂病,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在学习伤寒论有关原文的同时,又查阅了近年来有关栀子豉汤的临床应用报道,加以总结,诚愿能够更好的运用到临床实践当中。  相似文献   

13.
栀子豉汤方出自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伤寒论》之方剂,既可用治伤寒病,又可用治杂病,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在学习伤寒论有关原文的同时,又查阅了近年来有关栀子豉汤的临床应用报道,加以总结,诚愿能够更好的运用到临床实践当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伤寒杂病论》喘证的治疗。方法:解读张仲景有关喘证的原文。结果:通过对《伤寒杂病论》有关条文的理解,归纳、总结治喘13法:辛温发汗、宣肺平喘;解肌祛风、降气定喘;辛温解表、化饮平喘;辛凉清热、宣肺平喘;表里双解、清热平喘;荡涤燥热,泻实平喘;宣泄寒湿,搐鼻定喘;泻下逐痰开肺平喘;宣肺泄热,降逆平喘;通阳散结,豁痰下气平喘;补虚散饮,通阳利水平喘;温运脾阳,除湿散寒平喘;扶正祛邪,标本兼顾以定喘。结论:《伤寒杂病论》辨治喘证,在辨证上,既言证候,又指病机。施治上,则根据病机、病性、病位不同,因势利导,立方严谨,用药精当。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桂林古木《伤寒杂病论》的内涵,充实方证内容,指导临床实践。方法:将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分别与其他古本《伤寒杂病论》、宋本《伤寒杂病论》、长沙古本《伤寒杂病论》进行比较。结果:桂林古本对六淫病邪风、寒、暑、湿、燥、热等论述较为详尽,内容丰富,理、法、方、药连贯紧凑。结论:桂林古本对进一步完善仲景理论体系,起到了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16.
尤虎 《中医药导报》2007,13(11):5-7
文章对张仲景编篡《伤寒杂病论》的初衷,思维方法从其对"伤寒"和"杂病"的分类,二者之间的比较等方面进行了剖析,认为这既是一本以汤方为主治疗疾病的书,其内容又涵盖了外感热病和杂病,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辅行诀》与《伤寒杂病论》的渊源关系及二者"方同名异"之特点。方法:通过《辅行诀》与《伤寒杂病论》中有关药方及服药方法来论证。结果:《辅行诀》与《伤寒杂病论》同出一源——《汤液经法》。结论:发现《辅行诀》与《伤寒杂病论》存在"方同名异"这一特点,并从仲景"避道家之称"、汉时医家方剂命名法等方面解玄"方同名异"之谜。  相似文献   

18.
关于《伤寒论》经方用量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方临床疗效取决于用量的把握,经方用量在张仲景用药量与现代规定药物常用量之间的权衡值得思索。研究表明,介于原载用量与现代药典规定用量之间的中间剂量,既能取得比药典剂量更好的疗效,又基本不逊于原载用量的药效。经方用量应在原载用量与现代常用量之间依个体选择最佳用量。  相似文献   

19.
古代随着社会的发展,方剂药物用量从原来的不确定、不精确到《伤寒杂病论》用量的相对精确,体现了医学的发展。由于历代度量衡的变迁、医家对于经方的应用见仁见智,形成了后世对于经方剂量折算的不同认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方的准确继承。《伤寒杂病论》剂量折算一直以来众说纷纭,悬而未决。经方剂量的确定应有其事实根据,并且要以疗效为基础。通过对医家有关论述、现代度量衡考证等进行认识,同时辅以实证的方法对经方剂量折算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扶阳思想是蕴于《伤寒杂病论》中的一个重要的学术观点,这一观点体现在张仲景对疾病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处方用药等各个方面.阳气是生命存在的基础,人体气血的运行、躯体的运动、疾病的防护等都离不开阳气的温煦、推动和卫外等功能.抑郁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点,这也是阳气不足或阳气运行障碍的外在表现之一.五脏之阳气是人体阳气的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