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目的 临床对开颅术和介入术治疗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的效果仍存在争议。本研究通过探讨介入栓塞术与颅内夹闭术治疗高分级aSAH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2011年6月-2016年5月于丽水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进行治疗的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90例,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9例,行介入栓塞术治疗,对照组41例,行颅内夹闭术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免疫球蛋白A(IgA)、IgG、IgM水平、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及短期疗效。 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IgA、IgG、IgM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手术24 h后IgA、IgG、IgM水平均较手术前明显降低(P<0.05),但对照组患者IgA、IgG、IgM降低更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2组患者再出血、脑积水、颅内感染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短期预后良好率为71.43%,对照组患者短期预后良好率为48.78%,观察组患者短期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介入栓塞术治疗高分级aSAH短期治疗效果更佳,对患者免疫功能影响更小,且可明显缩短住院时间,有助于减少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对比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与血管介入动脉栓塞术治疗前循环出血性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手术效果。方法选取我院84例前循环出血性颅内动脉瘤患者,按照手术方法分为两组,各42例。介入组行血管介入动脉栓塞术,显微组行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对比两组术后Hunt-Hess分级、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介入组术后Hunt-Hess分级与显微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术后3个月mRS评分与显微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6.67%较显微组35.71%低,复发率19.05%较显微组2.38%高(P <0.05)。结论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与血管介入动脉栓塞术治疗前循环出血性颅内动脉瘤患者,手术效果相当,可减轻患者病情,增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血管介入动脉栓塞术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但术后易复发,需谨慎选择术式。  相似文献   

3.
周春霞 《华夏医学》2022,35(2):122-126
目的:探究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aSAH)的效果.方法:选取78例p-aSAH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39例.A组采用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B组采用常规颅内夹闭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动脉瘤腔填塞程度、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颅内动脉瘤治疗中介入栓塞治疗和显微外科夹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2月至2020年2月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00例,依据手术方法分为显微外科夹闭组与介入栓塞治疗组,每组各50例。显微外科夹闭组患者接受显微外科夹闭治疗,介入栓塞治疗组患者接受介入栓塞治疗,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后一般情况、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OS)评分、预后、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介入栓塞治疗组患者的术后监护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显微外科夹闭组(P<0.05),住院费用高于显微外科夹闭组(P<0.05),GOS评分高于显微外科夹闭组(P<0.05)。介入栓塞治疗组患者的预后良好率高于显微外科夹闭组(P<0.05),重度残疾率、植物生存率、死亡率均低于显微外科夹闭组(P<0.05)。介入栓塞治疗组患者的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0%(1/50)低于显微外科夹闭组的18.00%(9/50)(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治疗中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疗效较显微外科夹闭显著,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5.
《陕西医学杂志》2018,(1):56-58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和开颅夹闭术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经CTA和DSA检查确诊的脑动脉瘤患者,按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夹闭组(51例)与介入组(52例)组,夹闭组采用开颅夹闭术,介入组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比较两组的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及治疗有效率,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能力恢复情况。结果:介入组生活能力恢复的良好率为94.23%,高于夹闭组的68.63%(P<0.01);介入组治疗有效率为90.38%,明显高于夹闭组的70.59%(P<0.05);介入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夹闭组(P<0.01)。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的效果显著,能显著减轻患者的神经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安全性高,术后恢复时间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术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和肽素(Copeptin)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影响。方法将114例aSAH患者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均分为介入栓塞组和开颅夹闭组。比较两组手术疗效、手术情况、HMGB1、Copeptin、MMP-9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介入栓塞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开颅夹闭组(P<0.05)。两组术后HMGB1、Copeptin及MMP-9水平均低于术前,且介入栓塞组HMGB1、Copeptin、MMP-9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开颅夹闭组(P<0.05)。结论介入栓塞术可改善患者血清中HMGB1、Copeptin及MMP-9水平,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颅内动脉瘤患者使用开颅夹闭术和血管内栓塞术的疗效进行分析,明确其复发率及安全性。