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刘刚  田野  曹鹏  陈华江  袁文 《中国骨伤》2021,34(11):1029-1033
目的:探讨三维CT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辅助下枕颈畸形螺钉置入术中应用的相关问题。方法:对2015年7月至2018年3月采用外科治疗的61例枕颈畸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9例,女22例,年龄25~73(46.20±12.09)岁。根据螺钉置入的不同方式分为导航组(30例)和非导航组(31例),导航组以三维CT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引导螺钉置入,非导航组依据C形臂X线透视及术中解剖标志置入。所有手术由同一手术组人员完成,术后均行CT扫描以评价螺钉位置。结果:两组共置入螺钉122枚,其中导航组置入60枚,非导航组置入62枚。导航组CT扫描螺钉位置均满意,无螺钉相关并发症。非导航组3枚(4.83%)螺钉位置不满意,术后无明显神经症状。导航组手术时间为87.5~112.5(99.6±12.0)min,非导航组87.5~107.5(97.5±10.5)min,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航组螺钉置入时间1.50~4.20(2.51±1.02)min,非导航组1.80~5.10(3.25±1.05)min,导航组螺钉置入时间短于非导航组(P<0.05)。导航组术中出血量为122~153(137.57±9.48)ml,非导航组为121~158(138.75±8.56)m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CT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具有成像清晰、定位准确的特点,能有助于提高脊下枕颈畸形手术中置钉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iGuide虚拟导航辅助C臂CT引导下经皮穿刺125I粒子植入术治疗溶骨性骨转移癌所致疼痛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86例115处溶骨性骨转移癌引发疼痛患者,经常规治疗后疼痛无缓解或拒绝常规治疗,接受iGuide虚拟导航辅助C臂CT引导下经皮穿刺125I粒子植入术。记录技术成功率、手术并发症、90%体积肿瘤吸收剂量(D90),比较术前及术后1、4、8周患者每日吗啡摄入量(DMC)和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以及术前与术后8周Karnofsky评分。结果 125I粒子植入术技术成功率100%;D90为93.56~142.46 Gy,平均(110.54±3.41) Gy。术前DMC及VAS评分分别为(86.28±22.18) mg及(6.40±0.96)分,术后1周降至(54.88±12.05) mg及(4.48±0.76)分,之后逐渐下降,至术后8周降为(23.14±7.07) mg及(1.86±0.65)分(P均<0.05);Karnofsky评分由术前的(74.19±7.27)分升高至术后8周(88.37±6.66)分(P<0.05)。主要和次要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33%(2/86)和11.63%(10/86)。结论 iGuide虚拟导航辅助C臂CT引导下经皮穿刺125I粒子植入术可有效缓解溶骨性骨转移癌所致疼痛,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CT引导下软线爪钩定位肺结节准确性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14例接受CT引导下软线爪钩定位的单发肺结节患者,均于定位后24 h内接受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切除肺结节。于CT图像上测量肺内定位爪钩与结节外缘之间的最短距离,以该距离<1 cm为定位准确性较好,≥ 1 cm为准确性较差。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CT引导下软线爪钩定位肺结节准确性的影响因素。结果 214枚肺结节均一次性穿刺定位成功,其中189枚定位准确性较好(较好组)、25枚定位准确性较差(较差组);组间结节深度、(进针处)胸壁厚度、进针深度、穿刺针与水平面的角度及术中针道出血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结节最大径(OR=10.422,P=0.034)、结节深度(OR=0.045,P<0.001)、胸壁厚度(OR=0.635,P=0.029)及穿刺针与水平面的角度(OR=1.044,P=0.009)均为影响准确定位的因素。结论 于CT引导下以软线爪钩定位肺结节时,结节径线和深度、胸壁厚度及穿刺针与水平面的角度均影响其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楼宇梁  全仁夫  李伟  费慧 《中国骨伤》2020,33(9):853-859
