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多样化的肠道菌群正常状态下可以增强宿主防御能力,但在脓毒症状态下,肠道菌群易受到干扰而失调,导致患者预后不佳.如何通过改善肠道菌群失调从而提高脓毒症患者的生存率越来越受到关注.Omega-3多不饱和脂肪酸因具有免疫调节、抗炎等作用,成为诸多脓毒症治疗研究的焦点.该文介绍了脓毒症相关肠道菌群失调的特征,以及Omega-3...  相似文献   

2.
李香琴  马晓媛  田李星 《重庆医学》2016,(11):1571-1573
脓毒症是一种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是目前住院患者最大的威胁之一。而肠道在脓毒症的发病机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肠道既是脓毒症受累的重要器官之一,又是加重脓毒症反应的器官。正常情况下,肠道细菌及其产物与肠道黏膜屏障存在动态平衡,肠道黏膜屏障可以防止水分和电解质的丢失,阻止抗原和微生物进入体内,同时又可以使人体和环境实现分子交换,从而摄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1]。因此,完整的肠黏膜屏障是防止肠源性疾病和保障身体营养供应必不可少的。脓毒症时,肠道内环境平衡失调,炎性因子产物增加,细胞凋亡增多,肠道黏膜屏障受到破坏,肠黏膜通透性发生改变,致使肠道菌群失调,进而引发菌血症和多器官功能衰竭。因此,肠道在脓毒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肠黏膜屏障与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消化道是人体内最大的细菌和内毒素库,在正常情况下肠道屏障功能使细菌和内毒素局限在肠道内。在严重创伤、烧伤、大手术、休克等应激状态下,肠黏膜发生缺血缺氧损伤、肠内菌群失调、免疫功能异常,使肠道屏障发生破坏,促使肠道菌群易位和内毒素吸收,导致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全身感染和多器官功能衰竭(MSOF)发生。MSOF是  相似文献   

4.
微生态肠内营养在胃肿瘤术后患者应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比研究胃肿瘤术后早期给予添加微生态制剂肠内营养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117例消化道肿瘤患者,并分别给予常规补液、肠外营养(PN)、肠内营养(EN)及添加微生态制剂肠内营养。监测患者手术前后内毒素、CRP、TNF水平变化及淋巴细胞计数改变,同时检测各组患者术后菌群失调情况并分类。结果外周血内毒素水平术后EN组及添加微生态制剂EN患者均低于常规补液组和PN组(P<0.01),而添加微生态EN内毒素水平低于EN组(P<0.01);术后EN组及添加微生态制剂EN患者CRP水平均低于常规补液组和PN组(P<0.01),而添加微生态肠内营养组CRP水平低于EN组(P<0.05);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添加微生态制剂EN术后较术前有所增加(P<0.05),其他三组无明显变化;各组患者术后TNF水平均高于术前水平,且术后添加微生态制剂肠内营养组TNF水平又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各组患者术后第一次排便后细菌油镜计数结果肠内营养组及添加微生态制剂肠内营养组菌群失调患者例数明显少于常规补液组及EN组(P<0.01),而添加微生态制剂EN又低于肠内营养组(P<0.05)。结论添加微生态制剂肠内营养能有效防治肠道菌群失调,预防术后感染,可加强胃肿瘤术后患者机体免疫。  相似文献   

