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直接前方入路与标准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在夏邑县人民医院治疗的8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入路方式的不同,分为前方入路组(直接前方入路)与外侧入路组(标准外侧入路),各40例,比较两组临床指标与髋关节功能。结果前方入路组术中出血量与术后第1天引流量均少于外侧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髋臼假体前倾角、髋臼假体外展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各时间段,前方入路组髋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外侧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行经直接前方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引流量,利于改善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分析直接前入路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集的120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0例采用直接前入路,60例采用外侧入路.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术后随访时对两组患者行VAS评分和Harris评分.结果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接前入路组手术时间较外侧入路组长,出血量较外侧入路组少,住院时间较外侧入路组短,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直接前入路组Harris评分较外侧入路组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A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直接前入路对软组织损伤少,患者围术期恢复较快,其治疗效果优于外侧入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后外侧入路和直接前方入路对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18年12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105例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53例,对照组采用后外侧入路,观察组采用直接前方入路,观察两组手术情况、髋臼假体影像学结果以及髋关节功能。结果 观察组总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前倾角、外展角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髋关节Harris评分(HHS)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两种手术入路均可有效植入髋关节假体,但直接前方入路手术切口较小,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且髋关节功能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不同入路方式全髋关节置换后患者早期步态分析差异化特征。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2月—2022年2月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16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前入路组81例患者采用直接前入路方式,侧入路组82例患者采用外侧入路。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步态参数、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前入路组、侧入路组术后1、3、6个月的步态参数(步长、步速、步频)、患肢单支撑时间、单支撑时间占步态周期百分比、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均有改善,SI、VAS评分水平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1、3个月,前入路组指标改善均优于侧入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前入路组与侧入路组在上述参数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接前入路和外侧入路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和步态参数,缓解患者疼痛不适。术后3个月直接前入路方式患者步态恢复程度和髋关节恢复程度均明显优于外侧入路,术后6个月后两种入路方式患者恢复情况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直接前入路、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入路方式,将其分为前入路组46例和后外侧入路组44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术后X线假体位置信息、髋关节功能、平衡功能、炎症因子水平、骨代谢指标水平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与后外侧入路组比较,前入路组手术时间增长(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减少(P<0.05);术后1个月骨钙素、髋关节和平衡功能评分升高,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Ⅰ型胶原C端肽水平降低(P<0.05)。前入路组术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低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两组术后X线假体位置信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 结论两种入路方式均可有效改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髋关节功能,但直接前入路较后外侧入路手术损伤小,短期恢复快。  相似文献   

6.
《陕西医学杂志》2020,(4):435-438
目的:探究不同入路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其关节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行髋关节置换术的86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选择的手术入路将其分为前外侧入路组(47例)与后外侧入路组(39例),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对比两组患者术后6周、3个月及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最后对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髋关节主动活动范围及生活质量评分(SF-36)进行对比。结果:①前外侧入路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低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②前外侧入路组患者术后6周、3个月及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③术前两组患者髋关节主动活动范围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前外侧入路组患者髋关节伸展、外展、内外旋角度均大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④术前两组患者SF-36各维度得分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前外侧入路组患者得分明显高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结论:前外侧入路组能够显著减小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创伤、术中出血量,同时能够加快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改善其关节功能,同时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比较直接外侧入路与传统后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差异。 方法 检索包括国内外于2008年8月—2018年8月已发表的临床对照研究。所检索的数据库包括Embase、Pubmed、PQDT、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维普、万方、CBM等。提取数据后,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依据以上检索策略,共检索到相关文献441篇,并最终纳入12篇文献。通过比较发现,在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时,直接外侧入路术后髋关节后伸活动度低于传统后侧入路[95% CI(-10.93~-7.01),P<0.00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且直接外侧入路术后髋关节前屈活动度[95% CI(8.87~12.70),P<0.001]及术后Trendelenburg试验阳性率[95% CI(1.53~13.68),P=0.007]均高于传统后侧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结局指标如术后Harris髋关节评分[95% CI(-0.14~0.62),P=0.21]、术后并发症[95% CI(0.29~1.07),P=0.08]、手术所需时间[95% CI(-7.31~5.94),P=0.84],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直接外侧入路与传统后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均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且Harris髋关节评分及并发症相当。