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比较腰方肌阻滞、髂筋膜阻滞及非神经阻滞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的镇痛效果.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Library、CNKI数据库从建库至2020年7月,纳入三种镇痛方式用于全髋置换术的随机对照试验,用ADDIS1.16.8软件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 纳入11项研究共606例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与髂筋膜阻滞在老年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效果。方法 选择单次蛛网膜下腔麻醉下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ASA分级Ⅱ、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两组:A组术毕使用0.25%罗哌卡因30?ml行超声引导下后方穿刺入路腰方肌阻滞(QL3),B组术毕使用行0.25%罗哌卡因30?ml行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阻滞;每组30例。术后均留置静脉自控镇痛泵。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分别记录A组与B组操作完成时间,术后6?h(T1)、8?h(T2)、12?h(T3)、24?h(T4)患者的静息状态及被动运动VAS评分;舒芬太尼使用累计量;麻醉相关并发症;术后24?h患者麻醉满意度评价。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的静息及被动运动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T1、T2、T3、T4静息及被动运动VAS评分均低于B组(P?<0.05)。A组静脉自控镇痛泵舒芬太尼使用量少于B组(P?<0.05)。A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B组(P?<0.05)。A组总体满意度高于B组。结论 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在老年人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镇痛效果好,安全可行,能减少术后静脉镇痛药物的使用量,提高患者的总体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髂筋膜间隙阻滞在高龄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本院90例择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单纯静脉镇痛组(A组)、单次髂筋膜神经阻滞联合静脉镇痛组(B组)、连续髂筋膜间隙阻滞组(C组),观察记录三组患者摆放麻醉体位(T0)、术后6 h (T6)、12 h (T12)、24 h (T24)、48 h (T48)静息与运动状态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Ramsay镇静评分、股四头肌肌力评分,术后不良反应等。结果三组患者术后静息时VA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时C组VAS疼痛评分低于A组和B组(P0.05);T6、T12、T24时C组Ramsay镇静评分低于A和B组(P0.05);C组术后6 h股四头肌肌力评分低于A和B组(P0.05);术后C组恶心呕吐、嗜睡、皮肤瘙痒发生率低于A组和B组(P0.05);头晕发生率与A组和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离床时间长于C组(P0.05)。结论经超声引导下连续髂筋膜间隙阻滞能有效减轻高龄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运动疼痛、对肌力影响小,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全身麻醉复合腰骶丛神经阻滞(lumbosacral plexus block, LPB)与髂筋膜间隙阻滞(fascia iliaca compartment block, FICB)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镇痛效果。方法 选择择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 全身麻醉复合腰骶丛阻滞组(LPB组,n=50),全身麻醉复合髂筋膜间隙阻滞组(FICB组,n=50)和单纯全身麻醉组(G组,n=50)。3组患者全身麻醉诱导和维持用药相同,术后采用持续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 PCA)至术后48h。全身麻醉诱导前LPB组行超声引导下腰骶丛神经阻滞,FICB组行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记录术中舒芬太尼使用量,术后1、8、12、24、48h患者静息状态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 VAS),术后不良反应和患者满意度,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操作时VAS评分及穿刺成功率。结果 LPB组和FICB组术中舒芬太尼用量,术后帕瑞昔布钠使用人次明显少于G组(P<0.05)。LPB组和FICB组在术后1、8、12、24、48h VAS评分明显低于G组(P<0.05)。LPB组和FICB组48h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G组(P<0.05)。LPB组在术后8、12、24h的VAS评分明显低于FICB组。LPB组操作时间明显长于FICB组(P<0.05),穿刺成功率明显低于FIBC组(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腰骶丛神经阻滞与髂筋膜间隙阻滞应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均可以取得良好的镇痛效果,腰骶丛神经阻滞镇痛效果更佳且镇痛时间更长,但腰骶丛神经阻滞操作难度较大,失败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任伟  刘静  张丽  郑凯 《中外医疗》2024,(3):43-46+95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前路髂腰肌间隙阻滞与髂筋膜阻滞在老年髋部手术的效果。方法 方便选择2022年1月—2023年1月泰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52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经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下前路髂腰肌间隙阻滞)和B组(髂筋膜阻滞),各26例。对比两组患者静息状态疼痛程度、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神经阻滞操作时间、起效时间、维持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T2~T5时,A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阻滞维持时间高于B组,但神经阻滞起效时间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滞后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7.69%与B组的15.3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8,P>0.05)。结论 相比髂筋膜阻滞,前路髂腰肌间隙阻滞在腰麻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髋部手术中起效时间相近,在改变体位时镇痛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6.