5.
肠球菌致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肠球菌致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的临床特点,为预防和治疗医院肠道菌群失调提供依据.方法对2001年12月至2003年6月住院患者肠球菌致腹泻的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44例肠球菌致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患者平均年龄57.5岁,均有基础疾病,多发于老年人(占63.6%);感染的肠球菌以屎肠球菌居多(占40.5%);所有患者均使用过抗菌药物,主要是头孢哌酮/舒巴坦,喹诺酮类和第三代头孢菌素,累计使用种类多,且多为联合用药.结论肠球菌致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主要危险因素是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临床医生应重视早期病原学检查,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应注重对粪便标本中条件致病菌的分离和鉴定,及时分析腹泻原因,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脓毒症患者肠道细菌紊乱与PCT、D-乳酸、内毒素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台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脓毒症患者56例设为脓毒症组,另选取同期体检的健康志愿者30名设为健康组做对照。粪便检测研究对象肠道菌群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法评价疾病严重程度,对脓毒症患者肠道细菌紊乱与PCT、D-乳酸、内毒素相关性进行分析,探究脓毒症患者肠道细菌紊乱与PCT、D-乳酸、内毒素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组比较,脓毒症组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轻度脓毒症患者比较,重度脓毒症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组比较,脓毒症组PCT、D-乳酸、内毒素水平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正相关于D-乳酸(r=0.781;P=0.001);PCT正相关于内毒素(r=0.696;P=0.001);D-乳酸正相关于内毒素(r=0.670;P=0.001)。结论:PCT、D-乳酸、内毒素与脓毒症患者肠道细菌紊乱具有相关性,对脓毒症患者肠道细菌紊乱的治疗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肠道菌群失调常见病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咏 《医学综述》2011,17(2):239-241
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微生物库,肠道菌群在多个方面影响人体的健康。一旦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正常的微生物群落的种群、活性发生了异常或定位转移,出现菌群失调,可使宿主致病。近年对肠道菌群失调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其与药物的代谢、肠道动力异常、菌丛的变化、饮食、胃肠道免疫功能障碍等因素有关。现就其常见病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不同肠内营养开始时间对于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4月至2017年8月在我院顺利治疗的50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5例,入院后72小时开始早期肠内营养;观察组25例,入院后24小时开始超早期肠内营养,对比两组患者肠道菌群失调情况以及感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肠道菌群失调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更低(P0.05),观察组感染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肠内营养开始越早,对于患者治疗越能发挥其效果,有利于减少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不同营养素配方对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肠道生物屏障的干预作用,探讨不同配方用于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将79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5组,常规组、肠内营养组、微生态制剂组、免疫增强剂组和微生态免疫增强肠内营养组。应用细菌培养法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各组调查对象的大便,计数治疗前后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肠杆菌及酵母菌,比较各组的肠道菌群构成的差异,并观察患者病情缓解情况。结果 常规组可改善肠道菌群失调,微生态制剂组和免疫增强剂组的作用优于常规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肠内营养组及微生态免疫增强肠内营养组疗效均优于常规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微生态免疫增强肠内营养组作用最优。结论 在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应用不同营养素配方能够增强对肠道菌群失调的改善作用,进而保护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生物屏障。  相似文献   

10.
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生会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肠道菌群失调的现代医学的治疗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治疗后容易导致患者复发。经不断的临床实践和研究,证实中医药在肠道菌群失调治疗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本文针对中医药治疗肠道菌群失调的研究进展,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11.
人体正常微生物群是微生物与其宿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微生物群、宿主和外环境共同构成的生态系统。正常情况下,这个生态系统是互相平衡的,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对宿主非但无害而且有益。在外环境发生变化时,宿主及与微生物间的平衡遭到破坏所引起的病理过程为微生态失调。肠道内的微生物群因各生态区的外环境和生理功能不同而变化。肠道正常微生物群除细菌外,还有少量的病毒、支原体和螺旋体等。肠内菌群失调与胃肠功能障碍互为因果。由胃肠功能障碍引起肠内菌群失调,致使肠内有害菌如难辨梭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不能被及时清除,反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是了解保定市腹泻病人大量使用抗菌素后,引起菌群失调而导致肠道疾病逐年上升的流行趋势,为进一步控制和消除该病对全市经济发展及人民健康的不良影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是运用流行病学手段,搜集、整理、分析保定市菌群失调引起的肠道疾病发病情况。结果保定市110例腹泻患者粪便染色镜检细菌的结果:41(37.3%)例患者粪便中菌数显著减少。69例(62.7%)明显减少。结论大量使用尤其是长期使用抗生素,会导致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引起腹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肠内营养开始时间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78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超早期肠内营养组(入院后禁食24h时开始肠内营养)和早期肠内营养组(入院后禁食72h时开始肠内营养),分别比较两组的肠道茵群接种检测结果、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生情况、多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及感染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经过上述各方面的比较,超早期肠内营养组在肠道菌群接种结果方面与早期肠内营养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肠道茵群失调发生率方面明显低于早期肠内营养组(P〈0.05)。超早期肠内营养组仅在感染发生率方面明显低于早期肠内营养组(P〈0.05),而在多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及病死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方面,较早开始肠内营养在降低感染率方面能发挥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脓毒症所致的急性胃肠损伤(AGI)是临床常见危重症。中医药在脓毒症合并急性胃肠损伤病患的治疗上取得了不错的临床疗效,尤其是通里攻下方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大量研究显示通里攻下方可以降低血中炎症介质的含量,疏通肠道,增加胃肠蠕动,调整肠内细菌微生态平衡,保护肠道的生物学屏障功能。本文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深入的研究和阐述。  相似文献   

