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D-半乳糖衰老模型小鼠体内的植入情况。方法:采用5%D-半乳糖(0.25ml/10g)连续8周皮下注射建立衰老小鼠模型,并于模型建成后给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输注。用PCR检测间充质干细胞在受体小鼠中的植入。结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受体小鼠中定植。结论:对D-半乳糖衰老小鼠模型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干预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对D-半乳糖所致的亚急性衰老小鼠的抗衰老作用。方法对模型对照组和治疗组连续8周颈部皮下注射D-半乳糖(0.25 mg/10 g)以建立衰老模型,两周之后治疗组注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检测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前后衰老相关指标:包括小鼠血清、肝组织、脑组织中的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模型对照组与治疗组相比,SOD、CAT偏低,MDA含量偏高并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则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能够显著改善D-半乳糖所致亚急性衰老小鼠的相关衰老指标,具有抗衰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D-半乳糖(D-galactose,D-gal)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衰老的影响,构建体外MSCs衰老诱导模型。 方法:分离SD 大鼠(7日龄)MSCs,传代培养至第3代后,细胞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1 g/L,10 g/L和50 g/L D-gal衰老诱导组。对照组在正常的DMEM 培养液中继续培养;诱导组MSCs分别在含1 g/L、10 g/L、50 g/L D-gal的DMEM 培养液中培养48 h。各组细胞培养结束后,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染色法观察细胞衰老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衰老相关蛋白p53、p21和p16表达,AO/EB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检测细胞内氧化应激水平。 结果:10 g/L和50 g/L D-gal 诱导组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染色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衰老相关蛋白p53、p21和p16表达明显增高:AO/EB染色结果显示50 g/L D-gal 诱导组细胞凋亡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MTT检测结果表明10 g/L和50 g/L D-gal均能抑制MSCs增殖活性,而10 g/L和50 g/L D-gal 诱导组MSCs内SOD活力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MDA含量显著升高(P<0.01)。 结论:10 g/L和50 g/L D-gal均可诱导MSCs发生衰老变化,并促使细胞内衰老相关蛋白p53、p21和p16表达增加,细胞存活能力减弱,增殖能力降低,这可能与D-gal促使MSCs内氧化应激水平升高有关。10 g/L是D-gal诱导MSCs衰老的合适浓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和评价小鼠体外细胞及器官水平D-半乳糖致免疫衰老体系,探讨D-半乳糖对于免疫衰老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细胞水平的D-Gal作用体系:设置不同浓度的D-Gal处理体外培养的小鼠胸腺和脾脏淋巴细胞,3H-TdR掺入实验检测增殖活性;建立器官水平的D-Gal作用体系:设置D-Gal注射处理组和对照组进行小鼠胸腺器官培养,检测方法为HE染色法观察组织切片和PI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结果D-Gal对于小鼠胸腺和脾脏淋巴细胞的增殖都有明显抑制作用,并且呈剂量相关效应;胸腺器官培养15 d后,HE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的胸腺皮髓质分界清晰,细胞形态清晰,状态良好。而D-Gal组胸腺皮髓质分界混乱,细胞形态异常;D-Gal处理后,进行器官培养的胸腺3、7、11、15 d的亚二倍体峰的百分率分别为9.19±0.41、21.65±2.68、28.59±0.93、46.36±2.20,较对照组差异显著。结论D-Gal显著抑制了T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可以诱导细胞免疫功能的衰退,诱导细胞水平的免疫衰老;切片结果表明,胸腺器官培养15 d后,D-Gal组胸腺发生组织退化。另外,胸腺器官培养中,对照组和D-Gal组的细胞凋亡率差异显著,D-Gal组的凋亡率随时间的增加而显著上升,证实D-Gal可在胸腺内诱导细胞的凋亡,破坏胸腺微环境,在体外器官水平诱导免疫衰老。  相似文献   

