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18F-FDG PET-CT与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关联性。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集笔者医院收治的行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98例。前瞻性分析18F-FDG PET-CT与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关联性。结果 与病理无效组相比,病理有效组患者SUVmax0显著增加(9.54±3.11 vs 6.12±3.21,P=0.015);SUVmax1变化率显著增加(53%±17% vs 29%±11%,P=0.000);SUVmax2变化率显著增加(61%±21% vs 34%±12%,P=0.000)。与未pCR组相比,pCR组患者SUVmax0显著增加(10.54±4.11 vs 5.87±2.21,P=0.000);SUVmax1变化率显著增加(57%±17% vs 28%±10%,P=0.000);SUVmax2变化率显著增加(64%±23% vs 33%±11%,P=0.000)。结论 18F-FDG PET-CT可作为评价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效果的一种影像学方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2.
张顺  毕然然  殷锴  耿二瑞 《安徽医学》2018,39(12):1493-1495
目的 探讨远程康复指导对膝关节骨关节炎(KOA)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8月至2016年12月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收治的40例KOA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远程康复指导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2周后,进行健康宣教,远程康复指导组患者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后继续给予远程康复指导,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3、6、12个月时的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膝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WOMAC评分比较,重复因子时间效应显著(F=5 064.003, P=0.000),重复因子不同治疗方法与观察时间之间存在交互效应(F=92.316,P=0.000),不同方法总体比较,两组患者WOMAC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7.46,P=0.000)。治疗前,两组患者WOMAC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远程康复指导组的WOMAC评分略高于对照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远程康复指导组患者WOMAC评分分别为(32.10±1.25)、(20.40±1.19)和(9.40±1.10)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重复因子时间效应显著(F=958.868,P=0.000),重复因子不同治疗方法与观察时间之间存在交互效应(F=4.930,P=0.004)。不同治疗方法总体比较,两组患者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810,P=0.057)。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程康复指导组患者治疗后2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VAS评分分别为(7.85±0.59)、(5.35±0.81)、(2.00±0.65)和(1.75±0.97)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KOA患者康复过程中,远程康复指导能积极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减轻患者的疼痛。  相似文献   

3.
郭瑛  王凯 《医学研究杂志》2017,46(9):134-138
目的 探讨胸腺五肽对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组织微环境中浸润淋巴细胞的影响。方法 自2012年1月~2014年1月,前瞻性收集笔者医院收治的接受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8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新辅助化疗,研究组在新辅助化疗期间给予胸腺五肽,化疗结束后进行手术切除肿瘤组织,留取乳腺癌组织标本,观察乳腺癌组织中和外周血中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T细胞比例、外周血中IL-6、IL-10、TGF-β1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乳腺癌组织中CD4+T细胞显著降低(21.47%±3.29% vs 23.88%±3.43%,P=0.002);CD8+T细胞显著增高(30.36%±4.38% vs 28.43%±4.16%,P=0.047);CD4+/CD8+T细胞显著降低(0.71±0.14 vs 0.84±0.18,P=0.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外周血CD4+T细胞、CD4+/CD8+T细胞、IL-6、IL-10、TGF-β1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术后外周血CD4+T细胞水平显著增加(27.67%±4.24% vs 25.09%±3.68%,P=0.005);CD4+/CD8+T显著增加(0.83±0.14 vs 0.75±0.18,P=0.029);IL-6水平显著增高(12.39±2.87 vs 9.24±3.38ng/L,P=0.000);IL-10水平显著降低(8.49±2.59 vs 12.59±3.65ng/L,P=0.006);TGF-β1水平显著降低(12.47±3.88 vs 17.76±4.12ng/ml,P=0.000)。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切口感染、手术部位出血、复发率和病死率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胸腺五肽联合新辅助化疗可能有助于改善乳腺癌组织微环境中免疫状态和全身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4.