目的:观察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联合后路O形臂CT导航长节段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对2016年4月至2017年12月接受OLIF联合后路O形臂CT导航长节段内固定手术治疗的15例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例,女12例;年龄55~73(62.2±5.3)岁。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椎弓根螺钉优良率及并发症情况;于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分别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评估;同期行脊柱全长站立位X线片,术后6个月行腰椎CT检查,观察冠状位侧凸Cobb角,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椎间隙高度,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椎间融合等情况。结果:患者OLIF手术时间(98.7±16.8)min,术中出血量(50.2±10.7)ml。后路O形臂CT导航长节段内固定手术时间(101.5±23.4)min,术中出血量(63.1±19.7)ml。总手术时间(200.2±40.2)min,术中出血量(113.3±30.4)ml。术后15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25(16.5±5.3)个月。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及ODI分别由术前的(6.8±1.6)分、(6.2±1.1)分和(64.6±10.4)%降低至末次随访时的(1.4±1.0)分、(1.0±0.5)分和(15.8±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位侧凸Cobb角和SVA分别由术前的(20.3±13.5)°、(42.3±16.5)mm降低至末次随访时的(5.5±3.1)°、(25.1±10.9)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L和椎间隙高度由术前的(25.8±8.2)°、(5.9±2.7)mm提升至末次随访时的(39.3±9.1)°、(10.9±1.2)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形臂CT导航置钉240枚,术中O形臂三维扫描优良率为96%(230/240)。术后6个月腰椎CT显示椎间融合器均骨性融合。1例患者术后出现左大腿前内侧疼痛,2例患者术后出现短暂的左侧屈髋无力,均在随后的随访中恢复。结论: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联合后路O形臂CT导航长节段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的早期临床疗效满意,具有微创、导航置钉准确、骨融合率高及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为退行性脊柱侧凸的微创治疗提供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电视辅助肺结节胸腔镜切除术(VATS)术前定位微弹簧圈相关并发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60例肺结节患者(160个结节),均于VATS切除结节前行CT引导下微弹簧圈定位,统计定位术后并发症,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160例结肺节均以微弹簧圈成功定位,术中26例出现气胸,37例发生肺内出血,未见空气栓塞。所有患者于次日接受VATS,术中均未发现微弹簧圈移位。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体位(P=0.04)、结节距胸膜距离(P=0.03)及穿刺次数(P<0.01)与微弹簧圈定位术后发生气胸相关,结节距胸膜距离(P=0.03)与微弹簧圈定位术后发生肺内出血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体位、结节距胸膜距离及穿刺次数是微弹簧圈定位术后发生气胸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节距胸膜距离则是肺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 肺结节VATS术前微弹簧圈定位可出现气胸和肺内出血,前者与结节距胸膜距离、患者体位及穿刺次数相关,后者仅与结节距胸膜距离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低剂量CT引导下Hookwire穿刺用于定位体质量指数(BMI) ≤ 22 kg/m2患者肺结节的可行性。方法 前瞻性招募53例BMI ≤ 22 kg/m2的肺结节患者(共66枚肺结节)行CT引导下Hookwire穿刺定位,根据CT剂量分为常规剂量组(A组,25例32枚肺结节)及低辐射剂量组(B组,28例34枚肺结节),以B组此前常规剂量CT图像为其对照组(C组)。采用5分制对A、B组CT图像质量进行评分,以3分制评价B、C组图像显示肺结节状态。比较A、B组患者一般资料、肺结节位置、类型、CT值、最大径、图像质量评分、穿刺次数、并发症、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D)等,比较B、C组图像显示肺结节评分、结节最大径及CT值。