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M-MSC)的多分化潜能及Toll样受体( TLR)激动剂对其成骨及成脂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从健康供者骨髓中分离培养BM-MSC,研究分析其向成骨及脂肪细胞的分化潜能;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BM-MSC表面TLR2及TLR4的表达,在分化培养基中添加TLR2和TLR4激动剂,PAM3 CSK4或LPS,比较添加组与未添加组成骨及成脂分化能力改变情况;给予PAM3 CSK4或LPS预刺激BM-MSC 24 h,比较各组细胞成骨及成脂分化能力的改变。结果 BM-MSC能够诱导分化成成骨细胞及脂肪细胞。 PAM3 CSK4及 LPS 可促进 BM-MSC 向成骨细胞分化,而对 BM-MSC 的成脂分化能力无明显影响。PAM3 CSK4及LPS预刺激后,BM-MSC的成骨分化能力无显著性改变。结论 BM-MSC具有多分化潜能,TLR2及TLR4激动剂可促进BM-MSC向成骨细胞分化,此作用需要TLR激动剂的持续暴露,与BM-MSC表面TLR的短暂活化无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AMSC)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对异体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功能,为临床应用hAMSC治疗移植物抗宿主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通过酶消化法和Ficoll-Hypaque密度梯度离心法分别分离出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扩增培养间充质干细胞(MSC),获取第4代细胞,建立MSC与经植物血凝素(PHA)刺激的异体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共培养体系,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比较两种不同共培养体系中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情况,采用ELISA法比较两种MSC共培养体系中细胞因子白介素2(IL-2)及白介素10(IL-10)的分泌水平.结果 (1)hAMSC+PBMC+PHA、hBMSC+PBMC+PHA共培养组Treg、Th2、Tc2细胞亚群的比例均较PBMC+PHA组明显上升(P<0.05),Th1、Tc1细胞亚群的比例均较PBMC+PHA组明显下降(P<0.05),且hAMSC+PBMC+PHA、hBMSC+PBMC+PHA共培养组T细胞亚群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ELISA结果提示,与PBMC+PHA组相比,hAMSC+PBMC+PHA、hBMSC+PHA+PBMC共培养组上清液中IL-2的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hAMSC+PBMC+PHA、hBMSC+PHA+PBMC共培养组上清液中IL-10水平均明显上升(P<0.05),hAMSC+PBMC+PHA、hBMSC+PBMC+PHA共培养组上清液中IL-2、IL-10含量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hAMSC、hBMSC对外周血淋巴细胞具有相似的免疫调节功能,提示hAMSC可能为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对干燥综合征(SS)患者外周血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取新生儿脐带组织分离并培养UC-MSCs,流式细胞术检测UC-MSCs的细胞表面标记;选取20例疾病活动期的SS患者,收集静脉血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将SS患者的PBMC与UC-MSCs共培养,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筛选最优共培养细胞比例进行后续实验;流式细胞术检测共培养后SS患者PBMC中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情况。结果:UC-MSCs可降低SS患者PBMC中的外周血CD3+ T细胞、CD3+CD8+ T细胞以及CD19+ B细胞的比例,而CD16+ CD56+ NK细胞比例、CD3+ CD4+T细胞比例、CD4+/CD8+无明显变化。结论:UC-MSCs可以调节SS患者的免疫功能,从而对SS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胎儿心脏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建立胎儿心脏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的分离培养方法,并检测其表面标志及多向分化潜能。方法取胎龄4~5月水囊引产胎儿心脏,用1.073 g/mL的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分离低密度细胞,MSC培养基纯化贴壁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标志,成脂肪及成骨诱导鉴定多向分化潜能,并与胎儿骨髓MSC对比,研究其增生及生长特征。结果流式细胞术证明,胎心MSC表达干细胞标志,具有间充质细胞的特征及多向分化能力。原代及传代培养显示,同胎儿骨髓MSC一样,胎儿心脏MSC具有活跃增生的能力。