戴胡明  汪建军 《安徽医学》2021,42(2):186-189
目的 观察合并有肋间痛的骨质疏松性胸椎骨折患者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0年3月在安庆市立医院行PKP治疗的28例合并有肋间痛的骨质疏松性胸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记录术前、术后1天及末次随访时胸背部及肋间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y功能障碍指数(ODI)以及测量各时间点椎体矢状面指数、椎体后凸Cobb角的变化,来评估PKP在治疗合并有肋间痛的骨质疏松性胸椎骨折的疗效。结果 2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有2例出现少量骨水泥渗漏,为椎间隙及椎体周围渗漏,未发生脊髓神经损伤、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都获随访,随访4~16个月,平均(6.5±2.5)个月。术前、术后1天、末次随访患者胸背部VAS评分为(7.12±1.32)分、(3.24±1.15)分、(1.84±0.95)分;肋间部VAS评分为(6.89±1.19)分、(3.84±1.09)分、(1.24±0.85)分;ODI评分为(41.48±4.56)分、(19.68±3.72)分、(8.86±3.92)分,椎体矢状面指数为(0.79±0.15)、(0.94±0.24)、(0.91±0.18),椎体后凸Cobb角为(19.65±4.46)°、(10.56±3.64)°、(10.54±3.62)°。5项观察指标在术前、术后1天及末次随访时的均数比较,经方差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SD-t法两两比较结果显示,胸背部、肋间部VAS评分、ODI术后1天较术前降低(P<0.05),末次随访较术后1天进一步降低(P<0.05);椎体矢状面指数术后1天较术前增加(P<0.05),末次随访时较术后1天无明显减小(P>0.05);椎体后凸Cobb角术后1天较术前减小(P<0.05),末次随访时较术后1天增大不明显(P>0.05)。结论 对于合并有肋间痛的骨质疏松性胸椎骨折患者,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可以缓解肋间疼痛,恢复椎体高度和改善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肺功能及血清炎性因子与老年高血压合并冠状动脉疾病的关系。方法 选择152例患高血压疾病的患者,根据是否合并冠状动脉疾病,将患者分为合并冠状动脉疾病组和非合并冠状动脉疾病组,合并冠状动脉疾病组84例,非合并冠状动脉疾病组68例。结果 对比两组的一般资料,发现高血压合并冠状动脉疾病组患者与非合并冠状动脉疾病组患者的年龄(75.23±7.49岁vs 71.42±8.21岁)、甘油三酯(1.59±0.41mmol/L vs 1.41±0.63mmol/L)、血肌酐(82.42±39.27μmol/L vs 70.39±25.76μmol/L)、血尿素氮(7.85±4.31mmol/L vs 6.12±2.49mmol/L)、IL-2(567.32pg/dl±191.53pg/dl vs 501.26±217.74)、IL-6(3.95±2.92pg/dl vs 3.04±2.61pg/dl)和CRP (1.75±1.84mg/dl vs 1.04±2.01mg/dl)相比较高,而FEV1%(83.42%±24.57% vs 92.15%±19.38%)和FEV1/FVC (62.91±13.65 vs 70.24±9.42)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发现,FEV1%(P=0.005)、FEV1/FVC (P=0.003)、IL-2(P=0.012)和CRP (P=0.009)差异更明显,为高血压合并冠状动脉疾病的独立相关因素;对高血压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IL-2、CRP与肺功能指标FEV1%和FEV1/FVC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血清炎性因子IL-2与肺功能指标FEV1%(r=-0.391,P=0.000)和FEV1/FVC (r=-0.571,P=0.000)呈负相关,CRP也与肺功能指标FEV1%(r=-0.437,P=0.000)和FEV1/FVC (r=-0.559,P=0.000)呈负相关。结论 肺功能及血清炎性因子是老年高血压合并冠状动脉疾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张珺晔  徐珉华  周淳 《安徽医学》2016,37(10):1248-1250
目的 研究可注射型生物玻璃在口腔骨缺损填充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连续选择58例口腔骨缺损大于1 mm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6例和试验组32例,其中对照组应用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试验组应用可注射型生物玻璃,对比愈合情况。结果 术后6个月和12个月X线检查,试验组骨愈合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个月:53.1% vs 26.9%,χ2=4.060,P=0.044;12个月:78.1% vs 46.2%,χ2=6.348,P=0.012);局部排斥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3% vs 11.5%,χ2=0.059,P=0.808)。术后6个月和个12月锥形束CT(CBCT)检查,试验组平均骨厚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个月:(2.9±0.2)mm vs(3.4±0.3)mm,t=4.724,P=0.036;12个月:(1.6±0.2)mm vs(2.3±0.2)mm,t=5.123,P=0.027]。试验组的血清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MP-2:(65.3±14.5)pg/mL vs(32.8±9.6)pg/mL,t=5.623,P=0.023;TGF-β:(102.3±35.7)μg/L vs(72.6±26.8)μg/L,t=6.237,P=0.014]。结论 可注射型生物玻璃在口腔骨缺损填充修复中效果优于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猪慢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方法 通过开胸直视下结扎前降支建立猪的心肌梗死模型,1个月后将建模成功的猪分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组和对照组,分别直视下心肌内注射VEGF和磷酸缓冲盐溶液(PBS),2个月后行MR检查比较两组心功能参数,梗死心肌组织分别做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分析梗死区域微血管生成和细胞增殖情况。结果 因子注射2个月后,两组干预前后的心功能指标差值比较分别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10.4% vs 1.8%±1.6%,P>0.05)、心排出量(CO)(2.1±1.6L/min vs 1.4±0.8L/min,P>0.05)、左心室后壁舒张期厚度(LVPWTd)(2.8±0.5mm vs 2.0±0.8mm,P>0.05)、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24.0±5.0ml vs 39.6±16.2ml,P>0.05)。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分析,VEGF组的微动脉密度比对照组高(87.0±9.1 vs 50.8±7.2,P<0.05),毛细血管密度比对照组高(367.5±50.8 vs 188.5±14.3,P<0.05),增殖细胞核数目较对照组多(432.5±37.7 vs 132.0±29.0,P<0.05)。结论 VEGF能够促进梗死心肌的血管新生,促进梗死区域侧支循环建立。  相似文献   

8.
