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传统的临床大专医学教育采用“2+1”教学模式,即新生入学后的前面2年在校完成公共课和专业课的学习,第3年在医院跟岗实习。“1+1+1”人才培养模式区别于传统的“2+1”教学模式是将第2年专业课的学习从学校安排到教学医院开展教学,真正做到了“床边教学”“观摩教学”及“情境教学”,实现了教学与岗位服务的“零距离”对接,做到了“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通过充分发挥教学医院的作用,提升学生岗位胜任力,有利于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1+1+1"人才培养模式应用于高职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教学的效果。方法分别在2015级和2016级临床医学专业班级中随机抽取两个班级作为试验组,实施"1+1+1"人才培养模式;在其他班级中随机抽取两个班级作为对照组,实施传统的"2+1"人才培养模式。调查并分析以下指标:(1)学生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诊断学理论考试成绩;(2)学生病历书写、社会实践、技能竞赛成绩;(3)学生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结果试验组专业课程理论考试成绩、实践操作能力及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高职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应用"1+1+1"人才培养模式,比传统"2+1"人才培养模式更具优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1+1+1”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教学的效果差异。方法 于2018年9月至2021年6月选取康复专业2018级康复1~2班学生80名均分为两组,试验组采用“1+1+1”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验结束后对两组学生的成绩进行比较,并用调查问卷对两组学生就教学效果进行匿名调查。结果 试验组的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学能力、操作能力、沟通能力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高职高专康复专业教学模式中,“1+1+1”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自学能力、操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依托1+X证书制度和岗课赛证融通,以助产岗位群为基础进行校企合作。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模块式课程体系、课证融通课程标准和专业教材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模式、教学团队、实践教学体系以及赛教融合等方面的一系列措施,提升助产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学生综合素养和就业创业能力等。  相似文献   

5.
针对医学影像设备安装维修专项职业能力鉴定标准所对应的岗位群,结合专业教学标准,从培训主教材和网络学习平台两方面进行新形态一体化教材设计。“1+X”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培训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技能和核心素养,拓宽了就业领域,增加了就业机会,同时助力从业人员考证培训,提升了企业员工的职业技能。  相似文献   

6.
就重庆医科大学的大学英语“3+1+S+A”教学模式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从实验数据分析结果看,以3学期必修课程(3)、l学期选修课程(1)、自主语言学习(S)、课外活动(A)相结合为特征的“3+1+S+A”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整整四学期的必修课程教学,有效地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教育改革体制的发展,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方法 通过2009年该院实行的护理专业"1+1"教学实践活动,对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教学改革.结果 "1+1"教学模式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结论 "1+1"教学模式改革是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一种新模式,解决了...  相似文献   

8.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1+e”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创建基于“电脑+手机+雨课堂教学平台+微信+QQ”的多元化教学环境,以“课前+课中+课后”为教学三环节,突出教师教学方法多元化、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途径多样化,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教育,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线上课堂教学效果。本文以《预防医学》课程为例,介绍基于多元化教学环境的“1+e”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与实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1+X”证书制度下生理学教学改革效果。方法根据职业教育教改精神和文献调研结果,对高职护理专业进行生理学教学改革。结果以岗位需求为量度确定教学目标,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拟定教学内容,将课程教学与护理过程对接,紧扣“1+X”证书制度,通过职教云平台建设生理学教学资源,融入思政内容,突出技能训练,有效开展基于护理过程的线上线下教学。结论2018级护理专业学生生理学考试成绩与2017级比较,平均分提高4.5分,及格率提高5.7%;参加河南省首届“1+X”老年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考试的学生,技能考核通过率为100.0%,理论考试通过率为97.8%。  相似文献   

