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研究白香丹胶囊对经前期综合征(PMS)肝气逆证大鼠下丘脑γ-氨基丁酸(GABA)与谷氨酸(Glu)的影响,探讨PMS肝气逆证的发病机制。方法:以情志刺激多因素法复制PMS肝气逆证大鼠模型,采用白香丹胶囊干预,用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大鼠下丘脑中GABA与Glu的含量。结果:造模后大鼠下丘脑中GABA、Glu含量均显著降低,白香丹胶囊给药后GABA、Glu含量均显著升高。结论:PMS肝气逆证大鼠下丘脑中GABA、Glu含量变化与PMS肝气逆证关系密切,白香丹胶囊能显著调节下丘脑中GABA、Glu的含量变化,使两者保持相对平衡而发挥疗效。 相似文献
2.
3.
肝气逆证模型大鼠下丘脑中单胺类神经递质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肝气逆证模型大鼠微观机制。方法:采用电刺激及噪音干扰作为情志刺激造模方法制作肝气逆证模型大鼠,采用反相离子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法(RP-IP-HPLC)测定造模前后大鼠下丘脑中单胺类神经递质,分析其变化情况。结果:肝气逆证模型大鼠下丘脑中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多巴胺(Da)显著升高,5羟色胺(5-HT)、高香草酸(HVA)无显著性变化。结论:肝气逆证模型大鼠下丘脑中NE、E、Da显著升高,5-HT、HVA无显著性变化,可以部分解释肝气逆证形成原因,说明肝气逆证与下丘脑中NE等升高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肝气逆证、肝气郁证经前焦虑性障碍(PMDD)患者抑制控制能力,为两证中枢神经机制研究提供新的线索。方法:双选择oddball范式下采集分析PMDD肝气逆证和肝气郁证患者任务完成的行为学数据,同时记录被试脑电,分析其任务差异波以考察被试抑制控制能力。结果:①行为数据表明,PMDD肝气逆证、肝气郁证被试经前、经后偏差刺激反应时均长于标准刺激,且正确率低于标准刺激。②组间比较:经后肝气逆证组P2差异波波幅大于肝气郁证组,经前、经后肝气逆证组P3差异波波幅均小于肝气郁证组;(经前、经后)自身比较肝气逆证组被试经后P3差异波波幅小于经前。结论:在负性生活事件影响下,PMDD肝气逆证和肝气郁证患者经前行为抑制能力明显增强,其中以肝气郁证为甚;经后两证均有改善,但以肝气逆证行为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5.
经前期综合征(premenstrual syndrome,PMS),是指一组反复发生在月经周期的黄体期,影响妇女日常生活和工作,涉及躯体、情感和行为方面的证候群,约有90%的育龄妇女至少有一种PMS症状.国际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亚型经前烦躁症(premenstrual disphoric disorders,PMDD),被认为是PMS的严重亚型.中医认为其临床症状复杂,辨证分型较多.乔明琦等[1]对山东地区女性进行"分层抽样"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该病证候呈规律性分布,肝气逆证占PMS的58.9%,是其最主要的证候亚型.近年研究发现其病因可能是产生于黄体的雌二醇、孕酮和或它们的代谢产物周期性改变,通过神经递质的介导(包括内啡肽、5-羟色胺,甚至还有γ-氨基丁酸、肾上腺素能神经系统递质)而影响脑内某些区域功能,形成神经内分泌障碍,产生一系列症状[2]. 相似文献
6.
