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通过颈动静脉周围交感神经网切除治疗脑瘫的疗效,评估对有智商、流涎、语言及肢体功能障碍术后改善情况。方法:30例手足徐动型、共济失调型和混合型脑瘫患者,行颈动静脉周围交感神经网切除术,术后进行系统性康复治疗。随访半年,进行疗效评估。同时采用经颅多普勒(TCD)观察术前及术后1周颅内血流变化,对脑血流改变情况进行动态观察分析;对脑瘫患儿的智商、流涎、语言及肢体功能进行术前术后对比。结果:颈动静脉周围交感神经网切除术后较术前大脑中动脉血液流速加快,血流量增加。30例中,显效20例,有效9例,好转1例,无效0例。流涎停止18例,减轻12例,无效0例。26例发音障碍患者,改善17例,有效率65.3%。1 1例术前智商仅40%~50%,术后8例反应度有不同程度提高,占72.7%。30例术后四肢痉挛明显减轻。结论:颈动静脉周围交感神经网切除术可以增加脑血流量,减轻肢体痉挛,促进智商的提高,可以抑止或减少流涎,改善患者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3.0T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ASL)技术对比正常儿童与行颈总动脉外膜交感神经网剥脱术前后的脑瘫患儿脑血流量(CBF)发生的变化情况差异。方法应用Achieva/Intera PHILIPS 3.0T核磁共振仪对30例正常儿童与30例行颈总动脉外膜交感神经网剥脱术前一周内、术后14天的单侧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进行常规序列、DWI、ASL等序列扫描,应用Mri Cloud后处理工作站获得被检者大脑双侧额叶、颞叶、顶叶、中央前回、内囊区域、基底节、丘脑、小脑区域的CBF值,使用配对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儿童与脑瘫患儿进行对比,脑瘫患儿患侧大脑皮质区、中央前回、基底节、内囊、小脑区运动相关区域CBF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行颈总动脉外膜交感神经网剥脱术后脑瘫患儿患侧上述区域脑血流量有改善。结论通过磁共振ASL技术发现颈总动脉外膜交感神经网剥脱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脑性瘫痪的手术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患儿脑血流量,改善大脑缺血缺氧状态,缓解患儿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颈总动脉交感神经网剥脱术联合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语言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8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4例.观察组行颈总动脉交感神经网剥脱术及术后康复治疗,对照组单纯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语言功能及有效率.结果 两组治疗后,语言功能及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儿童脑瘫患儿行颈总动脉交感神经网剥脱术后脑血流是否增加,症状是否改善,脑血流改变是否有长期效果。方法:对各种类型脑瘫患儿均行手术前后设定时间的脑血流变化进行检测,比较脑血流变化及与时间的变化有无关系,并对症状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手术后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血流平均速度和阻抗指数改变较术前有显著意义,颅内动脉(ACA、MCA、PCA)的平均血流速度增加及阻抗指数降低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意义,术后1年与术后3个月比较无差异;术后症状大为改善。结论:脑瘫患儿颈总动脉交感神经网剥脱术能增加颅内脑血流并且是持续的,对手足徐动型和混合型脑瘫患儿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5.