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是目前能有效重建髋关节功能的重要手段,但术后的剧烈疼痛和并发症严重影响术后髋关节早期功能锻炼,有效的术后镇痛是患者能尽早开始康复训练、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重要因素。髂筋膜间隙神经阻滞(fascia iliaca compartment block,FICB)是将局部麻醉药 (local anesthetics,LA)注入髂筋膜下,阻滞股神经、闭孔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为下肢手术提供麻醉和镇痛。近年来,大量文献报道,FICB用于THA能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明显减少阿片类药物的消耗和术后并发症。本文将从髋关节囊的临床解剖、FICB的阻滞方法及效果、目前存在的争议等方面综述FICB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16):2225-2228
目的:研究罗哌卡因髂筋膜间隙阻滞联合地佐辛多模式镇痛对髋关节置换术后疼痛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74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多模式镇痛组(MMA组)以及自控静脉镇痛组(PCIA组),MMA组接受罗哌卡因髂筋膜间隙阻滞、地佐辛超前镇痛联合自控静脉镇痛,PCAI组接受自控静脉镇痛。术后即刻及术后12小时,检测血清中疼痛相关分子、应激相关激素的含量以及外周血中应激相关免疫分子的含量。结果:术后12小时,两组患者血清中SP、PGE2、TNF-α、IL-1β、IL-10、FC、NE、E、GH的含量以及外周血中Foxp3+细胞的荧光强度均显著高于术后即刻,外周血中CD3+、CD4+、CD8+细胞的荧光强度均显著低于术后即刻且MMA组患者术后12小时血清中SP、PGE2、TNF-α、IL-1β、IL-10、FC、NE、E、GH的含量以及外周血中Foxp3+细胞的荧光强度均显著低于PCIA组,外周血中CD3+、CD4+、CD8+细胞的荧光强度均显著高于PCIA组。结论:罗哌卡因髂筋膜间隙阻滞联合地佐辛多模式镇能够减轻髋关节置换术后的疼痛及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艾司氯胺酮作为佐剂行髂筋膜间隙阻滞(fascia iliac compartment block, FICB)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择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RE组和RS组,每组各45例。两组均行全身麻醉,并于麻醉诱导前行腹股沟上入路FICB。RE组注射0.375%罗哌卡因加20mg艾司氯胺酮共30ml, RS组注射0.375%罗哌卡因30ml。记录患者回病房后0、6、12、24、48h静息与活动状态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 VAS)、24h内镇痛泵自控按钮首次按压时间、累积按压次数、感觉阻滞恢复时间、首次下床行走时间。计算反弹疼痛(rebound pain, RP)评分,记录患者术后48h内补救镇痛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RE组患者静息状态下疼痛VAS评分在回病房后6、12h低于RS组,活动状态下疼痛VAS评分在回病房后0、6h低于RS组(P<0.05)。RE组患者首次按压自控镇痛时间长于RS组(P<0.05)。在回病房后12、24h, RE组患者镇痛泵自控按钮累...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比较髋关节囊周围神经(Pericapsular Nerve Group,PENG)阻滞与腰方肌阻滞在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2月—2022年7月拟行前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1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59例。观察组患者入室后先行PENG阻滞,随后在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下手术,对照组患者在L4水平实施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麻醉,随后在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下手术,二组患者均用0.5%罗哌卡因20 ml进行阻滞。术后记录0~12 h,12~24 h,24~48 h三个时间段的疼痛最高VAS(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术后跌倒发生例数,术后股四头肌肌力下降无法下床的例数,术后口服对乙酰氨基酚的累积量,麻醉相关并发症。结果 术后0~12 h最高VAS评分观察组患者为(3.9±0.8)分,对照组患者为(4.1±0.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5),术后12~24h最高VAS评分观察组患者为(2.7±1.0)分,对照组患者为(3.2±1.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1),术后24~48h最高VAS评分观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腰方肌阻滞和髂筋膜阻滞在患儿发育性髋脱位(DDH)手术的镇痛效果及致痛因子的表达水平.方法 选择全麻下行DDH手术患儿40例,年龄2~10岁,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腰方肌阻滞组(Q组,n=20)和髂筋膜阻滞组(F组,n=20).采用快速诱导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诱导药物为:舒芬太尼、丙泊酚、...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QLB)或腹横筋膜阻滞(TAP)联合静脉自控镇痛(PCIA)在老年下腹部手术术后镇痛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全身麻醉下择期行腔镜直肠癌根治的老年手术病人,分成3组各30例:QLB组、TAP组、单纯全麻组(S组)。观察病人各项指标,记录术后4、8、12、24、48 h不同时点舒芬太尼总用量,记录病人术后4、8、12、24、48 h不同时点静息及运动时VAS评分,记录病人术后不良反应及镇痛满意度。结果 与S组比较,QLB和TAP在术后各时点舒芬太尼消耗量少于S组(P < 0.01);QLB和TAP在术后各时点静息及运动时VAS评分低于S组(P < 0.01)。与TAP组比较,QLB组在术后各时点舒芬太尼消耗量少于TAP组(P < 0.01);QLB组术后各时点静息时VAS评分低于TAP组(P < 0.01),术后4 h运动时VAS评分,QLB与TA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QLB组术后镇痛满意度高于TAP组和S组(P < 0.01);结论 超声引导下双侧QLB使病人达到满意的镇痛效果,减少术中及术后阿片类药物的用量,镇痛满意度优于TAP。  相似文献   

14.