目的 借助前期研制成功PMS肝气逆、郁两证大鼠模型检测其血清与不同脑区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探索"肝失疏泄"微观机制并对模型与中医证型关系进行初步分析. 方法 挑出动情周期非接受期大鼠40只,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PMS肝气逆证造模组、PMS肝气郁证造模组、PMS肝气逆证造模给药组、PMS肝气郁证造模给药组,肝气逆证大鼠模型以情志刺激为主多因素复合造模法制备,肝气郁证大鼠模型以慢性束缚应激法制备,模型复制成功后肝气逆大鼠模型用经前平颗粒干预,肝气郁证大鼠模型用经前舒颗粒干预.HPLC测定血清及中枢NE、DA、5-HT含量,比较各组差异并进行分析. 结果 旷场实验中,相较正常对照组大鼠造模后逆模组水平得分、垂直得分及可旷场实验总分均显著增加(P<0.05),而郁模组大鼠则显著减少(P<0.05),用药后这一趋势得到明显纠正(P<0.05).肝气逆证模型大鼠不同脑区NE、DA、5-HT含量均有上升趋势;肝气郁证模型大鼠不同脑区DA含量呈下降趋势,5-HT含量显著上升.外周单胺类神经介质变化趋势多与中枢相反. 结论 肝疏泄太过所致烦躁易怒等表现可能与边缘叶DA水平上升,下丘脑DA、边缘叶5-HT水平下降密切相关;肝气疏泄不及呈现抑郁萎靡等症状可能与下丘脑NE水平上升,下丘脑、边缘叶DA水平下降,5-HT水平上升有密切关系.据此推测,肝主疏泄可能通过调节机体该类活性物质含量而呈现作用;其功能定位为脑中枢,尤其是下丘脑. 相似文献
7.
肝气逆、肝气郁两证客观指标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疏泄失常产生肝气逆与肝气郁两证,目前中医文献多统作“肝郁”论之,造成理论含混并直接影响肝之脏象的现代研究。经对两证患者血、尿标本实验室检测显示:肝气逆证组尿去甲肾上腺素含量显著升高,肝气郁证组血清三碘甲腺原氨酸水平显著降低,分别为两证主要客观指标之一。证实肝气逆与肝气郁系两个相互独立的证候,不容混淆。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检测经前期综合征(premenstrual syndrome,PMS)肝气逆证模型大鼠大脑皮质和海马γ-氨基丁酸A受体(GABAAR)结合活性变化,探讨中药经前平颗粒对PMS肝气逆证的干预作用。方法 多因素综合刺激法复制PMS肝气逆证大鼠模型。放射性配体受体结合技术测定大鼠皮质和海马GABAAR的结合活性变化。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肝气逆证造模组大鼠大脑皮质和海马GABAAR结合活性均明显增加。与模型组相比,经前平颗粒组大鼠皮质和海马GABAAR活性均明显下降。结论 大鼠皮质和海马GABAAR结合活性增加可能是PMS肝气逆证的重要机制之一。中药经前平颗粒可对GABAAR 结合活性含量异常变化起到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肝气逆肝气郁两证患者发病前后血清甲状腺素含量测定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进一步揭示机体生物学因素在肝气逆、肝气郁两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对肝气逆、肝气郁两证患者发病前后血清甲状腺素水平进行放免检测并与正常组进行对照研究。结果:两证组在无症状增殖期与分泌期T3水平正常,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经前期证候呈现时,肝气逆证组T3含量显著降低,与前两期相比差异显著,月经来潮后症状消失,T3亦趋正常。肝气郁证组经前期T3水平未有明显改变,但月经期T3水平却显著降低;两证组发病前后血清T4含量均显著高于同期正常对照组,月经前后两证组自身对照无明显改变;两证组经前期血中促甲状腺素(TSH)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三个时期,亦显著高于同时期的正常对照组。结论:研究认为血清总T3含量变化是肝气逆、肝气郁两证发病机制之一,T4水平异常升高则是肝气逆、肝气郁两证发病的内在条件,肝气逆证主要与甲状腺素(T3)分泌减低有关,肝气郁证则尚与垂体前叶促甲状腺素和甲状腺素反馈性调节失灵有关。 相似文献
10.