师文  陈素兰  秦璐  蒋玮  高丽娟  薛玉洁 《医学争鸣》2009,(23):2738-2738
0引言颈动脉脑性瘫痪(脑瘫)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常伴有智能语言障碍、流涎、斜视、吞咽困难等并发损害.脑瘫的治疗以康复训练为主,但对并发损害及合并有扭转痉挛、紧张性痉挛等混合型脑瘫和手足徐动型脑瘫的康复治疗较为困难,属重症脑瘫[1].我院采用颈动脉外膜交感神经剥离术治疗重症脑瘫8例,现就手术配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外膜交感神经剥脱术(CAA),是利用外科技术将颈动脉外膜环状彻底剥离2.5cm,以改善扭转性痉挛患儿大脑缺氧、流涎、呛咳、痉挛、肌紧张等症状.因此内患儿有吞咽困难,所以肺部感染是造成此内患儿窒息死亡的主要原因.2012年2月11日我科成功抢救1例颈动脉外膜交感神经剥脱术后肺部感染患儿,现将抢救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颈总动脉交感神经网剥脱术对混合型脑性瘫痪儿童临床疗效及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对50例混合型脑性瘫痪儿童行颈总动脉交感神经网剥脱术,比较手术前后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及改良Ashworth痉挛评分、教师流涎(teacher drooling scale,TDS)分级和粗大运动功能分类系统(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GMFCS)改善情况。结果 50例混合型脑性瘫痪儿童术后IL-6、TNF-α水平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IL-10水平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改良Ashworth痉挛评分及TDS分级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GMFCS程度较术前无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TNF-α水平与改良Ashworth痉挛评分及TDS分级均呈正相关,手术前后TNF-α水平与GMFCS程度无相关性;手术前后IL-6、IL-10水平与改良Ashworth痉挛评分、TDS分级、GMFCS程度均无相关性。结论 IL-6、IL-10、TNF-α参与了混合型脑性瘫痪的发病过程,而颈总动脉外膜交感神经网剥脱术可通过降低IL-6、TNF-α水平达到改善临床症状的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颈动脉交感神经网剥脱术治疗痉挛型单侧脑瘫患儿的疗效及对其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76例痉挛型单侧脑瘫患几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前者用A型肉毒素治疗,后者用颈动脉交感神经网剥脱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6个月的脑瘫儿童综合功能评定量表评分提高程度,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分及Ashworth痉挛分级.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的脑瘫儿童综合功能评定量表评分和GMFM评分提高程度及Ashworth痉挛分级改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交感神经网剥脱术治疗痉挛型单侧脑瘫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SPR对痉挛性脑瘫眼部斜视的疗效及其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松涛  王波  徐林  吴夕 《河北医学》2001,7(2):101-104
目的:观察脑瘫痉挛与斜视的关系及SPR术后改善情况。方法:对82例儿童脑瘫术前行张力检查,同时行眼部常规检查,并对其中20例斜视病儿术前、术后采用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测定斜视角与肌张力对比观察。随访10个月。结果:(1)脑瘫病儿中斜视发病率较高,本组为24.4%,术后斜视改善率为25%,恢复率10%。(2)术前斜视类型及斜视角与肌张力无明显线性关系。但术后肌张力改善明显者斜视改善亦明显。结论:(1)脑瘫伴斜视为中枢性损害。(2)眼位的改变支持外周一皮层-外周的大环路学说。  相似文献   

10.
项鹂  尹雯  刘洋  廖俊   《四川医学》2018,39(4):423-426