10.
【】 医教协同“5+3”模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规范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临床见习是临床基本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5+3”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见习教学阶段通过早见习、课程整合、PBL教学以及考核方式的改革和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临床基本技能以及临床思维能力,为新形势医学人才培养提供可参考的见习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1.
以医学营养专业为例,对“1+X”证书制度下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进行研究和探索,为提升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高职学生职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2.
将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2018级护理专业学生100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人。对照组实施常规“2+1”培养模式,实验组实施产学结合“1+1+1”培养模式。实施前后使用职业认同感量表对两组进行调查,探讨产学结合“1+1+1”培养模式对高职护生职业认同感的影响。为提高高职护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满意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探讨“1+X”证书导向下“三段六步”参与式教学模式在内外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表明,“1+X”证书导向下“三段六步”参与式教学模式应用于内外科护理教学中,能显著提升护生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有效保障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
"1+2m"人才培养模式是近年来我校针对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实施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虽然突出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在毕业生诚信教育方面相对薄弱。笔者充分研究"1+2m"人才培养模式,有针对性地提出毕业生诚信教育"三级水平,分层提升"体系构想,以期进一步完善"1+2m"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毕业生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选取的40名毕业生两个阶段的跟踪调查,以及对用人单位和学校、教学医院的实地调研发现,当前临床医学专业在"1+2m"人才培养模式下毕业生诚信教育尚未有效跟进,亟待加强,以使临床医学专业"1+2m"人才培养模式更趋完善,促进毕业生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分析"1+X"证书制度下失智老年人照护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找出老年护理课程与"1+X"考证培训的差异,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课程改革,实现课证融通,提升护理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老龄化社会培养护理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7.
季晖 《中华全科医学》2021,19(9):1522-1525
  目的  分析“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实施下社区居民社区就诊次数及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完善家庭医生签约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本研究于2019年6—11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上海市黄浦区淮海中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2018年门诊居民进行抽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人口社会学信息、健康情况、就诊次数。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 204位居民在2018年社区就诊次数中位数为3(1, 11)次,人均就诊次数为10.4次。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签约情况、签约时长、年龄、职业、离退休状态、文化程度、婚姻状态、每月可支配收入,是否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脑卒中/心脏疾病/消化道疾病/其他疾病,是否需要长期用药,有无配药/基本诊疗需求不同的居民,其2018年社区就诊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签约、签约时长、年龄、消化道疾病、配药是2018年社区就诊次数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 < 0.05)。其中,签约、签约时间久、高龄、有配药需求是居民到社区就诊的促进因素;消化道疾病是居民到社区就诊的阻碍因素。  结论  “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有利于引导社区居民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1+1+1”医疗机构签约吸引居民到社区就诊的同时,也需注意对自身临床技能的提升,以应对居民多样化的健康管理需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基于九宫格思维的“4+1”教学法在中医康复护理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6名中医康复科护生分成两组,对照组38名应用传统教学法,试验组38名应用基于九宫格思维的“4+1”教学法。实施教学4周后进行教学效果评价,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讨论组间差异。结果:试验组的考核成绩、自主学习能力、护理核心能力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基于九宫格思维的“4+1”教学法能够显著提高护生中医康复护理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术水平,增强护生的自主学习及护理核心能力。  相似文献   

19.
探讨“1+6”体验式教学模式在社区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水平及课程满意度,并加强学生对社区护理工作及职业的认知。  相似文献   

20.
季晖 《中华全科医学》2021,19(3):436-440
  目的  探索居民签约“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的影响因素,了解政策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和措施。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上海市黄浦区淮海中路卫生服务中心2018年门诊就诊居民按照签约和未签约分别进行抽样,共获取有效样本1 204例,签约和未签约各602例。通过问卷调查采集其人口社会学信息、健康状况、就医状况、家庭医生签约知晓情况。数据分析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  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职业、是否离退休、文化程度、婚姻情况、高血脂、脑卒中、心脏疾病、肾脏疾病、骨质疏松、其他疾病、是否需要长期服药、配药需求、康复护理需求、其他需求、是否知晓签约服务方面不同的居民,其家庭医生签约情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签约和未签约居民的年龄、受教育年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职业、是否离退休、文化程度、婚姻情况、高血脂、骨质疏松、是否需要长期用药、是否知晓签约服务是家庭医生签约率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 < 0.05);“没需求”是居民不考虑签约的主要原因。  结论  要促进落实“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政策,建立长期稳定的签约关系,需进一步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立足点提供健康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