结论胎儿心脏中可成功地分离MSC,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和基因工程的载体细胞提供了新的可行的来源。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胎儿骨髓中分离培养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并进行细胞表面标志的检测,探讨MSC的培养方法。方法采用全骨髓培养、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MSC,采用差速贴壁培养方法纯化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并观察不同方法处理的培养界面对细胞贴壁和生长的影响。结果通过分离纯化培养,光镜下细胞形态以长梭形、不规则多角形为主;IV型胶原包被和Co60照射(照射量6GY)处理的培养瓶更利于MSC的贴壁、生长;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CD44( )、Stro-1( )、CD14(-)、CD34(-)、CD45(-)、CD11b(-)。结论采用贴壁筛选法和差速贴壁法结合可获得较高纯度的MSC,并且细胞生长良好,在体外具有较强的扩增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对单核细胞分化为树突状细胞(DC)的影响。方法:将分离培养的MSC与单核细胞共培养,加入DC分化诱导因子GM-CSF和IL-4(MSC+-DC),并以培养分化体系中无MSC存在的作为阳性对照(MSC--DC)。6d后收集悬浮细胞并用TNF-α诱导成熟48h。分别用流式细胞术、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及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细胞的表型、免疫功能及细胞形态。结果:同阳性对照DC相比,与MSC共培养得到的细胞上DC相关分子的表达明显较低,包括CD80,CD86,CD1a,CD83;而CD14分子则持续性高表达;与MSC共培养的细胞刺激异基因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亦显著降低。形态学上,细胞胞体小,胞质突起不明显甚至缺如。结论:MSC抑制单核细胞向DC分化和成熟。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 UCMSC)的Toll样受体7(toll like receptor 7, TLR7)通路活化后,是否会增加UCMSC的免疫原性。方法 用TLR7的激动剂CL264刺激UCMSC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UCMSC表面共刺激抗原〔人白细胞抗原-E(HLA-E),CD80,CD86〕和干细胞标志物(CD29,CD59,CD90)的表达变化;定量PCR检测CL264刺激UCMSC后多个免疫相关因子的表达变化;细胞分化实验检测TLR7活化后对UCMSC分化能力的影响;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并与UCMSC共培养,用细胞杀伤实验检测免疫细胞对UCMSC的免疫杀伤效应。结果 CL264活化TLR7通路后,可明显刺激UCMS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6和HLA-E的表达;定量PCR结果表明CL264诱导多个促炎症相关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8,IL-10,干扰素(IFN)-β,\IFN-γ,核因子-κB(\NF-κB),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表达,并抑制多个干细胞标志物〔Kruppel样因子4(\Klf4),巢蛋白(Nestin),胚胎干细胞关键蛋白质(\Sox2),RNA结合蛋白质(\Lin28)〕表达;TLR7通路活化不影响UCMSC的分化潜能;CL264活化TLR7通路后增加免疫细胞对UCMSC的免疫攻击。结论 TLR7激动剂CL264可增加UCMSC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Toll样受体(TLR)3和4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中的表达及其活化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Ficoll法分离培养健康供体的BM-MSC;用流式细胞(FCM)检测BM-MSC中CD34、CD45、HLA-DR、CD44和CD71的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爬片BM-MSC细胞中CD71的表达;RT-PCR法检测BM-MSC中TLR3和TLR4的表达;MTT法检测 POLY(IC)和LPS对BM-MSC增殖的影响。结果 FCM法发现体外分离培养的BM-MSC中CD34、CD45和HLA-DR表达呈阴性,CD44和CD71表达呈阳性;爬片BM-MSC细胞中CD71的表达呈阳性;BM-MSC中有较高水平的TLR 3和TLR4表达;体外培养第5天时,各浓度POLY(IC)组存活细胞数均少于血清组(P<0.01),而多于单纯培养基组(P <0.05),浓度和存活细胞数间存在半对数直线相关关系(r=?0.998,P<0.05);体外培养第7天时,中浓度和高浓度LPS组存活细胞数均少于血清组(P<0.05),而多于单纯培养基组(P<0.01)。结论 健康供体BM-MSC中存在高水平TLR3和TLR4 mRNA的表达;POLY(IC)和LPS通过TLR3和TLR4的介导影响BM-MSC的增殖。