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简称内异症,是一种妇科常见疾病,发生于生育年龄女性中,主要临床症状为慢性盆腔痛、不孕、卵巢子宫内膜样囊肿。EM的发病机制目前仍尚不明确,相当多的研究认为EM的发生与免疫因素相关,腹腔免疫微环境的改变是EM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巨噬细胞(Macrophage)是腹腔液中重要的免疫细胞,它们通过吞噬、消化等作用,清除细胞碎片和血铁红素,促进宿主防御和损伤修复,维持局部内环境稳态。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受损势必会影响腹腔免疫微环境,该文将从巨噬细胞来源、功能变化、吞噬功能受损机制等方面进行综述巨噬细胞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腹腔液中VEGF和Epo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但异位内膜的成功种植需经过黏附-侵袭-血管形成这一程式,新生血管的形成可能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之一。已有的研究认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是参与血管形成的最重要的因子之一,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在体内、体外均能刺激内皮细胞的增生,参与大鼠子宫雌激素依赖性的周期性的血管形成,而内异症是一种雌激素依赖性疾病,因此,推测VEGF和Epo可能参与内异症的血管形成。本研究旨在通过检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腹腔液中VEGF和Epo的变化,阐述内异症发生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内异方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腹腔微环境的影响,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观察内异方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实验大鼠腹腔液中巨噬细胞的数量及其吞噬功能的影响,检测给药前后内异症大鼠腹腔液中血管生成关键因子VEGF的含量,了解其变化情况。结果:内异方可降低内异症大鼠腹腔液中巨噬细胞的数量;可降低内异症大鼠腹腔液中VEGF的含量,使内膜异位种植灶的体积缩小。结论:内异方可通过降低腹腔液中巨噬细胞的数量,使腹腔微环境中血管生成的关键细胞因子-VEGF的含量减少,使内膜种植灶的体积缩小,故可从抑制血管生成角度解释内异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4.
腹腔中巨噬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参与改变腹腔环境的免疫动态平衡,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EMs)的发生、发展有重要影响。本研究通过测定内异症患者腹腔液及血清中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的含量,探讨其与内异症发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丹 《广西医学》2003,25(11):2190-2192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被覆粘膜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 ,内异症的发病率近年明显增高。此病一般仅见于生育年龄妇女 ,以 2 5~ 4 5岁妇女居多。内异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1〕。目前临床治疗效果尚不满意 ,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现将其诊疗近况综述如下。1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进展1 1 子宫内膜异位症流行病学 :关于流行病学特点 :内异症好发于 2 5~ 4 5岁妇女 ,近年来发病有年轻化趋势 ,可能与医生及患者对内异症的认识提高 ,腹腔镜手术的广泛开展有很大关系〔2〕。根据流行病学的研究 ,内异症有其独特…  相似文献   

6.
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及异位内膜中雌激素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子宫内膜异位症(以下简称内异症)是生育期妇女的常见病,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近年来研究提出,内异症是雌激素依赖性疾病,因内异症患者在位、异位内膜组织异常表达芳香化酶,而芳香化酶是雌激素合成的关键酶,故本研究通过检测内异症在位、异位内膜组织中雌激素含量来进一步证实内异症的发病与性激素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Survivin与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管新生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Survivin、血管新生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发生、发展的影响及两者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34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内异症组)和16例非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非内异症组)的异位内膜和在位内膜中Survivin蛋白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计数,并检测两者的相关性。结果 Survivin在内异症组囊壁组织、在位内膜中高表达,仅在4例(25%)非内异症组内膜中微弱表达。内异症组异位内膜的微血管密度为(28.38 ± 7.49),在位内膜的微血管密度为(24.58 ± 8.19),非内异症组在位内膜的微血管密度为(8.92 ± 3.41),与前两者差异分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5)。内异症组在位内膜间质中Survivin的表达与微血管密度有相关性(r=0.561,P=0.019),异位内膜及非内异症组在位内膜中不能证明两者间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子宫内膜Survivin的高表达和血管新生增多可能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在位内膜的个体差异可能是导致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随着对子宫内膜异位发病机制研究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免疫因素是内异症发病的一个重要原因。肿瘤坏死因子(TNF)作为一种重要的免疫应答因子,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和代谢功能。此外,TNF存在基因多态性,并且子宫内膜异位症还存在家族聚集性发病,可见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该文将就肿瘤坏死因子及其基因多态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症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以便更深入全面的了解内异症的发病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西医发病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内膜异位症为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其发病机制尚未明了。中医各家也众说纷纭,但以"血瘀"达成共识。而许多研究表明内异症与在位内膜论、遗传、免疫、激素等方面有关。近年来专家们对其发病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现将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西医发病机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030262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的研究进展/王立宏//现代妇产科进展一20()2,11(5)一369一371 子宫内膜异位症(EM)是常见的妇科良性疾病。此病可能经过非典型子宫内膜异位症阶段发展成卵巢恶性肿瘤,因此,非典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卵巢恶性肿瘤的癌前病变。本文对EM恶变的过程、可能机制、治疗及预后作了综述。参20(周继铭)030263罕见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4例动】春凤…//现代妇产科进展一2002,n(5)‘一386 4例罕见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年龄为30一45岁,均有孕产史。其中腹股沟管子宫圆韧带内异症1例,阑尾肌壁内异症1例,膀胧壁内异症2例。4例均于…  相似文献   

11.
从病因学研究,探讨了局部激素、垂体激素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发病的关系,为发病机制的研究及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本研究发现内异症并不育患者腹腔液内皮-1与无内异症患者相比  相似文献   

