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高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口服利伐沙班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静安区中心医院心内科门诊或病房≥60岁口服利伐沙班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相关资料,根据患者的年龄分为≥80岁高龄组(n=104)和<80岁低龄组(n=56).随访患者出血等并发症临床情况.结果 160...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利伐沙班抗凝的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出血相关危险因素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心脏中心收治的利伐沙班抗凝的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152例,随访1~33(12.89±10.31)个月,共发生出血21例(13.8%).根据随访结果分为出血组21例,未出血组131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对出血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低剂量利伐沙班与华法林对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病人的抗凝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66例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病人,随机分成低剂量利伐沙班组(33例)及华法林组(33例)。低剂量利伐沙班组给予10 mg/d利伐沙班;华法林组华法林的起始剂量为1.25~2.50 mg/d,根据监测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剂量,目标INR为2.0~3.0。观察治疗1、3、6、9个月后2组Hb、RBC、PLT、凝血酶原时间(PT),并比较2组出血事件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新发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评价被动就诊率。结果 2组病人时间主效应和治疗方法主效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时间和方法的交互作用不显著(P>0.05)。低剂量利伐沙班组内脏/颅内出血和新发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均为0,华法林组内脏/颅内出血和新发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均为3.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组皮肤/黏膜出血、血尿、黑便、呕血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组的被动就诊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非瓣膜性房颤...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利伐沙班在高龄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的应用情况,进一步规范抗凝治疗.方法 连续入选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于2012年10月至2017年11月使用利伐沙班的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住院患者159例,检测应用利伐沙班前后的肝、肾功能及凝血指标,最长随访48月,记录观察期间的致死性出血、心...  相似文献   

5.
背景 老年稳定性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患者逐年增多,对于该类患者需要抗凝治疗,临床中常用的药物为华法林,但华法林用药期间需要长期监测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而利伐沙班具有抗凝效果稳定、出血风险小等特点,逐渐得到临床关注.目的 探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利伐沙班治疗老年稳定性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利伐沙班在超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治疗中的常用剂量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7年8月至2021年4月于空军特色医学中心心血管内科住院的150例超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非瓣膜房颤患者出血风险HAS-BLED评分高低确定初始口服利伐沙班剂量,将患者分为低剂量组(10 mg/d, 78例)与中剂量组(15 mg/d, 72例),治疗前后监测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相关指标,随访1年内的出血事件、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新发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分别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或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连续监测1年,2组患者各有5例患者因肺部感染死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3、6、12个月2组患者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肝肾功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无再发急性脑梗死或严重出血,出现轻微出血患者经调整用药剂量后症状消失。结论 超高龄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应用利伐沙班10 mg...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仍是世界上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现有治疗方案下的冠心病仍有较高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利伐沙班作为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可以抑制FXa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近年来,不断有研究探索利伐沙班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的临床应用。本文将对利伐沙班在不同冠心病患者群体中的循证证据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冯莉  贾长琪  李新 《心肺血管病杂志》2022,(12):1212-1215+1220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应用直接口服抗凝剂(DOACs)的心房颤动患者进行抗凝血监测,可望明确不同DOACs对临床监测指标影响特点。方法:连续选取于我院心房颤动门诊就诊心房颤动患者575例(CHA2DS2-VASc评分≥2),给予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治疗;测定相关临床凝血指标。比较不同DOACs间抗凝指标差异,综合分析结果特点;进一步亚组分析不同DOAC剂量与抗凝指标间相关性。结果:所入选575例心房颤动患者中261例服用达比加群,314例服用利伐沙班。利伐沙班组凝血酶厚时间(PT)值显著高于达比加群组[(14.41±4.21)vs.(12.80±2.16)Sec,P<0.001];达比加群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值高于利伐沙班组[(39.38±9.41)vs.(35.03±6.02) Sec,P<0.001];达比加群组凝血酶时间(TT)值显著高于利伐沙班组[(153.47±44.98)vs.(30.16±46.45),P<0.00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达比加群和利伐沙班组服用剂量与PT,APTT值无相关性。结论:达比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利伐沙班群体药代动力学(PPK)模型,为临床个体化给药提供参考。方法:根据入选标准筛选纳入服用利伐沙班的NVAF患者132例,以HPLC-MS/MS法测定利伐沙班血药浓度,用Sanger法测序对ABCB1的3435C>T、1236C>T和2236G>A进行位点分型,用NONMEM法建立NVAF患者利伐沙班PPK模型,并使用Bootstrap和NPDE法验证。结果:PPK最终模型为:CL/F(L/h)=7.6×(GFR/80)0.429,V/F(L)=106。结论:肾小球滤过率是影响NVAF患者利伐沙班清除率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建立的NVAF患者利伐沙班PPK模型稳定、可靠,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对临床NVAF患者利伐沙班个体化给药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抗血小板治疗在冠心病的二级预防中无可替代。早期的研究显示[1],抗血小板基础上联合华法林治疗虽可进一步降低冠心病患者未来心血管事件,但出血的危险却显著增加。与华法林相比,非维生素K拮抗口服抗凝药物利伐沙班应用安全、方便,为冠心病的抗栓策略提供了新的选择,联合非维生素K拮抗口服抗凝药及抗血小板治疗的抗栓治疗成为冠心病二级预防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对利伐沙班作用机制的新认识,同时聚焦小剂量利伐沙班(2.5mg 每日两次)在冠心病治疗领域的最新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利伐沙班对高龄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血浆血小板微粒(PMP)、D-二聚体(D-D)、C反应蛋白(CRP)、N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影响.方法:我院收治的116例高龄NVAF患者被随机均分为利伐沙班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利伐沙班)与华法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华法林),两组均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利伐沙班与华法林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5月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收治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1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华法林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利伐沙班治疗;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并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随访期间血栓栓塞事件及出血事件发生情况,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和肝功能指标[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及总胆红素(TBiL)]。结果 (1)两组患者随访期间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随访期间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PT、APTT、TT、FIB、INR及治疗6个月TT、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6个月PT和APTT短于对照组,INR低于对照组(P<0.05)。(3)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ALT、AST、ALP及TBi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两组患者ALT、AST、ALP及TBi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预防作用与华法林相近,且二者对肝功能均无明显影响,但利伐沙班出血事件发生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中国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使用利伐沙班预防卒中的合适剂量,提高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连续入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血管内科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152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利伐沙班A组及利伐沙班B组.A组采用国际推荐剂量的利伐沙班(15 mg),B组采用低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选择抗凝剂利伐沙班的最佳治疗时机及血栓事件发生的因素分析。方法 募集2019年1月~2020年12月苏州市立医院神经内科的22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NVAF患者,随访途中失访15例,最终纳入206例。根据抗凝时间不同,分为A组68例,抗凝启用时间不超过3 d; B组68例,抗凝启用时间4~14 d; C组70例,抗凝启用时间>14 d,记录并比较90 d内3组临床复合终点事件、缺血事件及出血事件发生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A组、C组在住院时间、再次住院时间、被动随访次数均显著高于B组(P<0.05);3组年费用支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在栓塞、出血、临床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梗死面积直径≥3 cm(OR=1.05,95%CI:1.02~1.18,P=0.023)、静脉溶栓(OR=1.04,95%CI:1.01~1.12,P=0.019)、CHA2DS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利伐沙班在高龄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抗凝治疗中的最佳剂量。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2月至2021年2月我院85例高龄(>80岁)心力衰竭合并房颤病人的临床资料,按照利伐沙班的处方剂量分为低剂量组(5 mg/d,n=25)、中剂量组(10 mg/d,n=41)和高剂量组(20 mg/d,n=19)。比较3组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及心功能指标[LVEF、肺动脉压(PAP)、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并随访6个月,统计栓塞事件及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治疗后3组间PT、D-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PT均长于治疗前,D-D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治疗后3组间LVEF、PAP、NT-proBN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LVEF均大于治疗前,PAP、NT-proBN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随访6个月,中剂量组栓塞事件发生率低于低剂量组(P<0.05),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高剂量...  相似文献   