目的分析脑性瘫痪(脑瘫)患儿斜视A征的临床特点与手术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脑瘫伴发斜视A征患儿55例(其中30例双眼发病,25例单眼发病,共85眼),比较内斜视A征、外斜视A征患儿临床资料;予上斜肌减弱术(上斜肌肌腱延长)后比较患儿术后1周和1个月内术眼屈光状态变化(球镜、柱镜、等效球镜、散光轴位、散光值等);术前与术后12个月上下眼位斜度差及斜度差减少量。结果内斜视A征患儿发病年龄、双眼同时视占比、痉挛型运动障碍比例、胎龄及出生体重低于外斜视A征患儿,无立体视分布比例高于外斜视A征患儿(P<0.05)。术后1周,患儿等效球镜屈光度、角膜闪光值较术前1d增加(P<0.05),但术后1个月屈光状态逐渐恢复,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患儿手术矫正成功率为78.18%(43/55),其中有12例痉挛性脑瘫患儿发生不同程度回退。结论胎龄小、出生体重轻的脑瘫患儿易并发内斜视A征,且双眼视功能、立体视功能破坏较外斜视A征患儿严重;行上斜肌减弱术可有效改善斜视A征情况;痉挛性脑瘫患儿眼外肌力量往往较普通斜视患儿强,手术设计量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避免二次调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选择性腰段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 posteior rhizotomy,SPR)治疗儿童下肢痉挛性脑瘫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采用SPR手术治疗26例儿童痉挛性脑瘫患儿手术效果。结果 26例患者术后均有明显肌张力下降,痉挛解除率达100%,部分患儿同时伴有上肢痉挛、流涎、斜视、癫痫及言语障碍等症状有所改善。结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是治疗脑瘫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术后坚持长期康复训练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治疗痉挛性脑瘫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39例痉挛性脑瘫患儿行SPR术.结果 39例患者术后肢体痉挛程度降低Ⅱ级15例,降低Ⅰ级24例;肌张力降低Ⅱ级20例,降低Ⅰ级19例.随访:痉挛缓解率为94%,步态功能改善率93%.结论 SPR术是治疗痉挛性脑瘫的满意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颈动静脉鞘剥离术对脑瘫患儿的智力、流涎、发音、功能障碍、血氧饱和度的影响。方法对26例脑瘫患者施行颈动静脉鞘剥离切除术,术后临床观察患儿自我感觉、综合功能(血氧饱和度、流涎、语言、智力、运动功能等)的变化。结果术后1~10 d随访,26例中术后血氧饱和度较术前明显增加;根据患儿自我感觉及综合功能改善情况分为,显效:7例,有效:19例。结论颈动静脉鞘剥离术后可以增加脑血流量,提高血氧饱和度,促进智力的提高,可以抑制或减少流涎,改善患者机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痉挛型脑瘫病儿眼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痉挛型脑瘫病儿并发斜视的临床分型差异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随机搜集63例痉挛型脑瘫病儿,采集其年龄、围生期高危因素、病史、影像学资料,评定其脑瘫解剖学分型。同时进行眼科常规、屈光、眼位、眼球运动和眼底等检查,评价其眼位。比较不同解剖学分型脑瘫病儿的眼位及斜视类型的分布。结果 63例痉挛型脑瘫病儿中,双瘫31例,偏瘫11例,四肢瘫21例。斜视共29例(46.0%),双瘫组斜视20例(31.6%),偏瘫组斜视3例(4.8%),四肢瘫组6例(10.0%),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06,P<0.05)。内斜视18例(62.1%),外斜视4例(13.8%),垂直型斜视-DVD 1例(3.4%),麻痹型斜视6例(20.7%),不同解剖学分型脑瘫病儿斜视类型分布差异有显著性(χ2=10.36,P<0.05)。结论痉挛型脑瘫病儿斜视发生率较高并且临床分型也存在差异,应早期进行眼科检查并给予相应的干预治疗,促进全面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胫神经缩窄术在治疗脑瘫下肢痉挛肢体及矫正内翻马蹄足中的应用及手术效果。方法 2006年9月~2008年12月对27例脑瘫患儿53肢下肢痉挛肢体行胫神经缩窄术,单侧1例,双侧26例。术前详细检查、明确病因,对下肢挛缩肌肉及神经支配进行详细分析。术中以神经电刺激对运动神经肌肉支配进行定位。手术显微镜下行胫神经缩窄术。结果共行胫神经缩窄术27例(53肢)。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1年3个月,平均10.3个月。术后手术肢体功能全部改善。踝关节增加15~50度背屈,改善率96%。内翻足19例,16例足改善,改善率84.2%。27例患儿术后足底位置正常(足底完全着地)11例(40.8%),基本正常(与地面夹角小于10度或足底外侧3分之2以上着地)13例(48.1%),尚不正常3例(11.1%)。随访期间下肢肢体随意运动功能改善22例(81%),其中显著改善7例(26%)。术后下肢肢体无感觉障碍。3例(11%)肌力不同程度下降,康复训练后肌力均有恢复和增强。结论胫神经缩窄术可有效矫正治疗脑瘫下肢痉挛性瘫痪及内翻马蹄足,改善脑瘫下肢运动障碍。  相似文献   

16.