结果A、B组患者一般资料、肺结节位置、类型、CT值、最大径、穿刺次数及并发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图像质量评分[4(3,4)]低于A组[5(4,5)](P<0.05)但均 ≥ 3分,可满足穿刺定位需求。B组CTDIvol、DLP和ED均低于A组(P均<0.05)。B、C组图像显示肺结节评分、结节最大径、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低剂量CT引导下Hookwire穿刺可用于定位BMI ≤ 22 kg/m2患者肺结节。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低剂量CT透视遥控穿刺机器人系统引导穿刺体模靶点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A、B、C 3种引导方式(相应设为A、B、C组)对体模内5个靶点(模拟肝脏肿瘤)各进行10次穿刺,A组、B组采用CT引导下徒手穿刺,A组管电流50 mAs,B组管电流30 mAs,余参数相同;C组以CT透视遥控穿刺机器人系统引导穿刺,管电流30 mAs,共计穿刺30次;纪录命中靶点时的操作时间、调针次数、穿刺时间、辐射剂量、穿刺准确率以及针尖与靶点中央的距离(代表穿刺精确度)。结果 3组穿刺准确率均为100%。A、B组操作时间、调针次数、穿刺时间及穿刺针尖至靶点中央的距离均大于C组(P均<0.05),上述指标A、B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B、C组辐射剂量低于A组(P<0.05),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剂量CT透视遥控穿刺机器人系统引导穿刺体模靶点精确度高,且可减少调针次数、缩短操作时间及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混合现实技术在手术治疗肝胆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6例肝胆肿瘤患者(观察组)行全腹CT平扫+增强检查或常规MR检查,获取层厚为1.5 mm以下的DICOM格式原始数据,将数据导入电脑,并用Mimics软件进行三维模型重建,将计算获得的STL格式文件导入zSpace,采用混合现实技术处理展示,术前结合虚拟模型探讨手术规划,预演手术流程,术中实时导航。对31例肝胆肿瘤患者(对照组)行传统手术治疗。比较2组平均手术时间和术中平均出血量。结果 采用CT或MRI数据构建三维模型,可区分各组织、器官相对毗邻位置关系;以Mimics软件勾画病灶位点,经渲染可清晰测量病灶大小。以混合现实导航系统引导手术过程,可准确定位病灶,显示手术器械与病灶之间的相对关系。观察组和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296.25±65.37)min、(391.45±79.75)min(t=2.280,P=0.029),术中平均出血量分别为(318.75±99.20)ml、(560.32±227.53)ml(t=2.080,P=0.046)。结论 混合现实技术可为术者提供直观的立体图像,有助于明晰手术路径,增强术者判断力,在肝胆肿瘤手术中有良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电磁导航辅助经椎间孔脊柱内窥镜系统(TESSYS)靶向定位穿刺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2019年4月在洛阳正骨医院接受TESSYS治疗的72例LDH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6例术中采用电磁导航靶向定位穿刺(导航组),另36例采用常规定位穿刺(常规组)。记录手术时间、透视次数、透视时间、穿刺时间、减压时间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患者随访7~18个月,平均12.1个月;导航组导航建立时间为(11.97±2.14)min。导航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透视时间、穿刺时间均少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减压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末次随访腿痛VAS评分、JOA评分、ODI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导航组优21例,良12例,可3例,优良率为91.7%(33/36);常规组优18例,良13例,可5例,优良率为86.1%(31/3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神经根损伤、血管损伤和感染等并发症,常规组4例患者在穿刺过程中出现一过性神经根疼痛,调整穿刺方向后疼痛消失。结论 电磁导航辅助TESSYS靶向定位穿刺治疗LDH能减少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穿刺时间,与常规穿刺方法疗效及安全性相当,可降低TESSYS学习曲线,提高青年医师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前CT引导下肺结节记忆合金定位弹簧圈对精准定位肺小结节的价值。方法 对92例患者共102个肺小结节(直径≤ 2 cm)于VATS前行CT引导下记忆合金定位弹簧圈定位,定位后24 h内行VATS手术切除结节,观察定位效果及并发症。