12.
c—Met及MMP-2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子宫内膜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c-Met)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法检测45例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内异症组)及30例非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对照组)在位子宫内膜的c-Met与MMP-2的免疫表达水平。结果:①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在位子宫内膜c-Met、MMP-2表达水平分别高于对照组(P<0.01);②c-Met与MMP-2在两组中均呈正相关(对照组r=0.937,内异症组r=0.885)。结论:类似肿瘤的转移和侵袭机制,c-Met、MMP-2在内异症的发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细胞因子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基础研究及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常见病 ,其发病率近年明显增高 ,但其发病机制仍不清楚 ,治疗效果不满意。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 ,发现内异症患者腹腔内细胞因子的改变与子宫内膜 (腺体和间质 )异位种植、生长、粘附、侵袭和血管形成有关 ,细胞因子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其中的调节和以此为目标的干预 ,将成为内异症治疗新策略的实验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王琳 《广西医学》2001,23(4):831-833
子宫内膜异位症 (简称内异症 )的发病机制与不孕症的关系至今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研究发现 ,肿瘤坏死因子 ( TNF)是淋巴细胞系统产生的一种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 ,它不仅与中枢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关系密切 ,而其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腹腔液中的含量及活性增加。对内异症的发病及不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肿瘤坏死因子与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作一综述。1  TNF的生物学活性1 985年 Shalaby等把巨噬细胞产生的 TNF命名为 TNF- α,把 T细胞产生的淋巴细胞毒素命名为 TNF- β。TNF- α是一种分子量 1 7kd的亚单位构成的蛋白 ,人…  相似文献   

15.
子宫内膜异位症 (EM )是生育年龄妇女的常见病 ,近年来发病率升高 ,其病因与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 ,传统观念上认为是经血倒流种植学说。但围月经期输卵管通畅的妇女 90 %有经血倒流[1] 。那么何种情况下会发展成为内异症 ?许多研究表明 ,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与机体免疫反应异常有关。现将近年来对本病免疫学病因的新认识综述如下。1 子宫内膜异位症与细胞免疫免疫机制在EM的发生发展各环节起着重要的作用 ,免疫异常对异位内膜的种植、粘附、增生具有直接或间接作用。表现为免疫监视、免疫杀伤功能的细胞如自然杀伤细胞、巨噬细胞等细…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DNA修复基因XRCC3多态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应用PCR-RELP方法检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与非子宫内膜异位症妇女XRCC3基因Thr241Met的多态性分布,并分析其多态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疾病病理过程的关系。结果XRCC3基因多态性在内异症组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Thr/Met基因表达在内异症组显著增强(P<0.05);Thr241Met基因多态性与内异症病理分期无相关性。结论具有XRCC3 Thr/Met基因型或Met等位基因的个体对内异症的发生有易感性,但与内异症的临床病理分期无关。  相似文献   

17.
041 98 8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子宫内膜IL - 1 8表达的研究 /宁维…∥现代妇产科进展 — 2 0 0 4 ,1 3( 3) — 1 94~ 1 96为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子宫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白细胞介素 - 1 8(IL - 1 8)的表达 ,探讨IL- 1 8在内异症发病机制中的意义。用免疫组化和半定量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对照组子宫内膜、子宫腺肌症患者子宫内膜和内异症患者的子宫在位内膜与异位内膜IL - 1 8蛋白的表达位置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各组标本IL - 1 8蛋白和mRNA的表达均阳性 ,内异症患者子宫有位内膜与异位内膜的IL - 1 8mRNA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8.
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腹腔液中巨噬细胞和不育的关系;不同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与血清CA125水平的关系;MMP-9和TIMP-3在内异症患者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孕激素受体亚型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组织的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物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关系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其组织抑制剂1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组织中的表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及异位内膜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及胰岛素样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的表达水平,并探讨IGF-1及IGFBP-3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过程中的作用,为临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择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共64例(内异症组),另选择同期入院的非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54例作为对照(非内异症组),2组患者均经手术治疗,术毕分别取2组患者的内膜组织,经免疫组化、染色等步骤,制作好切片,在光镜下进行结果判定.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IGF-1在内异症患者的异位内膜间质细胞和腺上皮细胞均呈中度、强阳性表达,在内异症患者的在位内膜间质细胞(59例)及腺上皮细胞(62例)呈中度、强阳性;在非内异症患者子宫内膜间质细胞(48例)及腺上皮细胞(52例)呈阴性表达;IGFBP-3在内异症患者异位内膜间质细胞(62例)及腺上皮细胞(60例)呈阴性表达,在内异症患者在位内膜间质细胞(58例)及腺上皮细胞(52例)呈阴性表达,在非内异症患者子宫内膜间质细胞(51例)及腺上皮细胞(48例)呈强阳性表达.结论:IGF-1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异位内膜及在位内膜均呈中度阳性及强阳性表达,在非内异症患者子宫内膜细胞则大部分呈阴性表达;而IGFBP-3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异位内膜及在位内膜大多数均呈阴性表达,在非内异症患者子宫内膜细胞大多数呈阳性表达,推测IGF-1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过程中起了一定的作用,而 IGFBP-3在对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中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0.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 简称内异症,是指子宫内膜组织在子宫腔被覆内膜及子宫以外的部位出现、生长、浸润,反复出血,继而引发疼痛、不孕及结节或包块等1。该病影响约10%的育龄期妇女,其中约一半患者更是遭受着与内异症相关的疼痛和/或不孕症,导致生活质量急剧下降2。相关研究表明,外泌体作为调节细胞间通讯最有效的旁分泌成分,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已有研究发现外泌体在内异症的细胞增殖和侵袭、免疫调节、血管生成、纤维化等方面发挥作用,但具体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本文就外泌体在内异症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