孙传成  苏义林  汪芹 《安徽医学》2016,37(10):1273-1275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高位肛门闭锁成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安徽省立医院收治高位肛门闭锁患儿45例,23例行腹腔镜下肛门成形术(LAARP),22例行后矢状路肛门成形术(PSARP),比较两种肛门成形术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和肛门括约肌功能。结果 LAARP与PSARP比较,出血量[(12.1±3.6)mL vs(16.1±2.6)mL,t=-4.25,P<0.05)]、住院时间[(10.2±2.7)d vs(15.2±1.9)d,t=-7.1,P<0.05)]降低,肛门括约肌功能[(1.5±0.5)分vs(1.1±0.4)分,t=2.94,P=0.005)]改善;而手术时间及术后大便失禁、直肠积粪状况无明显差异。结论 高位肛门闭锁患儿LAARP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恢复较好,且住院时间、出血量较PSARP明显降低,LAARP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HBV相关肝病患者外周血NK细胞表面PD-1、Tim-3的表达情况,探讨PD-1和Tim-3的表达与血清HBV-DNA载量的相关情况。方法 选择HBV感染相关肝病患者74例,其中CHB患者30例,LC患者24例,HCC患者20例,健康对照18例。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NK细胞表面PD-1、Tim-3表达,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量,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分泌水平。统计各组患者PD-1和Tim-3的表达率,比较各组差异,分析其与病情的相关性。结果 CHB、LC、HCC组外周血NK细胞表面PD-1和Tim-3的表达率分别为34.46%±7.31%、59.09%±12.35%、61.49%±15.26%和19.18%±6.05%、28.64%±11.20%、31.24%±11.85%,均高于对照组(P<0.01),LC组和HCC组明显高于CHB组(P<0.01),LC组和HCC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在CHB组,PD-1的表达率与HBV-DNA呈负相关关系(R=-0.437,P=0.033)。CHB、LC、HCC各组血清中细胞因子TNF-α和IFN-γ水平分别为0.66±0.63、0.75±0.66、0.85±0.71和1.76±0.88、1.83±1.23、1.60±0.53,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结论 HBV相关肝病患者NK细胞表面PD-1、Tim-3表达均增加,且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增加表达的PD-1与血清HBV-DNA载量存在负相关性,HBV肝病各组血清TNF-α、IFN-γ分泌减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2013年8月~2015年7月在笔者医院儿科住院的83例ITP初治患儿及31例同期在笔者医院门诊体检的健康同龄儿纳入研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比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细胞因子IFN-γ及IL-4浓度。结果 治疗前病例组CD3 60.07%±11.85%、CD4 34.18%±11.72%、CD4/CD8 1.76%±0.94%及IL-4 11.24±8.42pg/ml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70.96%±7.26%、45.05%±6.53%,2.26%±0.66%及21.26±9.34pg/ml,IFN-γ水平5.88±4.02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2.12±1.09pg/ml;治疗后8周后,CD3 65.76%±10.87%、CD4 38.71%±11.81%及IL-4 14.59±11.59pg/ml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IFN-γ 3.65±3.15pg/ml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或P < 0.05)。结论 ITP患儿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Thl/Th2平衡失调可能与ITP的发病机制和疾病的活动状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分析糖皮质激素联合抗真菌治疗32例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ABPA)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疗效,以提高对ABPA的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5月~2014年3月经江苏省人民医院确诊为ABPA的32例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个月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及随访情况。结果 32例患者其中男性16例,女性16例,确诊年龄为23~83岁,患者中位年龄52岁。临床表现主要为咳嗽、咳痰、喘息、胸闷、咳痰栓、肺部哮鸣音等,影像学表现以斑片影、中央性支气管扩张、黏液栓为主。所有患者均经糖皮质激素联合抗真菌治疗2个月后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肺部影像斑片影、黏液痰栓明显减少。