结果 102个肺小结节定位成功率为98.04%(100/102),定位操作时间8~45 min,平均(17.26±5.92)min;2例2个结节VATS术中发现弹簧圈自肺组织内脱出滞留于胸壁;定位后少量气胸发生率10.78%(11/102),少量肺泡出血发生率12.75%(13/102),均无症状而未予处理。102个结节均经VATS成功切除,无中转开胸病例。结论 VATS术前CT引导下肺结节记忆合金定位弹簧圈可有效定位肺小结节,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呼吸针控"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近膈小病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3例肺部疾病患者[肺内近膈小病灶共53个(直径3cm)]进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n=34)或微波消融术(n=19),穿刺时全部采用"呼吸针控"法,术后及时行CT复查,随访1~5天。结果 53个病灶一次穿刺成功率为100%(53/53)。3例(3/53,5.66%)术后CT复查发现少量气胸,未予特殊处理自行吸收;未发现大量气胸等严重并发症,无穿刺相关死亡病例。术后随访未出现迟发型气胸。结论 "呼吸针控"法用于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近膈小病灶安全可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经皮肺穿刺后给予明胶海绵-血凝酶封堵剂所致病理学变化,探讨其预防术后并发症的作用机制。方法对12头巴马小型猪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于肺内活检针切割区注入明胶海绵-血凝酶封堵剂泥浆,并封堵穿刺针道。分别于术后1、4、8和12天各对3头猪行胸部CT扫描,观察明胶海绵泥浆球变化;CT扫描后1天处死动物,获取包含明胶海绵的肺组织,行常规HE染色后,于光镜下观察明胶海绵和周围肺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经皮肺穿刺术后1、4、8天,活检针切割区明胶海绵泥浆球最大径分别为(14.45±1.43)mm、(9.79±1.80)mm和(3.09±1.04)mm(P<0.01),术后12天明胶海绵基本被吸收。术后1天肺组织中的明胶海绵泥浆球呈圆形或椭圆形,间隙内可见红细胞浸润和血栓形成,周围肺组织受明胶海绵泥浆压迫,针道完全被封堵剂泥浆条封堵;术后4天明胶海绵泥浆均以血液和明胶海绵混合物形式存在,明胶海绵颗粒大部分融合,其内部空间减小;术后8天明胶海绵结构松散,间隙增大;术后12天仅见残留明胶海绵泥浆区域,无混合物,泥浆周围肺组织少量纤维化。结论CT引导下经皮猪肺活检后给予明胶海绵封堵可通过吸收血液、压迫肺组织而达到止血和预防气胸的效果;且封堵剂在体内可完全吸收,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比术前于CT引导下以肺结节定位针与弹簧圈定位针定位亚厘米肺结节的效果。方法 55例亚厘米肺结节(孤立性肺结节,最大径4~10 mm,距胸膜<50 mm)患者于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ATS)前48 h内接受CT引导下定位病灶,其中30例采用肺结节定位针(定位针组)、25例采用弹簧圈定位针(弹簧圈组),对比2种方法定位时间、CT扫描次数、定位成功率、病灶楔形切除时间、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 55例均顺利完成术前定位且VATS均成功切除病灶。2种定位方法之间,CT扫描次数、病灶楔形切除时间及气胸、肺内出血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以定位针定位时间长于弹簧圈(P=0.001)。结论 术前于CT引导下以肺结节定位针与弹簧圈定位针定位亚厘米肺结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相当,后者操作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CT引导下穿刺活检联合相同针道微波消融治疗肺癌术后同侧单发恶性倾向肺结节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56例(56枚结节)肺癌术后同侧单发恶性倾向肺结节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对观察组于CT引导下穿刺活检后经同轴套管同针道行微波消融,对照组于CT引导下穿刺活检后经异穿刺点交叉针道行微波消融,对比2组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2组穿刺活检和微波消融操作成功率、总有效率及局部控制率均为100%。术后24 h内,观察组气胸、咯血及胸腔积液发生率分别为17.86%(5/28)、7.14%(2/28)和7.14%(2/28),对照组分别为21.43%(6/28)、7.14%(2/28)和10.71%(3/28),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访6个月,2组均未见针道种植转移、肺栓塞及支气管胸膜瘘等并发症。