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正常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在与骨髓瘤细胞株U266?RPMI8226共培养过程中,骨髓瘤细胞对MSC EphB4/ephrinB2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Transwell培养体系,将正常骨髓MSC分别与骨髓瘤细胞株U266?RPMI8226细胞共培养7?12 d后分别应用实时定量RT-PCR和细胞免疫化学方法检测骨髓MSC的EphB4/ephrinB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骨髓MSC与U266?RPMI8226共培养后,与对照组MSC相比,生长和形态未见明显改变,应用实时定量RT-PCR方法检测骨髓MSC EphB4/ephrinB2的mRNA水平较对照组均降低,在共培养7 d的时间点上除EphB4在RPMI8226共培养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12 d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细胞免疫化学结果显示共培养组MSC 胞膜胞浆 EphB4/ephrinB2 表达下降?结论:骨髓瘤细胞株U266?RPMI8226在与正常骨髓MSC共培养后,诱导骨髓MSC EphB4/ephrinB2表达的下调,可能通过MSC成骨-破骨活动的脱耦合,参与骨髓瘤骨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心肌缺氧状态下间充质干细胞(MSC)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并揭示其调控巨噬 细胞极化的机制。方法 在M0 型巨噬细胞培养液中加入无糖无氧培养的心肌细胞上清液,与MSC 共培养。 采用流式细胞术、Western blotting 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M1/M2 型巨噬细胞生物学标志,以判断MSC 在模拟心肌缺氧状态下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并观察MSC 对巨噬细胞髓样分化因子88 及其上游TLR2、 TLR4 受体表达的影响,以及其下游的细胞核转录因子-κB(NF-κB)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 信号通路磷酸化的水平。结果 与M0 组比较,模拟心肌缺氧状态下培养的M0 巨噬细胞成功诱导M1 极化 (P <0.05);与MSC 共培养促进M1 向M2 极化(P <0.05)。同等条件下加入不同浓度髓样分化因子88 抑制剂后, 与M0+OGD 组比较,M2 型巨噬细胞比例随着ST2825 剂量的增加逐渐升高(P <0.05)。与M0+OGD 组比较, M0+OGD+MSC 组白细胞介素10、转化生成因子-β1 表达水平升高(P <0.05)。Western blotting 检测显示 MSC 共培养后,巨噬细胞TLR2、TLR4 及髓样分化因子88 表达下调,其下游的NF-κB 和MAPK 信号通 路标志分子P65、IKKAα/β、JNK1/2、P38、ERK1/2 等磷酸化水平降低。结论 在心肌缺氧状态下,MSC 促进巨噬细胞M2 极化。其机制之一可能是MSC 下调巨噬细胞TLR2、TLR4 及髓样分化因子88 表达,抑制 TLR2/4- 髓样分化因子88 信号及其下游的NF-κB 和MAPK 通路。  相似文献   

11.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的培养条件、生物特性及分化能力。方法 抽取健康成人骨髓,利用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培养人MSC,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记,体外诱导MSC向成骨细胞分化。结果 成功地进行了人MSC的原代和传代培养;MSC CD34、CD45、HLA DR、CD62p等为阴性,CD29、CD44、CD166、CD90 等为阳性;MSC能够分化为成骨细胞。结论 人骨髓MSC在体外有较强的扩增能力,并能够向成骨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Toll样受体1/2(Toll like receptor 1/2, TLR1/2)活化后是否改变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 UCMSC)的免疫状态。方法 UCMSC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共培养体系中加入TLR1/2激动剂,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BMC的增殖,并检测PBMC对UCMSC的杀伤作用;检测TLR1/2通路活化后UCMSC表面共刺激分子和干细胞标志物的表达变化;荧光定量PCR检测UCMSC多个免疫相关因子表达变化;对UCMSC进行定向诱导分化,检测TLR1/2活化对UCMSC分化能力的影响。结果 TLR1/2通路活化可促进PBMC增殖,并增强PBMC对UCMSC的免疫杀伤效应,但对UCMS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CD86/人类白细胞抗原(HLA)-E〕和干细胞标志物(CD29/CD59/CD90)无影响;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UCMSC中多个免疫相关因子被TLR1/2明显诱导〔白细胞介素(IL-2,IL-6,IL-10,IL-12),干扰素-γ(IFN-γ),核因子-κB (NF-κ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TLR1/2不影响UCMSC的定向分化能力。结论 TLR1/2可改变UCMSC的免疫状态,在一定程度诱导针对UCMSC的免疫攻击。  相似文献   

13.