方法 将诸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9年1月~2022年1月接受介入和开颅手术治疗的3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开颅夹闭组与血管内栓塞组。开颅夹闭组采用全麻下开颅夹闭手术方式治疗,血管内栓塞组行局麻或全麻下经皮肤穿刺血管内送入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治疗效果、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结果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颅夹闭组与血管内栓塞组比较,手术操作时间更长、术中出血量更多、住院日更长(P<0.05);开颅夹闭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血管内栓塞组(P<0.05);开颅夹闭组患者手术后3个月复发率低于血管内栓塞组(P<0.05)。结论 两种术式治疗效果均良好,开颅夹闭术复发率低,住院日长,而血管内栓塞术能够缩短患者住院日,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但动脉瘤复发率高。两种方式各有优缺点,需依据患者实际病情、预后及身体健康状况选择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颅内动脉瘤行早期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与栓塞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研究我院在2010年12月到2015年6月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选对象中26例行动脉瘤夹闭术,24例行血管内栓塞术。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住院时间和费用、完全闭塞率以及术后并发症等观察两种术式的应用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GOS和mR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夹闭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费用显著低于栓塞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夹闭组的完全闭塞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夹闭组患者并发症如短暂性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破入脑室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瘤夹闭术可以作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术式,疗效显著且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降低,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低分级颅内囊状动脉瘤手术夹闭与介入栓塞治疗的复发率及复发因素,以预测动脉瘤复发危险性。方法 420例(474个)低分级囊状动脉瘤中,采用手术夹闭242例(282个),介入栓塞178例(192个)。术后经脑血管造影随访,对动脉瘤复发的影响因素进行分类;分析年龄,性别,高血压史,动脉瘤的部位、大小、瘤颈、栓塞材料、栓塞方式、栓塞程度等与动脉瘤复发的关系。结果 术后随访3~42个月,手术夹闭组复发率0.71%(2/282),低于介入栓塞组(17.19%,33/192),P<0.05。结论 手术夹闭和介入栓塞治疗低分级颅内动脉瘤效果肯定,夹闭不全是手术夹闭复发的主要因素,大脑前动脉、宽颈、非生物圈、栓塞不全及弹簧圈直接栓塞是影响介入栓塞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颅内动脉瘤患者5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情况分为手术夹闭组20例和介入栓塞组32例.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和术后复发情况.结果 手术夹闭组治疗良好19例(95.00%),不良1例(5.00%);介入栓塞组治疗良好31例(96.88%),不良1例(3.13%),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夹闭组患者完全夹闭19例(95.00%),部分夹闭1例(5.00%).介入栓塞组患者完全栓塞28例(87.50%),瘤颈残留3例(9.38%),瘤体残留1例(3.13%),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夹闭组20例患者,动脉瘤消失18例(90.00%),残留稳定1例(5.00%),复发1例(5.00%).介入栓塞组32例患者,动脉瘤消失27例(84.38%),残留稳定4例(12.50%),复发1例(3.13%),2组患者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效果较好,而且不用开颅,可以达到同手术夹闭同样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颅内破裂瘤患者应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后效果。方法:将我院89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44例给予显微手术夹闭,观察组45例给予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对比治疗疗效、复发率。结果:观察组良好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GOS评分及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术能够有效改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神经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显微外科夹闭和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差异。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在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接受住院治疗的11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59例)接受介入栓塞治疗;对照组(59例)接受纤维外科夹闭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一般指标、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接受介入栓塞治疗后的监护时间及总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总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平均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介入栓塞治疗可有效缩短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住院时间及减少住院费用,改善疾病预后、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4):79-82+87