5.
D-半乳糖致衰老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检测方法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D-半乳糖衰老动物模型是由我国学者龚国清等在1991年构建的。与其它几种衰老动物模型如SAMP系小鼠衰老模型,臭氧损伤衰老模型,去胸腺衰老模型,自然衰老模型等相比,该模型简便易行,价格低廉,结果稳定,因而得到广泛运用。鉴于该模型近年来的运用和发展,且众文献中的检测指标各有侧重,本文拟对该模型构建方法和原理以及检测指标从行为学水平,生化水平,形态学水平,分子生物学水平等方面由浅入深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注射D-半乳糖(D—galactose)的致衰老效应。方法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1组和模型2组。每组各10只。模型1组每天皮下注射D一-乳糖50mg/kg:模型2组每天腹腔注射D-半乳糖500mg/kg;对照组每天颈部皮下注射等量(50mg/kg)生理盐水。各组大鼠均连续给药6周。观察各组体重增加比例、胸腺指数、脾指数、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1组和模型2组体重增加比例降低,胸腺明显萎缩,胸腺指数降低(P〈0.01);胸腺组织出现明显病理变化;血清中SOD活性明显下降(P〈0.01)。MDA含量明显升高(P〈0.01)。结论皮下注射和腹腔注射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效应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7.
背景 研究发现衰老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的成骨分化能力减弱,而精脒(Spermidine)对衰老相关疾病具有保护作用.目的 探讨精脒对衰老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复苏BMSCs并将其分为3组:对照组(Vehicle,培养基中不加入药物),D-半乳糖诱导衰老组(D-gal,培养基中加入40 g/L D-gal诱导BMSCs衰老),Spermidine干预组(Spermidine,培养基中加入40 g/L D-gal + 3 μmol/L Spermidine处理BMSCs).试剂盒检测细胞内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与还原型NAD+(NADH)比例,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成骨诱导培养后,Western blot检测Sirt1蛋白的表达,qPCR检测成骨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结果 与Vehicle组相比,D-gal组细胞内NAD+/NADH比例降低,BMSCs增殖减弱(P<0.05);Spermidine可提高细胞内NAD+/NADH比例并促进BMSCs增殖(P<0.05).成骨诱导培养后,D-gal抑制Sirt1表达并下调成骨相关基因Runx2、Osx和ALP的转录表达(P<0.05);而Spermidine可上调Runx2、Osx和ALP的转录表达(P<0.05).当采用siRNA抑制Sirt1表达后,Spermidine上调成骨相关基因转录表达的作用明显减弱(P<0.05).结论 Spermidine可通过激活Sirt1促进衰老兔BMSCs成骨分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豆异黄酮(soybean isoflavon,SI)对D-半乳糖所致衰老大鼠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以D-半乳糖(D-galactose,D-gal)120 mg/(kg.d)颈背部皮下注射6周,构建大鼠衰老模型,次日以灌胃方式给予SI 100、200、400 mg/(kg.d),连续6周。通过Morris水迷宫观察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变;测量大鼠胸腺指数(thymus weight/body weight,TW/BW)和脾指数(spleen weight/body weight,SW/BW);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清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脑组织中Na+-K+-ATP酶活性。结果 SI中、高剂量可改善D-半乳糖致衰老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使胸腺指数、脾指数增高;增强血清中SOD活性和脑组织中Na+-K+-ATP酶活性,降低大鼠血清中MDA含量,同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结论 SI的抗衰老作用可能与抗氧化作用、稳定细胞膜有关。  相似文献   

9.
D-半乳糖衰老大鼠睾丸超微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D-半乳糖衰老模型大鼠睾丸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D-半乳糖连续腹腔注射制作亚急性衰老的大鼠模型,透射电镜下观察睾丸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衰老模型大鼠睾丸超微结构出现明显变化:支持细胞内溶酶体增多,内质网增生、扩张,线粒体嵴断裂;精原细胞内可见胞质内出现许多空泡;并观察到了凋亡小体.结论:D-半乳糖可导致大鼠睾丸超微结构发生明显改变,这可能是D-半乳糖致衰老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吡咯喹啉醌(PQQ)对D-半乳糖致大鼠皮层神经细胞衰老的影响。方法用D-半乳糖致大鼠脑老化模型,侧脑室注射PQQ,50d后组织切片行H-E和尼氏染色观察皮层神经细胞的形态学变化,测皮层细胞的凋亡率和自由基,免疫组化法和SDS-PAGE检测Bcl-2/Bax和c-fos基因的表达。结果D-半乳糖处理组皮层神经细胞胞体变小,尼氏小体的光密度值降低,细胞的凋亡率和自由基的含量增加,Bcl-2/Bax和c-fos蛋白的表达降低;而PQQ处理组神经细胞胞体的直径和尼氏小体的含量高于对照组,PQQ降低了由D-半乳糖引起皮层组织自由基和细胞凋亡率的增加,Bcl-2/Bax和c-fos表达增加。结论PQQ能延缓由D-半乳糖引起的大鼠皮层神经细胞的衰老。  相似文献   