虽然直接外侧入路组在术后Trendelenburg试验阳性率高于传统后侧入路组,但是直接外侧入路仍不失为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髋关节置换术中直接前入路与Hardinge外侧入路疗效的差异。方法收集该2012年1月‐2015年12月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60例,其中,直接前入路(DAA)组患者76例,Hardinge外侧入路组患者84例,术后对两组患者随访1年以上,记录两组患者临床资料、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和出血量等指标,随访记录并比较术后Harris评分、股骨柄位置、髋臼外展角、疼痛感受和患者术后1年治疗效果满意情况等差异。结果所有患者完整随访,DAA组手术时间长于Hardinge入路组(P0.05),Hardinge入路组住院时间长于DAA组(P0.05),DAA组髋臼外展角小于Hardinge入路组(P0.05),术后6周两组患者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中疼痛记忆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治疗效果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AA入路手术虽然技术难度大,学习曲线长,但其术后早期恢复快,髋关节功能改善效果好,疼痛反应轻,患者满意度较高,具有较大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前后外侧两种不同入路的优缺点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益都中心医院在2005年2月~2010年6月采用此两种不同入路治疗的37例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病人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其中前外侧入路组19例,后外侧入路组18例,均为单髋,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记录每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6个月Harris功能评分(优良率).结果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两组之间有明显差异(P<0.01);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 在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前外侧入路创伤更小,条件允许情况下首先选择前外侧入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利用改良髋关节直接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方法 整群选择自2010年10月—2015年10月期间在该院进行的全髋关节置换术187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后外侧入路)76例,实验组(改良直接外侧入路)111例.观察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并发症、疼痛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数的差别.结果 2组手术时间(65 min vs 61 min)、切口长度(11.2 cm vs 11.6 cm)、并发症(5.3%vs 7.2%)、疼痛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失血量(16.25 mL vs 46.25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改良直接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良好暴露、操作顺畅、对组织结构干扰小、破坏少,术中出血量少,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外侧入路的应用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中选择2014年1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76例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具体情况分为甲组和乙组,分别给予前外侧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和传统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65.8%和89.5%,乙组的治疗优势明显高于甲组,组间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和总失血量指标明显高于甲组,组间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患者采用前外侧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其效果明显,创伤小,术后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郑杰  陆禹严 《吉林医学》2014,(18):4028-4029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及相关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强直性脊柱炎183例(296髋)患者(经后外侧入路106例,经前外侧入路77例)临床资料。结果:183例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均明显改善,Harris评分术后平均提高到(82.8±3.7)分,前外侧入路提高到(83.7±4.2)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髋关节屈曲畸形矫正,276个髋关节总活动度屈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等6个方向活动总和均增加,后外侧入路增加到(187.9±11.2)°,前外侧入路增加到(190.2±9.9)°,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外侧入路出现术后脱位4例,前外侧切口1例,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前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受累强直疗效确切,但后外侧入路术后较容易出现脱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直接前方入路和后外侧入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接受初次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61例,其中直接前方入路36例(观察组),后外侧入路25例(对照组)。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率、疼痛VAS评分、术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切口小(8.4±0.7 cm),术中失血量少(315.0±116.0 mL),输血率低(1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106.4±12.5 min)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疼痛VAS评分术后第1、3、7 d分别为2.5±0.6分、1.8±0.4分、1.1±0.5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观察组髋关节功能评分76.1±4.8分,优于后外侧组的65.2±5.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6个月两组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髋臼前倾角及外展角观察组分别为17.7±1.2 °、43.9±2.9 °,对照组分别为18.0±0.9 °、44.7±3.1 °,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采用直接前方入路组织损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疼痛轻,髋关节功能恢复快,手术并发症少,是安全可靠的微创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改良Hardinge入路与Supercap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效果对比及对运动及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6月莱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行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以不同入路手术方式分为改良Hardinge入路组60例和Supercap入路组60例,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临床疗效、髋关节功能、假体植入效果以及运动情况。结果:改良Hardinge入路组手术时长短于Supercap入路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切口长度多于Supercap入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改良Hardinge入路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明显低于Supercap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w、2 w、1个月时改良Hardinge入路组起立与行走测试用时均明显高于Supercap入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髋臼外展角、偏心距、髋臼前倾角以及双下肢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Hardinge入路与Supercap入路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直接前入路(DAA)与直接外侧入路(DLA)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HA)术后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等数据库自建库以来到2019年8月关于直接入路与直接外侧入路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临床疗效比较的队列研究,严格按照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相关数据,应用采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进行文献质量评估,采用Review manager 5.2.0进行Meta分析,比较两种入路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临床疗效差异,包括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髋臼杯外展角、术中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率、术后6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术后3个月和1年Harris评分、术中神经损伤、术后肌酸激酶水平。