目的回顾性分析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3年1月~2016年12月共收治12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病例资料。按手术方法分为对照组(开颅手术治疗)及观察组(介入栓塞治疗),每组各60例患者。回顾性分析两组术中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时间,术后动脉瘤再破裂、脑积水、脑血管痉挛、意识障碍、感染、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前术后MMP-9含量变化及术后疗效评估。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时间、手术治愈率、颅内感染发生率、术后MMP-9含量的变化及术后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动脉瘤再破裂、脑积水、脑血管痉挛、意识障碍、复发率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成功率更高,手术并发症更低,而且损伤小及恢复快,它是一种更安全、有效的颅内动脉瘤治疗术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显微外科手术和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和相关并发症。方法对62例64个颅内动脉瘤外科治疗,其中行显微手术瘤颈夹闭34例,血管内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28例;对两组疗效和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微手术组:33例成功夹闭瘤颈(其中2例分离瘤颈时动脉瘤破裂),1例合并脑内血肿在清除血肿后急性脑膨出未能显露动脉瘤;手术相关并发症4例,死亡2例。31例术后两周复查血管造影,动脉瘤完全夹闭83.9%(26/31)。血管内栓塞组:动脉瘤完全闭塞70.0%(21/30);血管内栓塞相关并发症2例,无死亡。结论显微手术和血管内栓塞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方法,二者互有优缺点,相互补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血管内介入栓塞与开颅手术夹闭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6年12月—2018年8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急诊手术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接受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32例(血管介入组)、接受开颅手术夹闭治疗46例(开颅手术组)。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围术期血清脑损伤指标[S100B蛋白(S100B)、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术后并发症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差异。结果血管介入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开颅手术组患者,住院费用高于开颅手术组患者(t/P=8. 320/0. 000、10. 711/0. 000、12. 851/0. 000)。血管介入组术后6 h、24 h血清S100B、NSE的含量低于开颅手术组(6h:t/P=6.492/0.000、8.769/0.000;24 h:t/P=10.832/0.000、11.178/0.000)。2组患者脑血管痉挛、脑梗死、慢性脑积水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GOS评分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用于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治疗,在减小手术创伤、加速患者术后康复等方面具有优势,2种手术方式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似。  相似文献   

16.
《川北医学院学报》2020,(1):166-169
目的:掌握多发性颅内动脉瘤(MIA)开颅夹闭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技巧,促进患者康复。方法:收集36例使用开颅夹闭术治疗MIA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配合及术后监护、随访体会等资料并进行分类、分析、总结。结果:患者开颅夹闭术中均成功夹闭动脉瘤,其中有1例患者行介入栓塞术失败后转变为开颅夹闭治疗,2例患者分2次手术进行夹闭。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36名患者随访3~40个月后预后,GOS4~5级有20例(55.6%),GOS1~3级有16例(44.4%),随访过程中有4名患者(11.1%)死亡。结论:开颅夹闭术治疗多发性颅内动脉瘤在技术上具有较高的挑战性,术中动脉瘤破裂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较高;做好专业的围术期护理能够有效地减少动脉瘤术中破裂风险及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疗效、预后及其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38例根据手术距发病时间分为早期组(手术据距发病时间≤3d,n=48)、间期组(4d≤手术距发病时间≤14d,n=48)和延期组(手术距发病时间≥15d,n=42)。3组均获得为期1年的随访。比较3组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1年生存率和治疗前后的生存质量(SF-36)评分。结果间期组术后肢体活动障碍发生率和总并发症发生率高于早期组和延期组(P0.05)。间期组1年生存率低于早期组和延期组(χ~2=5.03、4.53,P0.05),治疗后生存质量得分亦低于早期组和延期组(P0.05)。治疗后3组生存质量得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结论早期和延期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可减少术后肢体活动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与开颅夹闭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1年4月该院收治的68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开颅夹闭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水平、临床疗效、生命质量[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12%(32/34),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24%(30/3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理功能、躯体疼痛、生理职能、总体健康、社会功能、活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等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82%(3/34),低于对照组的29.41%(1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开颅夹闭术均可有效治疗颅内动脉瘤,其中血管内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开颅夹闭手术与血管栓塞介入术治疗脑动脉瘤破裂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脑动脉瘤破裂患者7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7例。对照组予开颅夹闭手术治疗,观察组予血管栓塞介入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水平、红细胞计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脑动脉瘤破裂患者的治疗优良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且术后MMP-2水平及红细胞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动脉瘤破裂的治疗中,开颅夹闭手术与血管栓塞介入术的临床疗效相近,并发症发生率相当,但血管栓塞介入术具有微创、术后恢复快等特点,有助于患者术后早日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9月荥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1例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统计手术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71例患者成功栓塞治疗76个囊形动脉瘤,其中64例(90.14%)患者68个动脉瘤被完全栓塞,6例(8.45%)患者8个动脉瘤被部分栓塞,1例(1.41%)患者治疗失败。术中发生血管痉挛10例(14.08%),血管栓塞3例(4.23%),动脉瘤破裂4例(5.63%),1例(1.41%)麻醉复苏后左肢少动,右肢见活动。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方法,但存在发生脑血管痉挛、血管栓塞、动脉瘤破裂等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