16.
利伐沙班与传统抗凝药物疗效相似,无需常规监测凝血功能,与药物和食物的相互作用较少,出血风险小。目前已被广泛用于骨科术后预防静脉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以及肺动脉栓塞、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急性冠脉综合征、外周动脉病等多种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治疗及预防。  相似文献   

17.
根据第23届欧洲卒中大会(European Stroke Conference,ESC)报道的一项研究结果,在控制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伴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患者的新病灶发展方面,新型口服抗凝药(new oral anti—coagulant drugs,NOAC)达比加群和利伐沙班与华法林同样有效。  相似文献   

18.
心房颤动使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性增加[1],维生素K拮抗剂的应用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预防脑卒中具有良好效果[2],但是,食物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需要经常对血液凝固情况进行监测,并对药物进行必要的调整,临床实际中某些患者应用这些药物存在诸多困难[3].利伐沙班(Rivaroxaban)直接抑制因子Xa,与华法林相比能提供更持久及理想的抗凝效果[4].利伐沙班预防静脉血栓比依诺肝素(enoxaparin)更有效[5].本研究目的在于比较心房颤动病人每日一次口服利伐沙班及华法林预防脑卒中和血栓形成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对利伐沙班谷浓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4月至2021年9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就诊的老年心房颤动患者113例。测定7个SNP及利伐沙班谷浓度,分析利伐沙班谷浓度/剂量(C0 h/D)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及不同基因型C0 h/D的差异。结果 相关性分析显示,利伐沙班谷浓度与剂量呈正相关(r=0.294,P=0.002),与年龄呈负相关(r=-0.291,P=0.002);C0 h/D与凝血酶原时间呈正相关(r=0.205,P=0.029),与eGFR呈负相关(r=-0.252,P=0.007)。ABCB1 rs1128503 AA、AG和GG型患者利伐沙班C0 h/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ABCB1 rs1128503 AG和GG型患者利伐沙班C0 h/D明显高于AA型患者[6.29(3.61,17.71)ng/(ml·mg)、9.20(3.53,29.34)ng/(ml·mg)vs 3.65(1...  相似文献   

20.
<正>1.心房颤动围复律期的常规处理对于心房颤动患者,复律治疗可改善心室充盈,避免心房电重构和解剖重构,是心房颤动管理中一项重要的治疗措施[1-2]。心房颤动患者复律时极易出现栓塞事件有两方面原因:首先,复律时心房由不规则的心房颤动突然变为规律性搏动,心房收缩力恢复之前,已经形成的附壁血栓可能脱落导致栓塞;另外,复律后心房出现短暂心肌顿抑,局部血流缓慢,仍有可能形成新的血栓进而导致栓塞[3-4]。因此,心房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