治疗2个月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由15.04%±9.66%5.06%±5.03%;血清总IgE由1591.52±735.24IU/ml下降至533.37±349.69IU/ml,烟曲霉特异性IgE由13.99±21.32IU/ml下降至8.72±17.53IU/ml,红细胞沉降率由24.75±22.12mm/h下降至14.63±12.90mm/h,血清CEA由5.80±4.39ng/ml下降至3.36±1.66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治疗前、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均与血清总IgE水平呈正相关(分别为r=0.623,P=0.000;r=0.472,P=0.006);治疗前血清CEA水平与血清总IgE水平呈正相关(r=0.615,P=0.000)。结论 咳嗽、咳痰、喘息为ABPA最常见的临床症状,糖皮质激素联合抗真菌治疗可明显提高疗效;症状的好转、影像学表现的改善及血清总IgE、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烟曲霉特异性IgE抗体、血沉的下降可作为ABPA疗效评估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反复冻融对血浆抵抗素和内脂素测定水平的影响。方法 抽取-70℃保存的血浆标本22份,化冻后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抵抗素和内脂素水平(冻融1次标本),同时将每份标本分装2管,一管放入-20℃冷冻后取出,室温融解,重复3次(冻融4次标本);另一份按相同方法重复5次(冻融6次标本),用同一试剂盒、在同一批内检测血浆抵抗素、内脂素水平。比较3种冻融方式间的差异。结果 标本在冻融1次、4次和6次的情况下,抵抗素测定水平分别为2.24±0.99、2.01±1.05、1.89±1.01ng/ml,内脂素测定水平分别为16.3±7.6、13.4±6.3、12.1±5.6ng/ml,后两次检测抵抗素水平较第1次分别下降10.3%(t=5.05,P=0.000)和15.6%(t=10.65,P=0.000);内脂素水平较第1次检测分别下降17.8%(t=5.19,P=0.000)和25.8%(t=6.58,P=0.000)。结论 反复冻融对血浆标本中抵抗素和内脂素的水平有显著影响,提示在血标本贮存运输、测定和分析中要注意这一现象对研究结果的影响,避免标本的反复冻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肾去交感神经术(renal sympathetic denervation,RDN)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纤维化及心肌组织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表达的影响,探讨肾去交感神经术治疗心力衰竭的机制。方法 48只SPF级Wistar雄性大鼠分成4组,分别为心力衰竭RDN治疗组(RDN+HF组)、心力衰竭模型组(Sham+HF组)、假手术组(Sham组)及正常对照组,其中RDN+HF组和Sham+HF组分别进行双侧肾交感神经切除或假手术处后用异丙肾上腺素(isoproterenol,ISO)诱导建立大鼠心力衰竭模型,4周后行心脏彩超测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射血分数(EF%)及收缩百分率(FS%)评估心功能变化并处死大鼠,留取心脏左心室心肌组织行Masson染色测定心肌胶原容积分数(CVF);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组织CTGF蛋白表达,RT-qPCR检测左心室心肌CTGFmRNA。结果 与心力衰竭模型组相比,心力衰竭RDN治疗组中反映心室腔扩大的指标LVEDD和LVEDV(LVEDD:0.65±0.02 vs 0.76±0.04,P<0.05;LVEDV:0.77±0.05 vs 0.91±0.04,P<0.05)均明显减小,反映心肌收缩力的指标EF和FS(EF:72.66%±2.82% vs 64.21%±2.50%,P<0.05;FS:32.55%±2.95% vs 25.88%±3.42%, P<0.05)均明显增大,反映胶原含量的指标CVF(13.96%±2.90% vs 59.69%±4.93%,P<0.05)下降,CTGF蛋白表达(4.53±0.75 vs 7.06±0.72, P<0.05)和mRNA相对量(6.95±0.73 vs 10.88±0.85, P<0.05)均减少,但仍高于假手术组(P均<0.05)。结论 肾去交感神经术能够改善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并抑制心肌纤维化的进展,其机制可能与下调CTGF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患者异动症临床特征及与GRIN2B基因多态性的关联性。方法 自2012年1月~2015年12月,前瞻性收集帕金森患者178例,根据患者是否合并异动症,将患者分为异动症组和对照组,主要观察指标为GRIN2B基因的多态性,次要观察指标为两组患者的主要临床特征。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异动症组患者发病年龄显著降低(46.34±12.32岁vs 54.45±11.35岁,P=0.000);病程显著延长(8.94±3.21年vs 7.34±2.48年,P=0.000);服药时间显著延长(69.435±19.43月vs 59.65±11.46月,P=0.000);左旋多巴剂量显著增高(577.34±248.54mg/d vs 475.87±290.43mg/d,P=0.000);H-Y分期评分显著增加(3.43±1.19 vs 2.14±0.89,P=0.015)。两组患者临床分型和性别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6)。GRIN2B基因遗传多态性位点共出现rs34315573、rs7301328、rs1805522、rs1806201、rs1806191和rs1805246共6个多态位点。