结论 CT引导下穿刺活检联合相同针道微波消融治疗肺癌术后同侧单发恶性倾向肺结节效果确切,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对无法经口插管胃腔充气患者以中心静脉导管辅助胃腔充气后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胃造瘘术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无法经口插管入胃腔内进行充气的下咽癌或食管癌患者,均于采用中心静脉导管套件建立经皮穿刺充气通路对胃腔进行充气后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胃造瘘术,观察其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 26例CT引导下经皮穿刺胃造瘘术均获成功;操作时间15~45 min,平均(22.39±4.63)min;期间CT扫描8~12次,平均(10.22±3.30)次。2例胃造瘘穿刺点周围发生轻度皮下血肿,未予特殊处理。术后24 h经胃管予流食,48 h予食糜。结论 对欲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胃造瘘术而无法经口置入胃管进行胃腔充气者,可采用中心静脉导管套件辅助胃腔充气后实施操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低剂量宝石能谱CT用于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可行性。方法收集接受宝石能谱CT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80例患者,穿刺过程中均多次重复定位,依次采用常规剂量及噪声指数(NI)为20、24、28的低剂量CT扫描,比较常规剂量和低剂量CT图像质量及CT容积剂量指数(CTDI_(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辐射剂量(ED)。结果常规剂量和低剂量CT图像均能清晰显示穿刺针和病灶的位置关系,可满足穿刺需要;常规剂量与NI为20、24、28的低剂量图像质量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8),常规剂量与NI为20、24、28的低剂量图像的CTDI_(vol)、DLP、E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且随着NI增加,CTDI_(vol)、DLP和ED逐渐降低(P均0.05)。结论低剂量宝石能谱CT扫描图像可以满足经皮肺穿刺活检术需要,并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7.
胸腔镜术前CT引导下新型肺结节定位针定位肺小结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胸腔镜术前CT引导下新型肺结节定位针定位肺小结节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肺结节患者共53枚肺小结节,直径5.0~15.0 mm,均于CT引导下以新型肺结节定位针定位病灶后接受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ATS),观察定位效果及并发症。结果 对50例53个病灶均成功植入锚定定位针,定位成功率为100%(53/53)。穿刺过程中9例(9/50,18.00%)穿刺针道附近轻微出血;定位术中14例(14/50,28.00%)出现轻度气胸,1例(1/50,2.00%)发生胸膜反应。8例于定位当日、42例于次日接受VATS;术中按定位针指导均成功找到并切除病灶。结论 CT引导下新型肺结节定位针VATS术前定位肺小结节效果佳且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倒退旋转法穿刺技术辅助的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采取经皮穿刺球囊撑开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穿刺位置不良的100例OVCFs患者,均为单节段骨折,受伤或出现明显腰痛时间1个月,伴有局部压痛、叩击痛,胸腰部活动受限。根据术中穿刺方法的不同分为倒退旋转法穿刺组及传统穿刺组,每组各50例。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放射透视次数、手术并发症和手术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手术效果。结果:100例患者均完成手术,术后随访均超过1年。倒退旋转法穿刺组手术时间(21.5±5.9) min,术中穿刺C形臂X线透视(7.7±1.3)次,每椎骨水泥注入量(4.6±0.8) ml;术前VAS评分为8.3±0.9,术后1年为2.3±0.8。传统穿刺组手术时间(30.2±7.5) min,术中穿刺C形臂X线透视(14.3±2.0)次,骨水泥注入量(4.3±1.0) ml;术前VAS评分为8.1±1.0,术后1年为2.6±0.5。两组骨水泥注入量及术后1年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穿刺C形臂X线透视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PKP手术中对于首次穿刺位置不良者,运用倒退旋转法穿刺技术可以快速改变穿刺针的进针点和进针方向,达到理想穿刺靶点,可减少手术时间和术中X线透视次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