11.
间充质干细胞(MSC)在支持造血细胞的成熟、分化和生存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最近研究发现,MSC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能抑制树突状细胞(DC)成熟,并通过细胞-细胞接触的机制,抑制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功能,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肿瘤细胞免疫逃逸中至关重要.现正尝试将MSC用于抗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群均一的细胞,具有自身的增殖特征及组织化学特征.它在适宜的微环境中能分化为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肌腱细胞、脂肪细胞和星状神经细胞等,它易于分离、扩增,易于外源基因导入表达,有望成为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的新型靶细胞,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学特点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方法:肝脏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较严重,患者一般须严格服用免疫抑制剂。本实验以肝脏移植为例,研究M SC的免疫学特点。首先分离纯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普通造血干细胞,并建立两组大鼠肝脏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模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给予间充质干细胞培养的肝脏组织移植,对照组接受普通干细胞培养的肝脏组织移植。两组模型均给以半剂量的免疫抑制剂,观察实验组的M SC能否减轻其免疫反应,并与未加入M SC的对照组作对比。结果:实验组仍无明显免疫排斥反应,术后1周饮食及精神状况良好,生存质量与正常健康大鼠无明显差异。表明增强机体的免疫耐受,减弱免疫排斥反应。对照组除总胆红素含量外,其他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偏高。实验组存活率高达91.7%,而对照组仅33.3%。结论: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低免疫原性,并可诱导机体免疫耐受能力,临床上可在器官移植等疾病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具有很强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分化潜能,已经成为组织修复的理想种子细胞和基因治疗的靶细胞。当前细胞移植的一个障碍是体内示踪,从而制约了细胞移植的相关研究。标记移植细胞能对移植细胞在体内的存活、迁移、分布及增殖、分化转归等生物学行为进行检测,评估干细胞移植的效果,以及提供干细胞移植疗法的最佳信息。下面主要概述目前在大鼠MSCs移植研究中常用的示踪标记方法 。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体外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MSC)衰老的影响。方法:全骨髓细胞贴壁法培养大鼠间充质干细胞(MSC),EPO 1U/mL处理后,RT-PCR检测衰老相关基因OCT4、Nanog、SOX2 mRNA表达,30代后检测β-半乳糖苷酶活性,另设空白对照组。结果:随MSC增殖,对照组β-半乳糖苷酶活性较EPO组明显增高,群体倍增时间较EPO组长,EPO组OCT4、Nanog、SOX2 mRNA表达在一定时间内上调。结论:在长期培养过程中,促红细胞生成素能维持间充质干细胞未分化潜能,延缓衰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脂肪间质干细胞(ADSCs)对活化态肝星状细胞(HSCs)增殖、活化凋亡的影响及其探讨产生作用的原因。方法从肝脏及腹腔脂肪分别分离纯化培养HSCs及ADSCs,通过半透膜(transwell insert)在6孔塑料培养板上建立HSCs与ADSCs的双层培养体系,大鼠正常肝细胞系(BRLs)及HSCs培养分别作为对照。通过CCK-8比色法检测ADSCs对HSCs增殖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检测HSCsα-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了解HSCs的活化状态;流式细胞仪检测ADSCs对HSCs凋亡的影响。最后通过检测培养液中细胞因子的含量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 HSCs与ADSCs共培养72h,ADSCs明显抑制HSCs的活化与增殖,促进HSCs的凋亡,培养液细胞因子检测显示ADSCs比BRLs分泌更多的HGF,而较少分泌TGF。结论 ADSCs具有分泌细胞因子抑制HSCs活化增殖,促进凋亡的潜能。ADSCs的治疗作用可能与其分泌的细胞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17.
黄定强  梁传余  王力红  刘世喜 《四川医学》2003,24(12):1216-1218
目的 了解兔骨髓闻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为组织工程寻找理想的种子细胞。方法 采用Percoll梯度离心及体外细胞贴壁培养技术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纯化和原代、传代培养观察。细胞染色。结果 获得的兔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均一,传代细胞之间有着不全相同增殖生长特点。细胞染色:PAS、ANAE阳性,AIP、ACP阴性,苯胺蓝染色阴性,胶原I型免疫染色为阳性,胶原Ⅱ型免疫染色则为阴性。结论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独特生物学特性,将成为组织工程独特的种子干细胞。  相似文献   

18.
胡军  舒钧 《医学综述》2009,15(12):1773-1776
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一类存在于许多成熟骨组织中的原始细胞群,具有自我更新和增殖能力,在适宜的微环境里具有多向分化潜能。鉴于MSCs具有易获得、易培养、低免疫原性、能在宿主体内长期存活、易于外源基因转染和长期表达等优点,已作为理想的种子细胞被广泛应用于组织工程、细胞移植、基因治疗及器官移植等领域。本文对MSCs的基础理论和实验研究进行回顾及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9.
张杰  肖玉周 《医学综述》2014,(23):4255-4257
通过查阅文献,从周围神经损伤的发生原因、治疗方法及各种方法的利与弊、间充质干细胞与周围神经损伤治疗的关系、已取得的成绩、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分析表明周围神经损伤很常见,目前无较好的解决办法,间充质干细胞及其诱导而来的类施万细胞有望成为其种子细胞。周围神经损伤及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目前已取得很多成绩,但还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通过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类施万细胞治疗周围神经损伤前景非常广阔。  相似文献   

20.
何川  舒钧  浦波 《医学综述》2009,15(7):978-981
近来,间充质干细胞(MSCs)研究中的免疫生物特性越来越受到关注。MSCs是多潜能,具有自我修复和组织再生能力的细胞,其本身还具备低免疫原性和免疫调节功能,并显示出抗炎、免疫增强和免疫反应等多模式效应,正是由于MSCs所具有的这些免疫特性,使其在免疫抑制、移植,肿瘤治疗等临床应用方面具有广阔的潜能。本文旨在对处在免疫学背景下MSCs的生物特性及临床相关应用展开讨论及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