经前期综合征肝气逆证模型大鼠海马γ-氨基丁酸A受体β2亚基mRNA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鼠海马γ-氨基丁酸A受体(GABAA受体)β2亚基mRNA表达的变化与经前期综合征肝气逆证的关系。方法采用半定量RT-PCR基因扩增技术对正常组、经前期综合征肝气逆证模型组和白香丹胶囊给药组大鼠海马中GABAA受体β2亚基的表达变化进行检测。结果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GABAA受体β2亚基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5),调肝方药白香丹胶囊干预能改变该受体表达水平异常升高的状态。结论经前期综合征肝气逆证的发病机制与海马GABAA受体β2亚基有关。 相似文献
11.
软肝胶囊对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治疗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软肝胶囊对大鼠肝纤维化治疗作用和免疫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方法 利用CCl4、胆固醇等复合因素制造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设立空白对照组、肝纤维化模型组、秋水仙碱组及软肝胶囊(低、中、高)不同剂量组,分别灌胃给药治疗42天后,检测病理学指标、血清酶学指标、血清学肝纤维化指标、免疫学指标。结果 各项检查结果均显示软肝胶囊各剂量均具有很好的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尤其是中剂量组。结论 软肝胶囊对大鼠肝纤维化具有明确的治疗作用,且有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经前期综合征肝气逆、肝气郁证动物模型改进及肝失疏泄微观机制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魏盛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5):404-408
目的:改进经前期综合征肝气逆、肝气郁两证大鼠、猕猴模型造模及其评价方法,为揭示肝疏泄失常现代机制提供实验资料与现代科学解释。方法:应用昼夜颠倒配合旷场法筛选行为学得分相近大鼠进入实验,调整造模刺激强度及持续时间,采用昼夜颠倒配合旷场法对模型大鼠宏观表现予以量化评价;运用30 min成组随意观测及猕猴社会层级模式判别标准化方案规范猕猴实验方法并叠加社会应激因素,按照量表制作规范流程并运用视觉可视化标尺技术改进《雌性实验猕猴情绪评价量表》,进行猕猴模型宏观表现量化评价。结果:旷场实验中,与正常对照组大鼠比较,造模后逆模组水平得分、垂直得分及旷场实验总分均显著增加(P<0.05),而郁模组大鼠则显著减少(P<0.05),用药后这一情况得到明显纠正(P<0.05)。修订后量表主要考核指标较前大幅改善,相关系数均≥0.75。结论:分析动物模型整体表现与相应微观指标变化,两者密切相关,部分揭示了中医"肝疏泄失常"的微观机制:肝疏泄太过所致烦躁易怒等表现可能与下丘脑、边缘叶NE、DA、5-HT水平上升密切相关;肝气疏泄不及呈现抑郁萎靡等症状可能与下丘脑、边缘叶DA水平下降,5-HT水平上升有密切关系。据此推测,肝主疏泄可能通过调节机体该类活性物质含量而呈现作用;其功能定位为脑中枢,尤其是下丘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系列行为学测试,比较中药白香丹胶囊(BXD)、5-羟色胺3受体(5-HT3R)特异性激动剂及其拮抗剂、大麻素受体1(CB1R)特异性激动剂及其拮抗剂对经前期烦躁障碍(PMDD)焦虑症大鼠的干预效应。方法 大鼠经卵巢摘除、激素诱导动情周期和居住入侵3种复合因子构建PMDD焦虑症动物模型。后续实验分两批进行:第1批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5-HT3R激动剂(1-phenylbiguanide, PBG)组、CB1R激动剂(WIN55212-2, WIN)组、PBG+WIN组、BXD组;第2批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5-HT3R拮抗剂(Granisetron, GRA)组、CB1R拮抗剂(Rimonabant, RIM)组、GRA+RIM组、BXD组。药物干预结束后,利用旷场行为测试(OFT)和高架十字迷宫行为测试(EPM)评价各组大鼠焦虑样行为。结果 相较于对照组,模型组大鼠的居住入侵(RIT)混合攻击行为得分显著升高(P<0.01)、OFT中央区进入次数及停留时间显著降低(P<0.05)、EPM开放臂进入次数及停留时间百分比显著降低(P<0.05);相较于模型... 相似文献
14.