结果共有14篇文献纳入研究,其中2篇为回顾性研究,12篇为随机对照研究,共计2058例纳入研究。合并检验结果显示手术时间、髋臼杯外展角、术中假体周围骨折、术后1年Harris评分、术中神经损伤、术后肌酸激酶水平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切口长度[WMD=-3.02,95%CI(-4.91,-1.12),P=0.002]、术中出血量[WMD=-0.25,95%CI(-0.50,0.00),P=0.05]、术后6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WMD=3.78,95%CI (0.36,7.20),P=0.03]、术后3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WMD=3.37,95%CI(2.86,3.87),P <0.00001],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AA入路术中出血量少,手术切口长度小,更利于早期髋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赵瑞  袁德利  孙德俊 《当代医学》2021,27(7):132-134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入路对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08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入院患者作为对照组(n=54),采用后外侧常规入路手术,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入院患者作为观察组(n=54),采用前外侧微创入路手术,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术后3 d、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Harris评分。结果观察组术后卧床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围术期各指标值优于对照组,术后3 d观察组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后外侧常规入路比较,前外侧微创入路可提高患者缩短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有利于患者短期髋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臀大肌入路小切口与传统后外侧入路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行THA手术的76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采用小切口臀大肌入路,对照组采用传统后外侧入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显性失血量(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切口长度、疼痛程度(VAS评分法)、术后1、4、6周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明显短于对照组,显性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1 d 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4、6周的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均有1例(2.63%)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臀大肌入路小切口THA手术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切口,患者术后疼痛轻,髋关节功能较优。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和比较直接外侧入路和后外侧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术后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并随访2009年1月至2012年7月在我院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218例患者,其中直接外侧入路110例和后外侧入路108例,予以记录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月内并发症发生率(脱位、感染、深静脉血栓)、术后3月检测患侧髋关节Harris评分增加量及Trendelenburg试验阳性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3月内感染、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后外侧入路组术后3月内脱位发生率高于直接外侧入路,两组术后3月患侧髋关节Trendelenburg试验阳性率及Harris评分相仿。结论:直接外侧入路与后侧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并无明显差异,但选择后外侧入路时,应尽量对外旋肌群进行修复,减少术后脱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前外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的临床疗效。方法84例96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均为42例48髋,前外侧组(ASA组)行前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外侧组(PSA组)行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关节Harris评分及SF-36生活质量评分。结果ASA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3.16±0.92)cm、(64.07±9.32)min和(13.16±2.51)d,均显著低于PSA组(P〈0.05),两组手术失血量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A组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达到(90.16±12.57)分,显著高于治疗前和PSA组术后Harris评分(P〈0.05),ASA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及优良率达到64.58%,显著高于PSA组的54.17%(P〈0.05);ASA组总体健康评分达到(73.08±5.26)分,显著高于PSA组的(69.26±5.31)分(P〈0.05)。结论选择前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较后外侧入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术后关节功能更好,患者生活质量更高,综合疗效优于PSA全髋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基于“筋骨并重”理论的微创直接前方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0月108例于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资料,根据手术入路方式的不同分为2组,其中DAA组46例,在“筋骨并重”理论指导下,采用微创DAA全髋关节置换术;传统后侧入路组62例,采用传统后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中术后假体角度、术后首次下地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各阶段髋关节Harris评分、并发症等。[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27个月,平均(25.5±3.2)个月。DAA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传统后侧入路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地时间早于传统后测入路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传统后测入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81)。DAA组术中、术后髋臼前倾角、外展角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443,P=0.457);传统后侧入路术中、术后髋臼前倾角、外展角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AA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3个月Harris评分优于传统后侧入路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1年、2年Harri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中医“筋骨并重”理论指导,微创DAA全髋关节置换术相较于传统后侧入路术式,能够避免对关节周围“筋”的损伤,具有减少软组织损伤和加快术后康复的优势,但远期康复疗效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