宁军宏  吴安石 《北京医学》2015,37(6):564-566
目的 探讨术前髂筋膜间隙阻滞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体位改变的镇痛效应.方法 选择8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行择期手术治疗的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麻醉风险评分(ASA)Ⅰ~Ⅱ级,随机分为髂筋膜间隙阻滞组(F组)和静脉注射地佐辛组(D组),每组40例.于入室前60 min,F组以0.4%罗哌卡因30 ml行髂筋膜间隙阻滞,D组以地佐辛注射液5 mg静脉注射.记录第1次过床(T1)、第2次过床(T2)、麻醉体位摆放(T3)时间点被动活动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局麻药毒性反应情况.结果 F组T1、T2、T3的VAS评分分别为(4.5±1.4)分、(3.8±1.2)分、(3.9±0.7)分,明显低于D组各时间点VAS评分[(7.9±1.2)分、(7.5±0.8)分、(7.0±1.1)分,P均<0.05].F组无局麻药中毒发生;D组在静脉注射地佐辛60 min内,恶心3例(7.5%),头晕2例(5.0%).结论 髂筋膜间隙阻滞可以安全有效地用于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的转运及椎管内麻醉前体位的摆放.  相似文献   

15.
韩俊  赵静  张立群 《安徽医学》2019,40(2):156-160
目的探讨单侧蛛网膜下腔麻醉与髂筋膜间隙阻滞+骶丛神经阻滞方案对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阻滞效果、疼痛程度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6月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收治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共15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蛛网膜下腔组和联合阻滞组,每组各76例,其中蛛网膜下腔组采用单侧蛛网膜下腔麻醉方案镇痛,联合阻滞组采用髂筋膜间隙阻滞+骶丛神经阻滞方案镇痛,比较两组患者麻醉阻滞时间、不同时间点VAS评分、多巴胺使用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联合阻滞组阻滞时间均长于蛛网膜下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联合阻滞组体位摆放前1min、体位摆放即刻及术后24 h VAS评分均低于蛛网膜下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联合阻滞组手术切皮即刻和手术开始后30 min VAS评分均高于蛛网膜下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联合阻滞组术后24 h Ramsay评分均显著低于蛛网膜下腔组,手术切皮即刻和手术结束即刻30 min Ramsay评分均显著高于蛛网膜下腔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联合阻滞组多巴胺使用率低于蛛网膜下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同时联合阻滞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蛛网膜下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髂筋膜间隙阻滞+骶丛神经阻滞方案用于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可有效提高早期镇痛镇静效果,减少多巴胺使用率,并有助于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优于单侧蛛网膜下腔麻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患者行髂筋膜间隙阻滞(fascia iliaca compartment block, FICB)对术后谵妄的影响。方法 方便选取2021年1—12月期间于菏泽市立医院行THA的老年患者9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在常规全麻下实施THA手术治疗,研究组在全麻诱导前实施FICB麻醉。针对两组不同时间点[手术时(T1)、切皮时(T2)、扩髓时(T3)]的血流动力学[心率(HR)与平均动脉压(MAP)]指标、术后48、72 h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与谵妄发生率进行观察与对比。结果 T2与T3时,研究组的HR与MAP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48、72 h时的VAS评分(3.20±0.30)分、(1.60±0.40)分均低于对照组的(5.46±0.52)分、(3.32±0.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809、24.150,P<0.05)。研究组术后48、72 h时的谵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17.
庄欢 《重庆医学》2021,50(7):1222-1226
目前,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在恢复患肢功能方面的应用日渐突出,但患者术后常常并发剧烈疼痛,尤其是功能锻炼时引发强烈活动痛,这一问题亟待解决.大量文献报道了腰方肌阻滞(QLB)应用于THA术后镇痛,效果确切,根据临床实践,QLB有望成为THA术后镇痛的首选方法.该文将从QLB的解剖基础、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局部麻醉药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与全麻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2023年6月辽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的86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麻醉方法分为髂筋膜间隙阻滞组(n=43)与常规全麻组(n=43)。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生命体征[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术后疼痛度[数字评价量表(NRS)],术后情况[自控静脉镇痛泵(PCIA)有效按压次数、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及麻醉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前、手术结束时两组患者HR、MA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插管时、假体植入时髂筋膜间隙阻滞组患者MAP、HR均显著低于常规全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 h时髂筋膜间隙阻滞组患者NRS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全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 h时两组患者N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髂筋膜间隙阻滞组患者术后PCIA有效按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腰方肌阻滞(QLB)联合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PENGB)在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将100例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分为QLB组与联合组,每组各50例。术后,QLB组予以超声引导下QLB治疗,联合组予以QLB联合PENGB,两组术后均予以自控静脉镇痛(PCIA);记录两组患者术后6、12、24、48 h静息状态和运动状态下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两组患者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舒芬太尼总用量、补救镇痛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记录两组患者首次步行时间、首次行走距离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术后6~48 h各时间点,联合组静息状态与运动状态下的VAS评分均低于QLB组(P<0.05)。相比QLB组,联合组术后48 h内恶心呕吐发生率及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均降低(P<0.05),术后首次步行时间缩短(P<0.05),首次行走距离增长(P<0.05);两组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QLB联合PENGB用于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中的效果优于单一QLB,可减少术后阿片类药物用量,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