间充质干细胞对异体B淋巴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在体外对异体外周血B淋巴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从骨髓中分离、培养MSC.从外周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L-亮氨酸甲酯去除单核细胞,以2-氨乙基硫脲溴化物(AET)处理绵羊红细胞(SRBC)的花环形成法,去除T淋巴细胞获得纯化的B淋巴细胞.用羊抗人IgM单克隆抗体(Anti-IgM,终浓度10μg/ml)刺激与不同比例的MSC(B:MSC 50:1、10:1、1:1)及不同浓度的MSC培养上清(12.5%、25%、50%)共培养的B淋巴细胞,72 h后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分析测B淋巴细胞的增殖.B淋巴细胞与MSC等比例,加或不加Anti-IgM,共培养24、48 h后,流式细胞术检测B淋巴细胞的凋亡.结果 10:1、1:1组B淋巴细胞A值分别为0.418±0.103、0.365±0.11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0.679±0.049(P<0.01),1:1组显著低于50:1组(P<0.05);50%MSC上清组B淋巴细胞A值(0.504±0.099),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显著低于12.5%组(0.669±1.023,P<0.05).MSC不诱导B淋巴细胞的凋亡;B淋巴细胞与Msc共培养24、48 h,加或不加Anti-IgM,各组细胞凋亡率为(1.90±0.75)%、(2.33±1.01)%、(2.33±0.75)%、(1.39±0.6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及其上清抑制B淋巴细胞增殖,作用机制与MSC细胞数量和MSC分泌的细胞因子有关,但是在体外MSC不诱导B淋巴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两种细胞的共培养探讨细胞间接触对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分化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和膀胱平滑肌细胞(bladder smooth muscle cells,BSMCs)。并对其进行了鉴定。在此基础上以单独培养的BMSCs和BSMCs分别作为阴性和阳性对照组,将获得的BMSCs和BSMCs在体外通过接触与非接触共培养作为实验组,对诱导后的BMSCs是否向平滑肌(smooth muscle cells,SMCs)分化通过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进行鉴定。结果对BMSCs进行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CD90、CD44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9.78%,60.27%,CD45表达阴性,阳性率为0.21%。在BMSCs与BMSCs共同培养的实验中,Western blot结果显示:BMSCs本身表达少量calponin蛋白,接触组calponin的表达随培养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多,非接触组无明显变化;免疫荧光显示:接触组在共培养第8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人骨髓、脂肪和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促进内皮祖细胞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形成血管以及维持血管稳定的能力。方法:采用体外共培养成血管试验比较3种来 源的MSCs促EPCs形成管状结构的能力;采用体内基质胶Matrigel成血管试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比较3种MSCs促进 EPCs在体内形成功能血管的能力。结果:EPCs在脂肪MSCs单层上形成的管状结构长度和节点数均高于在骨髓和脐带 MSCs单层上的形成数;EPCs与脂肪MSCs在Matrigel上共培养时形成的毛细血管样结构稳定性高于骨髓和脐带MSCs; 脂肪MSCs与EPCs在体内Matrigel中形成大量有血流灌注的功能血管,脐带MSCs与EPCs在体内Matrigel中形成少量有血 流灌注的功能血管,而骨髓MSCs与EPCs在体内Matrigel中只形成有血细胞渗漏的不完整血管。结论:脂肪MSCs在体 内、体外促EPCs形成血管结构并维持其稳定的能力高于骨髓和脐带MSCs。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体外分离、培养扩增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最佳条件,观察其生物学活性及诱导分化,初步探索MSC在生物材料支架内的增殖情况。方法采用Percoll(比重1.073)或Ficoll(比重1.007g/ml)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以含10%的胎牛血清DMEM/F12作为培养体系,用体外贴壁培养的方法筛选MSC。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其细胞周期,以MTT比色法测定细胞增殖活性并计算其倍增时间,检测MSC的细胞化学特征,体外观察MSC在特定的诱导体系下向成骨和脂肪细胞分化,并用电镜观察了MSC在生物材料支架内的生长情况。结果用此方法分离培养的MSC经9天左右的淘汰培养即可得到第一代的细胞。细胞化学染色碱性磷酸酶、苏丹黑B、过氧化物酶阴性,非特异性酯酶、糖原呈阳性。培养扩增的细胞形态呈梭状,具有较快的增殖能力,细胞倍增时间在19.4h。2~8代的细胞呈均质状,且具有较好的多向分化的能力。结论分离培养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具有多向细胞分化的能力,具有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17.