15.
肠道是维持机体营养、免疫的重要器官,同时也是体内最大的“储菌库”和“内毒素库”。肠道屏障可因各种刺激而改变,使肠免疫功能受到抑制,肠内细菌移位,内毒素、细菌、抗体介质不断进入血液和淋巴液,导致多种炎症介质释放,引发和加重失控性炎症反应综合征,而SIRS的发生更加重了肠道损伤,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MODS。近年来,营养支持、肠道康复概念的提出及小肠移植手术的改进使肠功能障碍治疗方面有了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16.
张哲  方建江 《浙江医学》2023,24(24):2673-2678
脓毒症是导致肠道微生物群失衡的主要原因之一,肠道微生物群的失调也会影响脓毒症的发生和发展。肠道一方面,微生物群的改变造成肠道屏障功能破坏,内毒素转位增加,炎症反应加剧,从而促进脓毒症的发展。另一方面,脓毒症对肠道微生物群的影响加剧了微生物群失调。因此,调节肠道微生物群可能成为脓毒症治疗的新途径。目前肠道微生物群在脓毒症治疗中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使用益生菌和益生元来调节肠道微生物群,二是通过肠道微生物群移植来重建肠道微生物群的平衡。传统医学中的一些方法,如中药和针灸,也被应用于脓毒症的治疗,但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就肠道微生物群和脓毒症的相互关系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脓毒症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四联活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9例COPD患者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49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呼吸机支持及双歧杆菌联合肠内营养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治疗上将双歧杆菌换为四联活菌制剂。结果两组均能改善患者的观察指标,但在改善COPD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及减少肠道不良事件的疗效上,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四联活菌联合肠内营养治疗不仅能够改善COPD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营养状况,同时能够调节肠道菌群,减少肠道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肠道菌群失调16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颜英俊  胡晓艳  刘华 《四川医学》2004,25(6):634-635
肠道菌群正常时保持平衡状态,构成肠道的屏障,彼此制约消长。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就会引起菌群失调,从而引起肠道功能紊乱,出现腹泻等症状。为了更好地研究发生肠道菌群失调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病因学,我们对2002年9月至2003年3月住院病人采用回顾调查方法,发现有167例患者出现肠道菌群失调。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中药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健康人肠内菌群的平衡是相当稳定的。肠内菌群平衡对人的健康至关重要,菌群失调往往导致各种胃肠道等消化道疾病的发生。肠内菌微生物种类繁多,含酶丰富,对中药成分的转化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同时,许多中药对肠道菌群的平衡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中药和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对于中药现代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盛林保  邓定伟  李健 《现代医学》2023,(8):1113-1119
目的:系统评价肠内营养添加益生菌治疗脓毒症的预后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搜集肠内营养添加益生菌治疗脓毒症的随机对照试验或回顾性研究,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3年4月。利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3个临床研究,共计1 44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常规治疗脓毒症的基础上,使用肠内营养添加益生菌的治疗方案不仅可降低住院病死率、28 d死亡率、90 d死亡率,还可降低腹泻、便秘、胃内容物返流和胃潴留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但未能降低180 d死亡率以及呕吐和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结论:肠内营养添加益生菌治疗可改善脓毒症患者的短期预后并且安全性高。但受到纳入文献的质量和样本量的限制,仍需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