与对照组相比,异动症组患者rs34315573基因型和rs1806191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rs7301328基因型、rs1805522基因型、rs1806201基因型和rs1805246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帕金森病患者异动症发病具有年轻化、病程长、服药时间长、H-Y评分增加等特点,并与GRIN2B基因多态性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索利那新与曲司氯铵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OAB)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5月于笔者医院门诊确诊为膀胱过度活动症的患者共79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40例,给予索利那新5毫克/次,1次/天,疗程12周;B组39例,给予曲司氯铵20毫克/次,2次/天,疗程12周。对两组所有患者分别在0、4、12周进行OAB症状评分(OABSS)并评估服用药物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停药率。结果 两组在0、4、12周OABSS得分分别为9.3±2.6和10.2±1.9,2.5±1.3和2.7±1.4,1.4±0.5和1.3±0.6;两组在0、4、12周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4,P=0.512和P=0.423)。由于不良反应导致的停药率两组分别为0(0%)和5(12.8%)。两组内0、4、12周OABSS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两种药物各时段OABSS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临床疗效相似,但曲司氯铵因不良反应导致停药率更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垂体后叶素与缩宫素在腹腔镜下肌壁间子宫肌瘤剥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2月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的患者60例,分成两组各30例。治疗组注射6IU垂体后叶素+10ml生理盐水,对照组注射20U缩宫素+10ml生理盐水,按照两组的用药情况,观察比较血压变化和其他情况。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手术时间明显减少(98.13±5.07min vs 110.83±8.03min,t=-7.324,P=0.000),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67.50±10.24ml vs 97.83±16.10ml,t=-8.705,P=0.000),血红蛋白术前术后变化(9.67±2.09g/L vs 11.53±2.21g/L,t=-3.362,P=0.001)。术中用药后15min,治疗组收缩压上升,显著高于对照组(150.77±5.57mmHg vs 142.03±5.21mmHg,t=6.273,P=0.000)。结论 腹腔镜下肌壁间子宫肌瘤剥除术应用垂体后叶素止血效果明显优于缩宫素,但会引起短暂性血压升高,临床使用应结合患者病情个性化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复发性腹膜假黏液瘤(PMP)病理级别的变化,分析复发前病理级别同P53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6年4月74例复发手术并行病理检查≥2次腹膜假黏液瘤临床病理资料,按照2010年WHO标准,分别分为低级别腹膜假黏液瘤及高级别腹膜假黏液瘤,观察复发前、后级别变化情况,并分析复发前次手术病理级别同P53表达的关系。结果 74例复发病例中,复发前后级别不变,提高、降低的病例分别为65例,6例,3例。复发前低级别、高级别病变P53阳性率分别为9.58%±15.02%及47.46%±34.18%,相关系数为0.521(P=0.000);Logistic分析显示P53变量偏回归系数为0.05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高级别腹膜假黏液瘤P53阳性率高,而低级别PMPP53阳性率低。结论 腹膜假黏液瘤自然病程长,复发率高,复发前病理级别可作为复发后选择术中治疗方案的参考;P53指标可作为评价级别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植入式胶囊渗透压泵对大鼠脑梗死模型(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进行脑室内给药的可行性。方法 18只改良神经损伤严重程度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s, mNSS)在10~13分的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3组:渗透压泵给药组、常规给药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只大鼠。模型前和模型后24h、3、7和14天分别行mNSS评分;模型后14天处死大鼠行2,3,5-三苯氯化四氮唑(TTC)染色并计算脑梗死体积。结果 模型后14天,渗透压泵给药组和常规给药组大鼠神经功能明显改善,mN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渗透压泵给药组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程度优于常规给药组大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渗透压泵给药组大鼠的脑梗死体积为28.6%±5.8%,低于常规给药组(35.5%±7.6%)和对照组(38.2%±6.5%),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给药组大鼠的脑梗死体积小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植入式胶囊渗透压泵应用于大鼠脑梗死模型的脑室给药是可行和有效的,这种缓释的给药方式显著优于单次脑室内给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