项鹂  万灵 《西部医学》2018,30(6):876-879
【摘要】 目的 探讨上斜肌减弱术对上斜肌亢进导致的痉挛性脑瘫伴斜视A征患儿的手术特点及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上斜肌亢进的痉挛性脑瘫伴斜视A征患儿16例,其中单眼2例,双眼14例,共30眼。16例痉挛性脑瘫患儿中2例患儿行单眼上斜肌减弱术(上斜肌肌腱延长),其余行双眼上斜肌功能减弱术。比较术前与术后半年随访的斜视相关资料,分析上、下转 25°眼位的水平斜视度,评价手术对A征的治疗效果。结果 术后半年随访大部分患儿A征较术前明显好转或消失,其中3例患儿发生不同程度回退,但与术前比较上斜肌亢进程度仍有好转,矫正成功率8125%(13/16)。术前与术后半年上、下转 25°眼位的水平斜度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5,P<005);7例患儿(4375%)在术中发现有上斜肌肌肉肥厚增粗,肌肉力量过强等现象。术后无一例发生继发性上斜肌麻痹或继发V型斜视等现象。结论 上斜肌减弱术可有效改善痉挛性脑瘫伴斜视A征患儿上斜肌功能亢进的现象;但由于此类患儿肌肉力量过强,手术设计量应作相应调整,避免矫正不足。  相似文献   

17.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对大脑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脑瘫下肢痉挛时对脑瘫患者大脑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对1990年5月-1998年4月间采用腰骶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的痉挛型脑瘫患者进行随访,并对得到2年以上随访的825例病例进行上肢痉挛、癫痫、斜视、流涎及语言发音障碍等情况调查分析。结果:伴有上肢痉挛者328例,其中67例(20.4%)上肢痉挛减轻;伴有癫痫者35例,其中31例(88.6%)术后癫痫发作频率减少或癫痫控制药物服用量减少;伴有斜视者386例,其中132例(34.2%)减轻;伴有流涎者73例,其中49例(67.1%)流涎减少,21例(28.8%)流涎消失;伴有语言发音障碍者456例,其中72例(15.8%)发音功能改善。结论:腰骶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减少外周神经传入冲动,从而降低了中枢的兴奋性,影响大脑高级中枢的调控作用;此外周-皮层-外周大环路反射可能是SPR解痉的另一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小儿脑瘫危险因素、脑瘫分型与合并症相关性。方法回顾性调查2005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的1 204例脑瘫患儿临床资料,了解脑瘫高危因素与合并症的关系以及与脑瘫分型的发生率,用卡方检验统计分析。结果 1204例脑瘫患儿中1044例患儿存在高危因素,占86.71%(1044/1204),1102例患儿伴有合并症,占91.53%(1102/1204),合并智力低下868例(72.09%),语言障碍524例(43.52%),癫痫268例(22.26%),听力障碍266例(22.09%),视神经萎缩310例(25.75%),摄食困难702(58.47%),流涎914(75.91%)。不同脑瘫分型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以痉挛型、手足徐动型与混合型脑瘫并发症发生率最高(P〈0.01)。结论脑瘫危险因素与合并症存在高度相关性,严重影响脑瘫患儿的心身发育,在治疗过程中注重整体康复,以利提高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小儿脑瘫危险因素与合并症以及与脑瘫分型构成比。方法:回顾性调查2001年1月至2007年12月期间的602例脑瘫患儿临床资料,了解脑瘫高危因素与合并症的关系以及与脑瘫分型构成比与合并症的发生率,用卡方检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602例脑瘫患儿中有522例存在高危因素占86.71%(522/602),主要危险因素依次为窒息、早产低出生体重、其他因素、黄疸、宫内感染、多胎/双胎、颅内出血和脐带异常;有551例患儿伴有合并症占91.53%(551/602)、合并智力低下434例(72.09%)、语言障碍262例(43.52%)、癫痫134例(22.26%)、听力障碍133例(22.09%)、视神经萎缩155例(25.75%)、摄食困难352例(58.47%)、流涎457例(75.91%)。不同脑瘫分型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以痉挛型、手足徐动型与混合型脑瘫并发症发生率最高(P<0.01);结论:脑瘫危险因素与合并症存在高度相关性,脑瘫是一种脑损伤引起的多重复合征,严重影响脑瘫患儿的心身发育,在治疗过程中注重整体康复,以利提高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6例痉挛性脑瘫选择行神经后根切断术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做好心理护理,重视患儿家长心理。教会患者术前适应性训练,包括床上大小便训练与肢体活动训练,术后康复训练包括被动功能锻炼与主动功能锻炼。结果6例患儿术后无一例手术并发症,肢体痉挛明显解除,运动功能改善。结论术前、术后的康复护理能减轻脑瘫后遗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