构建经前期综合征(PMS)肝气逆证猕猴与正常猕猴大脑边缘系统正向与反向差减文库,并对猕猴cDNA文库进行了系统测序和分析,以期筛选出与PMS肝气逆证相关的基因,尤其是与PMS肝气逆证有关的一些神经递质、性激素受体的基因。差减文库构建成功,为弄清PMS肝气逆证差异表达基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建立肝郁脾虚证肝纤维化动物模型,为中医药辨证论治肝纤维化提供研究平台。方法采用四氯化碳皮下注射附加夹尾刺激、饥饱失常等制备肝郁脾虚证肝纤维化大鼠模型,根据症状表现记分判断证候的符合率,检测全血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含量等指标确定瘀血程度;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判断肝损害状况和纤维化程度;用疏肝健脾活血方加味四逆散进行反证性治疗。结果肝郁脾虚证大鼠证候表现的符合率达82.5%;各组大鼠的全血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治疗组大鼠证候表现、瘀血指标、肝组织损害及纤维化程度有显著改善。结论采用四氯化碳注射附加夹尾刺激、饥饱失常等中医因素可制备出符合率高而典型的肝郁脾虚证肝纤维化动物模型;加味四逆散反证性治疗有;明显疗效,提示证候模型的成功。 相似文献
17.
观察抗纤Ⅰ号胶囊对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血清LN、PCⅢ;Ⅳ-C、HA、肝功能和肝组织病理变化的作用。结果:治疗组层粘连(LN)、Ⅲ型前胶遥明显降低,白蛋白明显升高,与秋水仙碱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肝细胞变性、坏死比对照组明显减轻,肝纤维化程度也明显轻于对照组。结论:抗纤Ⅰ号胶囊抗肝纤维化作用肯定,其机理之一,可能是通过降低LN、PCⅢ,从而消除肝窦毛细血管外,调节肝脏微循环,达到抗肝损伤,恢复肝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张惠云罗国安孙鹏乔明琦黎莉黄浩魏娜魏盛 《医学研究杂志》2010,39(1):29-34
目的研究经前期综合征(PMS)肝气逆证大鼠代谢指纹差异,以期为PMS肝气逆证在代谢层次上的发病机制寻找证据。方法用电刺激法复制经前期综合征肝气逆证大鼠模型,UPLC-TOF-MS法检测各组大鼠尿液的代谢指纹变化。结果对照组、造模组在主成分分析中得到了较好的区分,给予白香丹胶囊后代谢网络有修复趋势。结论利用代谢组学能够较好地区分PMS肝气逆证模型大鼠代谢模式及药物调控趋势,该方法可为情志病证发病机制及模型评价研究提供新手段,显示出代谢组学在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进一步研究肝纤维化相关机制及中医证候,建立中西医病证结合的肝纤维化大鼠模型。方法采用四氯化碳皮下注射法建立的肝纤维化肝气郁结证大鼠模型为研究对象,通过体重、旷场行为学测定、抓力测试、宏观表征采集等方法进行大鼠证候判定,病理进行肝纤维化疾病判定,并使用柴胡疏肝散、逍遥散、四逆散等方剂对证治疗,秋水仙碱对病治疗。结果多数肝纤维化大鼠造模4周后出现肝气郁结证,并且持续至造模12周;病理变化为造模4周多为肝纤维化S2S3期,造模8周多为S3期,造模12周多为S4期;方剂反证肝气郁结证症状及病理结果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该造模方法建立的肝纤维化肝气郁结证证候时间窗约为410周,方剂反证有一定效果,该病证结合模型建立基本成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强肝胶囊对高糖饮食诱导的高血糖大鼠的降糖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和高糖饮食组,分别给予普通饲料和高糖饲料.饲喂6周后,高糖饮食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吡格列酮(10 mg·kg-1·d-1)组、强肝胶囊低剂量(0.4 g·kg-1·d-1)组、强肝胶囊高剂量(1.2 g...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