王艳  张晋林  黄晓兵  张潇潇 《重庆医学》2013,42(18):2161-2163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一类起源于中胚层的成体干细胞,可以从骨髓、脂肪、胎盘、脐带血以及脐带中分离出来,具有自我更新、高度增殖和多向分化的潜能。1991年McElreavey首次从人脐带华尔通胶(Wharton′sjelly,WJ)分离培养出一种具有多项分化潜能的成纤维样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本实验拟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在致敏受者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作用?【方法】 体外分离BALB/c小鼠骨髓细胞,通过贴壁培养方法获得MSC,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分子标记?通过异基因脾细胞输注方法建立致敏动物模型;绿色荧光染料标记骨髓MSC,分别移植到非致敏及致敏受者体内,并于移植后不同时间点检测MSC的归巢情况?致敏BALB/c小鼠经照射预处理,联合应用同基因MSC与异基因骨髓细胞移植,每日观察小鼠的生存情况?【结果】 体外培养第4代MSC表现为长梭形,阴性表达造血细胞表面分子而阳性表达粘附分子?动物体内实验发现移植后第48小时,MSC在非致敏受者体内主要归巢于骨髓,而在致敏受者体内主要归巢于脾脏?造血干细胞移植实验中,致敏小鼠接受同基因骨髓MSC与异基因骨髓细胞移植,结果发现致敏小鼠在移植后第12 ~ 16天全部死亡,生存中位数时间是14 d?【结论】 成功培养小鼠骨髓MSC;移植后MSC在致敏受者体内主要归巢于脾脏组织;联合应用MSC移植并不能有效促进异基因造血干/祖细胞在致敏受者体内植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激活 Toll 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C-MSCs)分泌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interleukin-1 receptor antagonist,IL-1Ra)的影响。方法采用组织块法从脐带华通胶组织中分离培养 UC-MSCs;流式细胞术检测UC-MSCs表面标志物 CD14、CD34、CD29和 CD105的表达;TLR4配体 LPS 以不同剂量和时间刺激 UC-MSCs,采用 qPCR 法和 ELISA 法检测 IL-1Ra 的 mRNA 和蛋白质表达水平。结果原代组织培养7~10 d,组织周边有贴壁细胞爬出,呈长梭形;UC-MSCs 表面标志物 CD29和 CD105呈阳性表达,而 CD14和 CD34呈阴性表达;LPS 刺激 UC-MSCs 后,IL-1Ra 在基因及蛋白质水平的表达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并呈剂量与时间依赖性。结论LPS 刺激 UC-MSCs 可上调 IL-1Ra 的分泌。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骨髓间质干细胞(MSC)体外对1型糖尿病(T1DM)患者外周血CD4+Foxp3+T细胞水平的影响方法:T1DM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别与T1DM患者和正常人骨髓MSC按不同比例体外共培养72 h,检测共培养后PBMC中CD4+Foxp3+T细胞百分率。结果:正常骨髓MSC与T1DM患者PBMC共培养后CD4+Foxp3+T细胞百分率显著升高(P〈0.05),且存在剂量依赖性,T1DM MSC也可上调T1DM患者CD4+Foxp3+T细胞水平,但作用较正常MSC弱(P〈0.05);正常MSC培养上清也可上调T1DM患者PBMC中CD4+Foxp3+T细胞水平,但作用弱于MSC∶PBMC=1∶1组(P〈0.05)。结论:T1DM患者MSC上调CD4+Foxp3+T细胞百分率低于正常人MSC可能是T1DM患者发病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